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寒」歷史文化之「薛仁貴寒窯」

2020-12-23 運城知道

提起「寒窯」,我們會想到西安曲江池岸邊的寒窯遺址公園,那是著名戲劇《五典坡》(又名《王寶釧》)中王寶釧薛平貴愛情傳說上演的地方。但是,在運城河津的白虎崗也有一座寒窯,被稱為「薛仁貴寒窯」。

薛仁貴寒窯位於河津市區東五公裡的修村唐代大將薛仁貴的故居。寒窯坐東向西,長、闊、高均不過3米,是平遼王薛仁貴與柳英環夫婦當年住過的地方。窯內的土炕、灶跡,為明末清初時重修。景點內的寒窯、白袍洞、射雁塔被運城市列為"運城市第一批市保文物保護單位"。曾有歷史學家這樣說過,"諸葛亮的茅蘆,杜甫的草堂,薛仁貴的寒窯",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三寒歷史文化。

薛仁貴是唐朝初年的一位名將,戰功累累。薛仁貴是南北朝時期劉宋、北魏名將薛安都的後代。雖然家道中落,苦居寒窯,依然習武傍身,以期效忠國家。妻子柳英環的鼓勵讓他走上了精忠報國之路,成就了他從貧窮走向輝煌,不平凡的一生。

再說一說薛平貴和薛仁貴。有人認為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但是根據一些資料介紹,薛仁貴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是唐朝的名將,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薛仁貴馳騁沙場一生,建立功名。而薛平貴只是一個是民間傳說的人物。

近年,在白虎崗下方,修建起一座宏大的祭拜廣場。高大的薛仁貴塑像,巍然矗立在正前方,兩側對稱分布著八位將領。南端的戲樓,東西兩側的鐘鼓樓,以及山崗上新落成的幾座大殿,讓原本荒涼的白虎崗變得熱鬧起來。

寒窯中,有一洞為白袍洞,因薛仁貴為將時被稱為白袍將軍而得名。洞內塑有薛仁貴及妻柳氏坐像兩尊,為後人懷念而奉祀。修村南,白虎崗東一公裡處百底村東側,是薛仁貴當年射雁的汾河灣,有清代射雁塔而聞名於世。

白袍窯西北側20米有一座窄小的門樓,實木門樓透露出歲月的痕跡,彰顯著曾經的甘苦,進入門樓是一個開闊的小院,這裡是當時薛仁貴和柳英環夫婦共同生活過的地方。院內有一口枯井,是當時吃水之地,水井東邊10米又現一座土窯,窯內不足20平米,最裡面是一座土炕。這一切原始而簡樸的建築飽含了薛仁貴家族不一樣的人生,記錄了小土窯走出的大將軍。再往窯頂走去,就是一個開闊的平臺,平臺上有青磚壘砌平遼王墓,彰顯出薛仁貴一生的豐功偉績。

右側的薛仁貴身著將袍,鬍鬚荏苒,氣勢威武;左側柳英環面目慈祥,頭戴紅花,笑臉相迎,兩人背後的牆上彩繪一隻白虎,昭示著薛仁貴的一生猶如白虎出山;炕前一匹白馬,是他的坐騎,也是他戎馬一生的寫照。置身在寒窯中,讓人心中頓生感慨:寒窯雖小,故事永流傳。

