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為何能與孔子並列,墨家與儒家共為百家之首?

2021-01-19 網易

  

  《墨子》

  說一說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

  墨子名翟,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宋國人!

  也有人說他是魯陽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魯山。

  還有說他是滕國人,如今的山東滕州。

  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一個人能有這麼多頭銜,足見他的不凡。

  《史記》中說,墨子與孔子的年代相近,或在其後。

  先秦時期,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共為百家之首。

  他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反對鋪張浪費,反對諸侯戰亂。

  其言行受到大量百姓追隨。

  墨家歷代領袖被稱為「矩子」,所有追隨者被稱為墨者。

  

  墨子還開創了一種邏輯論,名為「墨辯」,墨辯和印度的因明學,古希臘的邏輯學,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

  墨子是宋國的大夫,他對於孔子的一些言論並不認同,甚至是排斥。

  就比如墨家提倡勤儉節約,孔子則是提倡奢儉制衡,說的是,當顧及尊嚴和臉面時,必須要捨得奢侈,平時則是以儉為主。

  楚國有一能人,叫公輸般,他製造出了一種武器,名為雲梯,就是我們看電視時,攻城的梯子。

  楚王想用雲梯來攻打宋國,墨子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去找公輸般,希望他可以勸楚王打消這個念頭。

  墨子就說了:「宋國得罪楚國,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稀少,還要強佔他國土地,有何意義?

  並無

  你身為楚國能臣,明知此事不仁,為何不加以勸阻,就算楚國贏了戰爭,又會死去更多的楚人,你們還有何兵力看守搶佔的土地,只會削弱本國的力量,讓他國有機可乘。」

  公輸般沉聲道:「此事乃吾王下令,吾不過執行者而已,若要收回此令,先生只能去見吾王!」

  墨子見到楚王后,就說了:「王,假如一個人住在宮殿裡,有十幾個僕人,恰好能管理好宮殿的事務,可他突然心血來潮,覺得草原上的石屋也很好看,於是就下令驅逐了石屋中的人,調遣了一部分僕人去看守石屋,結果宮殿內的事務完全忙不過來,他的生活也開始出現了紊亂,您覺得這樣的人值得推崇嗎?」

  楚王皺眉道:「只有傻子才會這樣幹!」

  墨子笑道:「楚國有雲夢的麋鹿,有長江的魚和漢江的龜,是天下最富有的地方,但是人口稀少,宋國常年災禍,連野雞,山兔都越來越少,人們流離失所,四處奔波,宋國和楚國比,就如同米糠與美食,粗布與錦繡,你放著這樣美好的家園不好好打理,反倒要抽取本就不多的兵馬去攻打宋國,這不是和那人一樣嗎?」

  楚王點頭道:「你說得不錯,可是公輸般製造出了雲梯,他想用你們宋國來試探下雲梯的威力,並向我保證,一定能拿下宋國。」

  墨子聽後,又再次去見了公輸般,他將腰帶解下做城牆,又用頭巾做了守城器械,與公輸般進行了一場模擬攻城。

  結果公輸般攻了九次都沒有成功,但他心裡已經有了主意,只要殺了墨子,攻打宋國必定能勢如破竹。

  墨子也看穿了他的心思,當他第二次見到楚王時,就說了:「公輸般想殺掉我,然後再去攻打宋國,墨家弟子早已精通機關術,在餘滑釐的帶領下,攻城之戰必定會兩敗俱傷,對楚國而言,並非明智之舉!」

