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孔子的聖人之道你懂嗎?

2021-01-09 小白帶你看國學

大家好,我是小白帶你看國學的小編小白。昨天我們講了《學而》中的三責,今天我們繼續來看《學而》中的另外三則,一起感受一下孔子心中的聖人之道。

子曰:「弟子,出則孝,入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這句話中表達的道理很多,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再言行謹慎、誠實守信、要有博愛之心、要親近那些有仁德之心的人;最後如果還有能力要去學習知識。孝指孝順父母,悌指對兄長師長的態度,這兩個是儒家文化的必要基礎,也是每個人都應當有的品質。後面的博愛眾人和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反映的則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愛」。博愛眾人則會欣喜百姓,有利於培養仁愛之心;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讓自己也成為一個有仁德之心的人。孔子將這些品質說完之後,最後說如果還有餘力,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可見,孔子將品質道德放在了知識的前面。那孔子為什麼要「先道德後知識」呢?「先道德後知識」對於當時的統治者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好了就要去當官。當時的教育大多是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這些統治階級尤其注重人的道德品質,所以才會有「先道德後知識」的說法。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孔子向來主張萬事以和為貴,但是孔子的弟子有子有了更多的想法。有子認為,以和為貴的禮節對於治國來說十分可貴,但是不能大事小事都按照以和為貴的方法來做,和為貴有時也需要用禮來節制,如果沒有節制一味的用和諧的方法來處理事情,這樣是行不通的。在清滅亡前夕,日本的海軍曾一舉攻進天津港,當時的天津港中的海軍部隊完全有能力打敗日本的海軍,但是清末的慈禧太后竟然想以和為貴,不準反擊,最後只能由著日本人進犯。後來清政府又是秉承著以和為貴的原則,籤訂了大大小小的不平等條約,將中國人民置於水深火熱之中。可見,大事小事都用此當為行事準則,並不一定都能行得通。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忠義,這樣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節,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這段話是有子關於「信」和「恭」的理解。如果說出的話和忠義不相符合,那麼也就毫無意義可言;對別人的恭敬也要受到禮節的約束,超過禮節的恭敬也會變了味道。可見,所有的信用、恭敬等道德規範都應當有一個限制,這個限制就是道德的基礎要求,也就是道德的底線。沒有這個限制,再好的品質都會變得毫無意義。上一篇是有子對於「禮」與「和」的禮節,這兩篇一起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有子在孔子的弟子中是與眾不同的一位。面對孔子留下的聖人訓誡,一般人可能想的都是聽從,但是有子卻將這些道理深入思考,最終還能得到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也面臨著許多的條條框框,你是否會像有子那樣突破常規,深入思考,最終得到自己的看法呢?

關於《論語》第一章《學而》的學習到此結束,通過這一章的學習我們可以初步的認識到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仁、愛」,以及孔子的聖人之道,希望這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家號/小白帶你看國學,原創作者/小白,未經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焦點

