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和收藏中國宮廷服飾?

2021-03-05 雅昌藝術網

▲清光緒 明黃緙絲十二章金龍紋龍袍 

▲清乾隆藍緞繡金龍紋朝袍(佳士得2014春拍)

導言為幫助藏家學習和了解清代宮廷服飾制度及特色,佳士得藝術空間(北京)舉辦了一場《中國宮廷服飾藝術與收藏》講座。講座特邀故宮博物院絲織品專家宗鳳英主講,期間佳士得公司專家戴岱先生介紹了即將上拍的清宮服飾專題的相關情況。據悉,香港佳士得於5月下旬舉辦的春季大拍上,將在「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拍賣內推出9件美國私人收藏的清代宮廷服飾,均是當今市場趨之若鶩的清代服飾珍品。兩位專家從不同角度詮釋中國宮廷服飾藝術,一個側重學術、一個側重市場。細細揣摩,受益匪淺。

  

  

宮廷服飾之龍袍,曾經是古代帝王極品著裝,在歷史上熠熠閃光;穿越至今,這一特殊文化載體仍然閃耀著迷人的光芒,成為文化研究及藝術品收藏關注的焦點。毫無疑問,作為中國古代帝王御用品,不僅在當時是皇室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同時也是古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風英首先簡要告訴大家龍袍的概念以及龍紋和莽紋如何區分:「顧名思義,就是在衣服的面上繡上或織上龍紋。龍袍只有四種人有資格穿——帝、皇太后、皇后、皇貴妃。真正的龍袍的地子是以明黃色為主色調。然而我們在服飾上還能看到和龍的形象完全一致的五爪蟒的形象。為什麼稱為「莽」而不叫「龍」呢?由於身份不同,所以叫法也就不同。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貴妃所穿的服飾才稱為龍袍,其他的都不能叫龍袍。雖然衣服上也織繡成五爪龍的樣式,但通稱為五爪蟒。現在有很多人只要見到五爪的都叫龍,這是不對的。五爪蟒服一般都是親王、皇室人員所穿;還有四爪莽的,相對於五爪來說就意味著身份又降低一些,文武百官基本上都穿四爪蟒服,顏色一般以青色、藍色較多。」

  

皇帝的衣服稱龍袍,臣子的衣服叫蟒袍,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因此,即使圖案一致,「龍」和「蟒」還是有區分的。用於皇帝的可稱為龍袍,而用於普通官吏時,只能叫蟒袍。在顏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黃、金黃及杏黃。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乾隆時期的石青綢繡彩雲金龍紋龍褂(佳士得2014春拍)

  

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龍袍上龍紋的圖案雖然歷代有所變化 ,但龍數一般為9條 :前後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裡藏1條,於是正背各顯5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皇帝的服飾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規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龍袍,是上下連屬的通身袍,比禮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用的常見禮服,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帝王服飾。

  

為什麼歷朝歷代的帝王都要在服飾衣著上點綴龍紋?龍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據記載,龍有三停九似。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據說它可以變化無方,它的變化沒有模式,它小的時候可以變成螞蟻,大的時候可以很龐大。

  

其實中國古代曾塑造出許許多多的瑞獸形象,比如龍、麒麟、鳳凰等,這些動物形象大都具有太平、安康、祥瑞的含義,可為什麼皇帝衣衫上的圖案偏偏一定要選擇龍紋呢? 宗鳳英說出緣由:「帝服之所以用龍紋,因為皇帝和天子都是代表天的,用上天的意志來統治人民,人們就沒有理由推翻他。在衣服上邊繡龍的紋飾,用這樣一個神物來作為他統治的象徵。」

  

龍袍上除了龍,還有十二章,這是龍袍上的特有紋樣,所謂十二章,指的是代表帝德的十二種圖案。宗鳳英細說了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華蟲、龍、黼、黻還有宗彝、水草、火、粉米。其中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是雲的地方,有山就有雲彩;龍——取其「身為天子、智慧無限、隨機應變」之意; 華蟲,也就是一種雉鳥,表示「文採華麗、君子風範、如鳳來儀」之意;宗彝,即一種祭祀禮器,是「忠孝平安」之意;藻,亦即水草,為取其「冷靜思考、純正潔淨」之意;火,象徵「鬥志昂揚、朝氣蓬勃、無限光明」;粉米,取其「感恩滋養、民以食為天」之意;黼,象徵皇帝做事果斷,考慮問題非常果斷,有砍的意思; 黻,常作亞形,或兩獸相背形,意為陰陽「辯證思維、清楚明辨」。皇權至上,無人可以超越。只有皇帝穿的龍袍上才會有完整的十二章圖樣,皇帝賜給他人的龍袍,章的數量會相應減少,比如九章、七章等等,但必是單數。」

