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音樂形態—判斷葫蘆絲音樂地域風格的依據

2020-12-12 金葫蘆劉健論民族音樂

不同地域由於在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歷史背景和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所產生的音樂風格也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們常說西北黃土高原音樂高亢嘹亮,江南音樂婉約細膩,其實就是由上述原因所產生的。當我們在判斷一首樂曲的地域風格時,如何能夠更為簡便地進行確定,實際上也有著一定的判斷方法。本文就以葫蘆絲音樂為例,從音樂形態的角度談談如何判斷一首樂曲的地域風格。

現代漢語中,形態指的是形式或狀態,即事物存在的樣貌。音樂形態指的是由音樂構成要素而表現出的「樣貌」,這裡的「樣貌」我們可以理解為音響效果,構成音響效果的諸元素包括節奏、節拍、旋律、和聲、調式、調性等。在具體的器樂音樂中,還應當包括演奏技法、個性音色等元素。也就是說,從音樂形態諸元素的角度進行分析有助於我們認識音樂的地域風格特徵。下面主要從節奏節拍、調式音階、旋法特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判斷葫蘆絲音樂的地域風格。

一、節奏、節拍

音樂中的節奏包含著速度、長度、力度三個方面的意義,節拍則具有語言方面的特點。兩者的結合形成音樂的基本架構。從節奏、節拍的角度去確定一首樂曲的地域風格,主要是與地域音樂中的節奏、節拍元素建立聯繫。如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節拍多表現為三拍子,注重「長短」節奏型的運用。如朝鮮族民歌《阿里郎》為三拍子民歌,運用了附點四分音型與平八音型的組合;生活在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則較多地運用混合節拍,二拍子、三拍子、六拍子、七拍子的結合隨處可見,當然在節奏重音的變化上也是十分的豐富。如哈薩克族民間音樂中的節奏多表現為前短後長的特點。

二、調式音階—色彩音

調式指的是以一個音為核心,按照一定音程關係和音高排列起來的樂音組合形式,將調式中的各個音按照高低排列起來成為調式音階。如西方傳統音樂中大、小調式,主音(核心音)分別唱作dol、la,自然大調式音階唱名為(dol-re-mi-fa-sol-la-si-dol)、自然小調式音階唱名為(la-si-dol-re-mi-fa-sol-la);我國民族調式以「五聲」為基礎,即(宮、商、角、徵、羽),以某音作為主音(核心音),則成為某調式,如宮調式、商調式等。又因為所使用的的樂音數量不同,又分為五聲調式、六聲調式、七聲調式三種類型。除了西方傳統大小調式、中國民族調式,在各世界不同地區還存在著多種調式類型,如教會調式、阿拉伯調式、日本的都節調式等。在本文中,主要從中國葫蘆絲音樂的角度談談地域風格問題。

以陝北風格葫蘆絲樂曲為例,以七聲徵調式居多,由於受到秦腔音樂的影響,在調式音階運用上,多用升fa和降si兩個色彩音,(嚴格地說,這兩個音並不是十二平均律律高),代表樂曲如《灞柳情》、《寶塔山下》等。

以苗族風格葫蘆絲樂曲為例,以六聲、七聲宮調式為主,常運用降mi作為調式的色彩音,代表樂曲如《苗語花香》。

以江南風格葫蘆絲樂曲為例,以六聲、七聲宮調式為主,徵調式次之,很少使用有特殊意義的色彩音。代表作品如《曲水蘭亭》、《夢裡江南》等。

當然不同地域風格葫蘆絲樂曲有著各自的調式特色,值得我們進行探究,本文就不一一例舉了,

三、旋法特點

旋法指的是旋律進行的特點,具體表現在級進、跳進、模進等微觀音高進行上,從宏觀上看,則表現為具體的「線型」,如內蒙草原風格的旋法表現為「拋物線」型,即從調式主音開始,然後上行,達到一定音高后,反向進行,如《草原美》中慢板部分的樂句進行,就表現出這一特點。

江南風格葫蘆絲音樂的旋法特點,以三度及以內的音程進行為主,為「波浪式」的線條,如《水鄉素描》快板部分中連續的十六分音型進行;

陝北風格葫蘆絲音樂的旋法特點在於多存在四度上行跳進和四度、五度下行跳進,多圍繞調式主音、下屬音和屬音進行,因此在此種風格樂曲中,能夠經常見到sol-dol、re-la、re-sol的音程連接。

判斷某一地域葫蘆絲音樂風格的方法多種多樣,從音樂形態方面進行判斷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音樂形態也包含多種元素,本文只是簡略地進行說明。在《中國葫蘆絲、巴烏音樂概論》一書中有著具體的介紹和論述,大家如有興趣可參考此書中的內容。

