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開悟的境界,都是從苦中得來的(宣化上人)

2021-02-23 大悲咒專弘平臺

要種堅固的因,才能結堅固的果

◎ 宣化上人

所作堅固不唐捐 一切功成得出離

如諸勝者所修行 彼清淨道願宣說

現在金山聖寺又打禪七(一九七六年一月),凡是參加禪七的人,就是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你們大家在禪堂打坐,就是修波羅蜜。如果不殺盜淫,就是身清淨;不講話,就是口清淨;不打妄想,就是意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就是修波羅蜜法。這是初發心菩薩的根本行門。現在把最重要的法門,告訴大家,就是要修禪定波羅蜜。

我們出家修道為什麼?就是求智慧,了生死。智慧是從禪定中得來的。有了智慧,就能了生死。

怎樣修呢?大家注意聽!坐禪的姿勢,要合乎標準,否則不會有所成就。打坐時身體要端端正正,筆直一般,不可前俯、不可後仰,不可左歪、不可右斜,更不可入睡覺三昧。如果端然正坐,身不犯殺、盜、淫三惡,口不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四惡,意不犯貪、瞋、痴三惡。這三業清淨之後,就能捨棄攀緣心,這是布施;能守禪堂的規矩,這是持戒;能忍受腰酸腿疼的苦,這是忍辱;有始有終,不生退轉心,精進不懈怠,這是精進;靜坐心不動,一念不生,就是禪定;功夫到爐火純青的時候,智慧自然現前。這六種波羅蜜有連帶的關係。

各位要注意!參禪打坐要認真,不可馬虎,不可隨便。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去修,不可投機取巧,不要想找捷徑,既省力又方便,即刻開悟,不費時間。覺得這個法門好,就修這個法門吧!

其實,沒有哪個法門是捷徑,哪個法門不是捷徑,都是平等的。只要認真去修,就是捷徑;不認真修,就不是捷徑。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修行不可貪圖方便,不可企圖僥倖。修行講真實的功夫,用一分功,便有一分果實;用十分功,便有十分果實。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無論什麼法門,越苦越好,越辛勞越好,越費力越好。從古至今,開悟的境界,都是從苦中得來的。

修行不是賭錢。賭錢是希望舍一圖得萬報的思想,所以孤注一擲,傾家蕩產。修行只是舍一,而不想圖得萬報。所謂「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行所作無有企圖,沒有虛妄。我的本份就應該這樣修行(坐禪),至於成不成道?不要管它。應該有這種思想。

有人說:「我一天念一百零八遍〈大悲咒〉,又念一部《法華經》,那是不是真修行?」那不算修行。且看過去諸佛菩薩,他們為修行,曾捨身命;為求佛道,粉身碎骨,在所不惜。要有這種犧牲的精神,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才能得到真正堅固定。

要種堅固的因,才能結堅固的果。有了堅固的果,就能出離三界,了生脫死。想出欲界嗎?那麼,首先要斷欲,就是斷財、色、名、食、睡五欲,或斷色、聲、香、味、觸五境。能斷就清淨,不斷就染汙。清淨能出欲界,染汙能墮六道。

欲斷出欲界,色斷出色界。如能不著相,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或者「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或者「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或者「內空其心,外空其形,遠空其物。」如果能到這種境界,那就超出色界。到了無色界,不但沒有形色,連心識也沒有了。這時,便能出離三界。

菩薩所行所作的功德,非常堅固,無能破壞。所以說「所作堅固不唐捐」。也就是所行所作,一定會成就,不會白費工夫。好像一切菩薩所修成的殊勝行(六度萬行),所證得的功德,無法可形容。菩薩所修行的清淨道(沒有慾念),願為眾生來宣說,令眾生也修清淨道。換言之,就是斷欲去愛。把身體看破,把執著放下。否則,執著這個,執著那個,就不是清淨道,而是染汙道。清淨道就是本來面目,也就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境界。

【編注】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明法品第十八〉(宣化上人講述)

