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為何不再成為「顯學」

2021-01-19 中國經濟網

周室東遷後,天子威權下移。「疇人子弟」也因為失去官守而流落四方,他們掌握的專門學問和技藝開始在民間散播。同時,官學日趨衰落,私學逐漸興起,諸子學術得以發生、傳衍。

其中,墨家作為先秦「顯學」得到了時人公認。《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也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雖然孟子將楊、墨同舉,韓非子將儒、墨並論,但在將墨家作為先秦「顯學」這一點上,則是完全一致的。

不過,墨子去世以後,墨學出現了分裂。《韓非子》提道:「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相裡勤的弟子,五侯的門徒,南方的墨者若獲、已齒、鄧陵子這一派人,雖然都誦讀《墨經》,卻背異而不相同,還互相指責對方是「別墨」,用「堅白」「同異」的辯論來互相詆毀,用「奇偶」不合的言辭互相對應。

到了戰國晚期,墨學已趨於沒落。從田襄子接任墨家巨子到秦惠王晚年「秦墨」與「東方墨者」相爭的70年間,是墨家一個明顯的衰敗階段。這一時期,墨學內部的組織、紀律和信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出現了內部爭鬥。秦代以後,就不再見有傳授者。

顯赫一時的墨學緣何到了如此境地?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於理念的差異化演變。今傳本《墨子》中對鬼神明知論的立場,除了持完全肯定的態度之外,還有懷疑論者,甚至抱有完全否定的立場。

先來看完全否定的立場。《公孟》裡面記載,公孟子說鬼神是沒有的,又說君子一定要學祭祀。墨子批評道:「抱著沒有鬼神的想法去學祭祀,就好比緣木求魚。沒有客人去學待客,沒有魚去編漁網。」這裡雖有墨子的批評,但公孟作為墨子的學生,卻是無鬼論者,顯然已經出現了分歧。

受歷史條件所限,持完全不信鬼神的人只是少數。但值得重視的是,墨家內部有部分弟子根據個體感知,也相繼提出了自己的懷疑。史料記載,「有遊於子墨子之門者」侍奉墨子很久,但以自己沒有得福為由,對墨子的教誨以及鬼神的明知與福禍能力提出疑問。還有弟子以墨子是聖人卻患病為由,提出了類似的疑問。

《魯問》裡面,曹公子把這種懷疑表現得更為深刻。曹公子說:「朝得之則夕弗得,祭祀鬼神。今而以夫子之教……謹祭祀鬼神。然而人徒多死,六畜不蕃,身湛於病。吾未知夫子之道之可用也。」這裡說的是,雖然自己信奉墨子思想而一直謹慎地祭祀鬼神,但想不通為何自己不斷遭遇不幸。

《公孟》和《魯問》中的墨子弟子,對鬼神的明知與賞罰能力明確表達出了懷疑的立場。這種懷疑雖然被墨子的權威所消除,但也埋下了墨學分裂的根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的《鬼神之明》篇,體現並發展了墨學弟子的這種懷疑。

