被誤診為腦癱的女孩,竟然是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

2021-01-18 澎湃新聞

原創 紫曦 孫成彥功能神外

最近有這樣一則新聞:15歲的「腦癱」女孩僅服藥二十天就恢復了正常。

大家可能會驚嘆腦癱怎麼可能在如此短暫時間內就被治癒呢?

事情的真相其實是,這個多年被誤診「腦癱」的孩子,在專業檢測下發現其實是一種叫做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 的遺傳代謝病,因此才會在服用多巴製劑之後就戲劇般恢復如常。

結果雖然令人振奮,但誤診蹉跎了多少年的光陰歲月,其中艱辛也只有當事人才能真切體會。如果能一開始就得到了正確診斷,那麼過程便不會那麼蜿蜒曲折了。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DRD)是一種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的以肌張力障礙或步態異常為首發症狀的罕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臨床症狀與腦癱十分類似,非常容易與腦癱混淆。

小劑量多巴的戲劇性反應可能是最重要的鑑別要點。腦癱症狀一般無波動性,對多巴製劑無反應。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具有晨輕暮重的臨床特點,對小劑量左旋多巴有戲劇性療效,用藥後包括:易疲勞、肌張力障礙、姿勢異常、震顫在內的所有症狀都會完全消失。

今天來門診複查的美麗姑娘馨馨(化名),正是這樣一位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患者。馨馨,今年25歲。2007年馨馨被診斷為腦癱,在外院做了下肢矯形手術,可是雙腿一長一短,效果不盡人意。

2014年,馨馨看過孫教授的門診,當時孫教授就指出她的症狀和腦癱相似,但不是腦癱,一直以來都被誤診了,孫教授給出了正確的診斷: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屬於內科疾病。接著,孫教授熱心地為馨馨介紹了專業的內科醫生去治療。

令人驚喜的是,接受專業治療後馨馨症狀很快就得到了改善:肌張力下降了很多,身體也更加靈活。

多年未見,馨馨出落得亭亭玉立,但是存在長短腿,兩條腿相差2公分。因為之前在外院被誤診,且矯形手術做得不合格,所以導致兩邊跟腱長短不一,這不僅影響走路姿勢,長此以往對骨盆也會造成負擔。

對此,孫教授提出:「專業的手術一定要找專業的醫生,術業有專攻,這個手術對操作者的技術要求很高,半點差錯都不能有。」

孫教授建議馨馨重新進行下肢矯形手術,解決兩隻腳跟腱長短不一的問題,使得整體更加美觀。

「與其去抱怨命運的不公,還不如積極樂觀地去面對,我始終相信一切都會變好的。」馨馨說道。

看著這個堅韌的姑娘臉上如陽光般璀璨的笑容,我不禁對她肅然起敬。深陷疾病沼澤的她還能克服重重困難,淡然豁達地去面對周遭的一切。那些被誤診耽誤的時光裡,她承受著所有的壓力,如同黑暗中堅定向上攀爬的蝸牛般默默蓄力,最終衝破桎梏擁抱陽光。

馨馨的樂觀開朗是與命運抗爭,同生活妥協的智慧。如果正確的結果來的早一點,那麼她的這份開朗是否會更加純粹呢?

我由衷地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規範的診治,少一些苦澀艱難,早日獲得新生。

特 約 專 欄

紫 曦 日 記

大家好,我是紫曦,一名康復治療師。

康復治療師,其實就是一群特殊孩子們的老師,課堂上老師教會了孩子們書本知識,而我們則是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功能恢復。

