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橋,水梁也。駢木為之者,即為橋。
一座橋,可穿越江河,可溝通兩岸,可連結八方。
居住在福州這個多水的城市,自然離不開橋梁。據記載,在清朝以前,福州地區曾有古橋797座,至今仍存400座左右。
古橋下,是潺潺的流水,訴說著曾經的故事;古橋上,是熙攘的人群,走過現代與歷史。
"
河道蜿蜒,水系豐富,是福州的自然;碼頭林立,橋跨江面,則是福州的風貌。王世懋就曾在《閩部疏》感嘆道:「閩中橋梁甲天下」。
橋上石刻,橋下結構,歷史風雲與民間智慧,就凝聚在方寸之間。彎彎一抹,成為我們生活風景中足夠厚重的「彩虹」,足夠方便的支撐。
「廊橋之上聽風雨,笑看稚童戲溪魚」,百年前的古橋上,依然有人走過。
讓我們走近它們,讀讀曾經的「小橋流水人家」。
洪山橋在福州城區西口,這是福州南北溝通的重要關口。古時候,閩北的木材、毛竹,都要順江南下,經過這座洪山橋,才能到達福州的三保、義洲和臺江碼頭,再運往福州城內各貨棧、商店。
有人的地方,就有美食。
△民國時期的洪山橋
在《閩遊滴瀝》裡,鬱達夫細細記下了福州的美食:「洪山橋畔的義心樓,以吃形同比目魚的貼沙魚著名;倉前山的快樂林,以吃小盤西洋菜見稱,這些當然又是菜館中的別調。」
據說正德皇帝下江南時,吃了這洪山橋邊的紅燒貼沙魚,也連聲叫好。
在清末民國初,橋邊還有兩家洪山橋光餅店:1881年開業的新義興和稍後開業的源利。
那時候,路過洪山橋,滿是人間煙火的香味,紅燒魚的鮮香加上光餅的鬆軟,拂面的風都饞人。
如今,洪山古橋已成斷橋,仍然佇立在江水之中,訴說著百年的歷史。
新橋建成,現代化的大廈林立,我們卻依舊能在橋畔尋覓到曾經的那份人情味。
洪山橋畔,新義興光餅還保留著「洪山橋光餅真好吃」的誠意,橋下水漲水落,食客來來往往,不變的是那份質樸與真心。
多年前,在洪山橋過路的人就喜愛著這一份酥鬆軟糯,光餅物美價廉,既方便又可飽腹,現吃現做,拿到手裡還熱乎著。
在雨後初晴的下午,坐上公交車到洪山橋,在南岸觀景橋看看風景,獲得一份開闊和平靜,餓了就去尋覓些吃食,不做太多的思考,只是漫遊在橋上橋下,做個閒人。
恍然間,生命就這樣交付給了純粹的美好。
吃過飯,再慢悠悠地坐上公交到楊橋中路,就能進入陸莊巷。
巷子裡藏著一座古橋,和一個家族的往事。
陸莊,是宋朝福州有名的園林莊園,陸莊主人一家三進士,父親陸宣做過潮州知府,陸蘊、陸藻兄弟倆都做過福州知府,他們購地百畝,興建園林,留下一方詩情畫意。
陸家莊園通往莊外的石橋,就叫做陸莊橋。現在沿著橋走過,會走到西洪小區的後門。
明朝的時候,閩都十才子之一的王偁曾來到這裡,他這樣記敘陸莊的景致:「萍散山流影,雲收月墜天。願隨鷗鶩侶,薄暮宿寒煙。」
綠波倒映著小山與雲朵,水鳥結著伴暢遊,享受陸莊橋下的安逸與靜謐。
觀察下橋身,我們能看到「乾隆歲次戊申,立冬吉旦重修」——橋上的石刻記載著它的歷史,由於年久受損,這座古橋在清朝時又經居民重修。
橋上的木構亭子,則掛著這樣的楹聯:「視之不見求之應,聽之無聲叩有聲」。原來,在陸莊橋南,還有「眾神把守」。
橋南的佛龕裡供奉著如來佛,將軍神龕供奉著高將軍、馬將軍、洪將軍,高將軍為宋代名將,也就是閩劇《斬鄭恩》裡那位俠肝義膽的高懷德。
走累了,就可以坐在橋上的美人靠,選個舒服的姿勢,聽身邊的人嘮著家常,太陽不知在什麼時候就落下去了。
千年之前,也曾有宋朝的福州人閒坐於此吧。
根據《閩都記》記載,陸莊橋附近還有陸藻修建的「溫泉坊」:「郡人群浴於此,混雜頹廢」。
洗完溫泉,就到橋上吹吹風,那樣的場景,也許正完成了《論語》中令孔子稱嘆的人生理想:「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千百年前的小橋流水,如今依舊在承載著生活的暖意,和平凡日子裡的小小幸運。
我們都知道「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個俗語,在小說《隋唐演義》中,他是一員大將,用一對板斧為武器,性格直爽,脾氣火爆。
在傳說中,這位將軍還在福州修了一座橋,那便是路通橋。
坐公交車到打鐵壋,再前行幾百米,就可以看到路通橋。
據說,當年這處頻發水災,百姓苦不堪言。程咬金當時身為國公,來到福州察看。
他看到當地居民因水患流離失所,便決定借建橋的機會,來賑濟災民,改善他們的生活。於是便上奏朝廷,要求了一大筆錢,說要建一座橋,這座橋「人立橋頭,不見橋尾」。
程咬金修建了這座路通橋後,便將餘下的銀兩都分發給災民。
《閩雜記》中還提到,福州水患是由「水族五怪」引起的,有五位秀才屬「驅瘟之神」,被稱為五位靈公。傳說當年程咬金建橋時,也多虧了靈公相助才建成路通橋。
