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為顯學的墨家,為何在歷史中消失得如此徹底

2020-12-26 自由仙

墨家得罪了所有的人

墨家為什麼會從歷史上消失呢,最大的原因在於墨家的思想不為所有人所喜。或者說春秋戰國之後的時代,已經失去了墨家思想存在的土壤的。

非攻不適用於強者

墨家善守,墨翟曾經與木工祖師魯班就此較量並折服魯班。所以有「墨守成規」之說,墨家反對國與國之間的徵戰,提出的是「兼愛非攻」的理念。

然而這種反對戰爭的理念,是不被強者所接受的,春秋戰國,各國搏殺,弱國自然希望得到墨家的幫助,但作為強國,非攻絕不是他們的選擇。而當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建立起來的朝代成為了當時周圍最強的國家。

而後的漢朝也是強大的,同時漢朝還面臨著匈奴的威脅,以及南邊的南越沒有解決,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強者的漢朝是絕對不會採用墨家這樣防守的思想而放棄主動進攻的。所以墨家的思想對於強國是沒有市場的,因為對於強國來說,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兼愛的理念不敵儒家的仁愛

而墨家兼愛理念對於統治者與統治階層而言,墨家的兼愛不及儒家的仁愛更利於統治。

墨家的兼愛是對於世間大眾的愛,這種沒有區分,普世大眾的愛,不被統治者所喜。而與之相比較,儒家的仁愛,實際上是分階級有區隔的愛。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的是說,像對待自己家的老人一樣對待其他的老人,很多人認為這樣和兼愛沒有區別,實際上這裡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要先有老吾老,才能及人之老,也就是說先要對自己家的老人好,才能向這樣對待其他的老人,這是有區別的,而不是把自己家的老人和其他的老人並稱的。

這個發展出來就是禮,所謂的禮實際上就是制度,誰對誰行禮,什麼事情該用什麼禮節的本質就是劃分了不同人等級的一種制度。

這個發展出來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所區分的階層體系,而對於墨家這樣不分高低不分尊卑的兼愛,自然得不到統治者的欣賞。

墨家的生活方式被世人所不接受

墨家講究簡樸類似苦行僧一般的修行方式,不為世人所接受。

這樣的修行方式,不被大多數的人所接受,對於統治和富人階層來說,他們自然不會願意放棄自己優越的生活。

而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他們最大的願望不過是有一天取代土豪當土豪而已。哪怕是一些宗教,讓百姓甘願苦修,獻上財物,那也是在許願死後或者來世可以過上「土豪」一樣的生活。本質上還是給對方一個美好的憧憬。

而墨家追求的是天下沒有戰爭的兼愛狀態,但即便達到了這樣的狀態,大家還是過著這樣苦行僧一樣的生活,那麼達到這樣的狀態,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又有什麼作用呢,大家不打仗了互相幫助著過苦日子,這樣的日子不是大多數人希望的日子。

