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5月15日,美商務部公告將延長華為的供貨臨時許可證90天至8月14日,但同時升級了對華為的晶片管制,以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軟體在國外設計和製造半導體的能力。
美方計劃修改EAR(出口管制條例),擴大實體清單管制範圍。華為或其實體名單上的關聯公司(如海思)設計的晶片等產品,如在美國境外生產,同時採用了管控名錄(CCL)內的設備。則需要在進出口時申請許可證。
同時,為了避免對半導體設備公司及晶圓廠的衝擊,美商務部稱,在本條例生效後的120天內,相關晶圓廠給華為出貨不受影響。
信達電子對此點評稱:
1、相關解讀:
本次對華為限制計劃出臺後,市場極為關注,擔心美國掐斷臺積電供貨,擔心美國對EDA做進一步限制。但如仔細研讀可以發現:
1、美商務部本次只是提出限制計劃,正式條例出臺仍需時日。
2、條例生效後,仍有120天的緩衝期,期間內臺積電等公司仍可給華為持續供貨。
3、正文中並未提及EDA相關的具體落地措施,且EDA在去年已切斷升級,現在海思在採用老版本EDA做產品設計,不受限制。
所以綜合來看,美國此次限制計劃一方面留有了較多的斡旋空間,相關半導體廠商以及潛在的受貿易糾紛影響的終端廠商會在期限內大力遊說美政府,兩國領導人也有緊急磋商的餘地。
同時,美國對晶圓廠的限制更多是要求申請許可證,而今天台積電宣布在美國設廠,5nm產能2萬片/月,計劃在2023年投產。這一舉動亦被認為臺積電在向美方示好,以期其大客戶不受禁令影響。
綜上,我們認為本次對華為限制計劃,在時間上留有了餘地,臺積電亦早有準備。大概率會如晶片供貨的臨時許可證一樣,不斷延長晶圓廠供貨許可證。
雖然川普的種種舉措越發出格,但我們依舊認為美方不至於立刻切斷海思供應鏈。2018年華為佔全球基站市場份額達30.9%,且在歐洲市場有諸多布局。5月5日,德國電信公開力挺華為稱,德國想要在今年年底實現新建2000座LTE基站的目標,就需要華為的參與,若是拒絕華為,那麼德國電信也無法快速解決5G信號覆蓋問題。如美方悍然全面切斷華為供應鏈,會給歐洲運營商的5G布局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也會帶來全球範圍內的反彈!
2、一些感想
美國近期持續加大對華半導體限制,呈現咄咄逼人態勢,所以還是那句話,產業要自強,設備材料全面推動自主可控,才可擺脫束縛。自主可控將是未來貫穿十年以上的投資主線!
建議關注:
半導體設備:中微公司,北方華創,至純科技,精測電子,萬業企業,華峰測控,長川科技
半導體材料:安集科技,華特氣體,滬矽產業,鼎龍股份,晶瑞股份,江豐電子,上海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