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顯學,墨家為何在秦始皇統一後徹底消失了?

2021-01-19 平楠說史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群人,他們嘗試著以自己的思想影響時代的發展,甚至嘗試與儒家一決高下。他們從儒家畢業,隨後達到了與儒家平分秋色的地步。但奇怪的是,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延續千年,而他們卻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再無音訊。消失得如此徹底,對於他們的追溯,即使司馬遷都表示無能為力,他們就是墨家。

墨家在戰國時期地位出眾,甚至於儒家齊頭並肩成為顯學,墨家創始人墨子,早年拜學於儒家,但儒家是文科,而墨子是典型理科生,專業不對口讓他感覺處境尷尬。終於在戰國時期決定獨立,更尷尬的是墨家走向了儒家的對立面。儒家倡導對傳統制度的繼承,而墨子卻堅定追求新的社會秩序。儒家是養尊處優的"士大夫",而墨家是胼手胝足的苦行僧。儒家看重仁義禮智信道德層面的升華,而墨家崇尚勞動,甚至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儒家講求仁者愛人的"仁愛",而墨家講究平等的"兼愛"。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出於爭霸的需要,急劇擴充實力,從而產生了對人才的需求。人才的需求與供應不平衡使得社會階層被打通,"士"階層急劇擴大。墨家就是社會階層變動的直接受益者,他們往往是小手工業者,有著自己的家業與可預期的上升道路。"非攻"的基礎條件,就來自於他們的手工技能。墨家思想相對超前,他們追求的「平等」甚至讓當時的諸侯王排斥。但是通過墨子的不斷努力,墨子竟然真的將其思想宣傳出去,並且讓追隨者實踐。

對於墨子,我們最熟悉的便是「止楚攻宋」,墨子聽說公輸般為楚國製造"雲梯"而力薦楚惠王。墨子前往楚國全程步行近十日,墨子竟一往無前。前往楚國的同時,墨子還派弟子前往宋國幫助守城,身體力行遠非儒家可比。墨子能夠媲美儒家,身體力行起到重要作用,只要有利於萬民,即使"粉身碎骨"在所不辭。墨家盛極一時,學說被追捧程度不亞於儒家,但是奇怪的一幕發生了,秦國統一六國後,墨家絕跡了!

這樣的結果不禁讓人感到驚詫,曾經與儒家比肩的"顯學",最後竟然連繼承人都難以考證,更何況繼承一脈相傳的學說思想。對於墨子,司馬遷能過做到的只有以24個字作為祭奠:"這群人屬於墨家,是有組織、有紀律的社會團體,創始人墨子"。

從墨家"家規"來看,墨家幾乎稱得上苛刻。墨子講求節儉刻苦的生活。在其他學派駕車周遊列國布道講學時,他仍是堅持步行遊走在諸侯之間。墨子的自律讓常人難以做到,"衣如囚、食如乞"般的自律有多少人能堅持呢?對于堅定信念,墨子曾表態"重金"作為吸引可以使人赴湯蹈火,而約束自己的行為並沒有那麼嚴重,"重金"之下也會有勇夫。但現實的問題是,他並沒有給人鼓足勇氣的"重金"。雖然說墨子將自己的思想傳播開來,甚至得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常人難以做到墨子的自律,繼承人方面就出現了問題,隨著理想主義的光芒散去,墨家後繼無人。

對於儒家,我們耳熟能詳的除了孔子,還有孟子、荀子、朱子等等,可謂門生遍地,但墨家的崛起完全僅靠墨子一人,在墨子之後,並無第二人能有墨子般堅定地扛起整個墨家。在墨子思想的影響下,門生可以遠赴千裡幫助守城,踐行"非攻"的理念,但是墨子辭世之後呢?況且在墨子"非攻"的思想下不可能形成大一統局面,墨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群體,而中央集權的制度下決不允許如此群體存在,這一點除了秦始皇,歷朝歷代對墨家都有所防範。