今後我將在此與大家分享我在臨床工作中的所見所聞,記錄生活美好瞬間和感人故事。

見字如面,走在康復的道路上,你不再孤單。願紫曦日記伴你成長,與你前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常被誤診為腦癱的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到底是什麼?
    常被誤診為腦癱的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到底是什麼?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DRD)是指一種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的以肌張力障礙或步態異常為首發症狀的少見的遺傳性疾病,又稱Segawa病。它是一組由於多巴胺合成途徑的生化缺陷引起的疾病,最常見的形式是由於三磷酸鳥苷環化水解酶(GTPCH)的缺陷引起的,約佔60%~70%的比例。
  • 7歲「腦癱」兒原是肌張力障礙 基因檢測確診罕見病助患兒重新站起
    楚楚今年7歲,自幼運動發育差,行走不穩,上樓梯困難,早晨或休息後好轉,但下午或運動後加重,四肢肌張力高,外院診斷為「腦癱」。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雙下肢無力表現越來越重,即使在別人攙扶下也難以站立。楚楚爸爸說,醫院去過不少,醫生們大都建議康復或局部手術緩解症狀,於是楚楚在3歲時行跟腱分離手術,4歲時行脊神經根剪斷手術,各種偏方更是吃了不少,都沒有改善。
  • 肌張力障礙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
    突然停藥或快速減量可能導致譫妄、癲癇 和肌張力障礙加重等撤藥反應。 其他肌松劑尚未 廣泛應用於肌張力障礙的治療。  4.左旋多巴:是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的首選 治療,對於三磷酸鳥苷環水解酶 1 缺乏的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具有顯著而持久的療效,可明顯改善 肌張力障礙和帕金森症;對於酪氨酸羥化酶缺乏、 墨蝶呤還原酶缺乏等其他類型的多巴反應性肌張 力障礙的療效確定[15] 。
  • 第三大運動障礙疾病——肌張力障礙,致殘率高並可嚴重影響患者
    肌張力障礙是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的以肌張力異常的動作和姿勢為特徵的運動障礙症候群,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續性的特點。雖然大家對「肌張力障礙」可能感到有些陌生,但《肌張力障礙腦深部電刺激療法中國專家共識》 指出,肌張力障礙是位列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之後的第三大運動障礙疾病,致殘率高並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
  • 小兒腦癱肌張力低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高孩子的肌張力?
    肌張力簡單地說就是肌細胞相互牽引產生的力量。肌肉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很多家長向小編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家寶寶肌張力低。今天小編就找了一些相關知識,現在給大家分享一下肌張力低的一些原因。
  • 寶寶肌張力高是腦癱嗎?父母們注意了!這篇文章教你分辨
    但是也容易造成過度擔心的情況,有的家長發現自家寶寶肌肉僵硬,活動度受限,出現肌張力過高,聽說這是腦癱的表現,馬上坐立不安,四處求醫腦癱怎麼治。其實寶寶肌張力過高並不一定是腦癱,讓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一、肌張力過高是腦癱嗎?
  • 寶寶肌張力高是不是腦癱?家長很擔心!
    肌張力,顧名思義指的是「肌肉的張力」。臨床上60%-70%腦癱患兒表現為肌張力,但肌張力高不一定都是腦癱造成的,遺傳性的痙攣性截癱也可表現為肌張力高。應在患兒安靜不哭鬧的情況下檢查肌張力高,此時家長要注意了!
  • 肌張力異常就是腦癱嗎?如何早期診斷小兒腦癱?小兒腦癱專家翟向京...
    最近不少患者家長有這樣的疑問:帶寶寶去醫院評估肌張力的發育情況,檢查結果是肌張力異常,聽說偏高就是腦癱,是真的嗎?肌張力異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跟腦癱是否有聯繫?
  • 嬰兒頸部肌張力高 嬰兒頸部肌張力高表現