相關焦點

  • 《薛仁貴傳奇》為何帶不火河津一座寒窯?
    視頻來源:博盛達薛仁貴寒窯是河津的一座著名的歷史人文景點,從唐朝至今已歷1000多年,至今寒酸依舊。
  • 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歷史上真的有這個人嗎?
    王寶釧與薛平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最終等到了丈夫薛平貴歸來,並與之團聚。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王寶釧這個人嗎?我們今天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可以看出,影視中的王寶釧是很豐富,很飽滿的性格,是忠貞專一的,也是敢於反抗的,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王寶釧這個人嗎?歷史上並沒有王寶釧這個人,她是影視裡虛構的。有一個說法,王寶釧與薛平貴的故事,是根據薛仁貴的故事改編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唐朝名將薛仁貴簡介,薛仁貴的老婆是誰?
    在故事開講之前,先得聲明薛平貴與薛仁貴沒有任何親屬關係。薛平貴是活躍在舞臺上的杜撰出來的人物,是民間傳說杜撰出來的,只是他和王寶釧的故事傳得太廣,並且戲曲舞臺上一直就有「兩薛並演」一說,所以難免有人將兩人混淆。薛仁貴是歷史上真有其人,可以說薛仁貴是薛平貴的原型來源。薛仁貴劇照薛仁貴的妻子是誰?
  • 山西河津薛仁貴故居,與諸葛亮的草廬:杜甫的草堂齊名
    諸葛亮的茅蘆,杜甫的草堂,薛仁貴的寒窯,是對我國古代三位歷史名人故居的評價三寒文化,他們在這非常簡陋的故居走向公民仕途,非常值得後人學習。江山代有才人出,英雄不問出處,富貴必思緣由。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
  • 解密河津:薛仁貴投軍只因為她的一句話
    按照《紅樓夢》中賈母的說法,「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  的確是沒有新意,連柳英環這個名字,都顯著土氣。所以,一次又一次,與薛仁貴寒窯擦肩而過,沒有覺得惋惜。直到有一天,看到《新唐書》的薛仁貴傳中,一開頭便是:  「薛仁貴,絳州龍門人。少貧賤,以田為業。
  • 薛仁貴的摯愛柳銀環,衣錦還鄉後悄然離逝
    柳銀環出生富裕之家,父親柳員外在十裡八村都是響噹噹的人物。而薛仁貴的祖上極其的顯貴,可謂是名將世家,但到了薛仁貴他爹這一輩,家道中落,以至於薛仁貴只能去種地。雖然家境貧寒,但是祖傳的武藝,薛仁貴一直沒有放下,畢竟身為武將世家,絕學不能失傳,要一輩一輩的傳下去。
  • 《薛仁貴傳奇》,保劍鋒,張鐵林,李小冉-搜狐娛樂
    電視劇《薛仁貴傳奇》  集 數:32集  導 演:丁仰國  主 演:薛仁貴這部電視劇不僅高舉勵志大旗,而且融入了武術、書法等傳統文化底蘊,號稱「男版...
  • 邊塞文化 | 薛仁貴之子薛訥鎮守涼州
    但薛丁山只是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其原型就是大唐名將薛仁貴的長子薛訥。史書記載,薛仁貴一共有五子,分別為薛訥、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歷史中的薛訥和民間文學中的「薛丁山」一樣,作戰勇敢,曾率軍西徵,為他的父親薛仁貴報了一箭之仇。
  • 挾崑崙之神威,蕩峽谷之絕響!黃河在這裡躍出龍門丨山西晚報...
    地處晉陝峽谷南端,素有「秦晉咽喉,西北門戶」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商賈雲集之城,貨物集散之埠。209國道、吉運高速、蒙(西)華(中)鐵路縱貫南北,108國道、侯西鐵路、侯禹高速橫穿東西,「三縱三橫」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 歷史見聞:被譽為「大唐軍神」的薛仁貴,薛仁貴的武功究竟怎麼
    ,在我國的各個地方廣為流傳,民間傳說、評書、電視劇等等把這位唐朝名將說得那叫一個神乎其神,其中這些故事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應夢賢臣」,「一字並肩王」,白袍戰將,手持方天畫戟力大無窮,數次營救唐太宗李世民,「薛仁貴徵東」、「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句麗」、「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可以說是文韜武略,樣樣精通。
  • 薛平貴與王寶釧:無兒無女苦守寒窯十八年等來負心薄情漢
