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專欄《春夢六解》之《賈瑞之夢,抑或風月寶鑑》,
全文刊載於2020-2《收穫》
以下為第一第二節選讀
春夢六解
賈瑞之夢,抑或風月寶鑑
文 | 張清華
聲色之娛,本雷光石火……
倚翠偎紅,不皆恍如春夢乎?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一
此時有人坐在桌前,陽光透過冬日的玻璃窗照進來,案幾反射著耀眼的光芒,幾乎讓他睜不開眼。
睜不開就乾脆閉著。他在想著,或許前世,也許是史前的此刻,也是這樣一縷陽光,正照臨一片水上。波光瀲灩,亦澄澈如鏡,時間漫漶無邊,那個人——最好是一位美女子,她衣不蔽體,但正值青春年少,步履輕盈。她跳過一條平靜如鏡的小溪時,忽然看見了一副姣好的面容,她驚呆了,這個如此美麗的面容是誰,莫非是我嗎?
哦,是的,「正是我」,她隱約意識到。隨後,她招呼來她的同伴們,都來看這水中搖蕩的花容,大家看著她,也彼此互相看著,咿咿呀呀,彼此指指點點,仿佛在等她說出什麼。她面頰羞紅著,終於說出了「這是我」三個字。一萬年後書中的鏡花水月,鏡中幻象,探其源頭,大約便誕生自這一刻了。那時她忽然意識到,我與這另一個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這個虛幻而真實、縹緲而又生動的我,是從哪裡來,又何以成為我,這個如影隨形的存在,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
從這一天起,她懷春了。有了關於自己和他人的想像,那些從未有過的追問,在無邊際的曠野之上、天地之間彌散開來。她意識到,天地間有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經由這溪畔的倩影,一面屬於神或造物的鏡子,和一個同樣具有創世意義的女媧,同時誕生了。「自我」和「他者」,「同類」和「族群」,一同誕生了;愛和情感,超越動物的情感,也因此誕生了。造物有了可供複製的藍本,生命有了隱秘的回應,有了對生命和世界的認知與理解。人類或許就是從這個時刻,開始了所謂「文明」的歷史,開始了美與發現以及創造的歷史。《易》中所謂的「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應該說的就是這一刻:陽光普照大地,大地上這不尋常的生靈有了人的自我意識,由此,這「光」才算是照出了「明」——明當然是明鏡高懸的明,明澈如眸的明,明明白白的明。
當然,事情並未有如此簡單,一切鏡像所開啟的,豈止是愛和美,它也開啟了自審,危險的妒忌,對於醜陋的認識和嫌惡,以及對於人間三六九等的劃定,有了自審中的扮演,以及喬張做致的爭寵,裝模作樣的虛偽……
開篇猛不丁,說出這些話,看似有點不著四六,其實筆者絲毫也沒有想抒情的意思。只是想,在漫長的時空中,須把敘述定焦於一個實而又虛的東西上:即一面「鏡子」。作為古老的器物,它是由虛而實,由替代的水面,到作為實有之物,但作為哲學和存在的鏡像,它則是由實到虛的衍生。說白了,在沒有它之前的幾萬年中,人類的祖先只有藉助一塊搖漾不定的水面,來反照自己的面孔,獲取「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的答案。而一旦有了這個奇異的反射之物,人類的思維便徹底脫離了一切原本的同類,而具有了哲學的境地,非其族類的氣質和能力。
