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來源於知乎問答上面的提問,問題就是:「嘿!陌生人,你好 可以給我推薦一本你最喜歡的書嗎(嘛)?」恰好因為我也正在找合適的書看,就耐下心來把全部的5,688 個回答都瀏覽了一遍,整理出來一份書單。
既然是推薦者最喜歡的書,那麼這份書單應該沒有什麼水分而是有比較高的含金量,希望這份書單能給我的閱讀荒帶來一些新變化,讓我的輸出變得更加有分量。
01、《莊子》
很高興,第一本看到的是中國國學經典書籍之一的《莊子》。推薦者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
近來發現也是自己困惑的地方,從小到大一直受到的教育便是向上、向上,然而內心實在是空虛,更準確地說是不夠充實,與外在的落差很大。 擰巴和糾結,是現在的都市人的常態嗎?不盡然,也有很多內心平靜、充實的人。所以推薦的中華書局《莊子》。
當然,讀《莊子》也還得掌握方法:第一、把《莊子》裡的文章當成休閒小品文,畢竟它的內容更多屬於悠哉悠哉的類型,多讀讀,適當地讓自己慢下來。第二、小故是多,讀起來不累,寓言多,思考的感悟也會深刻點。第三、中華書局的字體大小合適,注釋也比較嚴謹,更重要的是價格親民,不是特別貴。第四、讀完之後,可以在去看看其他人的解讀版進行提高,如果貿然先去看解讀版,個人以為容易被帶偏。
02、《平凡的世界》
這是一本被經常推薦的文學書了。借用書中的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如果你還有讀書的願望,我推薦你讀《平凡的世界》。
推薦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孫少平,這是一位對苦難有著深切的認識,對生活有著深邃的理解,對精神世界有著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錚錚鐵骨,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氣。從學生時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時代的"攬工漢",他經歷的是艱苦卓絕的人生奮鬥,然而在痛苦與磨礪中,他形成了一種對苦難的驕傲感、崇高感。
另外一位推薦者有事這樣介紹的: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叫做《平凡的世界》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印象深刻是其他書籍不能比的,尤其是再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經歷之後,對作者佩服至深,下面先看看作者的生平經歷,再介紹這本書的內容。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說,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這個世界也是平凡的,悲與歡、生與死、窮與富、世事的變更,於歷史的長河來說,無非是些平凡事。對於平凡,我素來都是這樣認為的,直到讀了一本書——《平凡的世界》,這才恍然大悟。
03、《聊天記錄》
對於70後的我來說,比較喜歡經典的文學書,雖然這幾年也看過不少網絡小說。但這位愛爾蘭90後女作家薩莉魯尼的處女作《聊天記錄》還是值得推薦來看的。因為這本書,她也獲得了很多圖書獎的最年輕作家榮譽。
因為這本書,薩莉魯尼也獲得了很多圖書獎的最年輕作家榮譽。這本書的主線是一個愛情故事:21歲的女大學生弗朗西斯愛上了大她十幾歲的已婚男演員,他們通過郵件往來,沉迷於情慾,看似無所謂的階級和政治在影響著他們,最終兜兜轉轉又走到一起。
但事實上它遠遠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這幾個人看似沒有掙扎,活得灑脫,其實是一種深知自己處於被時代、被資本裹挾卻無力改變的疲倦感。社交媒體下成長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好像可以跟任何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熱絡,但可能一見面就語塞。
社交媒體的蓬勃,看似讓我們可以很快地和別人聯結,可頻繁地交談之後,只有深深的虛無。
04、《瓦爾登湖》和《沉思錄》
為什麼會同時推薦這兩本書,或許是因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吧,我真的是那種寧可寫日記也懶得跟別人分享觀點的人,對我而言,跟自己對話似乎更有效,也更有趣。畢竟自己那跳脫的邏輯,也只有自己才能跟得上吧。
這兩本都比較適合「內·向」(偏好與自己對話向內心汲取能量)的人看。《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不是法國那個盧梭)很有意思,因為獨處的時間很多,他善於自娛自樂發現生活中細微的樂趣,也可以在獨處中任由思維發散斟酌出某些觀點。《沉思錄》也是一本很內向的,跟自己對話的書,我也很喜歡。
05、《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愛讀書的人多多少少有點性格內向,這本《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是一本講述內向者如何遵從本性、發揮自己本來優勢的書籍。書中也用大量實例探討了如何更好地與內向者相處共事。因此,這本書不只適合內向者閱讀,也適合那些深愛著內向者或者與內向者共事的外向者閱讀。
書中的第一部分這樣描寫內向性格的競爭力,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作為資深內向者我簡直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如果你在後院的一棵蘋果樹下坐著,而其他人在院子裡舉杯暢飲,那你就更有可能成為被蘋果砸中的人。(牛頓是世界上偉大的內向者之一,威廉華茲華斯曾稱他為「一個永恆的精神/在思想的海洋裡獨自遨遊」。)
06、《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所謂原生家庭,它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這似乎是一種比較流行的家庭形式,然而,卻也有人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讀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它能教會你如何處理。
書的大概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通過自學,她考入了楊百翰大學。然後又通過努力,考入了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後來又考上了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
可是這個女孩的家庭呢?她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構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她的父親要求他的孩子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他的孩子們擁有自己的聲音,他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她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我對作者的經歷很是觸動,因為這涉及到了原生家庭。看過這本書,感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正如作者所說,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07、《秘密花園》
誰都希望自己有一個秘密花園,那麼就來讀一讀這本美國作家弗霍博內特的《秘密花園》吧。書中的主人公叫瑪麗,她出生在印度,是個性格倔強,惹人討厭的女孩。瑪麗從小嬌生慣養,在父母因瘟疫雙亡後,她就住在姑父家裡。姑父和兒子柯林都是駝背,姑媽死後,姑父常年外出旅遊,柯林也自暴自棄,以為自己要死了。瑪麗來到這裡後,一切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和狄肯一起把莊園裡死氣沉沉的花園照顧的生機蓬勃,讓柯林恢復了活著的勇氣。
其實這本書並沒有很吸引眼球的地方,過程中可能還有點乏味,但是當你讀完它,你會發現它有著獨屬於它自己的溫柔,看完會感覺心裡暖暖的,就是莫名地挺開心的~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看名著,但是讀完這本書,真的會發現,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有原因的。這本書是初中的時候看的,幾年過去了,依舊記憶猶新,偶爾回想還有與之前不同的感悟。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五千多條回答中,還有很多很多書。然而這份我覺得有分量的書單自然不能全部囊括,但這些推薦無疑是用心推薦了,因此,我也隆重的推薦給大家看。
希望你們喜歡,我是@梵羲讀書,讓我們一起多讀書,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