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我始終不明白的是人為何往往喜歡望文生義。
望文生義是解讀典籍最大的弊端,也是最沒有根據的事情。
解讀任何典籍都需要以理會之。
還有一些軟骨病患者,不知從哪裡學來邏輯二字。看到論語沒有因為所以不但而且,又加上本人實在不知論語所言何事,變激憤地說到,論語連邏輯都沒有,怎麼會是經典,是統治者推崇的罷了,進而上升到中國的典籍都沒有邏輯,不科學。
我現在經常講邏輯。就是普及下到底什麼是邏輯。中國的典籍邏輯在哪裡。
比如本章,若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字眼,顯然會不明所以。
本章也很簡單,無非是講了信和義,以及禮。這是儒學的核心內容。
一些人整天這樣解論語那樣拆解論語,恐怕連論語的核心,論語的根本在哪裡都不知道。
信緣何近於義。首先要搞明白信是什麼,義又是什麼。這兩個核心概念的要義都不清楚,如何建立邏輯。
信,一言以蔽之,一以貫之。或者說始終如一。
義,則是人之行為符合仁。是仁的直接展現。
信之所以近於義,在於信這個始終如一裡面也包括內外如一,言行如一。比如內心修得仁心,則行為也表現出仁心。這就是信。但截取其行為單獨來看,就是義。所以言信近於義。是強調言行一致。
另外一方面,單獨言信,是不行的。信必須近於義才是真信。
這是因為小人有時候也講信。比如約定好的事情也會去做。但做的事情一定不符合義。所以這也是言信近於義的道理。
所以下面一句是言可復也。就是一個人講信用且符合義,也就是言行一致的話,那麼這人的話是可以相信的。這樣的人再說這樣的話,還是可以相信的。
恭近於禮。這點我前面的章節已經說到這點。溫良恭儉讓屬於禮的表達。此處單獨說恭。可能是有子想到碰到什麼事,想起這個恭。不過我們可以認為有子是以恭代指其餘的禮之表達。禮和為貴。故禮可以讓人遠恥辱。這一點,可以舉個例子。那就是諸葛亮弔孝,是冒著殺頭的危險去的。但諸葛亮當時憑弔周瑜,可謂真情實意,小喬就是有再大的怒火也不好發作。這就是禮以和為貴的道理。
因不失其親。這句話很多人的闡釋就那麼有些不著調了。
這個因哪裡來的。其實是言的信和恭。也就是說為啥言可復也以及遠恥辱呢?因為不失去其親。
這個親是什麼意思呢?前面有個章節言親仁。這章的親和這個親仁的親用法一樣的。這和親戚毫無關係的。
這裡的親,親的是啥呢?
很明顯的,信親義,恭親禮。
所以這句話就說得很清楚了。信和恭因為不失去義和禮,所以也可以效法。這個宗就是效法的意思。
也可以引申為榜樣啊根據啊,等。都可以。
效法比較通順。引申為榜樣啥的翻譯不能直譯了。
比如道德經的言有宗事有君。這個宗和這裡的宗本質上意思是一樣的。
在生活中,有可親,就要掌握底線原則。即使不能如儒學一樣做到時中之道,也要有自己的底線。誰都不可冒犯,無論啥事,什麼人都要堅守,則可淡定從容應萬變。
因此,這一小節的邏輯可謂明白暢達,邏輯嚴謹。這是中國人的邏輯。不一定要用那些邏輯連詞才是邏輯。中國的邏輯在於理上,善於一以貫之。
實際上一以貫之就是邏輯。如果非得說邏輯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