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如果有競爭的)一定是射箭比賽了!相互禮讓登臺,下得臺後,便(相互祝賀)開懷暢飲。這樣的競爭也是君子之爭啊。」
【悟評】
「 君子無所爭」,這是孔子給君子的基本定義之一。
孔子主張和。故孔子的弟子子夏曰:禮之用,和為貴。
孔子深知,一切的不和,均因爭、鬥而起。
而不爭、不鬥則「和」自生。
如果不理解儒學之和為貴思想,則很難理解孔子之君子無所爭的大義。
其實,孔子深知,這無所爭是一種提倡,是一種思想理念,在社會生活中,爭還是少不了的。
比如射箭,總得有個高低吧。
而男子之射,在古代是一種極普遍、極重要的活動。不僅在於鍛練身體,更重要的是一種社交手段。
在孔子教學科目(六藝)中,就有射。
射還是「鄉飲」之禮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射者,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
順便說一句,山東寧陽縣有個鄉飲鄉,「鄉飲」當是那個時候的遺存。
不懂得射禮,恐在當時的社會中難以立足。
孔子用「揖讓而升,下而飲」來概括射禮。
這明顯的就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嘛。
可能年輕人不知道,這「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是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這原則後來成為體育競技最重要的指導原則。
由此我們看到從孔夫子到毛潤之之間的文化傳承與精神相連。
順便說一句,毛澤東主席深受《論語》的影響。
毛澤東主席有兩個女兒,一個叫李敏,另一個叫李訥,其敏、訥來自《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毛澤東主席寫詩,直接引用《論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但毛澤東主席老年反孔,也是不爭的事實。
何也?毛澤東主席在信奉鬥爭哲學,其曾言「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一個強調鬥爭哲學的人,當然會反對「無所爭」。
毛澤東與孔夫子不同,毛澤東有階級鬥爭的觀念,而孔夫子沒有。這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也是兩人之社會觀的根本不同。
(作者:王蔚)
王蔚,現為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財經大學農研中心主任。曾榮獲山東財政學院教學名師稱號。除經濟學外,王蔚教授酷愛《論語》。自2010年起,應邀在全國各地做論語演講逾500場,聽眾達5萬人。現為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