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白帶你看國學的小編小白。昨天我們講了《學而》中的三責,今天我們繼續來看《學而》中的另外三則,一起感受一下孔子心中的聖人之道。
子曰:「弟子,出則孝,入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這句話中表達的道理很多,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再言行謹慎、誠實守信、要有博愛之心、要親近那些有仁德之心的人;最後如果還有能力要去學習知識。孝指孝順父母,悌指對兄長師長的態度,這兩個是儒家文化的必要基礎,也是每個人都應當有的品質。後面的博愛眾人和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反映的則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愛」。博愛眾人則會欣喜百姓,有利於培養仁愛之心;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讓自己也成為一個有仁德之心的人。孔子將這些品質說完之後,最後說如果還有餘力,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可見,孔子將品質道德放在了知識的前面。那孔子為什麼要「先道德後知識」呢?「先道德後知識」對於當時的統治者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好了就要去當官。當時的教育大多是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這些統治階級尤其注重人的道德品質,所以才會有「先道德後知識」的說法。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孔子向來主張萬事以和為貴,但是孔子的弟子有子有了更多的想法。有子認為,以和為貴的禮節對於治國來說十分可貴,但是不能大事小事都按照以和為貴的方法來做,和為貴有時也需要用禮來節制,如果沒有節制一味的用和諧的方法來處理事情,這樣是行不通的。在清滅亡前夕,日本的海軍曾一舉攻進天津港,當時的天津港中的海軍部隊完全有能力打敗日本的海軍,但是清末的慈禧太后竟然想以和為貴,不準反擊,最後只能由著日本人進犯。後來清政府又是秉承著以和為貴的原則,籤訂了大大小小的不平等條約,將中國人民置於水深火熱之中。可見,大事小事都用此當為行事準則,並不一定都能行得通。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忠義,這樣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節,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這段話是有子關於「信」和「恭」的理解。如果說出的話和忠義不相符合,那麼也就毫無意義可言;對別人的恭敬也要受到禮節的約束,超過禮節的恭敬也會變了味道。可見,所有的信用、恭敬等道德規範都應當有一個限制,這個限制就是道德的基礎要求,也就是道德的底線。沒有這個限制,再好的品質都會變得毫無意義。上一篇是有子對於「禮」與「和」的禮節,這兩篇一起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有子在孔子的弟子中是與眾不同的一位。面對孔子留下的聖人訓誡,一般人可能想的都是聽從,但是有子卻將這些道理深入思考,最終還能得到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也面臨著許多的條條框框,你是否會像有子那樣突破常規,深入思考,最終得到自己的看法呢?
關於《論語》第一章《學而》的學習到此結束,通過這一章的學習我們可以初步的認識到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仁、愛」,以及孔子的聖人之道,希望這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家號/小白帶你看國學,原創作者/小白,未經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