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密爾斯:「邊緣資本主義」與「成癮的年代」

2021-01-08 澎湃新聞

2019年11月5日下午,由上海大學歷史系、英國思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和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大學主辦,毒品與國家安全研究中心、《醫療社會史研究》編輯部協辦的「第二屆中英醫學人文工作坊」在上海大學文學院舉行。思克萊德大學教授吉姆斯·米爾斯(James H. Mills)介紹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名為《大麻、愉悅與痛苦:1844年英國格拉斯哥實驗》的學術報告。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張勇安、歷史系教授艾睿思(Iris Borowy)和夏昀、青年東方學者樸瑋德(Ved Barauh),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晞及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趙婧博士等出席會議;一同參會的還有二十餘位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和上海大學世界史碩博士生。

米爾斯教授是國際著名的醫療社會史學者、英國格拉斯哥醫療社會史中心(Centre for the Social History of Health and Healthcare, Glasgow)主任,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英帝國藥品和麻醉品社會史領域,在英國的大麻史方面頗有建樹。其代表作有《大麻帝國:英國的管控與消費,1928-2008》(Cannabis Nation: Control and consumption in Britain, c. 1928-2008)、《大麻百科全書:大麻與英國政府的社會政治史》(Cannabis Britannica: a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cannabis and British government, 1800-1928 )等。

米爾斯教授本次學術報告主要是以1844年在英國進行的一場醫療實驗為中心,通過講述人們對大麻效用的嘗試,回答了「精神活性物質是如何由地區走向全球的」這樣一個問題。

蘇格蘭毒品史研究的缺位

米爾斯教授首先從自己多年的研究與教學出發,提出自己對英國毒品史存在的疑惑:以弗吉尼婭·貝裡奇(Virginia Berridge)為代表的英國毒品史研究為何都將重點放在英格蘭而非蘇格蘭。以貝裡奇的代表作《鴉片與人》(Opium and the People)為例,該書就是集中講述了鴉片在19世紀英格蘭的使用狀況。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哪兒?米爾斯指出,這是因為大多數歷史上毒品與毒品管制的檔案文獻都存於倫敦的檔案館中,如大英圖書館、國家檔案館等。這勢必導致歷史學家研究所依據的文獻更偏向於英格蘭,因此研究成果也偏向於英格蘭。那麼如何能夠在現有的狀況下書寫蘇格蘭的毒品史呢?如何能夠擺脫倫敦這個大都市的影響去研究毒品在其他地區的興起與發展?米爾斯教授開始去尋找並研究蘇格蘭地區毒品相關的史料。

18-19世紀,愛丁堡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擁有堪稱英國乃至世界上最頂級的醫學研究機構,當時的許多醫療記錄和研究資料等在今天的研究中展現出了巨大的價值。事實上,從歷史上,蘇格蘭在宗教、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與英格蘭不同的體系,通過對蘇格蘭檔案的閱讀與研究,發現蘇格蘭的毒品史逐漸呈現出了與英格蘭毒品史不同的特徵。由於蘇格蘭毒品史存在特殊性,僅僅用英格蘭的毒品史來呈現英國毒品史顯然是不合理的。對蘇格蘭毒品史的考察有其緊迫性和必要性,它一定是英國毒品史書寫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於這樣的原因,也作為對貝裡奇研究的回應,米爾斯為自己的接下來的研究提出了問題:如果毒品史的書寫避開國家檔案、倫敦這樣的大都市的檔案會怎麼樣?

回顧麻醉藥品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500年前,像酒精、菸草、古柯鹼、嗎啡等各類精神活性物質往往是在某一地區比較盛行。然而200年後,這類精神物質廣泛成為全球貿易的商品。因此米爾斯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本次演講的中心問題:驅使這些精神活性物質從地區走向全球的因素是什麼?接下來米爾斯教授選取了檔案中的一部分材料,想要通過一個案例來回答這個問題。

英國格拉斯哥的洛克醫院(Glasgow Lock Hospital)及其周邊地圖

1844年英國格拉斯哥大麻實驗

該案例最初由格拉斯哥大學外科教授詹姆斯·阿代爾·勞裡(James Adair Lawrie)發表在1844年《倫敦與愛丁堡醫學月刊》(London and Edinburgh Monthl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上,這是一個給病人服用印度大麻的醫學實驗記錄。據米爾斯教授所說,該案例是第一個在格拉斯哥使用大麻的記錄,也是第一次將大麻用於醫學實驗的記錄。此後越來越多的格拉斯哥人開始使用大麻。由於大麻原產地在南亞和北非,這樣的記錄正是大麻史成為全球史的有力證據,也是我們研究蘇格蘭大麻史的重要依據。

