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曾經是當世顯學,為什麼最終敗給儒家,成為了消失的一環?

2021-01-19 東西南北一壺酒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誕生了許多思想大家。其中以儒家、墨家最為顯赫,畢竟《韓非子》中都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那麼,為什麼曾經的顯學墨家,最終還是敗給了儒家,成為了消失的一環?

1、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淮南子》記載:「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可見當時的墨家可謂是紀律嚴明,令行禁止。放到早先,那就是標準的又紅又專的革命戰士。

但是這種不畏生死的精神恰恰是統治階級最為忌憚的,畢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而儒家則不同,雖然不乏死心眼的方孝孺之輩,但是大部分讀書人對於生命還是比較敬畏的。既然有所忌憚,那麼自然更容易治理。

2、兼愛非攻,阻塞潮流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所謂的兼愛是無差別的愛,無君臣上下、無尊卑禮數,屬於理想之下的大同社會。非攻,那就是不要戰爭,不要戰爭那就是和平,對於蕞爾小國來說當然奉之若神明。

然而,春秋雖無義戰,但我不攻人人亦攻我,因此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樣的思想主張就是反潮流的。而一個反潮流的思想,那麼就如後世孫中山所言「天下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此外,墨子提出的非攻顯然是建立在自身強有力的武裝之上,墨家本身就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此外還有一批赴湯蹈火、捨生忘死的死士。他們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恣意任俠,執宰天下,豈能為君王所容?

3、自苦為極,挑戰極限

墨家成員過的是十分貧苦的,這點可以參考西藏虔誠的苦行僧,當然現在的人們吃飽穿暖之後是無法體會到他們那種挑戰身體耐苦極限的感覺。

此外,墨家對於個人的精神也是控制嚴厲,他們反對一切不實用的娛樂、禮儀消費,對於現世生活採取了極端的禁欲主義。如果拿現在的思想去看他們,這恐怕是一群以虐待自我為樂的超級狠人!

但是,這種理想,怕是僅能在極少數人中流行開來,畢竟花花世界,誰又能不為所動?

沒有群眾基礎的學說,自然難以長久。

4、思想太超前,生不逢佳時

墨家是同情弱者的學派,同時也是一個思想主張極其超前的學派,他們的某些思想甚至堪比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但是,一個學派太超前也是為時代所不容的,因為這就是一個時代固有的局限性。

對於春秋頻發的戰爭來說,那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叢林時代」。但是墨家卻偏偏要幫助小魚不被大魚吃,還要阻止小魚吃蝦米,構造一個和諧的後叢林時代。

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永遠那麼骨感。畢竟老子在《道德經》早就說過「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馬太效應才是人類社會的法則,而打破這個法則的唯一方法卻就是墨家竭力反對的戰爭。

不得不說,這就是人道和天道之間最難平衡的一環。

墨家,這個曾經熠熠生輝的學派,卻終究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又或者,如某些人所說,道家繼承了其中不少東西吧。