相關焦點

  • 四果阿羅漢的境界 | 虛雲老和尚是證果的聖人(宣化上人)
    這都是沒有看破,不能轉觸塵。法塵:執著於種種的法,這即是法塵。初果阿羅漢全不被以上六塵所轉,他達到這種境界。 若有人說他自己證果或得道開悟,要試驗他是否真實的,就給他做一樣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樣最難吃的。看他選擇那一樣?但不可讓他知道你在試驗他,他若是知道了,就專門吃難吃的東西,也是被香味塵所轉。這即是矯揉造作,帶副假面具來騙人。
  • 牛奶的厲害(宣化上人)
    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一切都空了。一切都空了,怎會想起要喝茶、要喝牛奶?金山禪寺有位法師便不敢喝牛奶。一喝牛奶,慾念便高升,他控制不住,於是不敢喝。我們吃東西只為維持生命,以食物作藥品。不吃東西會死亡,所以吃一點維持生命;並不需要什麼營養的食物來滋補身體。營養一多,麻煩就大了。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在佛教說法中,開悟前,所見所執,無不是虛妄,而開悟之後,頓見自性本真,從此常住不空,再不隨生死而輪轉。但其實,關於開悟,由於本身就是難以言說的境界,就不得不借用比喻,而佛教緣起於印度,有了解的人可能知道,在印度的神話中,誇張是常有的事情,因此聽上去難免顯得像是神話,實則不過是比喻。
  • 一切眾生,都有瞋恨恚怒的心,為什麼?【宣化上人金剛棒喝】
    宣化上人:簡而言之,就是黑暗,什麼都不明白。因為不明白真理,把心鎖上了,所以不能開悟。在唐朝代宗皇帝時,有個太監名叫魚朝恩,他問國師:「什麼是無明?」國師說:「你這副奴才相,哪有資格問佛法?」他勃然大怒。國師笑道:「這就是無明。」所謂「無明火能燒毀功德林。」1163.
  • 初禪離生喜樂地(宣化上人)
    」                                                  ——宣化上人                          初禪離生喜樂地你能到初禪天的境界,你的脈就停止了。
  • 施甘露光明三昧(宣化上人)
    這種光明能除人的饑渴,除人的煩惱,除眾生一切的黑暗,令眾生開智慧、精進不懈怠。所以說此光開悟一切眾:這種佛菩薩的光明,能令一切眾生,覺悟一切一切都是虛妄無常,是苦的。所以說令舍一切放逸行:放逸就是不守規矩,令一切眾生舍離一切不守規矩的行為,就要守規矩。舍離一切的放逸行,就是叫人不要放逸,不要不守規矩,一定要守規矩,依教奉行,你不要順著自己那種貪、瞋、痴去做。
  • 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來生苦(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就因為我們在前生不修行的緣故。所謂:「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來世苦。」【編注】恭錄自《金剛棒喝──宣公上人答問錄》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來生苦◎ 宣化上人不可思議劫   精進修諸行佛不是這樣,他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劫中,晝夜六時勤精進,勤修一切法門。他為了要度化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勤修。成佛之後,才有力量來教化眾生。這是大仙力,也就是佛力。
  • 宣化上人開示:佛前供香並非越多越好
    清淨蓮花宣化上人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中開示道:我們人要知道,我們供香、供花,供養諸佛菩薩,是我們對佛菩薩的一種敬意,諸佛菩薩是無欲無求的,我們不要以凡人的心去揣摩佛,認為自己貪著的,喜歡的,佛也喜歡。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開悟到了至高的境界是什麼?>第三條,有能力指導別人開悟,這說明一個人達到了悟道的至高境界,回答以上問題簡單得很開悟的人不但對於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三觀相關的問題沒有疑惑,而且對科學也有深刻的認識,開悟者從整體上把不同的學科統一了起來。
  • 你們誰有這種境界,就是觀世音菩薩給你們甘露水喝(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開示於金山禪寺佛七一九七三年十二月 《佛說阿彌陀經》提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就是僥倖而得。什麼叫「僥倖而得」?就說:「我先不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等他們念的功夫都差不多了,把阿彌陀佛念動,念得阿彌陀佛在常寂光的寶蓮臺上站起來了,來給這個人摩頂,我等著這時候,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也就幫我也摩一摩頂。」不要這樣想,你要這樣想啊,阿彌陀佛是知道你心意的。釋迦牟尼佛說過:「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
  • 47.這世間的眾生,都有瞋恨恚怒的心.為什麼?【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能以大慈哀愍力】:佛用大慈悲心,來哀憐一切眾生,愍念一切眾生,不忘一切眾生的苦,時時刻刻救拔一切眾生出離苦海。【拔彼畏塗淪墜者】:以這種力量,能拔出三塗中(畜生、餓鬼、地獄)之苦,這三塗是可畏可怕的,是不安樂不自由的。佛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