勞裡是地地道道的蘇格蘭人,他曾在倫敦和格拉斯哥求學,後在格拉斯哥醫院擔任醫療主任。1822年他被派往東印度公司擔任外科醫生,由於不適應孟加拉的氣候條件於1829年返回蘇格蘭。根據米爾斯教授的研究,當時很多駐紮在印度地區的英國醫生都對印度醫療非常感興趣,他們通過調查醫藥市場、採訪當地群眾等方式了解到了印度人的療法和所用醫藥等等。勞裡也是探訪調查印度醫學的英國醫生之一。在印度的這幾年,他觀察到,孟加拉人常常將印度大麻的提取物Bhang用作麻醉。這引發了他想要驗證大麻醫療用途的想法。

回到英國的勞裡想要進行醫學實驗卻苦於無法得到大麻,他的文章中寫道:「三四年前,我請一位年輕的醫生朋友從印度給我寄一些大麻,但是他似乎忘記了」。1842年,同樣曾在東印度公司擔任醫務人員的威廉·布魯克·奧肖內西(William Brooke O'Shaughnessy)將大麻帶回英國,這為勞裡在格拉斯哥驗證大麻醫療用途的醫學實驗創造了條件。

勞裡的實驗是在格拉斯哥的洛克醫院(Glasgow Lock Hospital)進行的。 洛克醫院建立於1805年,屬于格拉斯哥抹大拉研究所(Glasgow Magdalene Institution)(一個專門應對賣淫問題,「拯救」賣淫女性並對其進行技術培訓的機構),是一所專門收治女性性病患者的醫院。前來求助的女性病人成為勞裡的大麻實驗對象。

勞裡發現,在病人知情的情況下,大麻實驗產生的效果可能會出現偏差。於是他在測試了兩名病人之後,轉變策略,開始了不事先告知病人的醫療實驗。在1844年6月-7月這段時間,勞裡共讓26名女性病人服用了大麻,並將每位病人每天的狀況做了詳細的記錄。

米爾斯教授將勞裡所做實驗的若干實驗報告呈現給大家,使聽眾非常直接地了解到實驗的原貌和當時的數據記錄。

案例3 瑪麗·漢密爾頓(Mary Hamilton),24歲,於1844年4月9日因四處崩蝕性潰瘍入院,其中一處有5先令那麼大。她的一部分潰瘍使用通常方法治療,而其他的部分通常方法不起作用,只能用足量的鴉片和酒進行止痛。以下是《華爾街日報》關於大麻作用的報導。6月3日早上7點,她沒有服用鴉片,而是服用了大麻酊劑。幾分鐘後,她開始唱歌,並表現出中毒的症狀,她整夜都處於這種狀態,幾乎沒有睡覺。目前(下午3點)她仍處於醉酒狀態;當被要求伸出舌頭時,她回答說她從來沒什麼可展示的。

案例13 瑪格麗特·米勒(Margaret Miller),二十七歲,身材高大,體弱多病,沒有什麼愛好,對鴉片不上癮。直到上個月她的瘡痛得讓她無法休息才開始服用鴉片。自此以後她常常在睡覺前服下一大塊鴉片膏。她胃口很差,除了半小時前喝了一杯茶,到現在什麼也沒吃。

