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論語明世事學而13 真正的智慧在於有可親

2021-01-10 易經通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我始終不明白的是人為何往往喜歡望文生義。

望文生義是解讀典籍最大的弊端,也是最沒有根據的事情。

解讀任何典籍都需要以理會之。

還有一些軟骨病患者,不知從哪裡學來邏輯二字。看到論語沒有因為所以不但而且,又加上本人實在不知論語所言何事,變激憤地說到,論語連邏輯都沒有,怎麼會是經典,是統治者推崇的罷了,進而上升到中國的典籍都沒有邏輯,不科學。

我現在經常講邏輯。就是普及下到底什麼是邏輯。中國的典籍邏輯在哪裡。

比如本章,若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字眼,顯然會不明所以。

本章也很簡單,無非是講了信和義,以及禮。這是儒學的核心內容。

一些人整天這樣解論語那樣拆解論語,恐怕連論語的核心,論語的根本在哪裡都不知道。

信緣何近於義。首先要搞明白信是什麼,義又是什麼。這兩個核心概念的要義都不清楚,如何建立邏輯。

信,一言以蔽之,一以貫之。或者說始終如一。

義,則是人之行為符合仁。是仁的直接展現。

信之所以近於義,在於信這個始終如一裡面也包括內外如一,言行如一。比如內心修得仁心,則行為也表現出仁心。這就是信。但截取其行為單獨來看,就是義。所以言信近於義。是強調言行一致。

另外一方面,單獨言信,是不行的。信必須近於義才是真信。

這是因為小人有時候也講信。比如約定好的事情也會去做。但做的事情一定不符合義。所以這也是言信近於義的道理。

所以下面一句是言可復也。就是一個人講信用且符合義,也就是言行一致的話,那麼這人的話是可以相信的。這樣的人再說這樣的話,還是可以相信的。

恭近於禮。這點我前面的章節已經說到這點。溫良恭儉讓屬於禮的表達。此處單獨說恭。可能是有子想到碰到什麼事,想起這個恭。不過我們可以認為有子是以恭代指其餘的禮之表達。禮和為貴。故禮可以讓人遠恥辱。這一點,可以舉個例子。那就是諸葛亮弔孝,是冒著殺頭的危險去的。但諸葛亮當時憑弔周瑜,可謂真情實意,小喬就是有再大的怒火也不好發作。這就是禮以和為貴的道理。

因不失其親。這句話很多人的闡釋就那麼有些不著調了。

這個因哪裡來的。其實是言的信和恭。也就是說為啥言可復也以及遠恥辱呢?因為不失去其親。

這個親是什麼意思呢?前面有個章節言親仁。這章的親和這個親仁的親用法一樣的。這和親戚毫無關係的。

這裡的親,親的是啥呢?