但是思想最偉大之處就是,希望總有人記得,總有人能將這份純粹傳承發揚下去。

相關焦點

  • 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完全消失了嗎?不,它一直都在你我心裡
    墨家在戰國時代是和儒家齊名的世之顯學。儒家佔據了社會的上層,而墨家則在社會中下層影響巨大。諸子百家中的其他學派,跟儒墨相比都是小弟弟。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學派不好,只是大家所走的路不同,其他學派大都走了精英化路線,只有儒墨堅持了大眾化。而這也是儒墨能能成為世之顯學的最根本原因。
  • 曾經為顯學的墨家,為何在歷史中消失得如此徹底
    墨家得罪了所有的人墨家為什麼會從歷史上消失呢,最大的原因在於墨家的思想不為所有人所喜。或者說春秋戰國之後的時代,已經失去了墨家思想存在的土壤的。非攻不適用於強者墨家善守,墨翟曾經與木工祖師魯班就此較量並折服魯班。所以有「墨守成規」之說,墨家反對國與國之間的徵戰,提出的是「兼愛非攻」的理念。
  • 墨家徹底消失了嗎?實力抗衡儒家的顯學,真的被遺忘了?|陳軒
    墨家的衰落,從內因上講,是「兼愛」思想的徹底破產;從外因上講,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直接結果。墨家理論的根基是兼愛。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對血緣宗法制度的否定。妄圖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階層、貧富差異,代之以人人彼此平等,兼愛互利的完美社會。
  • 曾和儒家分庭抗禮的墨家,為何千年之後不見蹤跡,消失得如此徹底
    戰國時期正是百家爭鳴百花盛開的黃金時期,當時中國這片大地上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學說流派,當然其中有很多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被時代或是社會所拋棄,影響人們最為深遠的當屬儒家思想,但是在秦完成一統之前曾經有著流派曾有著和儒家分庭抗禮的能力,這也造成雙方的局勢一度非常緊張,但是在秦一統六國站在中國巔峰後
  • 墨家學派:從顯學到絕學,是什麼原因讓墨家突然消失於秦漢之後?
    周朝圖書館館長老子率先建立了道家學說,他認為人要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與世界保持距離,生命才是自由的安全的;曾經放過牛吹過嗩吶的孔子,建立了以「仁者愛人」為基礎的儒家學派,提倡仁與禮並重,在愛有差等的基礎上建立有序的社會;發明大師墨子從儒家中叛逃出來建立了墨家學派,他提倡人要無私地愛每一個人,建立一個平等友愛的由賢人治國的理想國。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要說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夠成為韓非子心中的顯學,主要和儒家與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維護的階級有關。儒家主要強調社會禮儀制度,在維護貴族階級的利益上比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較接地氣了,在那裡戰亂的年代,墨翟明顯是為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發聲的人。
  • 作為顯學,墨家為何在秦始皇統一後徹底消失了?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群人,他們嘗試著以自己的思想影響時代的發展,甚至嘗試與儒家一決高下。他們從儒家畢業,隨後達到了與儒家平分秋色的地步。但奇怪的是,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延續千年,而他們卻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再無音訊。消失得如此徹底,對於他們的追溯,即使司馬遷都表示無能為力,他們就是墨家。
  • 戰國初期和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在漢朝後就銷聲匿跡?
    墨家是戰國初期非常盛行的學說,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裡,墨家能夠不僅佔據了一席之地,還達到了能夠和儒家並稱當世顯學的程度。可就是這麼一門曾經無比輝煌的學說,為何會在秦漢之後就默默無聞了呢?《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 儒家學派是封建朝代的官方顯學,為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銷聲匿跡
    在封建時代,儒家學派一直都是官方的顯學,尤其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大部分入朝為官的人幾乎都是儒家學派的繼承人。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儒家學派也逐漸的一家獨大起來,但是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被稱為當世顯學的儒家學派卻銷聲匿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提倡「兼愛非攻」的反戰鬥士:墨家為何從歷史中消失?
    有感於生產生活資料的有限,以及戰亂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害,俠者墨翟振臂一呼,創建墨家,提倡「兼愛」「非攻」,與儒家比肩而立,與道家分庭抗禮。墨子像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自然要數儒、墨、道、法四家。秦漢以降,儒家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正統,法家主宰了專制王朝的廟堂,道家佔據了民間社會的空間。