我一直在想,假如有一門考古之學,專門考一考鏡子這玩意的歷史,想必是很有意思的。這樣想著,便有了發現,找見了這本《鏡子的歷史》(吳文忠譯,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作者是美國人馬克·彭德格拉斯特。我急切翻開,發現他著作的開篇,竟然與我前面的這個開頭不謀而合。不過,他是從一隻猿猴開始的,我則是直接從人類的祖先開始的——也還是一樣。
在靜靜的水池中,猴麵包樹似乎奇妙地倒長在水裡。現在,他看見一個同伴在看著他,窩著手準備飲水。他是不是敵人?這個動物齜出了牙,水中的影子也齜牙咧嘴。他咆哮一聲向他打出一拳,但是隨著水花的濺起那個形象沒有了。
他用手取水來喝,然後坐下思考眼前的這個場面。泛起的漣漪逐漸止住……這個動物皺起了眉,水中的影子也皺起了眉;他伸出舌頭,兩個人的表情一樣;他們接觸鼻子、露出牙齒、拽耳朵、眨眼睛,都是同時發生。他至少在一個層次上明白了,他們是一樣的,然而他們又不同。
當人類從猿開始進化並開發了自我意識,這也許就是第一面鏡子。
我發誓在寫下開頭的那些話之前,我絕對沒有讀到這一本書。而今天打開它才發現,一面鏡子的誕生,原來是如此相似的一個過程。這位馬克並非動物學或人類學家,而是一位新聞記者兼科學史家,所以也是以一種近乎文學的筆墨,來設想這一情景的。他認為,這一場景的出現,大約是在二十萬年前。
彭德格拉斯特當然不是如筆者這般信口開河的,他的書中詳細提供了這些數據:考古學家發現的第一枚人造鏡子,是在卡塔胡於克(在土耳其的科尼亞附近)出土的,約產生於公元前6200年左右;稍後的是在埃及的艾爾巴達裡發現的,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透明石膏板材料的鏡子;最早的青銅鏡子發現於伊朗,約為公元前4000年時的物品;古埃及的鏡子在公元前2100年之前一般由紅銅所制,後來則用黃銅或金銀製造。在古埃及的陵墓中,鏡子是一個必備的要素。
很遺憾,書中並未提到中國最早的鏡子。我查閱其他材料,也沒有可以肯定的說法,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現今出土的文物中,商代中國人早已廣泛使用青銅製造的鏡子,不然怎麼會有「殷鑑不遠」之說呢。
我們的祖先在發明這一情景的時候,也是將之栽到了猴子身上。這故事源自佛家的《摩訶僧祇律》,其中有「水中撈月」的故事,一群古印度的或是本土的獼猴,他們最先注意到了另一隻明晃晃的月亮,它耀眼地,微微搖漾地坐落在一口井中,宛如一枚神奇的寶物,於是成群結夥地去水裡打撈。結果自然是不妙的,他們都掉進了水裡。事實證明,我們的祖先是英明的,他們的觀察和預感沒錯,現代科學已證明,靈長類是除了人,唯一能夠通過辨別鏡像而獲取自我意識的動物。
所以,俗話沒有說錯,「人是從猴子變來的」,一旦它們能夠朦朧地意識和理解到這井中月和水中花,他們當然也就成為了我們的祖先,成了張若虛、李白和蘇東坡們的祖先。
二
假如這鏡子的歷史是大體客觀的,那也就意味著,確乎有人比我們的祖先更早製作和使用了鏡子。可是我們的祖先也不是吃素的,在這方面一旦開悟,那就不是鬧著玩的。這不,一位曠世的高人出現了。
明明是救苦救難的菩薩,他卻硬要裝扮顯形為一位蓬頭垢面的「跛足道人」。他拿著這面神通靈奇之物,遞給了病榻上命懸一線的年輕人,告訴他,你之所得,乃是「邪思妄動」的「冤業之症」,非藥可治,須將這面「風月寶鑑」作為警戒之物,看上三天方好。
是什麼物件,有這等虛懸神秘?這老道來無蹤去無影,翩然而至,自言此物乃是出自「太虛幻境空靈殿上」,由警幻仙子所制,有濟世保生之功的「風月寶鑑」。帶它到世間,是單與那些聰明俊傑、風雅王孫等看照,一般人不給他看的。但是,老道告訴他說,「千萬不可照其正面,只能照背面」。且「要緊,要緊!三日後吾來收取,管叫你好了」。
