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走進梅河口市曙光鎮羅家村1組村民歐仁利家,一股熱浪撲面而來。
「過去冬天屋裡只有12攝氏度左右,自從2016年用上生物顆粒爐後,溫度達到24攝氏度以上,穿襯衣襯褲都不冷。特別是乾淨又省錢,政府還給補貼。」說到這裡,歐仁利的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
提到秸稈離田的好處,村民賈洪財也打開了話匣子,以前秸稈大部分在地裡燒掉,汙染了環境。現在秸稈不僅變成了新能源,還保養了土地,有利於春天耕種。
玉米是梅河口市主要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每年秋收後秸稈離田都是解決困擾農民生產生活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做好秸稈離田工作,近兩年,梅河口市政府多次召開秋冬、春季秸稈管控工作會議,全面落實秸稈離田各項任務,推行吉林省秸稈處置「5+1」模式,堅持禁燒、限燒「兩區」管控,建立依法、科學、精準、高效的運行機制,全市建立起鄉鎮村橫向和縱向溝通協調機制,實行市級領導包鄉鎮(街),鄉鎮(街)領導包村、村幹部包屯組、屯組幹部包戶、農戶包地塊的五級包保工作機制,24個鄉鎮街劃分成東、中、西三片,明確督查人員、督查職責、督查區域,逐級逐層壓實責任,不斷提高秸稈禁燒監管能力。
生態環境等部門利用各類媒體進行宣傳,在村屯大集上向農民發放宣傳單和手冊。各鄉鎮利用大喇叭每天對老百姓至少進行一次秸稈禁燒宣傳教育,全力營造良好的秸稈禁燒工作社會輿論氛圍。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汙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秸稈禁燒區內,實現 「零火點」。
距離梅河口市區3公裡的曙光鎮是率先在全市實施秸稈機械打包離田的鄉鎮之一。結合本鎮實際制定方案,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參與、試點先行的原則,通過政策扶持,支持運營平臺建設,提高農作物聯合收割、打捆、壓塊和儲存、運輸全程機械化服務能力,全面提高本鎮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秸稈離田工作由堵變疏工作的轉變。
僅今年,曙光鎮機械打包離田21000畝,粉碎還田3800畝,農民自行離田9200畝。
進化鎮位於梅河口市的南部,擁有耕地面積2500公頃。玉米種植是進化鎮的主要農作物之一。
為加快推進秸稈離田工作,實現農業生態良性循環和有效改善大氣環境,進化鎮搶前抓早,以秸稈還田,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為目標,科學合理調配機具力量,明確秸稈還田離田任務,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離田工作。建立以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的鎮、村、組、戶四級秸稈離田工作網絡,為全鎮秸稈離田工作責任落實打下堅實基礎。
每天,進化鎮都會出動多臺機械設備,全天候對田地秸稈進行作業,採取先打捆在離田統一處理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玉米秸稈禁燒和環境汙染的難題,變廢為寶。
秸稈離田綜合利用,也給村民帶來了舒坦的生活。
記者在進化鎮樂善村馬家屯裡看到,許多村民自從家裡使用生物顆粒爐後,室內溫度可達零上27度,跟城裡住樓一樣。
村幹部王淨髮主動擔當義務維修員,對全村51戶有生物顆粒爐的用戶隨時進行檢修。
今年,進化鎮還與梅河口市綠環新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籤約,將全鎮秸稈全部回收綜合利用,每年生產4萬多噸秸稈飼料。公司負責人王佔波告訴記者,目前已與武漢有關部門達成銷售意向,明年將爭取政策擴大再生產。
此外,梅河口市還把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作為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抓好秸稈綜合利用機制構建和產業培育,推進秸稈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原料化轉化和利用,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有效保障。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隋二龍 郭樹仁 編輯:呂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