  後來楚王思索再三,就放棄了攻打宋國的念頭。

  墨子八十二歲時,進入周狄山修道,遇山神顯化的精氣,傳授他《朱英丸方》,《道靈教戒》,《五行變化》。

  墨子根據這三本奇書,開創出了一條屬於他的修道之路,並寫成一本典籍,叫《五行記》。

  諸侯混戰時,墨子幻化成一名黑衣老者,將五行記中的武道部分藏於矩子令中,以備後世矩子可以擁有凡間極限的武功,號令墨者,以戰止戰。

  到漢文帝時,一位通曉卦術的奇人算出墨子還活著,就在周狄山上。

  於是漢文帝派遣去請墨子出山,墨子自然不願現身,後來他以地仙之能遊蕩於山川五嶽之間,墨子心繫天下,雖不願涉入凡俗,卻洞察著凡間一舉一動,凡觸及天下大勢者,他都會暗中入夢當代矩子,完成墨家指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墨家元典:《墨子》
    有人認為,後世標榜「替天行道」的種種俠客群體(如《水滸傳》中的描寫),其所說的「天」,便是《墨子》中講的「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的「天志」之天,是受到這些流落到民間的墨家思想影響的產物。墨子擅長手工,由此推測他曾為工匠。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用木料拼成的木鳥,能在天上飛一天;還比當時的巧手公輸盤更早發明了雲梯。墨家是手
  • 比孔子高明的聖人,墨子的學說為何可以成為春秋顯學?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百家爭鳴,各思想家相互交流,相互碰撞,而湧現出各種各樣的學說,而在這眾多學說之中,唯獨儒家與墨家在當時號稱顯學。雖然,自秦之後,儒學日漸昌盛,而墨家卻逐步銷聲匿跡,這究竟是為什麼?為何當時墨家學說可以與儒家學說並稱與世?
  • 墨家徹底消失了嗎?實力抗衡儒家的顯學,真的被遺忘了?|陳軒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把別人的國家當作自己的國家,把別人的家當作自己的家,把別人的身體當作自己的身體。這種話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所以孟子「不得已」地批評墨子:「兼愛無父,是禽獸。」墨家對小農經濟社會和血緣宗族社會,視而不見,妄圖以互敬互愛的方式避免國與國之間的紛爭和動亂,單純地近乎可愛。
  • 墨子為何被稱為「科聖」?如何理解墨家?
    墨子為何被稱為「科聖」?如何理解墨家?主要是墨子在科學方面有著很大的貢獻,這是孔子等其他學者無法相比的。墨子是已知中國最早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墨家的時空理論與現在「相對論」的時空觀相當接近。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我國歷史學一代宗師楊向奎先生稱之為「前相對論」。這是劃時空的理論。在西方,直到公元1687年,牛頓在《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中才提到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概念,這比墨家晚了近2000年之久。
  • 墨子是如何貶斥孔子的,孟子又是如何評價墨子?
    而孔子打破官方教育的壟斷制度,推崇社會大眾教育的模式,恰好正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導火索,很多有才有能之人,即通過對先賢文化的深耕和兼容並蓄,逐漸開發出新的觀念和理念,墨子正好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墨子曾說自己「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衣之難」,這即說明墨子的來源並非是什麼高層貴族,當然也不是受制於土地的貧下中農。墨子的身份更傾向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手工業者,即可能是從事某種技術型工種的人群。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關於他的家鄉,現在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他出生在滕國,即今天的山東省滕州市,一說他是魯陽人(今河南省魯山縣)。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所謂顯學,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在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說,而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為顯學的,實則是韓非子,韓非子在《顯學》裡面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
  • 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完全消失了嗎?不,它一直都在你我心裡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家在戰國時代是和儒家齊名的世之顯學。儒家佔據了社會的上層,而墨家則在社會中下層影響巨大。諸子百家中的其他學派,跟儒墨相比都是小弟弟。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學派不好,只是大家所走的路不同,其他學派大都走了精英化路線,只有儒墨堅持了大眾化。而這也是儒墨能能成為世之顯學的最根本原因。
  • 儒家的反擊——孟子「闢墨」,孟子對墨家思想的批判與超越!