    肌張力正常的肢體在作被動運動時,既可作出抵抗,又可作出協同,在一定的範圍內,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測試者手感既不像低肌張力的肢體那樣沉重,也不像高肌脹力肢體那樣有很大的抵抗力。新生兒體檢之肌張力高怎麼康復第一:在訓練的同時,家長要用語言來引導,因為腦癱患兒的信息反饋慢,大量時間證明,哪位家長一邊訓練,一邊用語言來刺激效果就很明顯,同時語言、智力都能提高。
  • 寶寶肌張力異常是病嗎?如何判斷寶寶是否肌張力異常?
    相信應該很多的家長對肌張力這個詞並不陌生吧,在兒保體檢中會有這麼一項。如果醫生查出寶寶肌張力異常,很多寶媽寶爸就會開始焦慮擔心,寶寶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寶寶會不會是腦癱?會不會是唐氏兒?會不會得哪些疾病?等等。那麼,今天兒科醫生就來帶各位寶爸寶媽詳細了解一下肌張力。
  • 天使兒童醫院康復案例 肌張力高腳跟不著地女孩的治療之路
    核心提示:腦癱在臨床中表現複雜多樣,每一位患者由於病因和類型不同,相應的症狀也各有差異。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腦癱,主要症狀都是姿勢異常和運動功能障礙,痙攣型腦癱也不例外,多數是因肌張力高所致,可表現為生長發育低於同齡人、身體僵硬、運動自控能力差,不會翻身、站立、行走等,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情況,發現有非正常的姿勢或行為立即前往醫院進行相關治療。
  • 【腦癱專家科普】小兒腦癱有哪幾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小兒腦癱會出現...
    1、痙攣型腦癱 痙攣型腦癱是最常見的腦癱類型,約佔腦癱患者總數的80%。 臨床上,痙攣型腦癱患者出現症狀的主要原因是肌張力太高,表現為雙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跟腱攣縮。
  • 腦卒中後肌張力障礙的康復治療
    我們在站立的時候,肌肉不會掉下來成一灘泥,正常人在運動的時候肌肉會規律的收縮,不會動的毫無章法,這就是肌張力在起作用。 今天小編來跟大家介紹一下腦卒中後肌張力障礙的康復治療。
  • 新生兒如何判斷肌張力過高?肌張力異常的原因是什麼?
    但是有一個問題可能是在嬰兒出生後才能觀察到,那就是孩子的肌張力問題,那麼新生兒如何判斷肌張力過高?肌張力異常的原因是什麼?一、新生兒如何判斷肌張力過高?肌張力,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人人完全放鬆的狀態下,肌肉表現的緊張和僵硬程度。
  • 肌張力的評定
    因此,肌張力 異常分為: 1)肌張力過強 2)肌張力過低 3)肌張力障礙 02 正常肌張力的特徵 正常肌張力有賴於完整的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機制以及肌肉收縮能力彈性
  • 小兒腦癱的危害不容小覷,孩子天生是無辜的,為他的健康保駕護航
    2、小兒腦癱的症狀膝蓋反張是腦癱患兒的典型異常步態之一,主要是因為關節囊及周圍韌帶鬆弛,膝周肌群肌張力增高、肌力低下,本體感覺減退或消失等異常,不能維持膝關節的正常伸直運動。腦癱患兒的肌肉發育會存在缺陷,常常感覺肌肉僵硬,經常會被老年人認為是「身體結實」的表現。患兒的小手經常呈握拳狀,拇指內扣不易張開。
  • 得了肌張力障礙,會影響患者的壽命嗎?
    肌張力障礙的種類很多,能否對患者的壽命產生影響要看患病類型。對於局灶性肌張力障礙的患者,也就是很小部位的肌肉收縮異常,如面部肌張力障礙,又稱梅傑症候群、書寫痙攣、痙攣性斜頸等,疾病本身幾乎不會影響患者的壽命,但是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腦癱寶寶的早期症狀
    核心提示:小兒腦癱的早期症狀,新生兒腦癱是指小兒從出生前到出生後1個月內,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當前,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在0-6歲的小孩裡,腦癱患病率大約為1.2%-2.7%,我國接近有600萬左右的腦癱患兒,由此可見其形勢之嚴峻。那麼,新生兒腦癱會發出哪些信號?
  • 腳尖走路,腳後跟不著地一定是腦癱嗎
    核心提示:腳尖走路,腳後跟不著地一定是腦癱嗎?這種情況通常也被稱為尖足,臨床中引起尖足的原因有很多,有些腦癱患兒因肌張力高可能會引起尖足,有些小兒麻痺症患者也可能出現尖足,因此,腳尖走路,腳後跟不著地不一定是腦癱。腦癱是一種非進行性的腦損傷疾病,通常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具體可有膝關節屈曲、腳外翻或腳內翻、走路交叉腿,腳跟不著地等等。我們通過以下兩則案例對腦癱進行詳細了解。
  • 分享案例:歷時6個月 ,七歲腦癱女孩從扶走實現獨立行走
    分享案例:歷時6個月 ,七歲腦癱女孩從扶走實現獨立行走 2020-04-03 0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