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凝聚和凝聚力,人們容易想到荷葉上的露珠,冬天堆的雪人、滾雪球,還有聚沙成塔、百川歸海等。
我聽說過這樣一個事例,一群螞蟻在森林中遇到火災,熊熊烈火即將把它們吞沒。緊急中,它們抱在一起形成一個球體,迅速滾到安全區域。外層螞蟻全部被燒焦致死,而裡面的螞蟻卻安然無恙。
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很多: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折也難;一根火柴易熄滅,眾人拾柴火焰高;兩隊人員來拔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一心得勝利。水泥、沙子、石子本來互不相干,當我們用水把它們按一定比例,經過攪拌和鋼筋、磚木、石材等建築材料組合在一起,就成了堅固、美觀建築。
凝聚力是強大的,凝聚力工程更是至關重要。最近去中山公園參觀「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很有啟發。二十多年前,長寧區華陽路街道的黨員和幹部開展「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的大規模走訪活動,創造了以「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為主要內容的「凝聚力工程」,成為城市基層黨建的品牌。博物館的小陳是宣教幹事,全國優秀科普使者。她介紹了朱國萍的故事:朱國萍是原虹橋街道虹儲居民區的黨總支書記。她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自己工作的標尺。一次座談會上,她得知群眾對「上下排水和空調管滴水,煤氣、小區內道路」意見很大,就把這一問題作為工作的重心和抓點。四個多月裡,她和黨總支同志們一起,常常在工地現場解決各種問題。當居民們看到排水、滴水、煤氣轉換天然氣、小區道路等問題得到了解決,從心裡感到高興。這樣的事例很多。居民們商量再三,在小區花壇立了塊大石頭,上書三個紅色大字「感恩石」,以此答謝居民區黨組織是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貼心人。
記得黨史中,毛澤東同志在三灣對秋收起義的隊伍進行了改編。建軍初期,隊伍中有工人武裝、農民自衛軍,還有舊軍人和新收編的山寨部隊等,民主、團結的作風不足。經過改編,支部建在連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又在部隊中實行了民主制度,官兵待遇平等。士兵還參加了夥食管理,體現了人民軍隊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三灣改編後,部隊的精神面貌、凝聚力和戰鬥力都發生了很大改變。靠著這種凝聚力,長徵中,紅軍指戰員寧願自己吃野菜、草根和樹皮,也要把僅有的一點乾糧讓給傷病員。靠著這種精神,紅軍翻過雪山、走過草地,取得了「萬裡長徵」的最後勝利。
仰望五星紅旗,旗中有一顆大五星和四顆小五星。大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四顆小五星代表著中國各階層最廣大的人民大眾。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緊緊地凝聚全中國人民的心。
黨有黨心,民有民心,軍有軍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心齊,泰山移。「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我們的黨、軍隊,與人民心連心,擁有無限的創造力、生命力和戰鬥力。(潘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