看官,這病人得的是什麼病?乃是相思之症。相思症,自然可以讓人不思茶飯,病病懨懨,但終不至於喪命。然這鬼迷心竅的年輕人,卻是在相思之上,又加了不健康的心理,患上了一種臨床上叫作「滑遺」的病症。此病怎麼得上的?自來是緣於妄想。那賈家旁系出身的貧家公子,不知出於何種心思,非要與那寧國府中炙手可熱的璉二奶奶整上一腿。那王熙鳳是何等人也,賈府上下的總管,大戶人家的金枝玉葉,怎會看得上他這麼一個沒爹沒娘的落魄貨。更何況這賈瑞,也的確是一個沒教養、不自量的傢伙,兩度路遇和拜訪,都是唐突中透著輕佻,猴急中露著猥瑣,怎不令人反感而生鄙夷,這更硬了王熙鳳那顆原本就毒辣的心。因此上,這「相思」便有了「毒」,也便中了一個叫人難堪的「局」。先是被戲耍,在寒風中凍了一夜,後又遭捉弄,被當場抓了現行,立了字據,敲了錢財,之後又被一大盆屎尿當頭潑下。按說這噩夢般的遭際,足可以驚醒他的執迷了,卻不想幾番摧折,並未讓其幡然悔悟,反而是變本加厲,因執迷而受創傷,由創傷而難以自拔。到頭來,把原先的那些不切實際的性幻想,一發變成了難以救藥的「冤業之症」。
賈瑞……拿起「風月寶鑑」來,向反面一照,只見一個骷髏立在裡面,唬得賈瑞連忙掩了,罵:「道士混帳,如何嚇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麼。」想著,又將正面一照,只見鳳姐站在裡面招手叫他。賈瑞心中一喜,蕩悠悠的覺得進了鏡子,與鳳姐雲雨一番,鳳姐仍送他出來。到了床上,哎喲了一聲,一睜眼,鏡子從手裡掉過來,仍是反面立著一個骷髏。賈瑞自覺汗津津的,底下已遺了一攤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過正面來,只見鳳姐還招手叫他,他又進去。如此三四次。到了這次,剛要出鏡子來,只見兩個人走來,拿鐵鎖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賈瑞叫道:「讓我拿了鏡子再走。」——只說了這句,就再不能說話了。
本來是要救他一命的,誰料想他這「冤業」之深,已是此生難償。非要看那正面,這正面是什麼,自然是「色」,色為萬象,也是肉身與慾念所託之形色;而那反面則是「空」,是肉身寂滅後的骷髏,是繁華背後的原初真相,渺渺大荒的方寸縮影。賈瑞哪裡曉得這些!他只是一味地執迷形色的滿足,故曲解了那鏡中之相,偏執於正面的「色」,而忽視了道士刻意要提醒的那反面的「空」。遂執拗而沉湎於那一反覆出現的「春夢」之鏡像,由「意淫」而至於「思色慾不遂」,又至於「精色失位」,在不能自控的反覆中喪了性命。
這道士也是,你要上課,就給人家子弟講個明白,他那裡一番雲山霧罩的玄虛之辭,並未叫人家聽得端詳明白,怎禁得住那番真真切切的色相的誘惑?更何況,他這一番不要命的折騰,念想的就是與那千嬌百媚的人兒,能有一番巫雲楚雨,奈何照出一隻猙獰的骷髏,教他如何能夠接受。況且,這無意識中固執的「自我暗示」,在此地也沒起好作用,越是擔憂恐懼,越是無法自拔難以自制。但凡這自毀之人,照了哲學家雅斯貝斯的解釋,都是有所謂「深淵性格」傾向的,任誰都是看不住的。當然,有那用在正事上的,便成為了了不起的大詩人,而用在這等邪念上的,便造就了賈瑞之流。
悲哉,哀哉。可憐賈瑞才剛剛成年,貧賤一生,便自己葬送了卿卿性命。這王熙鳳確乎是心肝如鐵,賈公子也端的可憐。
當然,如若再說到病本身,賈瑞所困,仍然是那「春夢」二字。在鏡中與鳳姐的幾番雲雨,都是夢中之景的疊加和壓縮,只是被雪芹先生充分地寓言化了。想必數字意義上的「如是者三」,該是死不了人的,但怎奈那是「哲學意義」上的「多」字,猶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即為多。要說這曹老師,不啻三百年前的先鋒派,沒有標籤的「新小說家」,與卡夫卡、加繆輩比起來,又有何不同和遜色?