  

▲清十九世紀 藍地三色金緙雲龍紋蟒袍

  

宗鳳英認為宮廷織繡是一個冷門,到目前只有她的老師和她本人和在這方面做過研究和出過書,研究成果聊聊。遠沒有像陶瓷、書畫、青銅那樣被眾多專家研究透徹和出書繁多。在她看來織繡服飾上面文化含量及其豐富,「可以說哪一類都比不上。像木頭是自然長成的,你把它砍下來做成造型就可以了,如果做學術也就研究木頭和造型;織繡服裝則不然,第一要研究它的織造,綾羅綢緞紗為什麼能分出這麼多種類,它的織法和工藝是不同的,這裡又牽涉到種桑和養蠶,養完蠶又要涉及絛絲,絛完絲以後才能用小梭子一梭一梭地織成漂亮的衣服,其中漂亮的花紋是用筆畫出來的,再用梭子一梭一梭織出來的,它的難度要比畫畫要複雜得多……所以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文化和藝術含量遠遠超出其他的類別。」她建議對宮廷服飾有興趣者,如果要深入研究不妨找《大清會典》看一看。

  

宮廷服飾中的龍袍為九五之尊的皇帝所穿,無不體現著當時社會的最高織造水平。因此這種尊貴奢華的服飾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本身巨大的價值屬性,最讓人想探究的就是它具有奇高的工藝價值。其製作與管理由內務府負責,整個過程分工細緻,管理有序,人員龐大。僅負責紡織的匠人就有總高手、高手、管工、管經緯、管圓經、管扁金、管色絨、管段數、管花本、揀繡匠、挑花匠、倒花匠、烘焙匠、折段匠、畫匠和花素機匠等十幾個工種,且負責皇宮服飾製作的江南三織集中了當時最優秀的匠人。皇宮對產品的質量與花色要求極高並常親自過問。在製作上也不計成本,用的都是金絲銀線和孔雀毛,面料有緞、綢、紗、緙絲、漳絨等數十種,其中緙絲在織造時費工時巨大,自古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做一件龍袍起碼需要三四個人花上一兩年時間。」據清宮《內務府奏銷檔》和《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等檔案記載,皇帝敕諭多次要求官局所織鍛匹「務要經緯均勻,闊長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質量不合格,必須補賠、罰俸或受鞭責。因此,流傳下來的每件龍袍都是精品,無論從材料、工藝,還是製作上沒有一絲瑕疵。宗鳳英談到,一件刺繡龍袍的製作成本是1000兩白銀。按照當前白銀價格3.96元/克計算,1000兩白銀相當於19.8萬元。也就是說,當年一件龍袍的製作成本,相當於今天的19.8萬元。

  

佳士得專家戴岱從本屆香港佳士得的拍賣的九件清代宮廷服飾拍品中舉出兩例:其一是光緒明黃緙絲十二章的袍,這件「明黃色代表著非常高的級別」;其二是乾隆藍緞雲金龍紋的朝袍,「通常這種朝袍是重要場合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穿,而且因為分為上襟下裙,非常容易散落,很少能夠組成一套」。他認為:「這次拍賣能一次性呈現九件龍袍拍品,它們的年代從乾隆一直到光緒,並且以宮廷為主,這個在以往的拍賣中還是沒有的。」

▲清十九世紀末 藍緞繡金龍彩雲紋蟒袍

  