相關焦點

  • 劉健:如何辨識葫蘆絲音樂中的「板式」
    導入語:我們在聆聽任何一首音樂作品時,音樂音響給予我們的第一感官就是速度的快慢,不同情緒的音樂以不同的速度進行表現,歡欣鼓舞、激情昂揚的音樂一般速度較快;沉重壓抑、抒情悠揚的音樂往往以中、慢速呈現,由此可以看出,速度在音樂中具有情緒表現的功能。
  • 劉健:匡正「葫蘆絲叉指顫音」—運用「諾古拉」演繹蒙族長調風格
    筆者按:長調民歌、短調民歌以及馬頭琴音樂是人們公認的蒙古族民間音樂的代表,尤其是長調民歌在其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作為一種民歌體裁,長調的歌唱特色在於對「諾古拉」的運用,這種唱法不僅對馬頭琴演奏技術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也深刻影響了其它樂器演奏技術的開發與創新。本文從葫蘆絲演繹長調風格的角度談談叉指顫音與「諾古拉」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一定的設想。
  • 劉健:葫蘆絲音樂中「快板」與「慢板」的情緒規律
    每一首音樂作品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一種情緒基礎上的,一首(部)完整的音樂作品,有著宏觀上的情感風格,而組成作品的各個樂段(章)又具有各自的微觀情感,因此可以說,我們在分析一首音樂作品的情緒時,需要從宏觀的情感風格和微觀的情感特點上進行探究,才有助於我們從情緒的角度去理解一首作品,從而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本文主要以葫蘆絲音樂作為研究對象,從「快板」和「慢板」兩種速度上論述音樂的情緒特點和規律。
  • 劉健:為什麼小三度音程在葫蘆絲音樂中非常重要
    小三度滑音是葫蘆絲吹奏運用最為廣泛的技巧,對於葫蘆絲音樂風格特點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音樂研究的過程中,常常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來說明一個問題,即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思路進行闡述,因此本文主要來說明為什麼小三度音程以及滑音在葫蘆絲中運用的最多,它在葫蘆絲音樂中的功能又是怎樣的。一、小三度音程在葫蘆絲常規音階中的重要性 認識小三度滑音,必須要知道什麼是小三度音程。
  • 劉健:什麼是葫蘆絲吹奏中的「散板要準,慢板要緊,快板要穩」
    當代葫蘆絲音樂在創作和演奏上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從單一民歌結構向板腔體多元結構的嬗變,因此在吹奏時,多元化的板腔結構常常成為困擾吹奏者的難題。很多葫蘆絲吹奏者認為,滑、打、顫等屬於葫蘆絲吹奏技術,其實不然,而如何處理好不同的板式、節奏、速度才是成為一名合格葫蘆絲吹奏者的前提。因此,本文就「散板要準,慢板要緊,快板要穩」談談對葫蘆絲吹奏技術的認識。
  • 這就是維吾爾族傳統音樂的本體形態特徵和風格類型
    音樂是以樂種、音聲的風格類型為外在文化標識的特殊文化現象,據此楊民康先生主張,「音樂文化認同,應該依據文化與音樂(或音聲,藝術/非藝術)的兩重標準,並且允許存在主位的和客位的兩種視角。」因此,局外人(研究者或其他關注者)通過對樂種、音聲的風格類型的辨析,以此來認同維吾爾木卡姆的價值和木卡姆奇的社會文化身份。
  • 劉健:葫蘆絲教學用語中「節奏」的三重概念
    葫蘆絲教學是音樂教學門類中的一個分支,在專業術語運用上,既有著與葫蘆絲樂器自身相關的概念,也有與音樂相關的一般通用概念,尤其是在後者的運用上,常出現概念混淆的情況,有時候教師認為自己表述得很清楚,但是對於部分學生來說對部分概念感覺很模糊,筆者在與很多葫蘆絲愛好者交流的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這一問題,現以葫蘆絲教學用語中的「節奏」一詞談談自己的看法。
  • 劉健:葫蘆絲教學用語中樂理概念的補正—音列與音階是兩回事
    一、什麼是音列、音階以西方音樂基本理論為參照,音列是「樂音體系中的音,按照上行(從低到高)或下行(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起來的音的組合」。2、音列中各音皆屬於樂音體系,什麼是樂音體系呢,就是音樂中使用的所有的音。因此,從理論上看,樂音體系各音可以無窮小,也可以無窮大。而在實際運用上,則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鋼琴中的各音,其樂音體系就是從A2-c5,共88個單音。什麼是音階呢?
  • 葫蘆絲最常用技巧,打音講解示範
    李春華在《葫蘆絲巴烏實用教程》中,打音的概念是:打音一般在旋律平行或下行時使用,尤其在同度進行時用打音代替舌吐將同度音分開。其方法是在相同音之間加奏一個時值極短的低二度。蔣國基在《笛子入門教材》中認為:打音是在演奏中把同度音區分開,在同一音的按音孔上在用手指打一下。
  • 劉健(文):如何克服葫蘆絲舞臺表演時的緊張心理