上午11點,她服用了一粒大麻。她的脈搏是100,跳動非常有力。11:50 她覺得有點困,脈搏和之前一樣,但更堅實飽滿。虹膜沒有受到影響,她說她很渴。

晚上9:40 她睡著了,看上去很平靜。

案例23 7月15日,17歲的海倫·奧康納(Helen O』connor)因淋病和左腹股溝疼痛無法入睡而入院,她臉色蒼白,顯得很痛苦的樣子。

16日 她沒有睡覺。

17日 她沒有睡覺。令她服用大麻。

18日 她睡得很好,沒有不安的感覺。

19日 她睡不好,胸部更痛;令她服用大麻。

20日 睡得很好。

21日 睡不好覺;滴了三十滴酊劑。

22日 她睡得很好,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她喝了三十滴鴉片酊,停止服用大麻。

23 日 她睡得很好,但今天早上病了。與鴉片相比,她更喜歡大麻,因為她同樣可以從前者中獲得良好的睡眠,而且之後的效果也並非難以忍受。

通過這些案例研究,勞裡發現大麻在醫療實驗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副作用,且它在每個病人身上產生的效果都不完全相同。於是勞裡認為,大麻是一種非常不穩定藥物,有時會導致急劇的危險的症狀,有時又幾乎無效。「我認為大麻並不能作為麻醉藥品的補充,在少數案例中大麻表現出了催眠和止痛的效果;在使用鴉片沒有作用的案例中,大麻同樣無效;只有一個案例表現出它相對大麻的優越性。大麻是不值得信賴的」。

米爾斯說,在毒品研究領域蘇格蘭醫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尤其是鴉片研究。愛丁堡大學的鴉片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紀90年代,並且幾個世紀以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19世紀60年代,蘇格蘭醫生伍德發明了注射器並開創了嗎啡皮下注射的先例,進而海洛因皮下注射也在19世紀末出現。有趣的是,在19世紀鴉片研究如此興盛的英國,大麻醫學實驗卻寥寥無幾,勞裡的實驗應該是當時的唯一一個。蘇格蘭醫生對大麻的興趣遠遠比不上他們對鴉片的興趣。這種情況的轉變是在勞裡的實驗之後:19世紀40年代,另一位在英屬印度服務的英國醫生奧肖尼西在印度對大麻的民間使用進行調查,證明大麻可以用於治療多種疾病。除了奧肖尼西,其他在印度的英國醫生,如查爾斯·羅伯遜·米爾恩(Charles Robertson-Milne)在20世紀初也驗證了大麻的醫用效果。英國對大麻的醫學研究史就這樣慢慢展開了。

2019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成癮的年代:壞習慣如何變成大生意》(The Age of Addiction: How Bad Habits Became Big Business)

「邊緣資本主義」與「成癮的年代」

如果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驅使這些精神活性物質從地區走向全球的因素是什麼?米爾斯教授引導大家,「在回顧了大麻研究史之後,我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2019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成癮的年代:壞習慣如何變成大生意》(The Age of Addiction: How Bad Habits Became Big Business),著名的毒品史學家大衛·考特懷特(David Courtwright)回答了這個問題,指出「邊緣資本主義」(Limbic capitalism)是成癮物質傳播開的原因:

邊緣資本主義本身就是文化演變的產物,是新出現的愉悅以及與之相生相伴的惡習和成癮加速傳播的長期歷史的後期發展。與邊緣資本主義最明顯相關的愉悅、惡習和成癮就是麻醉。

其實「邊緣資本主義」並非考特懷特首創。「邊緣資本主義」是埃及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提出的經濟學概念。他認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中心」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邊緣」則是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且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經濟關係。在這裡考特懷特對這個概念進行再定義,意指人們對成癮物質的不斷追逐也是促使世界經濟發展產生地區差異的原因。

米爾斯教授分析道,考特懷特的觀點其實是認為「愉悅」、是人們追求快感導致成癮的傳播。而他所指代的」成癮「也不僅僅限於菸草、古柯鹼等毒品,人們對賭博、社交媒體的上癮也涵蓋其中。但是當我們回看蘇格蘭的早期大麻研究的時候,會發現導致大麻傳入和大麻研究興起的並不是愉悅,而是人們的病痛。接下來米爾斯又以案例26為例,「服用了大麻」、「疼痛得到緩解」、「總的來說,大麻對她有好處」這樣的字眼再次出現,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也是今天報告的中心議題:止痛、而非取樂,是導致精神活性物質走向全球的驅動因素。