戴岱同樣認為:「跟其他的宮廷藝術相比,宮廷織繡服飾是被忽視的,比如說跟皇帝最有直接關係的像玉璽都已經好幾千萬了!但是在過去龍袍的意義比玉璽的意義更大,正因為這樣才會有『黃袍加身』這句成語,而不是說『玉璽在握』。因為先有黃袍加身才有大全在握,所以它的政治和文化含量在過去比現在大很多。」戴岱提醒大家,鑑於龍袍的存世量極其有限,「大家過去所能看到的無非是戲臺上設計出來的一些戲物,但是這次所呈現出來的是真正的宮廷服飾,是古代頂級的絲織品、最好的織繡、最好的宮廷設計!這樣漂亮的藝術之花,別說上手摸了,連看到都是不容易的!」 他回憶在以往的拍賣中,因為數量稀少,偶爾徵集到龍袍,都是放到普通的織繡中或者雜項裡面去,很少能成系列出現。「在以往是把一個藏家所有的東西分門別類,比如說服裝,從宮廷服裝、便裝、民間便裝、男裝、女裝,甚至隨身帶的荷包等,各種東西都會摻雜在一起。雖然看起來很豐富、很完整,但是要讓大家從中找出最好的,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眼光。而這次跟以前不同,因為織繡中最好的宮廷服飾被集中展現,而且品相佳、級別高,對於大家認識宮廷的服飾藝術是一個難得機遇。」

  

宗鳳英也覺得宮廷絲織品的收藏被忽略,是一個沒有被打開的市場,價位也遠遠沒有到位。主要原因,第一,傳統觀念把它看成是衣著,沒有把它看成藝術品。第二,研究者比較少;第三,從材質角度看不容易保存,所以存世量比較少,各博物館裡邊存有絲織品也非常少,形成不了一大類,很少受到重視。像故宮能存有二十多萬件非常鮮見;在她看來,把龍袍看成藝術品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以前往往把它作為遮體防寒的普通衣著,沒有把它看成珍貴藝術品而精心保存,導致這類東西的存世量非常少,現在能得到一件非常完整的清代服飾是很不容易的。」她同時提醒,在選擇的時候,還要看它的存世量以及保存的完整程度等因素,如果保存得好且非常完整是最理想的。其中龍袍當然是首選。

  

戴岱補充了三個要性來說明宮廷織繡系非常重要的收藏品,:「第一是文化性;第二是研究性;第三是裝飾性。其一, 以織繡服裝來論,在過去是屬於典章制度規定的範疇,用織繡來定你的等級、身份。另一方面,上邊的圖案有各種各樣的寓意,比如十二章的寓意。每一個圖案都有它背後的含義,也是一個傳承的歷史。有些圖案可能從唐朝到清朝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其中的變化和流轉值得研究和探討。說到它的研究性,就涉及到它是怎麼製作的,包括織繡、染色,還有金線、銀線的織法,這些均屬工藝性;再一個就是歷史研究性,如果把一個藏品研究透徹才稱得上一個收藏家,並不是說把東西買來往那兒一放就可以了,那個只能叫做保管員。作為一個收藏家,無比從織繡的文化內涵和工藝性上獲取更多的知識。最後就是裝飾性,比如大家去國際飯店,在建國門賽特、同仁堂門口都會看到裝飾的龍袍,作為奢華和品味的象徵。這類東西在生活中的裝飾意味也非常大,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中國織繡也經常去海外展覽,那兒的一些派對或者是一些很有意義的反映中國文化的活動,都會穿上中國過去的服裝以顯示獨特的審美和對東方文化的熱愛。因此,織繡的裝飾性無處不在。」

  

綜上,包括龍袍在內的宮廷織繡大部分集中於故宮博物院,民間存量很少;龍袍的華麗呈現給我們穿越之美,會產生無數的話題;與宮廷瓷器最高几億元的拍賣價格比,目前,中國宮廷服裝的市場價格應該還處於低位,也正是收藏龍袍的樂趣所在。