  • 春秋時與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會漸漸消失?
    墨家,作為先秦時期「當世之顯學」,與當時的儒家分庭抗禮,自成一派,興盛一時。其思想內容豐富,無論是對當時社會還是現在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墨家學派至漢初卻逐漸衰落。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這一學派的消失?墨子早年受過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成年以後,自創學派,另立新說,並以「士」的身份周遊列國,遊說諸侯。
  • 墨家作為一個卓越的顯學門派,為何在大秦帝國統一六國後消失了
    比如,道家的無為,儒家的仁政,墨家的兼愛、非攻,法家的法治、縱橫家的合縱、連橫等等,不勝枚舉。在諸子百家的各個流派中,每一個流派的創始人都想把自己門派的學說兜售給諸侯國,都想讓諸侯國運用自己學說來治理國家。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仁政,孟子遊說各個諸侯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理念,法家宣揚法治,墨家宣揚兼愛、非攻。
  • 戰國時期盛極一時,和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怎麼就銷聲匿跡了?
    儒家成了中華文化的正統的主流,法家雖在輿論上不大受好評,但實際上主宰了兩千年來專制朝廷廟堂政治,與法家相反的道家則佔據了民間社會的廣闊天地,成為幽人隱士的精神家園,只有墨家在剎那輝煌之後,無論是作為一種學說還是作為一種組織都煙消雲散,淹沒在歷史長河中,雖然我們現在還能從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核心思想體系,但它已經只是一塊思想化石,已經完全沒有影響力了。
  • 儒家的反擊——孟子「闢墨」,孟子對墨家思想的批判與超越!
    墨子對孔子所提倡的"愛有差等"的思想主張持批判 的態度,不贊同儒家有等級差別的愛,提出了兼愛的主張。兼愛是最廣泛最普遍的愛,很快得到了社會的認同,以至於出現楊墨之言充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就歸墨的局面,儒家學派遭到了空前嚴重的挑戰。
  • 同樣稱道堯舜禪讓之舉的儒家和墨家,他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區別?
    在堯舜的眾多故事中,禪讓顯然是著名的,他們放棄將權力傳給自己的後人,而是將其授予賢者的做法也成為眾多思想家稱讚的賢君典範,而其中最推崇他們的是儒、墨兩家。 堯舜禪讓 在儒家經典中,堯舜禪讓的故事是他們多次引用的經典。
  • 《劍來》裡的墨家:把工程兵一頓暴當,何以至此?
    在浩然天下,儒家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教,至聖先師,亞聖,禮聖和文聖等儒家聖人享譽天下,執掌乾坤。而其他如法家,墨家,陰陽家和縱橫家等派別的高人則只能作為配角出現,偶露崢嶸。其實在這些派別裡,最應該被提及的應當是墨家。為什麼有此說法呢? 韓非子曾經說過:世之顯學,儒墨也。孟子也曾曰: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說明墨家曾經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世兩大顯學之一,歷史地位非常之高。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歷史冷知識#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甚至清代的考據學都曾經自我標榜是儒家的繼承人,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仁就是儒家教導萬民和君主立國的本心,也只有仁的君主才能受到萬民敬仰。可單單一個「仁」是不足以支撐它的政治理念的,這裡就有了第二個概念,禮樂。禮樂是指周朝的制度、儀禮和音樂、儀式等,基本上也成為了劃分階級制度的一條準則,儒家也就是利用禮樂制度在封建王朝創立了森嚴的階級制度和禮儀規範。遵守這些制度、禮儀就是儒家要求為君者所做的。
  • 墨家曾在古代盛極一時,為何到了現在已經完全沒落,沒有消息?
    因此墨家學派的理論很難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在傳播途中也很難防止信息的扭曲和變形,更遑論那時的中國各地還沒有統一的文字。因此墨家學派最終選擇上層路線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吧。之後的墨家並沒有出現能和墨子相提並論的思想家,這對於一個學派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 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之一的墨家為何給人的印象非常神秘?
    墨家產生於戰國時期。墨家是一個學術團體是哲學派別,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儒家代表孟子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影響力。
  •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反對禮教等級制度的墨家為何失傳?
    ,還有一個近乎被人忘卻的墨家。但不同於儒家和道家,墨家在秦漢以後就逐步沒落,其中一支成了遊俠,另外一支雖然有所傳承但也再也沒有登陸過朝堂。從組織架構上來說,墨家這支學派結構完整,所有的門徒都是墨子傳人,不同於其他學派的自由和散學,墨家是一個難得的有詳細規章制度的學派,如果違反則會受到懲治。但這樣的結構其實不利於傳播,所以一定時期的銷聲匿跡就可能打擊整個組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