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廣東省人民政府在廣州召開廣東省智慧財產權保護大會,對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廣東獲獎項目和第六屆、第七屆廣東省專利獎獲獎單位和個人進行公開表彰。中科院廣州能源所馬隆龍研究員、陳倫剛研究員等人完成的發明專利「一種秸稈生產交通燃料用油的方法」獲第六屆廣東省專利金獎。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這一技術路線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以秸稈為原材料的汽、柴、航油生產,提升了生物質燃料品位,產品性能和碳數分布與石油燃料一致,不需更換當前發動機和燃油系統,可直接使用,有效解決了傳統技術中生物質原料利用率低、轉化效率低等瓶頸問題。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龍錕 通訊員鄭望舒
產業推廣已創造利稅3000餘萬元
2016年該專利技術在深圳中環油新能源有限公司進行工業裝置運行,以甘蔗渣、秸稈為原料進行輕烷烴油生產;同年在山東龍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化學品工業生產運行,利用該發明中的水解和加氫技術對現有的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以玉米芯為原料生產木糖醇。2016年至2019年底,各企業使用該專利產品累計銷售額為95014.9萬元,出口額為42283.76萬元,利稅額為3188萬元。
隨後,項目組以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許可作為無形資產入股,分別於2017年與哈爾濱良大實業有限公司、2019年與湖南天華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企業進行技術推廣及應用。2020年以技術許可作價並授予克拉瑪依市森禾智慧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非獨佔的技術使用權。此外,項目組還與國家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
該專利為農林廢棄物的高值利用和交通能源結構優化提供了新途徑,在技術創新、原料利用及油品品質提升方面實現重大突破,並顯著促進了可持續性航空燃料的商業化進程,具有極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潛在效益。
「一種秸稈生產交通燃料用油的方法」採用汽提‑水解工藝分級降解秸稈中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分子,獲得初步產物糠醛和乙醯丙酸,並使之進一步反應生成含碳—碳雙鍵、碳—氧雙鍵等不飽和結構的燃料中間體,在負載金屬催化劑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還原反應最終得到5—20碳鏈長度的烴類化合物。這一技術路線獲得的烴類化合物產率可高達10%,經過煉製可用作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的替代品或添加劑。
該技術路線將原料碳利用率提高30%以上,燃料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ASTM-D7566標準。在該技術路線中,10噸秸稈生產1噸航油並聯產0.25噸乙醯丙酸,系統能效達36.8%,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項目組建成了生物汽油中試示範工程和百噸級規模的生物航油中試示範系統,完成了技術的穩定可靠性的測試驗證,為商業化推廣應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