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導演許慧晶:紀錄困境孩子「叫板命運」

2020-12-16 金臺資訊

許慧晶

梁正雙

馬虎

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人子女……在北京的市郊,一群來自於大山裡的困境少年被選入到了一個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愛心棒球基地。今年是這支球隊成立的第五個年頭,從最初的男子棒球隊,到如今新增的女子棒球隊,愛心基地已經累計救助困境兒童80多名,其中,有68個孩子則在基地接受著系統而艱苦的棒球訓練和文化教育。

對於許多孩子來說,基地是他們從大山深處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步。在中國棒球國家隊前隊長孫嶺峰以及70歲傳奇老教練「師爺爺」——孫嶺峰的恩師張錦新的帶領下,這群孩子們得以奔赴美國、日本等國家參加比賽。五年間,這支球隊從不被看好到打出國門,在亞洲紅土棒球場上熠熠生輝;這些曾穿不暖衣服、吃不飽飯的孩子,到如今變成訓練有素的棒球隊員,其中有的更是在比賽中獲得最佳投手獎、最有價值球員獎。

一顆小白球,承載的是孩子們不屈服命運、奔向更遠未來的大夢想。正如電影《棒!少年》海報上所寫,這群孩子正在做的,無非是「叫板命運」。

歷時三年,積攢了七八百個小時的素材,導演許慧晶與他的團隊將這個愛心棒球基地的故事搬上了大熒幕——《棒!少年》。早在今年7月,這部電影便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站獲得「最佳紀錄片獎」和「觀眾選擇榮譽獎」;12月12日,影片一經上映,在貓眼電影平臺上更是得到9.3分的開分。

聚焦邊緣少數群體的影片很多,可《棒!少年》不僅僅局限於聚焦於少年兒童的悲情命運,它更像一隻冷靜的放大鏡,以馬虎、梁正雙兩個棒球少年為代表,真實地展現了留守兒童和孤兒的群像狀態。

野蠻與沉默

聚焦兩個孩子的視角

在棒球基地,許慧晶和他的團隊夥伴一共拍了六七個孩子,而在紀錄片中,許慧晶最終選擇了兩個孩子的視角。

主角之一,馬虎。這是一個很「虎」的孩子:不愛讀書,還喜歡影響其他人上課;愛充當老大,惹事鬥狠,一言不合就與他人發生口角,甚至在宿舍大打出手。就連對待棒球教練,他也敢放狠話:「郭老師把我惹急了,我就揍郭老師。」

但是當鏡頭一轉,將馬虎的家庭背景拼湊起來後,幾乎沒有人會忍心責備這個12歲的少年。馬虎的童年充斥著貧困和孤單。在他才3個月大時媽媽就因為和爸爸打架而離開了家裡;父親常年在外靠賣羊肉串為生,將他託付給了姑姑,但是姑父卻不喜歡他,因此他是自小吃著奶奶討的百家飯長大。

從小父母缺位,馬虎就在鄉村裡困頓地生長。儘管影片沒有拍出他童年的具體經歷,但觀眾們似乎能理解是什麼讓他從小就設定了自己的處世哲學:以武力解決問題,甚至將攻擊當成了某種交流語言。「但如果馬虎出生在一個正常家庭裡,他會成為那種讓大人驕傲的小孩。」許慧晶說。

確實,在馬虎的身上有一種野蠻的生命力。而在電影拍攝時,他也有極強的表現欲,「馬虎剛一來就很有表現欲,把倒立、翻跟頭都演了個遍。」許慧晶告訴記者:「馬虎身上的個體狀態很打動我,他一直想要融入集體,一直在接受規劃,接受自己去理解如何與人相處;而相比之下,小雙是代表更多社會面,他們就像一個人的兩面,就像照鏡子似的。」

確實,相比馬虎,梁正雙要沉默得多。這個在基地裡扛大旗的「最佳投手」,卻是有著常人都無法想像的身世。「我剛出生的時候,媽媽跑了,我爸不久就去世了。我有一個雙胞胎哥哥,家裡養我們倆養不起,就想把我送走;但是我生下來瘦小,別人都不要我,後來就換走了我哥哥,留下了我。」影片中,梁正雙躺在床上,向小夥伴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語氣雲淡風輕。

「他是非常讓人心疼的小孩。」許慧晶告訴記者:「他在10多歲的時候就把別人未來幾十年可能要經歷的事情都經歷過了。也正是這樣的悲劇命運,梁正雙比任何人都要珍惜這個棒球基地,他是最把基地當成家的孩子之一」。