這些故事流傳在民間,又被編入評話中,寄託著人們對這位勇猛將軍的美好想像。
在五一中路,還有一座有故事的「雙面」古橋。
它有兩個名字,一個是「劉公橋」,一個是「高升橋」。
這座橋一開始叫做劉公橋,是一個叫做劉鳳卿的人在康熙年間建造的。據傳,他重視教育,熱心辦學,讓鄉裡孩子讀書。劉鳳卿的兒子上京趕考,就在這裡過河。劉鳳卿在榕樹下許願,如果自己的兒子高中進士,就在河上建一座橋。
後來,他的兒子金榜題名,劉鳳卿便踐行了自己的諾言,修建了這座劉公橋。
後來,劉鳳卿的兒子因清正廉明被提拔,做了高官,此為「高升」。
嘉慶年間,這座橋已遭損毀,便又由鄉人集資重建,改名為高升橋,以寄託民間出仕為官,成就一番事業的願望。此外,為了紀念劉公這位最初的建橋者,當地居民又在橋北欄板上,補刻了創建者劉鳳卿的名字。
在三保街河上,有一座彬德橋,始建於明朝,它的故事就包含在它的名字中。
從前,福州是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借著水道,閩江上遊的木材被紮成木排,順流而下,集結在義洲和白馬河兩岸加工並進行銷售。木材商人們便組成了木幫商會「彬社」, 「杉」字和「木」字拼在一起,就是「彬」字。
他們做生意講究江湖義氣,堅信好品行才有好商運,彬社成員們做了許多善事,幫助周邊居民救火,將無家可歸者義葬……商人重利,也重德行。
彬德橋正是他們這一份善心的歷史見證,這座橋始建於明代,清朝光緒年間由彬社籌資重修,方便了周邊的交通。
這座古橋凝結著他們的德行,積聚著老福州踏實的江湖氣:做好人,行好事,造福他人。
在馬尾,有一座千年古橋,它曾見證過時代風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
唐朝末期,閩王為了發展海上貿易,就在迥港(現在叫做邢港)上建造了一座通海石橋,便是迥龍橋,從此,這裡成為了海外通商的必經之地。
這座橋的重要之處,在於它是通往閩江下遊和閩東地區的唯一通道,如果沒有這座橋,就無法打通閩東、浙江的陸地通道。
無可取代的位置,便是最好的時代際遇,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迥龍橋見證了無數繁華。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多次駐紮在迥港,想必也曾在這座橋上走過。
堅實的石橋建起,恰似蒼龍騰空,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飛躍,商船隊伍從閩安碼頭出發,跨越大洋,戰勝風浪,將絲綢、瓷器、茶葉等物品運往各國,讓全世界體味到中華的魅力。
△當地居民在迥龍橋上遊神
在南公園正門左側,新港河上的河口萬壽橋也曾是風雲焦點。
三百年多前,這裡是外國使節駐舶地,明清時期,琉球國進貢船均在此處停泊上岸,這座古橋,是中琉關係的重要史跡。
當時,主管福建海外朝貢的太監尚春修建了一座木橋,這座橋將新港的碼頭、船廠和海外朝貢的管理處、接待處等連通,成為一體。康熙年間,又改建為石橋,便成為今天看到的河口萬壽橋的樣子。
多年來,身邊的一切似乎都在不停地變化,但這些古橋為我們保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走過它們,撫摸橋上的印記,辨認石刻上的內容,也許就能更進一步地了解曾經,了解我們所來之處,了解我們將要去往何方。
每一座橋,都通往不同的精彩,都綿延出不同的生活路線。
走過白馬橋,去吃一碗噴香的粉幹,配上點滷味,品味專屬於福州的好味道。
漫步三通橋,看兩岸水鄉的情致,咖啡館和古蹟棲居在一起,古老和現代在此交融。
到了晚上,可以去星安河吹吹風,曾經,這裡是「三橋漁火」中的一橋,槳聲燈影中,浸潤著歲月的溫柔。
跨越東西,溝通南北,承載歷史,綴連美景,這些古橋延伸出的不僅有距離,還有生活的更多種可能。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互動一下
你家附近有哪座古橋?
你還知道福州哪些古橋?
它們又有著什麼奇妙的故事?
又有哪座你記憶中的古橋
在今天已換新顏?
歡迎在評論區
分享給我們
近期回顧
在元帥路過夏天,任蹄髈烤肉蔥餅擔仔麵的香味拂面而來
願我們都能夠好好吃飯,認真生活
左擁右抱,萌狗成群|福州夏日擼狗指南
快收下這份專屬於福州人的擼狗指南~
學生時代勾你饞蟲的街邊店,你和它上一次見面隔了幾年?
懷念一所學校,可以從它的專屬味道開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