以上可以看出墨家的思想,在春秋戰國結束後的大一統時代中,已經和當時的時代環境脫節了,他不適用於統治者的統治,也很難被追求幸福生活的老百姓所接受。

這就註定了墨家的消失,其實墨家不要提出政治理念,安心做一群研究者或者科學家可能更好。

相關焦點

  • 作為顯學,墨家為何在秦始皇統一後徹底消失了?
    消失得如此徹底,對於他們的追溯,即使司馬遷都表示無能為力,他們就是墨家。墨家在戰國時期地位出眾,甚至於儒家齊頭並肩成為顯學,墨家創始人墨子,早年拜學於儒家,但儒家是文科,而墨子是典型理科生,專業不對口讓他感覺處境尷尬。終於在戰國時期決定獨立,更尷尬的是墨家走向了儒家的對立面。儒家倡導對傳統制度的繼承,而墨子卻堅定追求新的社會秩序。儒家是養尊處優的"士大夫",而墨家是胼手胝足的苦行僧。
  • 墨家學派:從顯學到絕學,是什麼原因讓墨家突然消失於秦漢之後?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之後,道家不溫不火,儒家走向衰落,而提倡「兼愛」極端利他主義的墨家,與提倡「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楊朱學派,開始統治哲學江湖。儒家孟子曾經滿含嫉妒地說,天下不是墨家就是楊朱學派,他們是當時的顯學。歷史總是波譎雲詭。數千年的沉澱後,儒家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道家則在暗處一直發揮輔助作用。
  • 墨家為何不再成為「顯學」
    其中,墨家作為先秦「顯學」得到了時人公認。《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也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雖然孟子將楊、墨同舉,韓非子將儒、墨並論,但在將墨家作為先秦「顯學」這一點上,則是完全一致的。不過,墨子去世以後,墨學出現了分裂。
  • 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完全消失了嗎?不,它一直都在你我心裡
    《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家在戰國時代是和儒家齊名的世之顯學。儒家佔據了社會的上層,而墨家則在社會中下層影響巨大。諸子百家中的其他學派,跟儒墨相比都是小弟弟。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學派不好,只是大家所走的路不同,其他學派大都走了精英化路線,只有儒墨堅持了大眾化。而這也是儒墨能能成為世之顯學的最根本原因。
  • 墨家作為一個卓越的顯學門派,為何在大秦帝國統一六國後消失了
    儘管諸子百家都在拼命兜售自己的學說,但在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上,最為著名的流派只有三家,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這三個流派在當時被稱為顯學。然而,在這三個顯學流派中,墨家卻在大秦帝國統一之後,消失的無影無蹤,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春秋時與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會漸漸消失?
    墨家,作為先秦時期「當世之顯學」,與當時的儒家分庭抗禮,自成一派,興盛一時。其思想內容豐富,無論是對當時社會還是現在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墨家學派至漢初卻逐漸衰落。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這一學派的消失?墨子早年受過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成年以後,自創學派,另立新說,並以「士」的身份周遊列國,遊說諸侯。
  • 戰國初期和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在漢朝後就銷聲匿跡?
    墨家是戰國初期非常盛行的學說,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裡,墨家能夠不僅佔據了一席之地,還達到了能夠和儒家並稱當世顯學的程度。可就是這麼一門曾經無比輝煌的學說,為何會在秦漢之後就默默無聞了呢?《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所謂顯學,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在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說,而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為顯學的,實則是韓非子,韓非子在《顯學》裡面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
  • 墨家徹底消失了嗎?實力抗衡儒家的顯學,真的被遺忘了?|陳軒
    墨家的衰落,從內因上講,是「兼愛」思想的徹底破產;從外因上講,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直接結果。墨家理論的根基是兼愛。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對血緣宗法制度的否定。妄圖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階層、貧富差異,代之以人人彼此平等,兼愛互利的完美社會。
  • 曾和儒家分庭抗禮的墨家,為何千年之後不見蹤跡,消失得如此徹底