很明顯的,信親義,恭親禮。

所以這句話就說得很清楚了。信和恭因為不失去義和禮,所以也可以效法。這個宗就是效法的意思。

也可以引申為榜樣啊根據啊,等。都可以。

效法比較通順。引申為榜樣啥的翻譯不能直譯了。

比如道德經的言有宗事有君。這個宗和這裡的宗本質上意思是一樣的。

在生活中,有可親,就要掌握底線原則。即使不能如儒學一樣做到時中之道,也要有自己的底線。誰都不可冒犯,無論啥事,什麼人都要堅守,則可淡定從容應萬變。

因此,這一小節的邏輯可謂明白暢達,邏輯嚴謹。這是中國人的邏輯。不一定要用那些邏輯連詞才是邏輯。中國的邏輯在於理上,善於一以貫之。

實際上一以貫之就是邏輯。如果非得說邏輯的話。

相關焦點

  • 《論語》經典智慧,人生成才四步走切、磋、琢、磨,完美圓滿人生
    真正的真理,往往就是那麼簡單。如《易經》只用八八六十四卦,就把宇宙萬物的道理闡述清楚。想真正的通達人生世事,《論語》不可不讀,其中這句話八個字,就把成為人才的四個步驟一語點破,可惜翻看論語的人多餘牛毛,能真正領會其中精神的人鳳毛麟角。本文參照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註解,結合人生體會有感而言,希望讀者能從中汲取智慧營養,得到有益啟示,完美幸福人生。
  • 一起學《論語》13.5子路篇——誦《詩》三百,授之以政
    論語》13.5子路篇——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原文】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論語註疏》曰:此章言人之才學貴於適用。若多學而不能用,則如不學也。學於詩,便須得詩之用,此即「約之以禮」也。若學之不能用,僅求多學,雖多亦仍無用,決非孔門教人博學之意。學者於此不可不辨。程子曰:窮經將以致用也。世之誦詩者,果能從政而專對乎?然則其所學者,章句之末耳,此學者之大患也。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智慧學習方程式》:與其費力求名師,不如有一個明師
    (原標題:《智慧學習方程式》:與其費力求名師,不如有一個明師)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
  • 《論語》10句名言,感悟聖賢智慧!
    今天繼續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名句,分享自己的心得。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經典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只要你反覆去讀誦,去實踐,就會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就像我學蒸包子,從和面、發麵、調餡,到蒸熟,知識都是從網上學的,光學知識確實枯燥乏味,但自己一動手,樂趣就來了。
  • 《論語》:學而篇第五、六
    【注】楊伯峻《論語譯註》(下簡稱《楊注》):古代以農業為主,「使民以時」即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違農時」。 【記】《論語》一書講政治極多,大同小異,將在以後篇章繼續評論。這裡應首先提出的是,《論語》和孔子本人都有很多關於政治方面的講述,並且放置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即使是曾參學派的記錄傳承,也仍可看出。所以儒學決不是專談道德和心性。這也就強調的「如何活」非常重要,它在「為什麼活」(道德等等)之前的道理。
  • 論語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聊聊孔子的人生簡歷
    在《論語》一書中,有一篇孔子的簡歷。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裡,是這樣解釋的。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問;三十歲學有所成,能夠以學問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曉廣泛的道理,對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知道了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要完成什麼使命;六十歲能聽得了任何種反對意見,不再覺得不舒服;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又不會越出規矩。」【求知】這是孔子簡述自己一生的求學經歷。少年時懷抱理想,至壯年學有所成。
  • 《人生智慧學》橫空出世,將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可能我們大多數人已經忘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2500年前孔子的儒家智慧和老子的道家智慧對全球的影響。即使到了現在,還是有些人閉著眼睛就反對這些思想。李懿恆博士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中國的正統文化,包括西方的哲學、心理學、行為學、管理學等最後發現,儒家的《論語》和老子的《道德經》所闡述的和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傳統使用的通行版本有些都是錯誤的解釋或者歪解。而由於過去的某種原因,其真實的內涵一直無法被人熟知。我們能夠看到的很多版本,如果從現代人所翻譯的角度來講,可能我們所看到的是假《論語》、假《道德經》。
  • 男孩起名:《論語》十分好聽的男寶寶名,美得很純很低調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一、《論語》智慧名言,可以指引你的人生,用來給寶寶起名1.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用來尊稱孔子。②學:孔門學問的重點。效法、誦習、研磨,都是學的方法,更高級的學則在於智慧的敏悟。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程樹德引仲修:「所謂學者,非記問頌說之謂,非絺章繪句之謂,所以學聖人也。」古人學、習各有所指。③時:在傳統文化中有特定內涵。隨著《論語》學問次第的展開,本書會做相應的交代。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這部經典,因為是語錄體,所以很容易入手學習,你如果沒有時間讀整部《論語》,你學習其中的幾個句子也可以呀!每天抽出時間學一句,那一年下來就相當可觀了!下面末學就分享其中的一些經典名句,與大家共同學習。
  • 《論語》中的10句處世智慧,精闢有哲理!
    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子路》。訥:言語遲鈍而謹慎。剛強、堅毅、樸實、言語謹慎,這四種品質接近於仁德。2. 以德報怨。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憲問》。用道德來回報怨恨。3.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憲問》。貧困而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貴而不驕傲則是輕易可以做到的。4.
  • 自見之謂明
    故曰:「自見之謂明。」(《韓非子·喻老》)楚莊王打算攻打越國。杜子勸諫說:「大王打算攻打越國,是因為什麼呢?」莊王說:「越國政局混亂,兵力疲弱。」杜子說:「我內心很是為此事擔心。人的智慧就象人的眼力一樣,能看到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軍隊被秦國和晉國打敗,結果楚國喪失了數百裡的土地,由此可見楚國軍事力量的疲弱。
  • 保衛先鋒論壇第一講:《論語》中為人的智慧
    5月29日下午,保衛處「保衛先鋒論壇」首場講座在主樓C-404教室舉辦,特邀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陸衛明教授,為全體保衛幹部及校衛隊員講授「《論語》中為人的智慧」。活動由保衛處政委王歡主持。 論壇伊始,主講人陸衛明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講述了《論語》的歷史淵源,他指出《論語》中蘊含了許多人生哲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對當代社會有重要的啟迪,當今時代學習《論語》十分必要。
  • 論語起名全集:大富大貴的寶寶名,哪一個才是你心中的白月光?
    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名字就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一、《論語》中大富大貴的寶寶名1. 周子出自《論語·為政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心解】前面說過,孔子的思想照耀千秋,不在於清晰地描述現實,但一定是燭照現實的。現在的人性往往就是乍乍呼呼,自以為是,道貌岸然,煞有介事,把機巧當成聰明,把位置當成理所當然,總是生活在一種虛幻之中。當位置失去之後,當前呼後擁的人群散場之後,卻只落下一個落寞與孤獨而已!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如此讀《論語》|「文過飾非」的真正含義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明也。有日食,有月食 ,然明依舊。多少年月來,日月高懸於我們頭頂,看那明媚的陽光,皎潔的月光裡,有多少詩情畫意,然食矣,雖則是缺憾之美,竟也成了別一風景。對待過錯的方式不同,取決於心胸與境界,成就的人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