米爾斯教授試圖打破傳統的大都會史料局限、研究蘇格蘭地區毒品史的嘗試取得了成功。以蘇格蘭而非英格蘭的史料為依據,得出了與傳統毒品史研究完全不同的結論,也是對傳統英國毒品史斷層的重要補充。米爾斯教授的精彩報告為我們在研究歷史上毒品擴散和傳播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就是在傳統的經濟、政治、文化分析思路之外,觀察人的情感、體驗與欲望與歷史進程之間的聯繫。同時,米爾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向我們呈現了醫療史研究的前沿動態,使在場聽眾受益匪淺。他的學術報告啟示我們:第一,歷史學的研究要想有創新,就要史料創新和思路創新並重,敢於發現並指出現有研究的不足,勇於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式;第二,歷史學研究要有根有據,要時時處處以史料為依據,正如著名歷史學家沈志華先生所說,要「用檔案說話」。史學研究的每一點都要立根、立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麻,新的成癮品與資本主義的原罪
    大麻,新的成癮品,與資本主義的原罪 西方開禁大麻,我居住的泰國對西方文明一向尊敬,所以也在亦步亦趨的討論是否解禁大麻
  • 新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變形記
    這個問題是挑釁的、「褻瀆神明的」且令人深深感到不安,因為它迫使反資本主義者去直面他們對於資本主義的一種未被承認的依戀。共產主義本應緊隨資本主義到來,但現在卻尚未實現,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仍處在資本主義中?這一未經質疑的假設阻礙了進一步的政治分析。如果我們拒絕嚴格的歷史決定論,那麼我們應該能夠思考資本主義異化出不同性質的可能性。
  • 《世紀三部曲》丨我們曾腳踏永恆的邊緣
    但很多細節都能引發有趣的思考,比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鬥爭,共產黨在不同國家裡的不同形態,以及普通人不同價值觀之間的博弈。第三部的名字叫做《永恆的邊緣》,意指冷戰時期讓人類處於死亡的邊緣,因為只有死亡是真正的永恆。
  • 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
    A、國內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間的矛盾;(工人罷工)B、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由於英、法等國向殖民地轉嫁危機)C、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4、實質:雖然建立了國有企業,但美國的經濟體制仍然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5、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二、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三、美國的新經濟
  • 在危險的邊緣試探——為什麼我們挑戰極限
    極限運動,顧名思義,挑戰人類極限,在危險的邊緣試探,稍有差池,自然是越界再也無法挽回,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而這差池的代價,輕則骨折,癱瘓,重則付出生命。有人表示,極限運動就是「作死」,參與極限運動是對自己和家人,朋友不負責任,不應該提倡。
  • 卡爾·馬克思如何預測資本主義的衰落?
    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期,出現了嚴重的失業,經濟蕭條,惡性通貨膨脹和全球歇斯底裡。這個時期被稱為「大蕭條」。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7年結束,是造成這場經濟災難的主要原因。例如,德國從192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大蕭條,而美利堅合眾國在1929年經歷了大蕭條。為了讓您了解情況的嚴重程度,可以想像一下1922年德國的貨幣是「標記」。在德國(1922年),一塊麵包的價格約為163馬克。當1923年9月到達時,這條麵包的價格為150萬馬克。到1923年,在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時候,德國一塊麵包的價格約為2億馬克。
  • 什麼是藥物成癮?藥物成癮有哪些危害?
    藥物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性腦疾病。以強迫性用藥行為和反覆發生的復吸行為為其臨床特徵。反覆使用某種藥物後可引起人體心理和(或)生理上對其依賴。藥物成癮與吸食毒品的種類、劑量和次數等有關。而藥物成癮者也要積極地到專業戒毒醫療機構接受治療。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近百家網癮戒斷機構,還有各種訓練班、夏令營等,但青少年成癮行為科卻有所不同,主要收治以青少年為主的遊戲成癮、購物成癮、賭博成癮等各類非物質成癮患者。臨近新年,青少年成癮行為科顯得有些「冷清」,在院青少年只有9人。
  • 探索物質成癮經顱磁刺激治療的新型方案
    探索物質成癮經顱磁刺激治療的新型方案 2020-10-19 0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成癮障礙成為社會突出問題 湖南省成癮醫學臨床診療中心正式授牌