再便是這偉大的辯證法了。那「色」與「空」本身因果相連又一體兩面,故變成了一面相依相剋、相反相成的鏡子。它所警示世人的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世人所執迷的,無非是一個作為表象的「色」字,它看起來光鮮豔麗,有萬千誘惑,慾壑難填,卻不知「行止」,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度的,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如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賈瑞同學正是不知這其中的道理,才葬送了大好青春。所以可憐那賈代儒老夫婦,見其孫子死於這般妖物,如何不哭罵不止,要架火燒那銅鏡,便聽那鏡子裡面也有哭喊之聲:「誰叫你們瞧正面了!你們自己以假為真,何苦來燒我?」正說著,那老道忽地現身,將那鏡子搶在手中,飄然而去了。他這「以假為真」之說,看似有強辭之嫌,實乃高人的警世之言,現身說法,奈何這德薄之人並不懂玄妙,不解苦心,卻總於那急流之津、覺迷渡上,執念向前,又有何藥可救?
看官,這面「風月寶鑑」對於《紅樓夢》來說,其意義有多大?依在下看來,與第五回中的寶玉之夢相比,一點也不可低估。開卷第一回中作者便說,此書得傳,始於那位「空空道人」,此公是「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故又「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題曰《風月寶鑑》。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又題曰《金陵十二釵》,並題一絕。即此便是《石頭記》的緣起」。這番話,聽起來分明是障眼法,拐了許多彎子,迷惑了些傻白甜們,仿佛它真是飛來之物。細想不過是掛個幌子,藉此與現實拉開距離,以避開可能的文字獄罷。且這種說法還可以於玄虛之中增些遊戲之趣,又於戲言之中置其深意,何樂不為?假如用了時髦的舶來術語,這也可以叫作「元小說」策略,概念是美國人華萊士·馬丁們的發明,但作為小說實踐,在三百年前的曹公這兒,早已是家常便飯了。
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風月寶鑑」為解讀全書提供了另一個隱喻的訣竅:它所說的「一世一劫」和「幾世幾劫」,都不外是「好」與「了」的循環,是舞榭歌臺與陋室空堂的交替,是繁華之相與復歸大荒的永世循環,這是一個「時間模型」;然若是將其錘扁,將這一時間敘事壓縮為共時之物的話,那麼其最佳的形相,便是一面叫作「風月寶鑑」的鏡子了。一正一反,它將時序中色與空的億萬輪迴,徑直嵌進了一面薄薄的鏡子,將那色與空,有和無,正題和反題,真相與幻影,繁華與大荒,美人與骷髏……集於一身,彰顯於同一片刻,變成了一枚硬幣的兩個面。
因此上,這「風月寶鑑」,某種意義上也即是「紅樓一夢」,是同一個意思的兩種說法,孔梅溪老先生厲害,即便是換成此名,那也是極妥帖的。只是,前者是將其物化了,後者則乾脆使這物性最終湮滅。
選讀完
張清華,1963年10月生,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兼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出版學術著作13部,理論批評文章400餘篇。曾獲省部級社科成果一等獎,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10年度批評家獎,北師大教學名師獎等。曾講學德國海徳堡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等。另著有詩集《形式主義的花園》,散文隨筆集《海德堡筆記》《隱秘的狂歡》《懷念一匹羞澀的狼》等。
2020-2《收穫》
目錄
非虛構
她們 / 閻連科
中篇小說
我所知道的馬萬春 / 尹學芸
夏天永遠沒來 / 馮一又
短篇小說
探照燈 / 寧肯
麋鹿 / 陳鵬
燃燈者
書生校長 / 袁敏
春夢六解
賈瑞之夢,抑或風月寶鑑 / 張清華
明亮的星
茶缸插梅花,想你又一年 / 小海
河漢遙寄
秋月太遲春太早 / 荊歌
如意 / 陶文瑜
長篇連載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 / 黃永玉
224頁,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