困境兒童與棒球

在尷尬與隱秘中前行

紀錄片與勵志電影最大的區別,或許就在於它忠於現實。此前「強棒天使隊」在國內外取得了不少成績:2017年,隊裡有4名孩子入選了國家少年棒球隊;2017年日本PONY亞太區選拔賽,「強棒天使隊」分別迎戰印度尼西亞隊、越南、中國香港和韓國隊,4局3勝,榮獲成長組冠軍……但許慧晶卻也拍到了球隊的無奈。

2018年8月,強棒天使隊又受邀作為亞太區唯一一支代表隊,參加世界少棒聯盟PONY小馬聯盟世界大賽U11 Bronco組決賽階段的角逐,這是中國棒球歷史上首次直接獲邀代表亞太區參加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但來到美國,這群孩子們卻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第一場比賽,面對的是身材和身高都佔據絕對優勢的芝加哥棒球隊;第二場,則是和世界冠軍隊正面較量……球隊核心投手因為超齡無法上場,而能上場的孩子裡,有的剛接觸棒球沒多久,因此符合年齡條件的梁正雙不得不綁著繃帶帶傷上場……對於最終的失利結果,教練們早有心理準備。

「棒球運動對投手的要求很高。首先,棒球是一個智力遊戲;其次,它對於體力、身高等素質要求也很高。」許慧晶向記者介紹,國外選拔運動員苗子會考慮身體條件、運動天賦和性格等因素,而在愛心基地,這群孩子卻90%都不達標,因為孩子們大多營養不良,體質跟不上,至於選拔標準只有三條:家庭貧困、年齡合適(7~10歲)、身體健康(身高達到平均水平,能把沙包扔挺遠)。

這群投身於棒球的孩子,不是出於興趣或天賦,而是出於生存。與這些孩子的處境同樣略顯尷尬和隱秘的,還有棒球這項運動。一位國內的棒球愛好者就提到:「即使你被棒球深深吸引,但想要投入其中就會面對諸多困境:沒有器材,沒有會打球的小夥伴,沒有場地。」投入一個棒球場費用很高,而對於愛心基地而言,要同時滿足地方夠大、滿足幾十人生活訓練,費用還不能太貴等條件,則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從2016年成立至今,基地歷經三度搬遷:先是安置在北京小湯山鎮官牛坊村一片平房中,接著遷至昌平南七家村,後又輾轉至北京郊區通州。

即便如此,孫嶺峰教練仍舊想支撐下去。他給孩子們做規劃,除了每天的訓練之外,還包括讀書教育,在賽場上,他對孩子們說:「要把你們訓練成能上戰場的一匹狼」,而「強棒天使隊」的目標也很遠大:「用十年時間,變成一支世界頂級的隊伍。」

機會與可能性

「讓孩子自我接納和肯定」

網絡上有人將電影《棒!少年》比作棒球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但是也有人留言,棒球是一項小眾運動,在國內棒球產業還不夠成熟的當下,「孩子們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對此許慧晶表示牴觸:「我覺得那是不負責任的言論。這群孩子才十幾歲,他們的人生才剛開始,剛有了一個機會和可能性,我們應該去看到希望,而不是用各種問題把他們的路堵死。人都是需要鼓勵,只有看得到希望,我們才能堅持去做一件事。」

許慧晶告訴記者,他很喜歡餘華的一句話,「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許慧晶說,他認為紀錄片也有這樣的使命,「你不能只看到問題,畢竟很多問題是無解的,電影是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努力,看到可能,從而才會想發自內心想去幫助他們。」

而這種可能性,不只是許慧晶,孫嶺峰也正在嘗試突破。許慧晶告訴記者,實際上,這種棒球基地的模式在中國臺灣早已有過先例,同樣是由一群貧困家庭小朋友,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產業基礎。「即便未來他們沒有辦法走進專業隊,他們也能以體育生的身份進入大學,因為青少年時期如果比賽拿過獎,可以參加免試;即便最終專業、文化課都不行,那經過幾十年的訓練也能去當棒球教練。當然,至於大學畢業之後,有沒有一個相應的棒球產業體量去接納這群孩子,這是一個新的問題,是孫教練想去做的事情。」 許慧晶說。

「孩子們成年後或許會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一名大學生或棒球教練,每當有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時候,可以回想起這部紀錄他們成長的影片,提醒他們記得年少的自己為了贏得比賽所做的努力和付出,記得自己當初是多麼的勇猛、堅定和無畏,記得接納自己過得自然舒坦一些。」許慧晶說。(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相關焦點