    會上,湖南省成癮醫學臨床診療中心正式掛靠湖南省腦科醫院。中心成立後,將致力於成癮醫學的診療、科研和人才隊伍建設,助力全省成癮醫學臨床診療水平的提升。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相關成癮障礙,如毒品、酒精等導致的生理或精神障礙患病率增長迅速,成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而非物質相關成癮障礙,如網絡成癮、病理性賭博因其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關注。
  • 【中心刊物】牛田盛:人類世帝國主義是21世紀資本主義的滅絕階段
    不過福斯特堅持認為這一概念是蘇聯地質學家阿列克謝·巴甫洛夫(Aleksei Pavlov)在20世紀20年代首次提出來的。[1] 其實,人類世這個詞是誰提出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類世這一最新的地質年代是否真的存在。2019年5月21日,國際地層學委員會第四紀地層分會下設的人類世工作組經過投票確認了人類世在地質年代中的存在。
  • 性成癮,是一種病
    成癮原因性成癮正像流感一樣,越來越在人群中蔓延開來。報紙上報導,曾經有一個性成癮的極端案例,一位男士因為性成癮,找了上千位性伴侶,因此散盡萬貫家財。我們曾經重視毒癮,重視網癮,但對於性成癮,一般人的評價是,這個人頂多有些好色,風流成性罷了。
  • 艾琳·懷特海德:資本主義和改變它的必要性
    作者介紹了在資本主義的統治下,澳大利亞存在各種問題,並就疫情期間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和澳大利亞國庫部長弗賴登伯格(Frydenberg)對不同工人的工資補貼政策進行了闡述,並呼籲世界各國的工人和活動家團結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為建設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而努力。 近200年來,我們一直在資本主義的奴役下生活和工作,資本主義起初似乎確實改善了大多數人的生活。
  • 茱迪·迪恩:資本主義終結與「新封建主義」時代來臨
    共產主義本應在資本主義之後出現,但現在它不在這裡,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還在資本主義階段?毫無疑問,這種假設阻礙了政治分析。如果我們已經拒絕了嚴格的歷史決定論,我們應該能夠考慮資本主義已經變異成某種性質不同的東西的可能性。沃克的問題引發了一場思想實驗:目前有什麼趨勢表明資本主義正在把自己變成更糟糕的東西?
  • 戀愛成癮讓我的姐妹一刻也離不開男人
    2016的一篇研究指出,浪漫關係就是一種自然的成癮。  比如,戀愛中的人經常會體會到的極度的歡喜和極度的痛苦,渴求,依賴(比如得不到就極度難受),情緒化等等都像任何其他的成癮症症狀一樣,比如酒精成癮甚至吸毒。  這是因為戀愛關係可以激活你大腦的多巴胺獎勵系統,就像毒品和酒精的激活作用一樣,而多巴胺就是使你情緒起伏的最大原因。而一段健康平等的關係裡,一些成癮症狀比如渴求會自行消散。
  • 小心運動成癮症
    但是,如果過度運動,比如每次都要花很多時間,並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學習或人際交往,甚至損害了健康或帶來危險,則不是正常的表現,這可能是一種行為障礙——運動成癮。運動成癮屬於行為成癮,較常見於跑步、爬山、滑雪等,滑雪成癮者甚至把滑雪稱為「白色鴉片」。
  • 十九世紀30——40年代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高漲
    在產業革命過程中,由於資本主義剝削的加強,勞動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壞。工作日平均是12-13小時,而在煤礦和其他某些生產部門中長達15-16小時,甚至更多。婦女和兒童受到特別殘酷的剝削。大部分工人和小手工業者都棲息在潮溼的地下室裡和悶熱而黑暗的閣樓裡。
  • 20年前這部著名「禁片」,講透了成癮之痛
    因為,除了它本身所講的關於「成癮」的故事,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似乎也是越觸目驚心、越不忍卒讀,越有一種迷之上癮的爽痛感。有人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夢之安魂曲]在這方面毀滅地很徹底,它從來沒給人存留什麼希望。
  • 誠食講座 | 許準:從私有化和市場化看資本主義的歷史和現實
    從70年代末期到現在,資本主義的增長率是低於二戰結束後到70年代的增長率的。從資本角度來說,增長率大幅下降,那麼資本積累的意願也會大幅度降低。馬克思說資本積累是驅動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資本家應該要很樂意進行資本積累,但現在的情況是雖然資本賺到的利潤越來越高,但他們投資的意願卻越來越小,我常說這就是為富不仁,資本主義已經喪失了其歷史合法性。
  • 老照片:這是90年代的蘇聯,外表光鮮亮麗,實際已到崩潰邊緣
    這是一組90年代解體之前的蘇聯社會場景的老照片,那時的蘇聯看上去依然富強、繁榮,但是社會內部已經暗流湧動,處在崩潰的邊緣。跟隨這組老照片,去看看處在歷史關口上的前蘇聯。圖為90年代的莫斯科,一個城市地下通道的出入口。90年代的莫斯科,廣場上整齊的停放著的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