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正是百家爭鳴百花盛開的黃金時期,當時中國這片大地上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學說流派,當然其中有很多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被時代或是社會所拋棄,影響人們最為深遠的當屬儒家思想,但是在秦完成一統之前曾經有著流派曾有著和儒家分庭抗禮的能力,這也造成雙方的局勢一度非常緊張,但是在秦一統六國站在中國巔峰後,這個學派宛若在一夜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墨家所信奉和研究的內容和其他一眾派別都有所不同,用現在的學院派別觀點來解釋就是在當時文科百花盛放的時期,墨家是其中唯一的李可學派。
先秦時期儒家和墨家不僅是當時最大的兩個派別同時也是爭鋒相對的兩個派別,當時兩派為了爭奪優秀的弟子經常會出現爭鬥,而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兩者的創辦理念是完全相駁的。儒家在當時已然是久負盛名,算得上是一個傳統老牌學說,但是墨家的話就顯得是一個新欣專業。墨子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儒家弟子出身,但是經過長時間深入的學習和了解他逐漸發現這或許並不適合自己於是便想到了另尋出路。墨家的成功極具時代意義,在儒家這座大山壓在頭頂的時候他們找到了一個捷徑,那就是直接對儒家開炮,儒家作為當時的最大學派自然不會搭理這些人,但等到影響力逐漸變大的時候,儒家傳承人卻發現這已經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存在了。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嚴重,社會階級也是時不時地變動,於是「士」這個略微有這些尷尬的階級就出現在了人們面前,之所以說他尷尬主要還是因為他獨特的佔有人群。士在當時要麼是接受過教育但是隨著家境沒落在政治層面沒有絲毫地位的貴族,要麼就是在民間飽讀詩書,取得一定社會地位的平民。他們雙方的代言人正好是儒家和墨家,他們的性格註定了他們不能友善相處,畢竟以墨家為代表的窮屌絲們要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卻是這些官二代富二代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墨子最大的矛盾就是他深邃的思想和他所在的時代背景完全格格不入,或許他的想法放在兩千年後的今天能於他相和的人都不多,但是在那樣的環境中他卻能憑藉他國人的口舌召集的一批信徒,不管這麼說能在那樣的一個年代裡將兼愛這個觀點普及到大眾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其次他並不是一個人物後六的人,他信奉和倡導的東西他都能身體力行,而且他也是集墨家學說知識的大成者。
對於墨子的偉大不論是他的敵人還是他的擁護者都表示絕對的認同,但是生前越是偉大死後就越是寂寞,墨家的偉大全部承載在墨子一人身上,他不似儒家那般光是門徒就有三千,後代也有孟子荀子等傳承者,墨家有名的後人不過十幾人,再加上墨家在當時相當於是一個社會團體,不僅僅有思想傳承同時還有私人武裝,這樣的存在不論在那個朝代都是不被允許的,於是墨家的覆滅也就是一件不難理解的事情了。
墨家在此之後就一直消失在人們的眼界中,直到晚清事情思維文化大開放才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墨家相比於儒家的傳教要更注重於實踐,墨家崇尚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還有古代心腸行俠仗義,這在人人為己急功近利的現在根本就行不通,但是不論怎樣墨家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也是優秀的文化,值得所有人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