《鬼神之明》中,不僅有單純的懷疑立場,還明確提出了「鬼神不明」的新說法,而且沒有墨子對「鬼神不明」的解釋與回答。它應該是為了修正、改革墨子的鬼神說而出現的。

「鬼神不明」的說法,動搖了墨家的核心理論。它不僅單純地修正、改革過去墨家鬼神論邏輯不能自洽的問題,還帶來了從根本上動搖墨家思想體系的危險性,象徵墨子以來形成的強大凝聚力的瓦解,奏響了墨家分裂和結束的序曲。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要說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夠成為韓非子心中的顯學,主要和儒家與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維護的階級有關。儒家主要強調社會禮儀制度,在維護貴族階級的利益上比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較接地氣了,在那裡戰亂的年代,墨翟明顯是為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發聲的人。
  • 戰國初期和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在漢朝後就銷聲匿跡?
    墨家是戰國初期非常盛行的學說,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裡,墨家能夠不僅佔據了一席之地,還達到了能夠和儒家並稱當世顯學的程度。可就是這麼一門曾經無比輝煌的學說,為何會在秦漢之後就默默無聞了呢?《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 作為顯學,墨家為何在秦始皇統一後徹底消失了?
    消失得如此徹底,對於他們的追溯,即使司馬遷都表示無能為力,他們就是墨家。墨家在戰國時期地位出眾,甚至於儒家齊頭並肩成為顯學,墨家創始人墨子,早年拜學於儒家,但儒家是文科,而墨子是典型理科生,專業不對口讓他感覺處境尷尬。終於在戰國時期決定獨立,更尷尬的是墨家走向了儒家的對立面。儒家倡導對傳統制度的繼承,而墨子卻堅定追求新的社會秩序。儒家是養尊處優的"士大夫",而墨家是胼手胝足的苦行僧。
  • 春秋時與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會漸漸消失?
    墨家,作為先秦時期「當世之顯學」,與當時的儒家分庭抗禮,自成一派,興盛一時。其思想內容豐富,無論是對當時社會還是現在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墨家學派至漢初卻逐漸衰落。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這一學派的消失?墨子早年受過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成年以後,自創學派,另立新說,並以「士」的身份周遊列國,遊說諸侯。
  • 墨家學派:從顯學到絕學,是什麼原因讓墨家突然消失於秦漢之後?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之後,道家不溫不火,儒家走向衰落,而提倡「兼愛」極端利他主義的墨家,與提倡「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楊朱學派,開始統治哲學江湖。儒家孟子曾經滿含嫉妒地說,天下不是墨家就是楊朱學派,他們是當時的顯學。歷史總是波譎雲詭。數千年的沉澱後,儒家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道家則在暗處一直發揮輔助作用。
  • 顯學之墨家
    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儒家並成為顯學,儒家的思想我們大多都了解,但是對於墨家你又了解多少呢?墨子曾被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為古代辯證唯物主義大家,他的思想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教招啊考試中也經常會遇到墨子的思想,大多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單選和判斷,考察人物和思想的對應。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墨家的思想吧。
  • 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完全消失了嗎?不,它一直都在你我心裡
    《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家在戰國時代是和儒家齊名的世之顯學。儒家佔據了社會的上層,而墨家則在社會中下層影響巨大。諸子百家中的其他學派,跟儒墨相比都是小弟弟。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學派不好,只是大家所走的路不同,其他學派大都走了精英化路線,只有儒墨堅持了大眾化。而這也是儒墨能能成為世之顯學的最根本原因。
  • 墨家作為一個卓越的顯學門派,為何在大秦帝國統一六國後消失了
    儘管諸子百家都在拼命兜售自己的學說,但在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上,最為著名的流派只有三家,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這三個流派在當時被稱為顯學。然而,在這三個顯學流派中,墨家卻在大秦帝國統一之後,消失的無影無蹤,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非儒即墨」與儒家並稱「顯學」,為何最後卻無人問津了?
    墨子「兼愛」、「非攻」的主張墨子名翟,是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火紛飛的年代,墨子不畏艱險,遊歷於各國之間,宣揚墨家思想。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在眾多優秀的學說面前,墨家何以與儒家一起成為「顯學」呢?
  • 曾經為顯學的墨家,為何在歷史中消失得如此徹底
    墨家得罪了所有的人墨家為什麼會從歷史上消失呢,最大的原因在於墨家的思想不為所有人所喜。或者說春秋戰國之後的時代,已經失去了墨家思想存在的土壤的。然而這種反對戰爭的理念,是不被強者所接受的,春秋戰國,各國搏殺,弱國自然希望得到墨家的幫助,但作為強國,非攻絕不是他們的選擇。而當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建立起來的朝代成為了當時周圍最強的國家。
