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 | 揖讓而升,下而飲

2021-02-08 濱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如果有競爭的)一定是射箭比賽了!相互禮讓登臺,下得臺後,便(相互祝賀)開懷暢飲。這樣的競爭也是君子之爭啊。」



【悟評】

 「 君子無所爭」,這是孔子給君子的基本定義之一。

孔子主張和。故孔子的弟子子夏曰:禮之用,和為貴。

孔子深知,一切的不和,均因爭、鬥而起。

而不爭、不鬥則「和」自生。

如果不理解儒學之和為貴思想,則很難理解孔子之君子無所爭的大義。

其實,孔子深知,這無所爭是一種提倡,是一種思想理念,在社會生活中,爭還是少不了的。

比如射箭,總得有個高低吧。

而男子之射,在古代是一種極普遍、極重要的活動。不僅在於鍛練身體,更重要的是一種社交手段。



在孔子教學科目(六藝)中,就有射。

射還是「鄉飲」之禮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射者,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

順便說一句,山東寧陽縣有個鄉飲鄉,「鄉飲」當是那個時候的遺存。

不懂得射禮,恐在當時的社會中難以立足。

孔子用「揖讓而升,下而飲」來概括射禮。

這明顯的就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嘛。

可能年輕人不知道,這「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是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這原則後來成為體育競技最重要的指導原則。

由此我們看到從孔夫子到毛潤之之間的文化傳承與精神相連。

順便說一句,毛澤東主席深受《論語》的影響。

毛澤東主席有兩個女兒,一個叫李敏,另一個叫李訥,其敏、訥來自《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毛澤東主席寫詩,直接引用《論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但毛澤東主席老年反孔,也是不爭的事實。

何也?毛澤東主席在信奉鬥爭哲學,其曾言「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一個強調鬥爭哲學的人,當然會反對「無所爭」。

毛澤東與孔夫子不同,毛澤東有階級鬥爭的觀念,而孔夫子沒有。這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也是兩人之社會觀的根本不同。


(作者:王蔚)


王蔚,現為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財經大學農研中心主任。曾榮獲山東財政學院教學名師稱號。除經濟學外,王蔚教授酷愛《論語》。自2010年起,應邀在全國各地做論語演講逾500場,聽眾達5萬人。現為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特聘專家。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八章》原文:子曰
  •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揖讓」。《儀禮·大射》云:「耦進,上射在左並行,當階北面揖,及階揖,升堂揖,皆當其物,北面揖,及物揖。射畢,北面揖,揖如升射。」這是升射時兩位比射者揖讓的禮。朱子集註:揖讓而升者,大射之禮,耦進三揖而後升堂也。下而飲,謂射畢揖降,以俟眾耦皆降,勝者乃揖不勝者升,取觶立飲也。言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於射而後有爭。然其爭也,雍容揖遜乃如此,則其爭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爭矣。
  • 「論語分享2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論語分享2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翻譯:君子不會和人相爭。如果非要說爭,最好的例子就是君子之間的射箭比賽吧。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在上臺射箭比武,比賽完畢,再一起飲酒。這就是君子之間競爭的方式。以下基本是華杉對此句講解的原文。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揖讓:許慎解揖讓有兩義。一義則揖、讓義同,皆為推手;另一義則揖為手著胸,讓則為推手。王肅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也。」揖讓而升下而飲,關於此條句讀,古注多有歧異,竊以為下從上讀似為佳:「揖讓而升下,而飲」。即耦進升階、降階、飲酒皆揖讓,敗者飲酒作罰。朱熹論語集註:言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於射而後有爭。
  • 【揖讓而升】
    子曰:「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論語》)   這正是高爾夫球運動所具有的貴族氣質!   此鬥依高爾夫球桿之形神而作,故賦名【揖讓而升】。
  • 「論語心解」「觚不觚」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子貢問曰」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裡仁為美」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一起學《論語》3.7 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白話】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一定要算爭的話就是比射吧!比射時,上堂射箭、射完下堂以及射後飲酒,都要作揖行禮。這樣的爭是君子之爭。」揖讓:比射者,相互作揖行禮,以表敬心。「揖讓」一詞用來修飾限定「升下」和「飲」,也就是說無論升堂、下堂乃至射後飲酒,都需要揖讓。即「揖讓,而升下,而飲」,所以將「揖讓」放在前面來統攝後面兩詞,即同時用以修飾後邊的「升下」和「飲」;兩個「而」則表示射禮步驟的先後順序。升下:登階上堂射箭、射完下堂。
  • 「論語心解」「顏淵季路侍」
    論語心解公冶長篇第二十六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張珊老師寄語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論語心解」「飯疏食飲水」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揖讓而升下,就是上場下場都要先揖讓。 「而飲」,然後再一起喝酒。相對站著,一起喝酒,或者是輸家要喝罰酒。 所以射箭之爭,有勝負的較量,但是自始至終,雍容揖遜,乃君子之爭也。 射箭的哲學不止於此,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論語心解」「哀公問社於宰我」
    論語心解八佾篇第二十一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論語心解裡仁篇第二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讀論語: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 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拿掉案例,這句話可以簡化成「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其爭也君子」
    揖讓而升(2),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注釋】(1)射:本義為射箭。此指古代的射禮。射為六藝之一,有大射、鄉射等名目。統治階層通過射箭比賽選士或會民。其過程有固定的儀式程序。楊伯峻先生講,這裡講古代射禮,可參見《儀禮 鄉射禮》和《大射禮》。登堂而射,射後計算誰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罰飲酒。
  • 董婧宸丨執弓挾矢,反求諸己:從《論語》的君子之射說起
    《論語·八佾》中,曾經如是記載孔子對「君子之爭」的討論: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在孔子看來,最能體現競爭的君子風度的場合,在於射箭。孔子為什麼會這樣說?這就要回到周代禮樂文明的歷史背景中,深入地理解孔子對射禮的思考。
  • 《論語》第20講 君子之爭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內容簡要:孔子說君子很少去爭,人與人之間相處,你開始與別人爭的時候,一定是把自己與別人分得很死,一定是皆盡全力保護自己,此時仁愛之心、禮讓之心就都沒有了。所以孔子說君子是不與人相爭的,如果有爭也是有禮節性的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