  • 對話《棒!少年》導演許慧晶:用棒球「叫板命運」,需要給困境兒童一...
    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人子女……在北京的市郊,一群來自於大山裡的困境少年被選入到了一個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愛心棒球基地。今年是愛心基地成立的第五個年頭,從最初的男子棒球隊,到如今新增的女子棒球隊,基地已經累計救助困境兒童80多名,其中,有68個孩子在基地接受著系統而艱苦的棒球訓練和文化教育。
  • 紀錄困境孩子「叫板命運」
    許慧晶梁正雙「強棒天使隊」前往國外參加比賽。馬虎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人子女……在北京的市郊,一群來自於大山裡的困境少年被選入到了一個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愛心棒球基地。一顆小白球,承載的是孩子們不屈服命運、奔向更遠未來的大夢想。正如電影《棒!少年》海報上所寫,這群孩子正在做的,無非是「叫板命運」。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歷時三年,積攢了七八百個小時的素材,導演許慧晶與他的團隊將這個愛心棒球基地的故事搬上了大熒幕——《棒!少年》。
  • 許慧晶,與少年一起揮棒命運 | 導演錄
    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他持續地拍攝鄉村,關注底層人物的命運。因為那是他的來處。人得先弄清楚來處為何物,弄清楚自己,才能關照到更大的世界。通過拍攝去關註上一輩,上上輩的境遇,他要搞清楚自己是從哪來的,要搞清楚地域文化是怎麼影響自己,「我實際上是在解決自身的問題。」許慧晶小時候聽媽媽說過,按政策的話,他是一個不應該出生的孩子。
  • 「叫板」命運 口碑佳作紀錄電影《棒!少年》定檔12.11
    《棒!少年》拍攝歷時兩年,剪輯耗時近三年。電影聚焦一群因家庭環境而背負沉重生活包袱的「困境」少年,被選進一個特殊的愛心棒球基地,接受前奧運國手孫嶺峰、70歲傳奇教練「師爺」張錦新的魔鬼訓練。棒球帶給他們久違的熱血和夢想,少年們也希望棒球能改變他們的命運。等待他們的,是重重困難。
  • 許慧晶,與少年一起揮棒命運|導演錄
    少年有無限可能。作者 | 連然許慧晶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像《棒!少年》裡的小雙。15歲之前,他都生活在山西臨汾的一個鄉村裡。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他持續地拍攝鄉村,關注底層人物的命運。因為那是他的來處。2017年,周浩給許慧晶介紹了一份工作,《棒!少年》產生的可能性由此而來。之前那些年,不同地域的拍攝,讓他解決了自我認知的問題。到了《棒!少年》,他的創作視角正在轉向關注同齡人與下一代。那時許慧晶已為人父,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從北京南遷至廣州。從一個年輕人,變成一個中年父親,身份發生了轉換。
  • 《棒!少年》:這群困境少年叫板命運談何容易
    《棒!少年》:這群困境少年叫板命運談何容易 作者|淏淏媽媽 來源:自然教養(ziranjiaoyang) 周末終於全家總動員去看了紀錄電影《棒!
  • 12月11日《棒!少年》全國公映,叫板命運!
    少年》由許慧晶執導,獲得CCDF-9最佳提案獎、2018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優選提案,入選2018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十佳方案,影片講述了一群出身草根、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在前國手和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直至赴美徵戰的真實故事,展示了一卷生命力蓬勃的少年群像。
  • 專訪《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希望紀錄片能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
    然而,像馬虎這樣的孩子,幾年前的生活卻全然是另一幅圖景——他們曾經如野草般在全國各個鄉村困頓地生長,無親人依偎、對未來茫然。後來,這些孩子被我國前奧運棒球國手孫教練和他本人的教練、孩子們的師爺張錦新共同匯集到了北京的棒球訓練基地,通過訓練棒球、參賽獲得殊榮,成功叫板了命運。
  • 「轉變是為了生存」——導演許慧晶與紀錄片《棒!少年》的來路
    少年》拍完後,後期花了一年半,剪了四十多版,依然沒有找到最好的那一版。如何真正理解人物的困境?他陷入了僵局。六歲的兒子,那時上不了幼兒園,待在家裡。 《棒!少年》開拍時兒子三歲,許慧晶形容「他跟留守兒童差不多,跟我不熟」。這半年,許慧晶參與到了兒子的日常起居,找回了久違的熟悉感。給兒子洗澡曾是一項特權——「沒辦法,除非完全接受你。
  • 揮棒擊碎困境吧,少年!(影視熱點)
    《棒!少年》劇照出品方供圖一個是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父母角色缺失的問題少年馬虎;一個是來自河北淶源深山裡的孤兒小雙——2020年歲末,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留守兒童,因為紀錄電影《棒!少年》走進廣大觀眾的視野,以在公益少年棒球隊揮棒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向人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殘酷與善良、困境與奮進的故事。作為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的獲得者,《棒!少年》在全國影院公映前就引起多方關注。