    孔子認為周禮借鑑了夏禮和殷禮,在文化上已達到很高的程度,是符合道德生活要求的。而春秋時期天下失序,在孔子看來恢復和弘揚周禮就顯得尤為重要。孔子通過對周禮進行一些損益,提出仁愛的學說,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為政者也能從中找到長治久安之道。而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他認為儒家之禮勞民傷財、奢侈浪費不實用,力求以簡單的方式來替代它們。墨子以大禹為榜樣厲行實踐精神,提出兼愛學說。
  • 墨子傳·七十八·墨家隊員
    墨家學堂的學生,因為年紀小,每上五天課,要有一天去割草,因為都是農村孩子,割草這一天,歡天喜地,在地裡幹活。墨家學堂不同於儒家學堂,決不培養四休不勤,五穀不分,看不起勞動的人,他們既勞心,又勞力,全面發展,既學文,學醫,學軍,又要學農,學工。
  • 墨家學派:從顯學到絕學,是什麼原因讓墨家突然消失於秦漢之後?
    周朝圖書館館長老子率先建立了道家學說,他認為人要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與世界保持距離,生命才是自由的安全的;曾經放過牛吹過嗩吶的孔子,建立了以「仁者愛人」為基礎的儒家學派,提倡仁與禮並重,在愛有差等的基礎上建立有序的社會;發明大師墨子從儒家中叛逃出來建立了墨家學派,他提倡人要無私地愛每一個人,建立一個平等友愛的由賢人治國的理想國。
  • 墨子一介平民木匠,如何成為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而此時,不斷湧現的「百家」學派中,尤以儒、墨兩派最具代表,《韓非子》有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可見當時儒、墨兩家威望之高。所以,由此地位顯著的表現,或許才能凸顯墨子的「偉大」,要問為什麼墨子能由此成就,或許可以從三個方面,其出生、經歷和社會潮流的必然性去論述。平民木匠墨子?非也。
  • 提倡「兼愛非攻」的反戰鬥士:墨家為何從歷史中消失?
    反觀儒家,所倡導的行為準則主要以血親為核心,從而推己及人,所謂的為父之慈,人子之孝,夫妻之義,兄弟之悌,朋友之信等等,都在綱常範圍之內,比較容易讓人接納。此外,儒家還有諸如知錯能改、見利思義等等教誨,並不使人「吃虧」太多。很多時候,墨家對人下起手來也夠狠的。當時,諸子百家提倡節用,但略有不同。
  • 作為顯學,墨家為何在秦始皇統一後徹底消失了?
    墨家在戰國時期地位出眾,甚至於儒家齊頭並肩成為顯學,墨家創始人墨子,早年拜學於儒家,但儒家是文科,而墨子是典型理科生,專業不對口讓他感覺處境尷尬。終於在戰國時期決定獨立,更尷尬的是墨家走向了儒家的對立面。儒家倡導對傳統制度的繼承,而墨子卻堅定追求新的社會秩序。儒家是養尊處優的"士大夫",而墨家是胼手胝足的苦行僧。
  • 墨子,盜蹠怎麼能算黑社會呢?更不能說他們是黑老大了
    黑社會—— 違法亂紀,欺壓百姓,斂得一定經濟地位並能長期存在的組織,它們以國家的個別官員為保護傘,收買腐蝕個別官員為其組織效力,屬於灰色組織沒有合法的地位。匪幫——以現行國家政權法律為對手,擁有一定的暴力能力,有自己的思想,行動規則和目標,改變自己的處境。起義軍——匪幫的褒義詞,成功就是起義軍,剿滅就是土匪,所謂勝者王侯敗者為寇。
  • 如果墨子一不小心取代了孔子,或許賽先生和德先生就不需要進口了
    墨子,我國東周戰國初期宋國人,出生於農民之家,他創立了墨家學說,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家學派是諸子百家學派中除儒家學派之外受眾最多、傳播最廣的學派。墨子雖創立了墨家學說,但他從小受到的思想教育仍是儒家思想。墨子一生勤儉節約,胸懷大志,憂國憂民,在他看來「民以食為天」,只有人民解決了物質需求之後,精神需求才會被凸顯出來。
  • 曾和儒家分庭抗禮的墨家,為何千年之後不見蹤跡,消失得如此徹底
    儒家在當時已然是久負盛名,算得上是一個傳統老牌學說,但是墨家的話就顯得是一個新欣專業。墨子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儒家弟子出身,但是經過長時間深入的學習和了解他逐漸發現這或許並不適合自己於是便想到了另尋出路。
  • 同樣稱道堯舜禪讓之舉的儒家和墨家,他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區別?
    在孔子和孟子看來,堯舜能夠將天下交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正是儒家學說推崇的「與民求賢」理念的完美貫徹。雖然他們深知在春秋戰國時代,這樣的政治理想已經不可能實現,但是孔子和孟子依然希望通過禪讓的故事來提醒當時的統治者要注意自己的德行,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百姓的支持,從而穩定自己的統治地位。
  • 戰國初期和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在漢朝後就銷聲匿跡?
    墨家是戰國初期非常盛行的學說,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裡,墨家能夠不僅佔據了一席之地,還達到了能夠和儒家並稱當世顯學的程度。可就是這麼一門曾經無比輝煌的學說,為何會在秦漢之後就默默無聞了呢?《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 唯物祖師:滕州墨子紀念館
    也就是說,兩千多年來,曾經與儒家學說同為「顯學」的墨家學說基本上沒有人繼承和發揚,真正作為「絕學」湮沒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直到近現代以來,人們才發現墨家學說的光輝成就與超前學術,讓當今的人們深切地緬懷墨家學說曾經的風採。現在,我們就走進「墨子紀念館」,了解這曾經的中華文化的「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