    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緊張也常常伴隨著表演者,如果表演者控制得當,則有利於舞臺表演的正常發揮,否則可能造成表演失敗,下面筆者就談一談造成葫蘆絲舞臺表演時心理緊張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如何更好地將緊張度降低到最低值,希望此文能夠對葫蘆絲表演者有所啟發。
  • 葫蘆絲音樂飄而不散,柔而不弱,強而不燥怎麼吹?
    關注《 葫蘆絲古箏 》每天欣賞好聽的音樂 吹葫蘆絲時常遇到這樣的困惑:有時,有勁使不上:吹中音5、6,腹部氣息吃不上力;吹低音5、6,反應慢。雙吐低音5、6,咕音重。吹氣顫音,不很自如。吹滑音,漸弱音不好控制等等。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有辦法--一個音的共鳴分開吹奏! 我們知道:吹一個音,必然產生兩種共鳴,即葫蘆共鳴和音管共鳴。
  • 音樂帶來的奇妙體驗之三:民族語言、地域方言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
    音樂是人類的通用語言如果說地球上還有一樣東西可以稱之為世界的,那一定是音樂,唯有音樂,可以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人產生情感共鳴。細細聆聽一首音樂,或許你聽不懂歌詞,卻可以在旋律和歌聲中或多或少對創作者、歌者所想表達的意境與心情感同身受,這就是音樂的奇妙之處。先不論不同國家的音樂,單以中國之幅員遼闊、民族林立所孕育出的地域音樂、民族音樂,就足以讓我們體會到民族語言、地域方言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
  • 葫蘆絲吹奏中搶拍、拖拍的原因與解決辦法
    節奏被稱為音樂的「骨骼」,音符的「載體」,是構成音樂旋律最為核心的要素。首先,從自由速度的角度看,在葫蘆絲音樂中,散板部分通常表現為自由節奏,如《侗鄉之夜》、《傣鄉情歌》中的「引子」部分就以自由節奏呈現,在吹奏這些部分時,由於缺少固定速度、節拍的指引,所以學生難以把握樂句的長短。
  • 世界兒歌日丨音樂人劉健:為了孩子,我和美國妻子做了個國際音樂節
    聽了一會兒,我覺得前面的人的音樂一般,所以我就去跟朋友聊天了。後來劉健上臺的時候我沒有注意到他。 我的朋友是杭州人,她在劉健唱的時候跟我說:Rebecca,別說話,我想聽這首歌。 劉健在臺上唱的是民謠,一個人坐在凳子上,留著長發,穿了一件海軍服。
  • 《修功力神通絲韻 發心聲悟徹天籟》——如何演奏好葫蘆絲
    伴奏是葫蘆絲音樂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曲家從構思樂曲開 始到作品的完成,始終是把獨奏和伴奏作為創作整體來塑造完美藝術形 象的。隨著葫蘆絲音樂創作水平的提高,作曲家越來越重視伴奏的創作, 各種形式新穎、技巧複雜、生動優美的伴奏層出不窮。這些伴奏既有相 對獨立的音樂表現,又與獨奏緊密相連,大大豐富和提高了葫蘆絲演奏 藝術的表現力,同時對葫蘆絲的教學與創作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 劉健:阻塞、通道、送氣—正解葫蘆絲吹奏中的「TU」和「KU」
    吐音是葫蘆絲的基本吹奏技術,在葫蘆絲教學和演奏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資深演奏者,都非常重視平時的吐音訓練。在葫蘆絲吐音的實際應用中,隨著音樂表現力的不斷豐富,吐音也有著諸多不同的形式,因而也有基本吐音和技巧吐音之說,在實際應用中,吐音的形式主要有單吐、雙吐、三吐、碎吐四種,在葫蘆絲教學中,如果不懂的運用模擬音及其發音特點,則難以實現吐音的藝術表現力。
  • 這對上海夫婦為孩子打造了一個音樂節,兒童也能聽搖滾和爵士
    藉此機會,澎湃新聞記者於去年年末採訪了音樂節的兩位創辦者——身為作家和音樂人的劉健,以及他的妻子Rebecca Kanthor——請他們談談創辦這一音樂節的始末,以及他們對兒童音樂的諸多想法與體會。「三個刺激」促成了音樂節的誕生談及創辦「Hand in Hand」的起因,劉健說,是他經歷的「三個刺激」將自己引上了這條路。
  • 《瑤族舞曲》辭舊迎新:八聲部無伴奏葫蘆絲合奏
    作 曲:劉鐵山,茅沅葫蘆絲編配:蜂 韻  示 範: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葫蘆絲藝術團
  • 劉健:魯西南鼓吹中的笛樂形態及特點
    從目前的行政區劃上看,魯西南主要是指當今的山東省濟寧市與菏澤市,其區位特點為處於山東腹地,並與豫西、皖北、蘇西北相接連,具有十分濃厚的民間音樂基礎和多元化的地域文化特色,這就為鼓吹藝術提供了賴以生長和發展的溫床,所以笛樂也呈現出豐富性的藝術特點。
  • 葫蘆絲的由來
    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絲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絲。其中的六孔葫蘆絲,可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