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說「禮之用和為貴」?--《品讀三字經》(連載10)
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 人要在年少的時候,親近良師益友學習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的教育是源遠流長的,小孩子從小就要接受禮儀的教育。禮是禮,儀是儀,二者不一樣。 禮的作用是什麼呢?孔子的學生有子在《論語?泰伯篇》中說過:「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在於和,有了和才能達到儒家「仁」的境地。
-
《論語》:禮之用,和為貴.
-
學而時習,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修齊治平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與時俱進慧學研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古為今用,這便是慧學。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初心」之升華,與中華文化「天地人和」、「仁者愛人」、「依禮而行」一脈相承,而《論語》集中呈現了儒家思想之精華,是「文化自信」之範本。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孔子所謂的「學」,除非特別指明,均應指學習儒家的為仁之道,而非泛指一切學習活動。「時習」,即適時踐行。「時」,此處指及時、適時。一說指「時常」,今不從;「習」,本義是小鳥反覆地試飛。此處應是指練習、實踐。「不亦」,用在謂語前面,句末多以"乎"與之配合,也可見與「哉」、「矣」等語氣詞搭配。
-
一起學《論語》3.4 八佾篇——林放問禮之本
禮之本:禮之所起,即禮之本原、本意所在。古時禮有五種,即「吉兇軍賓嘉」。吉禮是祭祀之禮,兇禮是喪事之禮。《朱子語類》:禮不過吉兇二者而已。(吉禮、喪禮,籠統概括之。)大哉問:所問之事重大。孔子讚嘆之。孔子沒有下定義式地說其本原如何,而是從奢儉、易戚說來,其義自明,其意自悟。
-
《論語》裡最容易讓人誤讀的句子之「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學而篇第一一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錢穆譯】有子說:「禮之運用,貴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處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
-
跟著論語明世事學而13 真正的智慧在於有可親
看到論語沒有因為所以不但而且,又加上本人實在不知論語所言何事,變激憤地說到,論語連邏輯都沒有,怎麼會是經典,是統治者推崇的罷了,進而上升到中國的典籍都沒有邏輯,不科學。我現在經常講邏輯。就是普及下到底什麼是邏輯。中國的典籍邏輯在哪裡。比如本章,若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字眼,顯然會不明所以。本章也很簡單,無非是講了信和義,以及禮。這是儒學的核心內容。
-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孔子的聖人之道你懂嗎?
這句話中表達的道理很多,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再言行謹慎、誠實守信、要有博愛之心、要親近那些有仁德之心的人;最後如果還有能力要去學習知識。孝指孝順父母,悌指對兄長師長的態度,這兩個是儒家文化的必要基礎,也是每個人都應當有的品質。後面的博愛眾人和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反映的則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愛」。
-
【論語】禮的本質:國之重器
【雲說《論語》】《論語·鄉黨第十篇》第五章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dí),愉愉如也。【大意】(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
-
禮之用,和為貴:從儒家尚「和」中學到什麼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李炳南老居士《論語講要》云:「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禮,講規矩,不能亂。但在用時,應當以和為貴。先王,是先代的帝王。王,是指聖人在位者。先王為政之道,即是制禮用和。
-
儒之境:《論語》開篇三句話,詮釋了君子三境界
普通的飲食,其實就是真味之所在;普通的三句話,代表了夫子認為君子該有的「人生三境界」。其中,楊樹達先生解論語時頗能知味,他說:「時習而說,學者自修之事也;朋來而樂,以文會友之事也;不知而不慍,則為德性堅定之人矣。孔子之言,次第極分明也。」
-
有度的生活方式,習禮修儀
大有中式的中庸之道。 這讓我想起了《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意思是說,君子通過廣博的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又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禮,有尊敬和謙卑之意,也多指做人做事的規矩和準則。所以,在古人看來,君子儒雅的談吐、高貴的氣質,不僅是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有高度的自律,也就是以禮養德、以儀修身,內外兼修。
-
「學而時習之」一章為何放在《論語》的開篇?深意何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開《論語》,為首就是這一章。 先是「學而時習之」。人要不斷地學習,且要將學到的知識加以踐行,如此自然能「不亦說乎」。那麼,何以就愉悅呢?因為「人不學,不知道」,學習可以讓人領悟生存之道。又因為「學然後知不足」,學習可以讓人不斷完善,這本就值得快樂啊。又因為以踐行可以驗證所學,或者以踐行將所學發揮,也是一種快樂。故而學習是快樂的,雖然學習的過程可以有痛苦。
-
秦嶺·終南山書院 | 「禮」的精神
」,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這些禮儀拿來做什麼呢?禮儀拿來也是沒有用的。 禮從哪裡來呢?源於我們的誠敬之心。仁者愛人,我們互相關愛,因為有愛,所以有誠敬、謙讓之心。有敬、讓之心所以有禮。譬如說,剛好碰到對方有情緒上的問題時,你若不禮讓,他一氣之下,連朋友也交不成了。 經常我們在乘地鐵時,有一句「和為貴」廣告標語,那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
論語心解 | 揖讓而升,下而飲
這樣的競爭也是君子之爭啊。」【悟評】 「 君子無所爭」,這是孔子給君子的基本定義之一。孔子主張和。故孔子的弟子子夏曰:禮之用,和為貴。孔子深知,一切的不和,均因爭、鬥而起。而不爭、不鬥則「和」自生。如果不理解儒學之和為貴思想,則很難理解孔子之君子無所爭的大義。其實,孔子深知,這無所爭是一種提倡,是一種思想理念,在社會生活中,爭還是少不了的。比如射箭,總得有個高低吧。而男子之射,在古代是一種極普遍、極重要的活動。不僅在於鍛練身體,更重要的是一種社交手段。
-
來自《論語》中的大氣唯美名字
經常有人說男孩起名用《楚辭》,女孩起名用《詩經》,其實那種文集都可以起出來出類拔萃,色彩絢爛,精彩絕豔的名字,古人取名其實是不拘泥何種典籍的。《論語》中的名字有些更是中正大氣,氣勢恢宏。有些比較適合從政的使用,當然有些也比較適合經商,醫療,文教,銀行,娛樂等行業。
-
漢字故事:「習」的由來——最初指小鷹學飛才用「習」
小鳥剛出生時帶有羽毛,可是卻不會飛翔的,正如注《說文》的錢炯說:「凡鳥生羽,始不能翥(zhù飛舉),而但(只是)數飛之。」這裡「數飛」就是反覆練習飛翔的意思。關於小鷹學飛的故事,當一隻幼鷹出生後,沒享受幾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經受母親殘酷的訓練。在教飛行的課堂上,老鷹就會把它們帶到一片懸崖上,還未等小鷹站穩便一下子把它推下去。小鷹為了生存,只好拼命地扇動翅膀。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論語起名全集:頂天立地的男孩名字,美得很純很低調
一、《論語》智慧名言,經典透徹,都是閱歷的總結!很適合從裡面起名字1.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講解】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這部記載孔子與其弟子言行事跡的儒家經典,其實就是為解說兩個字:一個「禮」,一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