墨家思想太過超前,在封建時期很多思想難以被接受,自然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事實上,墨家講求從實際出發,這從一方面去楚國勸誡,另一方面使門生直奔宋國我們就能看出,墨家是言行一致的學派。墨家講求艱苦樸素的苦行僧生活,不僅鍛鍊人的意志,更去除了一些功利主義的觀念。「百家爭鳴」的現象從秦國之後再未發生,墨家被雪藏千年,直到明清時期才被再次提起。

墨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消失如此徹底讓人惋惜,但不可否認的是,墨家的沉寂也與自身制度與理念有關。墨子及門生的所作所為從實際出發,在千年前便為後人做出榜樣。事實也是如此,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對生活的關注不可或缺,自古埋頭骨幹、捨身求法的人都不會被遺忘,而墨家亦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墨家作為一個卓越的顯學門派,為何在大秦帝國統一六國後消失了
    儘管諸子百家都在拼命兜售自己的學說,但在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上,最為著名的流派只有三家,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這三個流派在當時被稱為顯學。然而,在這三個顯學流派中,墨家卻在大秦帝國統一之後,消失的無影無蹤,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春秋時與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會漸漸消失?
    墨家,作為先秦時期「當世之顯學」,與當時的儒家分庭抗禮,自成一派,興盛一時。其思想內容豐富,無論是對當時社會還是現在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墨家學派至漢初卻逐漸衰落。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這一學派的消失?墨子早年受過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成年以後,自創學派,另立新說,並以「士」的身份周遊列國,遊說諸侯。
  • 戰國初期和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在漢朝後就銷聲匿跡?
    墨家是戰國初期非常盛行的學說,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裡,墨家能夠不僅佔據了一席之地,還達到了能夠和儒家並稱當世顯學的程度。可就是這麼一門曾經無比輝煌的學說,為何會在秦漢之後就默默無聞了呢?《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 曾經為顯學的墨家,為何在歷史中消失得如此徹底
    墨家得罪了所有的人墨家為什麼會從歷史上消失呢,最大的原因在於墨家的思想不為所有人所喜。或者說春秋戰國之後的時代,已經失去了墨家思想存在的土壤的。然而這種反對戰爭的理念,是不被強者所接受的,春秋戰國,各國搏殺,弱國自然希望得到墨家的幫助,但作為強國,非攻絕不是他們的選擇。而當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建立起來的朝代成為了當時周圍最強的國家。
  • 墨家學派:從顯學到絕學,是什麼原因讓墨家突然消失於秦漢之後?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之後,道家不溫不火,儒家走向衰落,而提倡「兼愛」極端利他主義的墨家,與提倡「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楊朱學派,開始統治哲學江湖。儒家孟子曾經滿含嫉妒地說,天下不是墨家就是楊朱學派,他們是當時的顯學。歷史總是波譎雲詭。數千年的沉澱後,儒家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道家則在暗處一直發揮輔助作用。
  • 墨家為何不再成為「顯學」
    周室東遷後,天子威權下移。「疇人子弟」也因為失去官守而流落四方,他們掌握的專門學問和技藝開始在民間散播。同時,官學日趨衰落,私學逐漸興起,諸子學術得以發生、傳衍。其中,墨家作為先秦「顯學」得到了時人公認。《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 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完全消失了嗎?不,它一直都在你我心裡
    《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家在戰國時代是和儒家齊名的世之顯學。儒家佔據了社會的上層,而墨家則在社會中下層影響巨大。諸子百家中的其他學派,跟儒墨相比都是小弟弟。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學派不好,只是大家所走的路不同,其他學派大都走了精英化路線,只有儒墨堅持了大眾化。而這也是儒墨能能成為世之顯學的最根本原因。
  • 墨家徹底消失了嗎?實力抗衡儒家的顯學,真的被遺忘了?|陳軒
    墨家的衰落,從內因上講,是「兼愛」思想的徹底破產;從外因上講,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直接結果。墨家理論的根基是兼愛。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對血緣宗法制度的否定。妄圖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階層、貧富差異,代之以人人彼此平等,兼愛互利的完美社會。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所謂顯學,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在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說,而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為顯學的,實則是韓非子,韓非子在《顯學》裡面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
  • 顯學之墨家