  •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反對禮教等級制度的墨家為何失傳?
    #國學#在我國歷史上能夠稱之為顯學的學派思想並不多,除了後世非常出名的儒家和道家,還有一個近乎被人忘卻的墨家。甚至可能威脅到君王的統治,所以高層沒有那麼支持墨家。最後從哲學上來看,墨家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劃時代意義的,但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導致在朝堂上的落寞。儒家提倡的仁愛,所謂的「仁」和所謂的「愛」都是有限度的,這最終體現在封建禮教上。而墨家是反對這樣的帶有階級的愛的,墨家認為眾生平等,所以愛也應該平等,這就是兼愛。
  • 儒家學派是封建朝代的官方顯學,為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銷聲匿跡
    在封建時代,儒家學派一直都是官方的顯學,尤其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大部分入朝為官的人幾乎都是儒家學派的繼承人。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儒家學派也逐漸的一家獨大起來,但是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被稱為當世顯學的儒家學派卻銷聲匿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劍來》裡的墨家:把工程兵一頓暴當,何以至此?
    而其他如法家,墨家,陰陽家和縱橫家等派別的高人則只能作為配角出現,偶露崢嶸。其實在這些派別裡,最應該被提及的應當是墨家。為什麼有此說法呢? 韓非子曾經說過:世之顯學,儒墨也。孟子也曾曰: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說明墨家曾經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世兩大顯學之一,歷史地位非常之高。墨家老祖墨翟作為開派祖師爺,提出「兼愛非攻」等學說,思想超強,前無古人。
  • 墨家曾經是當世顯學,為什麼最終敗給儒家,成為了消失的一環?
    其中以儒家、墨家最為顯赫,畢竟《韓非子》中都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那麼,為什麼曾經的顯學墨家,最終還是敗給了儒家,成為了消失的一環?1、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記載:「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可見當時的墨家可謂是紀律嚴明,令行禁止。放到早先,那就是標準的又紅又專的革命戰士。
  • 發展為何大相逕庭?思想和實踐矛盾
    這種區分依靠的,不是學說本身的品級高下,而是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韓非子在其著作《顯學》中這樣寫道:「世之顯學,儒墨也」;意即春秋戰國年代,堪稱顯赫和熱點的學說學派便只有儒家和墨家兩派。墨家思想創始人墨翟,提倡「兼愛」,也就是社會倫理主導思想乃是「眾生平等」而非儒家所倡導的「西周社會等級觀念」,同時,「墨者」大多來自社會下層的農民、手工業者。所以,墨者大多堅持不於個人私利,而將天下利害視為個人一生追求。墨家與儒家發展軌跡為何大相逕庭?
  • 戰國時期盛極一時,和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怎麼就銷聲匿跡了?
    儒家成了中華文化的正統的主流,法家雖在輿論上不大受好評,但實際上主宰了兩千年來專制朝廷廟堂政治,與法家相反的道家則佔據了民間社會的廣闊天地,成為幽人隱士的精神家園,只有墨家在剎那輝煌之後,無論是作為一種學說還是作為一種組織都煙消雲散,淹沒在歷史長河中,雖然我們現在還能從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核心思想體系,但它已經只是一塊思想化石,已經完全沒有影響力了。
  • 比孔子高明的聖人,墨子的學說為何可以成為春秋顯學?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百家爭鳴,各思想家相互交流,相互碰撞,而湧現出各種各樣的學說,而在這眾多學說之中,唯獨儒家與墨家在當時號稱顯學。雖然,自秦之後,儒學日漸昌盛,而墨家卻逐步銷聲匿跡,這究竟是為什麼?為何當時墨家學說可以與儒家學說並稱與世?
  • 墨家曾在古代盛極一時,為何到了現在已經完全沒落,沒有消息?
    當時的戰場主流還是貴族戰車,生產力極其低下,生產關係甚至還有氏族部落時代殘留,普通國民甚至士都依賴以貴族為中心的城邑,難道指望城邑之外,國民都不是的野人嗎…戰國野心家主角獻上了玉米,紅薯,大豆給韓趙魏,一方面作為祥瑞使三家分晉,另一方面使封建土地上的民眾收穫劇增;一方面弄出了造紙術取代了竹簡,在孔子死後,墨子在世,使墨家成為顯學,稷下學宮可是在禮樂崩壞天下大亂時弄出了陰陽五德學說
  • 墨子為何能與孔子並列,墨家與儒家共為百家之首?
    《墨子》  說一說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  墨子名翟,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宋國人!  也有人說他是魯陽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魯山。  先秦時期,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共為百家之首。  他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反對鋪張浪費,反對諸侯戰亂。  其言行受到大量百姓追隨。  墨家歷代領袖被稱為「矩子」,所有追隨者被稱為墨者。
  • 墨家徹底消失了嗎?實力抗衡儒家的顯學,真的被遺忘了?|陳軒
    墨家的衰落,從內因上講,是「兼愛」思想的徹底破產;從外因上講,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直接結果。墨家理論的根基是兼愛。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對血緣宗法制度的否定。妄圖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階層、貧富差異,代之以人人彼此平等,兼愛互利的完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