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逵 ,1892年出生於甘肅河州,曾是西北軍閥"四馬"之一。他出身門宦世家,前半生順風順水,在權力之頂過著皇帝般的生活,在金錢和權力之中沉淪,然而在動蕩中失勢後他也只能帶著7.5噸黃金逃離故鄉,晚年客死異鄉,昔日風光化作泡影,令人唏噓不已。
從軍幾轉折馬鴻逵的家族世代從武,他的祖父馬千齡得左宗棠賞識,隨後家族勢力逐漸崛起。其叔 馬福祿 在戰爭中犧牲後,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繼承了馬福祿在軍隊的職務和部隊。
馬鴻逵的家族屬於畢家場門宦,這一集團的武裝勢力在馬福祿之時開始發展壯大,因此馬鴻逵受家庭影響自幼習武,成年後隨父親意願進入甘肅陸軍學堂學習。
年輕時的馬鴻逵不是個安定的人,在動蕩的年代,他受影響加入了同盟會,隨後因為參與反清活動被捕入獄,多虧其父 馬福祥 為其奔走打點才得以保釋出獄。
在父親的安排下,馬鴻逵入軍擔任"昭武軍"教官,隨後因戰功被袁先生提拔,讓他到京城當侍衛武官,可以說馬鴻逵入軍前得虧家裡鋪路,但入軍後他也是靠點本事才能晉升的。
馬鴻逵人肥頭大耳,笑的時候有時候還帶著憨氣,看起來有些肥胖油膩,但他人實則非常精明,帶兵也有一手。他在軍隊期間戰功赫赫,包括後期的抗戰中都有很好的戰績,袁先生和蔣先生都曾授予他 勝利勳章 。
然而他從小就看多了用權辦事的便利,在動亂中明白兵權在握的好處,便逐漸在官場迷失了自己。
北伐時期,馬鴻逵跟在 馮玉祥 手下,但他向來善於審時度勢,當時的混戰中馮已處弱勢,看著蔣先生勢力逐漸壯大,馬鴻逵知道在馮手下混不了長久,轉投蔣先生麾下。
從短期來看,馬鴻逵的決定非常明智,因為他憑几年的戰績成為蔣先生手下的大將,蔣先生成為總統後,馬鴻逵就被任命為寧夏省的頭頭,往後在寧夏當了十七年的瀟灑"土皇帝"。
寧夏的"土皇帝"為什麼馬鴻逵被稱為"土皇帝"?因為他自己搞了一套"合署辦公",每天早上,馬鴻逵坐在辦公室的太師椅上"召見"各個部門的人員匯報工作,屬下在門外一一等待召見,挨個兒進去請安。
馬鴻逵一人高高坐著,屬下站著問安請示,畢恭畢敬,對馬鴻逵隨心情好惡發布的號令言聽計從。屬下們都把這樣的召見稱為"上朝",馬鴻逵可不就是寧夏地方的"土皇帝"。
蔣先生也曾在馬鴻逵身邊安排過眼線對其進行制約,但專橫的馬鴻逵幾乎處處都安插了自己的親信,除了一些政府委員和廳級處級人員外,其他人員都任由馬鴻逵安排保薦,他還趕走了五個蔣先生派來的教育廳長,所以寧夏實際上已經由馬鴻逵獨自控制。
再加上寧夏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通訊也沒有如今這麼快捷,天高皇帝遠的,蔣先生根本管得不嚴,馬鴻逵也就成了獨自控制寧夏的惡魔。
如馬鴻逵本人所言:"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所以他以兵掌權,用權攬錢,不斷壓迫寧夏人民,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在任期間他大量徵兵擴大勢力,民眾有苦不能言。
表面上,他一上任就裝模作樣發布了一套一套措施和條例,讓寧夏改頭換面,擺出一副勵精圖治的樣子,實際上背地裡欺壓百姓,所有的新法令都不過是為了讓他更舒服地當獨裁者服務。
有了權就開始盤算錢,馬鴻逵想著各種由頭斂財,藉口讓百姓捐款,美其名曰為戰事表支持,實際上捐款都進了自己的口袋。
捐款並不是唯一的斂財方式,馬鴻逵還利用 寧夏銀行 私印紙幣,讓寧夏當地的民眾用舊紙幣換新紙幣,這新紙幣出了寧夏就等於廢紙,根本流通不了,馬鴻逵則拿著換來的紙幣逍遙快活,建造起他的財富王國。
紙醉金迷到盡頭除了錢,馬鴻逵身邊還有不少女人,他家中有六個妻妾,家裡女人一多就少不了爭吵衝突,家中日日鬧得雞犬不寧,一刻都沒有消停。
馬鴻逵為了安撫妻妾,學會拿錢打發她們,老婆們拿著錢就把心思花在買買買上,這才勉強維持了家庭的穩定。馬鴻逵本人的生活已經是奢靡無比,又慣得女人們花錢購物,一大家子的生活全靠壓榨別人斂財而維持下去。
可惜好景不長,戰敗後,蔣先生及其黨羽逃往臺灣,馬鴻逵及其妻兒自然也沒法在寧夏繼續待下去,遂一同飛往臺灣。結果臺灣卻沒給他喘息的機會,因為不是"嫡系"出身,馬鴻逵在臺灣遭人排擠,馬鴻逵受人指控,要求其對西北敗局負責。
馬鴻逵一看在這裡處處受人針對,便藉口治病逃到美國去了。臨走前,馬鴻逵命財政廳把剛領的軍餉交出來,最後把這些的巨額財產——7.5噸黃金一同運往美國。
在美國的馬鴻逵沒有了權力庇佑,失去了斂財的工具,而錢總有一天會花光。馬鴻逵和妻兒們都習慣了奢靡無度的生活,這會兒一看馬鴻逵已經不能長久維持往常的生活,紛紛離開他的身邊。兒子們為了爭奪財產鬧得不可開交,也不再懼怕無權無勢的馬鴻逵,昔日風光無限的馬鴻逵威風不再,慘澹無比。
晚年獨思鄉馬鴻逵在美國 洛杉磯 買了套房屋住下,並且辦了個牧場維持生活。畢竟洛杉磯只是他的逃亡地,不是生育養育他幾十年的故土,人往往在喧囂過後才愈發珍視心靈的歸屬地,馬鴻逵有想過回去,奈何國內對他的牽絆太多,他只能留在美國避難。
馬鴻逵在人生最風光的時候可以說是擁有了他想擁有的一切,最後卻慘澹收場,往事都如雲煙散去,唯有鄉愁日漸濃稠。
再怎麼說美國也只是馬鴻逵暫定的避難所,他與那裡的一切未必相融,馬鴻逵在異鄉漂泊多年,卻不能回去,人到老年愈發思念故鄉,只能望著故鄉的方向訴說自己內心的眷戀。
1970年,馬鴻逵於洛杉磯病逝,他死前還叮囑夫人劉慕俠把他的遺骸歸葬故國。離開故鄉的人是在外的遊子,但大多都希望自己的歸處是生育自己的故鄉。
馬鴻逵一生的戰績不可否認,但他對民眾的壓迫仍舊令人深惡痛絕,如今看他流落異鄉思國懷鄉,還是讓人忍不住同情,他本可以成為受人愛戴的功臣,卻被身外之物迷住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