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這群困境少年叫板命運談何容易
作者|淏淏媽媽
來源:自然教養(ziranjiaoyang)
周末終於全家總動員去看了紀錄電影《棒!少年》。家附近的電影院都沒有排片,專程開車去了比較遠的電影院。入座後發現幾乎滿座,感覺甚是欣慰。
這是一部記錄成長的電影,記錄困境少年成長曆程的電影。我想,稱它為「年度最佳紀錄電影」正是實至名歸,我和孩子說,豆瓣、知乎上評分都蠻高,老二來了句:「我給它評10分!」
北京市郊,一群來自各地、各樣困境家庭的少年被選入一個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愛心棒球基地。教練是中國棒球國家隊前隊長孫嶺峰以及70歲的「師爺」張錦新(孫嶺峰的恩師)。片子主角是來自寧夏的馬虎和來自河北的梁正雙,一個是典型的「熊孩子」,吃粉筆、吃膠水、和基地所有孩子打架、訓練時不服管教,他想當基地裡的「大哥」,小夥伴們卻都躲著他,教練懲罰他。一個是隊裡的主力投手,敏感細膩、心事重重,訓練刻苦。反差極大的兩個主角,形成推動敘事發展的看點。
片子前期的馬虎是典型的「刺頭」,惹事打架,愛放狠話,甚至說:「郭老師把我惹急了,我就揍郭老師!」到片子後期,馬虎卻真正在慢慢成長了,非常刻苦地訓練、幫助基地的小隊友,成為基地的「小教練」,在美國聯賽失敗後反去安慰痛苦的梁正雙。
梁正雙這個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無父無母和大伯相依為命,從內心裡真正把基地當成家。美國聯賽失敗後梁正雙執意離隊回鄉,原因是養育他的大伯得了胃癌。當梁正雙爬上高坡,站在大樹下,喊出:「大伯,你不要扔下我不管啊!」——我的眼淚為他而流。
梁正雙的決定裡有著一個孩子對愛的依戀和感恩的心。
「刺頭」馬虎出生於另一困境家庭,母親出走,父親常年在外,奶奶拉扯他長大。「刺頭」的外表下,唱出這樣的歌聲:
「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
「我要像夢一樣自由,像天空一樣堅強。」
「媽媽呀,媽媽呀,我想你。」
「我怕我沒有機會,跟你說一聲再見,因為也許就再也見不到你。」
此時,我的眼淚為他而流。
觀影過程中,我腦海裡總有一個詞在縈繞——幼而失怙。棒球裡有著少年們的未來命運,這些缺爹少媽的困境少年要去叫板命運又談何容易?!幸而有強棒天使愛心棒球基地,這些少年在叫板命運的徵途中需要的是社會的更多關注和關愛、更多愛心人士的幫助。
《棒!少年》對留守兒童教育、原生家庭父母缺位、拆遷、貧困等問題均有涉及和關注。
老二前幾天還問我,現在還有沒有窮人?我想,看完《棒!少年》他已經有了答案。
未來可期。願這些孩子們都有足夠堅硬的鎧甲去面對現實,接納自我並超越自我,擁有無限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