| 文章版權歸雅昌藝術網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相關焦點

  • Azzi & Osta高定禮服:借鑑17世紀法國巴洛克宮廷服飾,立裁精緻
    在時尚圈,由兩位設計師共同創立的禮服品牌不少,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我比較欣賞的來自黎巴嫩的設計師二人組品牌:Azzi & Osta。聯合創立者George Azzi和Assaad Osta都對華麗的巴洛克時期的服飾和藝術充滿熱情。
  • 宮廷秘傳薄櫻戲鯉套裝獲取攻略
    作者:阿姆斯特朗雷 時間:2020-03-13 宮廷秘傳薄櫻戲鯉套裝應該如何獲取呢?
  •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西藏宮廷服飾唯一傳承之地—卓尼
    卓尼不僅是古代「藏漢走廊」的通道之一,還是古代羌、戎、吐谷渾、吐蕃等民族的聚居地帶,形成了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卓尼又稱「覺乃」,「覺乃」藏族服飾延系西藏拉薩宮廷服式和髮型式樣,隨著當今時代的發展,很多種服飾得到了簡化演變,在很多服飾文體日益現代化,多樣化的今天,「覺乃」藏族服飾至今還保留了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藏族服飾的特點,是至今全藏區保留最完整的古代宮廷服及禮儀的「活化石」。
  • 中國宮廷玉雕第一人「袁廣如」!
    不論是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還是作為收藏愛好者,我們都有必要去了解「傳統玉雕文化」。關於玉雕文化最有發言權的當屬「宮廷玉雕第一人」——袁廣如。 袁廣如1941年生於北京,原藉河北省安新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雕大師、「燕京八絕」傳承人之一、中國宮廷玉雕第一人 1998年創作白玉籽料《陶朱聚寶》由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收藏。2004年6月25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評為工藝雕刻高級技師。2005年3月由市政府認定為北京工藝美術二級大師。
  •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可以說,中國山水畫是國人情思最為厚重的積澱。早在戰國時期,山水畫就已出現在了壁畫和絲織品上。經東晉顧愷之發展,歷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漸擺脫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科。傳隋·展子虔的《遊春圖》是現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畫真跡。畫中人物只不過是點景而已。它一變六朝墨勾色暈法為勾線填色、重彩青綠法,開青綠山水之先河。它標誌著中國山水畫的形成和進步。展子虔:《遊春圖》
  • 【小知識】中國古代服飾介紹及欣賞(下)
    、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登古代的服飾,袍們說還漏了宋、元、明的服飾,沒問題,那繼續咱們的學習之旅吧.中國古代服飾介紹及欣賞 (下)前言:商周禮制十五而笄;西漢深衣制,上襦下裙,街市羅衣飄飄;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 【小知識】中國古代服飾介紹及欣賞
    、隋唐五代,每個時期都有其特點,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古代的那些服飾吧.中國古代服飾介紹及欣賞 一、商周服飾    1、商周貴族服飾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
  • 歷代宮廷御醫都有哪些「秘方」 ?《中國宮廷醫學醫籍精華》出版
    宮廷醫學作為研究宮廷內醫事制度和醫療技術的醫學,積聚了歷代眾多中醫藥精英的集體智慧,始終代表著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方向和各朝代當時的最高醫療水平,蘊含著極大的研究價值。近日,深挖宮廷醫學醫籍精華之力作《中國宮廷醫學醫籍精華》正式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發行。
  • 歷代宮廷御醫都有哪些「秘方」?《中國宮廷醫學醫籍精華》出版
    宮廷醫學作為研究宮廷內醫事制度和醫療技術的醫學,積聚了歷代眾多中醫藥精英的集體智慧,始終代表著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方向和各朝代當時的最高醫療水平,蘊含著極大的研究價值。近日,深挖宮廷醫學醫籍精華之力作《中國宮廷醫學醫籍精華》正式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發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的內涵之美,中國女裝的改革步伐