    薛平貴本是皇室之子因為二妃爭寵上演了一出差不多狸貓換太子的劇情流落民間,被貧寒薛家,收養。狗血的是薛家的女兒薛琪從小喜歡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真希望他們兩個能在一起,女主就不會遭遇非常人忍受的苦。原本官宦世家知書達理的三小姐,可尋門當戶對愛她呵護她一生的夫君就因為一見薛平貴誤終身。如果薛平貴不逞英雄救下美貌的薛寶釧,他們是兩道平行線,王寶釧嫁給一直覬覦她美色和才情的魏豹也比苦守寒窯十八年來得好。
  • 一代名將薛仁貴的滑鐵盧:被迫向異族屈膝求和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小說話本流傳下來的,他們身上有著無數的傳說,其中不乏誇大之處,但卻往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也有這麼一個英雄人物,這個人就是薛仁貴。薛仁貴是小說《薛仁貴徵東》、評書《薛家將》的主角,他在小說中是白虎星轉世,從小就家境貧寒,好不容易娶上老婆也只等住在寒窯裡面。
  • 薛仁貴連敗收場,連「三箭定天山」都是假的!
    你看他,方面大耳,鼻直口方,齒白唇紅,目若朗星,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年紀也就在二十二三歲左右,手中端著一條方天畫戟。」薛仁貴的英俊與傳奇,簡直集合了人們對古代名將的全部想像。歷史上的薛仁貴確實是一位名將。時人稱讚他「勇冠三軍,名可振敵」,無論唐軍,還是敵軍,都敬服其勇力。但是,薛仁貴不是「常勝將軍」,他的統兵生涯以兩次慘敗結束。
  • 嘉祥三記:青山寺、冉子祠、薛仁貴墓
    共和肇造,又罹文革之難,僅存祠堂一、古柏二,其為酷烈,甚於贏秦。今鄉人集資,頗為修茸,是中華文脈未嘗斷絕,吾人猶知景仰先賢,維護祖產也。先賢祠旁,則張帖以求福禳災之語,是祠堂雖存,而奉祀久乏也。教之興替,由此可見。嗟呼,有信仰而後有神明,有神明而後有信仰。所謂神明,固吾人精神之所至也。
  • 武鋒隸書新作千古奇文《呂蒙正寒窯賦》(每日一品第758期)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狀元,公元988年起他當了多年宰相,是歷史上第一位直接從平民出身的宰相,第一個書生宰相、狀元宰相,是宋代當宰相歷經三個皇帝的兩個「三朝元老」之一。呂蒙正為人寬厚質樸,以正道自持,素有重望。遇事直言敢諫,說「唐有魏徵,宋有蒙正」並不為過!呂蒙正幼時被父遺棄,受盡人間貧寒冷眼。曾與母親同住寒窯,以乞討為生。後發奮讀書,最終官至極品。
  • 《寒窯賦》與《滕王閣序》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寒窯賦》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 大唐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平滅高句麗,勇冠三軍
    薛仁貴是大唐名將,被演義小說,影視劇演繹的神乎其神,歷史上真實的薛仁貴是大唐個人戰力排名前三的絕世猛將,軍事才能也十分出眾,他從軍、徵戰經歷充滿傳奇色彩,不是傳奇,勝似傳奇。
  • 歷史上薛仁貴、薛丁山、羅通三位元帥有什麼成就,怎麼死的哪
    薛仁貴奉命西行,軍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將趨烏海(今青海光海縣西南苦海),薛仁貴對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說:「烏海地險而瘴,吾人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輜重,留萬人守之,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郭待封自願留守,薛仁貴又囑咐他千萬不可輕舉妄動。
  • 歷史解密:薛仁貴手下八大猛將最後結局如何?
    注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小時候看過兒童本的《薛仁貴徵東》和《薛丁山徵西》,裡面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火頭軍以及程咬金的好運氣了。而薛仁貴手下的八大猛將恰恰就是跟著薛仁貴從火頭軍中出來的,這八大猛將最終結局如何呢?
  • 你對薛仁貴的印象還停留在影視劇裡?看看歷史怎麼說!
    薛仁貴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也從日常的影視劇裡能夠多多少少了解到一些有關於他的事情。對於整個的人物印象相信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見解。但是其實歷史上的薛仁貴和影視劇裡面表達的真的不是很相似,不信?我們一起拿證據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