  • 聚焦困境兒童生活現狀,和《棒!少年》一起叫板命運
    當知道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悲傷的童年以及在他們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困境時,我們沒辦法把他們和眼前這群非常朝氣的孩子劃等號。如果說不知道他們的背景,也許你會認為他們是一群在學習棒球文化,準備出國留學的富家子弟。——紀錄片導演許慧晶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隨著紀錄片《棒!少年》的上映,一群棒球少年進入公眾的視野。
  • 當夢想照進現實,叫板命運,《棒!少年》!
    少年們的故事和命運,熱血、淚目、直擊人心。是一部少年逆風揮棒,叫板命運的真實寫照!01少年的棒球人生和「師爺」拳拳之心《棒!由於拆遷等原因,棒球基地被要求限期搬離,而半年後,球隊將代表亞太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世界級少棒比賽。少年們拼勁全力,叫板命運的故事。《棒!少年》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用汗水叫板命運,也是一個為命運抗爭,與現實對抗的一群孩子個傳奇教練的真實人生。
  • 許慧晶:「困境兒童」需要親情陪伴 紀錄片市場仍未形成氣候
    名導現場  一年半,700小時,108分鐘 「困境兒童」叫板命運逆風成長 現在很多紀錄片沒有投資《棒!少年》記錄了十餘名少年通過棒球叫板命運的故事,2020年斬獲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8.7分。近日,影片導演許慧晶來到廣州講述了影片背後的故事。三年前,許慧晶三十有餘,剛有了孩子,正面臨從業十年的創作瓶頸。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愛心棒球基地,了解情況後的第二天便開始了拍攝。
  • 與導演許慧晶面對面,《棒!少年》親子廣州觀影會在麗江影城舉行
    這就是不僅斬獲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8.8分而且獲得了「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的體育紀錄電影——《棒!少年》。但是在中國真正能關注到孩子的紀錄片不多,廣州的紀錄片導演許慧晶在2017年就把目光投向了這麼一群留守兒童和孤兒,他們是愛心棒球基地的棒球少年。這裡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部家庭辛酸史,有各自不幸,悲慘、陰鬱,成為他們的人生基調。這樣一群孩子,很容易成為人們眼中的問題兒童(少年)。他們只是不幸生在「問題」家庭,而非自己能選擇出身。
  • 揮棒擊碎困境吧,少年!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少年》劇照  出品方供圖  一個是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父母角色缺失的問題少年馬虎;一個是來自河北淶源深山裡的孤兒小雙——2020年歲末,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留守兒童,因為紀錄電影《棒!少年》走進廣大觀眾的視野,以在公益少年棒球隊揮棒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向人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殘酷與善良、困境與奮進的故事。
  • 《棒!少年》上映:一群「沒有爹媽可拼」的少年,如何叫板命運
    但在北京西郊,一個叫做「強棒天使棒球基地」的地方,卻聚集著一群來自全國各地各地的底層少年,在前中國棒球國家隊長孫嶺峰的帶領下,試圖通過棒球獲得與命運叫板的力量,以此改變窮苦的人生。他們的故事,既精彩又震撼。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最近,正在熱映的紀錄片《棒!少年》,引來了很多關注。
  • 專訪|《棒!少年》導演許慧晶:拍事還是拍人,我理解了十年
    2020年,是很多人不得不向命運低頭的一年,慶幸年底《棒!少年》的上映,這樣一部「向命運叫板」的紀錄電影,有著殘酷現實的底色,卻充滿鬥志和暗湧的暖。這部被稱作「今年最黑馬的紀錄片」,在FIRST世界首映後,獲得了2020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雙料大獎。還贏得了一眾明星的力挺。12月11日,《棒!
  • 一群野草般生長的困境少年 用棒球叫板命運治癒人生
    原標題:一群野草般生長的困境少年,用棒球叫板命運治癒人生   在棒球
  • 從零開始學打棒球的少年們如何追夢?愛奇藝自製紀錄電影《棒!少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蔣肖斌)11月27日,斬獲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的紀錄電影《棒!少年》,在北京舉行全國首映禮。這部影片曾在今年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入圍展映單元。
  • 專訪:我是個有點理想主義的人|《棒!少年》導演許慧晶
    少年》劇照 早在大二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思考「良性創作」的可能性,為了培養自己在鄉村議題上形成屬於自己的關注方法,他制訂了一個拍攝計劃:以不同年齡段、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別的鄉村人為拍攝對象切入,做出一個社會切面,以此幫助觀眾去體會鄉村的變化以及困境。 也正因如此,許慧晶的記錄片可以明顯看出祖輩、父輩、後輩的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