  • 他手腳長似鷹爪,開悟得了五眼六通,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宣化上人)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六日作宣化上人梁朝的志公禪師是一位有大德行的人,沒有人知道誰是他的父母。因為有一天,一位婦女聽到樹上有嬰兒的哭聲,於是爬上樹,發現一個嬰兒躺在鷹巢中,她便將嬰兒帶回家撫養。這嬰兒貌似人形,但手腳卻似鷹爪,長大後出家修道,開悟得五眼六通;因為沒有人知道他的父母是誰,他又是從鷹巢中取下的,故一般人皆揣測他是從鳥蛋中孵出來的。當時,梁武帝很相信志公禪師,而其他一般人也很相信他,不論是什麼場合,生小孩、親友死亡、結婚、喪禮等,都要請志公禪師去念經。
  • 淨空法師:「破迷就離苦,開悟就得樂」
    三十歲開悟,開悟後就在鹿野苑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經上記載,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佛事,釋迦牟尼佛一生就只是教學,修行是個人的事情,佛不管。所以在經典沒有看到佛什麼時候打個禪七,打個佛七,領眾修行,沒有記載。佛只幫助我們看破,看破就是解悟,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 【恭迎觀音菩薩出家日】宣化上人:念觀世音菩薩的訣竅、境界、和妙用
    宣化上人開示:我們學佛法的人,在每逢佛的誕辰、佛的紀念日,或者是,菩薩的誕辰,菩薩出家的紀念日,都應該盡你自己的力量去做功德。因為在平時,我們也應該做功德,不過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力量,不能天天做。「觀」是觀察,用妙觀察智來觀察。誰有妙觀察智?觀世音菩薩有。他有這種的智慧。故在世間上一切的聲音,悉知悉見,都騙不了他。「世」是世間。「音」是聲音。觀世音菩薩修反聞聞自性的法門,所以用心來觀察世間的眾生呼救的聲音。菩薩聞之,即刻分身前往,救出苦海。令眾生離苦得樂。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觀世音菩薩如慈母一般,有求必應,不會令子女失望。
  • 你能做到,就是功德無量(宣化上人)
    ◎ 宣化上人《佛說阿彌陀經淺釋》【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就是阿彌陀佛那國土,他那國裡頭的眾生,都是從蓮華化生的。無有眾苦:因為從蓮華化生,是清淨所生,不是欲愛所生;清淨所生,就是沒有男女這種欲愛,不是由這種淫慾心所生出的這個身體,所以他就無有眾苦。
  • 開悟的境界,為什麼說出來,更像是神話?
    但對於我們這些未曾開悟的人來說,西方極樂淨土這個地方,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更像是神話,這是什麼原因呢?也就是說,為什麼高僧大德們對於開悟後其境界的描述,更像神話呢?按照佛教的說法,開悟之後,就好比睡後醒來,發現夢中的一切都是假象一樣,因此,限於夢境之中假象的元素不足以描述夢境外的狀態,而這些描述往往都是借用比喻來完成,因此,對於我們這些沒有開悟的人來說,並不是真相,反而更像是神話。
  • 四果阿羅漢的境界丨虛雲老和尚一生的感應(宣化上人)
    四果阿羅漢的境界虛雲老和尚一生的感應◎宣化上人 【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證得四果阿羅漢的聖人,他沒有欲愛,欲愛都斷了。由什麼證明他證得四果?因為四果的聖人,他走路的時候腳不沾地,離開地總有三分那麼高,因為這樣他才不會把蟲蟻踩死。他不像我們人走路,會踩死蟲子、螞蟻,他不會踩蟲蟻的,由這就證明他是證果了。
  • 無論什麼境界來了,不生煩惱的真法、正法(宣化上人)
    修行人最要緊的法門,就是忍耐若能如如不動,不會被境界所轉;若能了了常明,就能轉境界。◎宣化上人 開示於一九八〇年十二月禪七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福修慧的時候,經過三大阿僧祇(無量數)劫,才成正覺。」叩完頭,說完話,即時就走,想打他也追不上。常不輕菩薩,以「無我相」的精神來修福修慧。誰教他這樣修行?沒有人教他這樣修叩頭行,乃是他自己心甘情願這樣修行。被打被罵不生瞋恚,這就是修忍辱波羅蜜法門。修行人最要緊的法門,就是忍耐。
  • 來果禪師開悟故事,在禪堂打坐天天被打也不放棄,最終開悟
    這一篇講的是來果禪師的故事,本文為宣化上人開示。找一找這個念佛的是誰高旻寺妙樹老和尚,又叫來果老和尚,他是湖北人。在七歲的時候,就有一個法師教他念佛,念佛就念得晚間做夢,夢見極樂世界這個「七重行樹,七重羅網」,那個「七寶莊嚴,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他在做夢的時候,就見到這種境界。以後他念佛念得更誠心,可以說是念得打成一片了。什麼叫打成一片呢?就是旁的妄想什麼也沒有了,只有「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時時刻刻也不間斷,那麼用功用得是很圓滿。
  • 為何你著魔丨你一念這咒,無論什麼魔王都老實了(宣化上人)
    〈楞嚴咒〉是最究竟的密法◎ 宣化上人〈楞嚴咒〉每一句都有無量意義,每一義都有無量功能。要明白〈楞嚴咒〉是天地間的靈文,靈文中之靈文,秘中之秘,無上法寶,是一切眾生救命之寶。它包羅萬有,上自十方諸佛,下至阿鼻地獄,四聖六凡都要遵從〈楞嚴咒〉的法。十法界中,無論哪一個法界都沒有超出這個範圍;所有一切鬼種類、神種類、一切護法諸天的種類、聲聞、緣覺、佛乘,都在〈楞嚴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