    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儒家並成為顯學,儒家的思想我們大多都了解,但是對於墨家你又了解多少呢?墨子曾被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為古代辯證唯物主義大家,他的思想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教招啊考試中也經常會遇到墨子的思想,大多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單選和判斷,考察人物和思想的對應。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墨家的思想吧。
  • 發展為何大相逕庭?思想和實踐矛盾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墨家為顯學毫無疑問,作為顯赫一時的學說,儒墨兩家自然是追隨者甚眾;以儒家為例,孔子是儒家的開山鼻祖,杏壇設下筵席講學,號稱弟子三千人,其中最傑出者有七十二人,而這群人又作為儒家思想的踐行者與傳承人;由此構成了一個正向循環,儒家弟子、追隨者的數量便呈指數增長,影響宏大。
  • 徐福東渡與墨家立國:司馬遷為何不如實記載,對其諱莫如深
    關於「徐福東渡」這件事情,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對於徐福的事跡,司馬遷分別在《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中記述,然而《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徐福上書秦始皇,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分別居住著神仙。
  • 《戰國爭鳴記》以墨家視角,講述戰國百家爭鳴新故事
    隨著《大秦賦》的收官,不僅帶動了一波戰國熱,也引發了網絡上有關秦始皇形象的大討論。近日,一部名為《戰國爭鳴記》的小說承接《大秦賦》面世,一經上市便悄然走紅,獲得寒川子等多位大咖作家的點評,引起文史圈的關注。
  • 墨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是顯學,到了了漢以後怎麼失傳?
    當時秦始皇就比較崇尚重視法家韓非子及李斯這一派的學說。法家是提倡以法治為核心的思想流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主張「依法治國」,這一思想,延續至今,為後世國家的法制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朝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對於法家思想的合理運用,從商鞅開始,直到後期秦始皇時期的李斯,無不是延續「依法治國」這一中心理論,法家思想對於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都起了強有力的約束。墨家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的三大哲學體系,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墨家學說與儒家學說為「世之顯學」。
  • 曾和儒家分庭抗禮的墨家,為何千年之後不見蹤跡,消失得如此徹底
    戰國時期正是百家爭鳴百花盛開的黃金時期,當時中國這片大地上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學說流派,當然其中有很多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被時代或是社會所拋棄,影響人們最為深遠的當屬儒家思想,但是在秦完成一統之前曾經有著流派曾有著和儒家分庭抗禮的能力,這也造成雙方的局勢一度非常緊張,但是在秦一統六國站在中國巔峰後,
  • 儒家學派是封建朝代的官方顯學,為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銷聲匿跡
    在封建時代,儒家學派一直都是官方的顯學,尤其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大部分入朝為官的人幾乎都是儒家學派的繼承人。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儒家學派也逐漸的一家獨大起來,但是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被稱為當世顯學的儒家學派卻銷聲匿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墨家曾經是當世顯學,為什麼最終敗給儒家,成為了消失的一環?
    其中以儒家、墨家最為顯赫,畢竟《韓非子》中都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那麼,為什麼曾經的顯學墨家,最終還是敗給了儒家,成為了消失的一環?1、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記載:「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可見當時的墨家可謂是紀律嚴明,令行禁止。放到早先,那就是標準的又紅又專的革命戰士。
  • 最終「滅六國」徹底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 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
  • 「非儒即墨」與儒家並稱「顯學」,為何最後卻無人問津了?
    墨子「兼愛」、「非攻」的主張墨子名翟,是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火紛飛的年代,墨子不畏艱險,遊歷於各國之間,宣揚墨家思想。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在眾多優秀的學說面前,墨家何以與儒家一起成為「顯學」呢?
  •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反對禮教等級制度的墨家為何失傳?
    #國學#在我國歷史上能夠稱之為顯學的學派思想並不多,除了後世非常出名的儒家和道家,還有一個近乎被人忘卻的墨家。甚至可能威脅到君王的統治,所以高層沒有那麼支持墨家。最後從哲學上來看,墨家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劃時代意義的,但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導致在朝堂上的落寞。儒家提倡的仁愛,所謂的「仁」和所謂的「愛」都是有限度的,這最終體現在封建禮教上。而墨家是反對這樣的帶有階級的愛的,墨家認為眾生平等,所以愛也應該平等,這就是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