    戰國時期正是百家爭鳴百花盛開的黃金時期,當時中國這片大地上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學說流派,當然其中有很多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被時代或是社會所拋棄,影響人們最為深遠的當屬儒家思想,但是在秦完成一統之前曾經有著流派曾有著和儒家分庭抗禮的能力,這也造成雙方的局勢一度非常緊張,但是在秦一統六國站在中國巔峰後
  • 墨家曾經是當世顯學,為什麼最終敗給儒家,成為了消失的一環?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誕生了許多思想大家。其中以儒家、墨家最為顯赫,畢竟《韓非子》中都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那麼,為什麼曾經的顯學墨家,最終還是敗給了儒家,成為了消失的一環?
  • 提倡「兼愛非攻」的反戰鬥士:墨家為何從歷史中消失?
    唯獨墨家,在歷史中轟轟烈烈地存在過,卻在亂世中由達趨微,乃至分崩離析,這究竟是歷史的選擇還是另有隱情?這種反差極大的現象十分耐人尋思,既有墨家自身的組織特徵所致,也有時代的必然。但是,墨家一下子走向極端:「凡衣裳之道,冬加溫,夏加涼者,其餘皆去之……其為宮室,冬以御風寒,夏以御暑雨,其餘者去之……舟車之道,以車行陵陸,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其餘者去之……凡其為此物也,無用者不加。」這是徹徹底底的實用主義,也就是剛剛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
  • 顯學之墨家
    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儒家並成為顯學,儒家的思想我們大多都了解,但是對於墨家你又了解多少呢?墨子曾被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為古代辯證唯物主義大家,他的思想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教招啊考試中也經常會遇到墨子的思想,大多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單選和判斷,考察人物和思想的對應。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墨家的思想吧。
  • 《劍來》裡的墨家:把工程兵一頓暴當,何以至此?
    而其他如法家,墨家,陰陽家和縱橫家等派別的高人則只能作為配角出現,偶露崢嶸。其實在這些派別裡,最應該被提及的應當是墨家。為什麼有此說法呢? 韓非子曾經說過:世之顯學,儒墨也。孟子也曾曰: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說明墨家曾經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世兩大顯學之一,歷史地位非常之高。墨家老祖墨翟作為開派祖師爺,提出「兼愛非攻」等學說,思想超強,前無古人。
  • 《戰國爭鳴記》以墨家視角,講述戰國百家爭鳴新故事
    但為數不多的戰國題材小說中,從孫皓暉創作的《大秦帝國》到寒川子的《戰國縱橫:鬼谷子的局》,每一部都被讀者所喜愛。戰國的大平臺、大背景也為小說故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空間。目前以戰國為題材的小說及影視作品中,大多是以國家、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為視角講述故事,如《大秦帝國》《尋秦記》《孔子》《英雄》等。
  • 「非儒即墨」與儒家並稱「顯學」,為何最後卻無人問津了?
    歷史是屬於成功者的,然而成功者永遠都只是少數人,碾壓在歷史車輪下的絕大多數人是苦不堪言的平民百姓。元代張養浩在一首《潼關懷古》裡感嘆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一聲嘆息有千鈞之力,道出了幾千年來貧苦大眾在歷史中的悲慘命運。
  • 曾經的顯學—墨學
    今日的我們有我們當初所接受的教育的一份功勞,換句話說,教育作為一種手段,按照預定的目的,把我們塑造成了所預定的模樣,在表面上我們可能百花齊放,因為因材施教,但在本質上我們幾乎都是如出一轍,接受的是共同的文化道統教育,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思維方式全都受其影響,但是現在的我們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提起孔子我們可以對他的思想主張高談闊論,但是提起墨子我們只能緘默其口,卻不知墨家學說在百家爭鳴時代與儒家學說同為一大顯學
  • 發展為何大相逕庭?思想和實踐矛盾
    發展為何大相逕庭?思想和實踐矛盾春秋戰國時期,赤縣神州滄桑巨變,皇皇周朝分崩離析;於是乎,一批掌握了時代智慧精華的思想家們大聲疾呼,尋覓社會真諦,諸子百家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群人;在先秦諸子學術流派中,尚有三六九等之分。
  • 是人是仙看不清,但指風雲化為龍,墨家機關為何消失得無影無蹤?
    是人是仙看不清,只見得那風雲一指化為龍,墨家機關為何卻在鼎盛時期消失得無影無蹤,是人為還是天災!今天我們便來了解一下其中的奧秘…………在現在火爆的遊戲《王者榮耀》中,他的英雄人物墨子有著一個獨到的機關之術。而在現實生活之中墨子它並不單指個人,更像是一個嚴密的機構。
  • 墨子為何能與孔子並列,墨家與儒家共為百家之首?
    《史記》中說,墨子與孔子的年代相近,或在其後。  先秦時期,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共為百家之首。  他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反對鋪張浪費,反對諸侯戰亂。  其言行受到大量百姓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