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誕生了許多思想大家。其中以儒家、墨家最為顯赫,畢竟《韓非子》中都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那麼,為什麼曾經的顯學墨家,最終還是敗給了儒家,成為了消失的一環?
1、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淮南子》記載:「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可見當時的墨家可謂是紀律嚴明,令行禁止。放到早先,那就是標準的又紅又專的革命戰士。
但是這種不畏生死的精神恰恰是統治階級最為忌憚的,畢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而儒家則不同,雖然不乏死心眼的方孝孺之輩,但是大部分讀書人對於生命還是比較敬畏的。既然有所忌憚,那麼自然更容易治理。
2、兼愛非攻,阻塞潮流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所謂的兼愛是無差別的愛,無君臣上下、無尊卑禮數,屬於理想之下的大同社會。非攻,那就是不要戰爭,不要戰爭那就是和平,對於蕞爾小國來說當然奉之若神明。
然而,春秋雖無義戰,但我不攻人人亦攻我,因此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樣的思想主張就是反潮流的。而一個反潮流的思想,那麼就如後世孫中山所言「天下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此外,墨子提出的非攻顯然是建立在自身強有力的武裝之上,墨家本身就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此外還有一批赴湯蹈火、捨生忘死的死士。他們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恣意任俠,執宰天下,豈能為君王所容?
3、自苦為極,挑戰極限
墨家成員過的是十分貧苦的,這點可以參考西藏虔誠的苦行僧,當然現在的人們吃飽穿暖之後是無法體會到他們那種挑戰身體耐苦極限的感覺。
此外,墨家對於個人的精神也是控制嚴厲,他們反對一切不實用的娛樂、禮儀消費,對於現世生活採取了極端的禁欲主義。如果拿現在的思想去看他們,這恐怕是一群以虐待自我為樂的超級狠人!
但是,這種理想,怕是僅能在極少數人中流行開來,畢竟花花世界,誰又能不為所動?
沒有群眾基礎的學說,自然難以長久。
4、思想太超前,生不逢佳時
墨家是同情弱者的學派,同時也是一個思想主張極其超前的學派,他們的某些思想甚至堪比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但是,一個學派太超前也是為時代所不容的,因為這就是一個時代固有的局限性。
對於春秋頻發的戰爭來說,那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叢林時代」。但是墨家卻偏偏要幫助小魚不被大魚吃,還要阻止小魚吃蝦米,構造一個和諧的後叢林時代。
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永遠那麼骨感。畢竟老子在《道德經》早就說過「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馬太效應才是人類社會的法則,而打破這個法則的唯一方法卻就是墨家竭力反對的戰爭。
不得不說,這就是人道和天道之間最難平衡的一環。
墨家,這個曾經熠熠生輝的學派,卻終究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又或者,如某些人所說,道家繼承了其中不少東西吧。
但是思想最偉大之處就是,希望總有人記得,總有人能將這份純粹傳承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