  • 禮之用,和為貴:從儒家尚「和」中學到什麼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李炳南老居士《論語講要》云:「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禮,講規矩,不能亂。但在用時,應當以和為貴。先王,是先代的帝王。王,是指聖人在位者。先王為政之道,即是制禮用和。
  • 《論語》:禮之用,和為貴.
  • 時習之 | 論語智慧:禮之用,和為貴
    「禮之用,和為貴。」「禮」,是禮儀,是尊卑上下的禮儀。對禮的運用,貴在能和。「和」 是和順從容,是尊卑上下之間的種種調和融洽。「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先王之道,就是這禮與和的把握,簡直是完美!大事小事都能體現出來。「禮」是社會秩序、規矩;「和」是社會和諧、融洽、禮之貴,在於和。禮以和為貴,反過來,和也以禮為貴。
  • 人人都在說的中庸之道,到底何為中庸之道?原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小編認為古人已經很好的為我們解答了出來,在國學經典之中,有很多書籍,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做事,小編今天想要說的,就是《中庸》一書之中,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既然都說了是《中庸》一書,那麼這個為人處世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何為中庸之道呢?中庸之道就是指: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小編接下來就從《中庸》之中,來為大家剖析這其中的處世之道。1.
  • 有聲閱讀|士傑學校《月亮船》:《論語》《學而·禮之用》
    子徐: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禮是什麼意思?爸爸:朱子說「禮者,天地之序也」。天地代表自然,符合自然規律就是禮。孔子所講的「禮」,既指周禮,有禮節、禮儀的意思。同時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像堯、舜、禹、湯、文、武這些古代君王的治國之道;莫不以禮為治,以和為美。
  •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各位看看這個文字,美不美!像詩經一般的文法,簡練而精要,並且句句都是人生至理!吾輩厚生,當為往聖繼絕學,乃國人義不容辭責,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更何況如此美文,句句讀來皆讓人,心曠神怡,茅塞頓開。
  • 孔子是被老子點化,悟透了宇宙之心,自得生存之道
    由此,我們悟道,所謂究竟意義上的宇宙之心,指的應該就是說宇宙、世界的一切的一切事物,在根本上,在原本性質上就是一個東西,這就是玄之又玄的道。眾所周知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是問道於老子而開悟生存之道的。老子,叫李耳,又叫老聃,是中國道家的始祖。老子的大智慧,孔子早有耳聞,而且非常希望能夠得到老子的點化,來提高自己的道行。
  • 以和為貴 好戰必亡
    所謂天道,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萬物春夏生長到最繁盛的狀態,秋冬便以肅殺之氣來收斂。《周易·繫辭上》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德經》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就是說陰陽調和,萬物才能生長。古代聖人通過對天地規律、人情事理的理解和把握,效法天地生養萬物,重視施行仁政;又效法天地威殺萬物,輕賤施行刑罰。
  • 顏回之道
    在儒家,顏淵被尊為復聖,是儒家好學的楷範,孔子讚賞他「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於別人,不犯兩次相同的過錯。這就是顏回的好學之道,他是孔子唯一一位出現在《易經》中的弟子,其生命的境界與復卦相應。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只要有一點不善,就能發覺,發覺馬上就會有改變,這是氣質像堅定的表現,《中庸》記載「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選擇中庸大道,有一絲善美都會緊緊抱住,唯恐其失之,可見其對正道的堅守!正如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子貢十分欽佩,稱讚他「聞一以知十」可見其「博學於文」。
  • 孔子的繫辭;龍蛇深藏的成長之道!
    易傳,相傳是孔子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易經,有感悟之後,寫出來的一些心得體會!個人認為;易傳,是孔子久歷人生的思想佳作。學之道、悟之道、行之道、比比皆是、精彩絕倫!絕對是經典中的巔峰!本人的水平和能力都非常粗陋,不揣冒昧,試著學習解讀聖人孔子的易傳,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多多見諒!拜請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們多多指教!原文: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 何為聖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相應的,孔子對於聖人的標準要求也非常之高,"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從側面來講,咱們可以認為,在孔子心目中,他的同時代人沒有一個真正夠得上聖人的標準。 以《論語》為例,孔子共計稱讚六人為聖人,分別是堯、舜、禹、湯、文、武六人。這六人都是王者、地位超然,並且具備非凡的文治武功。孔子稱讚他們說: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我們想到孔子,一定會最先想到孔廟,想到孔子牌匾上寫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萬世師表,他還在世的時候就被尊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而且其學說對中國、東亞乃至世界都影響很深遠,不過大家知道嗎?
  • 孔子之道|君子為政
    孔子說,君子不會將自己定型。器具,是具備特定的作用。人有用,也就可以在社會中創造某種價值,這樣也就有專才和通才之分。專才是能夠在特定的方面創造獨特的價值。但管理者的位置,需要的是對於「人道」有所領悟的通才,因此可以對於複雜變化的人事良好地應對。2.13子貢問君子。
  • 為什麼儒家思想治理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無法實現?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 理解了孔子的四個聖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極生兩儀的真正含義
    我們還注意到「易有太極」的易,也就是「太卜掌三易之法」的易,也就是《易經》或者《周易》的易,也就是《易傳》中「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的易。《繫辭上》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文/炳睿《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經》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美,這裡面就有醜的一面了。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孔子之道|知人之道
    在學而篇的最後一段,孔子則又講了「知人」這個重要的概念。學道是為了明悟本源,不擔心別人不理解自己。「道」在人事之中,學道也是為了知人道,所以會擔心不理解別人。不理解別人,說明自己對於「道」的領悟還不夠透徹。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