    他讓他的情婦和寵臣來統治他自己和法國」1521,比路易十四更加揮霍。在此期間,貴族男女的服飾爭奇鬥豔,女一日中要更換三四套衣服:早晨、人睡、行走、看戲、晚餐以及晚間社交集會都有專門的服飾。路易十六(1774- 1792年 在位)時的服飾奢侈風氣由上層社會浸潤到社會各階層,特別是新興資產階級無不積極響應。
  • 「男繡娘」重拾宮廷刺繡技藝
    當過兵的他卻對針法紋飾如痴如醉 「男繡娘」重拾宮廷刺繡技藝 12月8日上午,47歲的市民郭慶生展示出他最近完成的「十二章紋」宮廷刺繡。「『十二章紋』作為我國帝制時代皇家服飾等級標誌,起源於舜帝時期,一直沿用到近代袁世凱復闢帝制為止,刺繡的圖案在不同時期也有著不同變化……」說起刺繡的門道,郭慶生如數家珍,這十二個不大的繡品,他用到了平針繡、盤金繡、掐金繡、釘針繡、打籽繡、套針繡、劈針繡等十幾種針法。 郭慶生是深州人,祖父和父親都是行伍出身,18歲那年他也穿上軍裝,應徵入伍。
  • 莊嚴法相:清康熙和乾隆朝宮廷造佛像
    在中國漫長的佛教造像歷史長河中,值得介紹的歷史階段有很多,如:北魏遷都前後的造像,中晚唐和五代造像,明永樂、宣德宮廷造像,等等。
  • 中國女子服飾變遷史,絕美古風!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 蒙元時期蒙古族服裝服飾簡介
    蒙古人在保持本民族生活方式的同時,大量吸收漢族和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飲食起居、服裝服飾等方面,出現大融合的局面。蒙古宮廷中的各色人物,除了穿統一的朝服、禮服、祭服、軍服、僧服之外,還可以穿各個民族的服裝服飾。例如,元末奇皇后是朝鮮人,宮廷內流行朝鮮族方領衣服。衛兵唱朝鮮語歌曲,跳朝鮮集體歌舞,便是很好的例證。
  • 「壯美廣西 服飾風華」——民族服飾設計作品欣賞(十)
    「壯美廣西 服飾風華」——民族服飾設計作品欣賞(十) 2020-11-02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元朝的宮廷舞蹈
    入主中原後,除本民族的歌舞流傳外,元朝宮廷還接受了宋朝和金朝的宮廷和民間樂舞。在元朝宮廷豐富多採的舞蹈中,以《十六天魔舞》最為著名。.《元史·禮樂志》對隊舞人數、服飾、道具、樂器、樂曲、隊形變化、舞蹈姿態均有記載。每個小隊都具有蒙古族獨特的風格和色彩。  在元朝宮廷豐富多採的舞蹈中,以《十六天魔舞》最為著名。這個舞蹈的創作權要歸於元順帝。元順帝時,宮女中有不少優秀的舞蹈家。其中有三位最傑出,她們的名字是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十六天魔舞》初創時,就是以她們為核心的。  這部舞蹈的用意是「贊佛」。
  • 十七年成就高爾夫服飾品牌「隱形冠軍」,比音勒芬的「核心武器」是...
    《大國品牌》,以大國平臺講好中國品牌故事;9月26日,比音勒芬更是攜手故宮宮廷文化,用最潮流的直播方式講述最古典的故宮宮廷文化故事,弘揚中華文化魅力。這個年輕的品牌何以在十七年風雨中屹立不倒,成為細分服飾領域龍頭?在「疫」境中又如何保持強勁品牌力,展現大國品牌之風範?以下或許能為你提供一些解答。
  • 隋唐五代服飾: 華麗開放,中國服飾史上的耀眼明珠
    隋代服飾多沿襲北齊、北周制度,袍衫和胡服是主要的服飾。統治階層的輿服制度,由於統治時間比較短,只是剛剛形成一個雛形,尚未完備。唐代輿服制度在隋代已略具雛形的基礎上,參照前朝舊制,規定天子及百官的官服都用顏色來區分身份等級,用花紋來表示官階。帝王在重要祭祀典禮等場合依然身穿冕服,遵循周制。
  • 清代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密宗佛像
    傳入中國大約在東漢初年,此後,佛教經過不斷發展,產生了許多宗派,比如華嚴宗、淨土宗、天台宗、禪宗、密宗等。其中的密宗,因其通過藏族語言流傳,以青藏高原為主要傳播區域,所以被稱為「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  密宗最早也是在印度興起,據傳在唐太宗時期,密宗的蓮花生大師入藏傳授密宗教法,從此有了「藏密」一詞。
  • 中國的絲綢服飾:絲綢與中國人物畫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中國古代服飾面料多是絲綢,絲綢的特性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美術特別是人物畫的風格和技法。中國古代人物畫與中國傳統的絲綢服裝有著緊密而悠久的聯繫。服裝的懸垂效果是所有柔軟面料都具有的,但中國絲綢面料的懸垂感卻是獨一無二的。絲綢輕盈、柔軟,光滑而華麗,加上中國傳統服裝近似寫意般的寬大,肥碩,使得服裝垂下的部份形成自然下垂的褶皺,這種褶皺渾然天成,顯得隨意而無規則,與棉、麻面料相比,絲綢更加柔軟和輕盈,在靜止的狀態下,其衣紋褶皺更自然隨意,穿在人體上比棉麻更加貼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