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近日正式揭曉,50位獲獎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今年的「科學探索獎」50名獲獎人中,有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同時,今年該獎項首次對港澳地區放開申請,港澳地區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科學探索獎」也非常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根據統計,50位獲獎人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女性有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
作為國內首個由網際網路企業設立的科技公益項目,「科學探索獎」於2018年由馬化騰攜手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
據了解,2020年「科學探索獎」總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科學家的申報材料,經過初篩、初審、覆審、終審四輪評審,產生最終獲獎名單,申報人與獲獎人比例約為25:1。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科學探索獎」不斷擴大的知名度、影響力和著眼未來的理念,也讓獎項得到了頂級科學家們的熱忱參與和支持。今年,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數量和2019年相比有很大增幅,體現了獎項專業性和權威性的提升。
據介紹,未來,「科學探索獎」將為青年科學家搭建跨學科互動交流的平臺,還將舉辦重大主題的學術報告會、研討會。受資助期間,獲獎人還將按要求向評審委員會定期提交年度科研進展報告,並擔任科學傳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動和科普活動。
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於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
序號
姓名
性別
所在領域
工作單位
1
何旭華
男
數學物理學
香港中文大學
2
劉鋼
男
華東師範大學
3
魯巍
男
清華大學
4
鬱昱
男
上海交通大學
5
張靖
男
山西大學
6
張遠波
男
復旦大學
7
陳玲玲
女
生命科學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8
黃志偉
男
哈爾濱工業大學
9
魯伯壎
男
復旦大學
10
王二濤
男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11
朱聽
男
清華大學
12
東蘇勃
男
天文和地學
北京大學
13
胡清揚
男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
14
李婧
女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15
樸世龍
男
北京大學
16
史大林
男
廈門大學
17
魏勇
男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8
陳興
男
化學新材料
北京大學
19
李昂
男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0
劉磊
男
清華大學
21
劉智攀
男
復旦大學
22
張杰鵬
男
中山大學
23
常超
男
信息電子
西安交通大學
24
黃芊芊
女
北京大學
25
李學龍
男
西北工業大學
26
李贊
女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7
謝濤
男
北京大學
28
朱軍
男
清華大學
29
傅堯
男
能源環保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0
劉倩
男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31
羅坤
男
浙江大學
32
徐集賢
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3
顏河
男
香港科技大學
34
周福寶
男
中國礦業大學
35
陳焱
女
先進位造
天津大學
36
黃永安
男
華中科技大學
37
王開雲
男
西南交通大學
38
王立平
男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39
王鑽開
男
香港城市大學
40
陳求穩
男
交通建築
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41
洪錦祥
男
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42
林波榮
男
清華大學
43
聶鑫
男
清華大學
44
魏運
男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45
彭承志
男
前沿交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46
宋柏
男
北京大學
47
楊越
男
北京大學
48
張立源
男
南方科技大學
49
周斌
男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50
朱嘉
男
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