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去京都,一次是在「祇園祭」,另一次為了盂蘭盆節五山送火的儀式。想來古都風物,千年平安京有太多可以傳頌的驚奇與美麗。而在這些神秘莫測背後,是郊野老鋪古舊灶臺上一點點馨香,山林楓晚靜謐庭院中一口茶湯,祭典人潮湧動的方向伴著歡聲笑語的醬油糰子與炸雞便當。
京都太美了,美到可以將四時入味,做成好味的料理。然後,酒足飯飽,枕著這些可以吃的景色入睡。
01高野川邊,品一口洛北的風雅
京都洛北,這裡有貴船神社和鞍馬山,最北端靜謐少人的大原三千院,還有一年只開放兩季的瑠璃光院。遠離了鬧市,身心得以自在遊曳。山林在傳奇和小說中往往藏著「神隱」,更少不了如迷津渡口世外桃源般的好地方。
「山端的平八茶屋」就在這趟洛北之行的入口處,背靠比叡山,從京都市內坐地鐵換乘公交,或者直接搭乘巴士前往。去這裡,是為了感受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裡寫到的「與高浜虛子冒雨乘車去平八茶屋,溪流、山、鯉羹、鰻」。
沿著鴨川、高野川一路往北,在公交站「平八前」下車,往前一步遠處,一點兒也不難找的這家幾百年老店,普普通通古道上不特別起眼的舊式町屋的樣子,卻很親切。
創立於1576年,自安土桃山時代以來,400多年間代代相傳。原先,這裡只是若狹街道上的一家小小茶鋪,為來往旅人提供休憩之所,那時還沒有名滿京都的「河魚料理」,只憑藉一碗首席看家「山藥泥麥飯」成為旅人們美好的寄託。
東山和高野川的四季在這裡流轉,平八茶屋如今已承襲至第21代。老鋪雖已不復當年盛景,但聞名於世的「若狹懷石料理」依然是極有影響力的時間味道。主理人們傳習的不止是料理技法和祖傳秘方,還有風雅精神的延續。
大文豪夏目漱石來了,更早前大詩人賴山陽也來了,幕末動亂與新撰組的暗鬥在這裡發生。可如今,時間的長河中,早就找不到他們造訪的痕跡。夏目漱石多次在作品中提到平八茶屋,描述高野川和大原的美景,在他心裡,這裡一定是特別的,別有一番妙趣和滋味。
「日安。」店裡迎出穿著和服的女將,將我們引領到後院。樹叢掩映,後院是一個日式「回遊式」庭院,住宿和用餐都在這裡。餐室獨立而私密,專供慕名而來的食客好好享用一席帶著古味的正宗懷石料理。
晚餐7點開始,女將從前院捎來一道道美食,用餐盤端著,輕輕叩響和室的門。
這裡順道說說懷石料理大致的上菜順序:
開餐前,桌案上會擺好「折敷」,有些料亭用木質託盤,平八則是一張薄薄的竹製餐墊。從第一道前菜,到最後一道甜品,都會在這上面呈現。
先付(前菜):一般是酸甜可口的開胃小菜,或清淡的時鮮。
吸物(湯料):平八出品的是以大醬為底料的山菌豆腐湯。
向付(刺身):季節性的生魚片,豪華版的向付會採用刺身拼盤的形式。
煮物(燉菜):通常由蔬菜、魚、肉、豆腐等應季食材燉煮而成。
八寸(主菜):以季節性時令鮮物為主題的組合菜色,因早期用「八寸盤」為食器而得名。
蓋物:類似於「茶碗蒸」,是指用茶碗盛裝的蒸食。
燒物:時令魚鮮用炭火烤制,內裡鮮嫩,外皮焦香,非常好吃。
除此之外,還有「御飯(特色米飯)」和「水物(餐後甜點)」。當然,每家料亭都有自己略帶差異的命名,上菜流程也不盡相同,倒不必嚴苛儀俗。
平八的懷石料理在當地十分有名,食客往往特意前往用餐,住一兩晚再走。用完餐,可以到庭院裡消消食,也可以坐在和室的小窗邊欣賞湍流奔湧的高野川。然後,伴著這夜色和水聲,懷揣滿滿的幸福感入睡。
去時正值夏日颱風過境,據說春天最好,料想著,景色大概是《虞美人草》裡寫的「煙柳之間,溫柔春水捶打白布,高野川的圓石歷歷可數」。
02「御三家」頂級老鋪,舌尖上的貴族
京都頂級「老鋪旅館」之一的「柊家」,與「俵屋」、「炭屋」並稱為「御三家」,幾百年前是貴族專享。柊家從1818年至今,擁有200多年歷史,我去的是它的別館。
雖然無從比較另外兩家,但百年老屋真實地充滿了歷史感。細節處處講究,卻不陳舊,服務更是周到貼心。並且,比純粹的料亭更有家的溫暖和人情味。
就連作家谷崎潤一郎和川端康成也最是鍾情這裡。據說,川端康成總是指定住在14號房,還曾在小說《古都》裡寫下過:「飄著絲絲細雨的下午,我倚坐在窗臺,聽著落雨聲,仿佛時間靜止,感受到古老日本的寧靜。」
晚飯吃的是「柊家特色」懷石料理,全程有女將守在門外,根據用餐進度,不急不緩地一道一道上菜,讓我們切實感受了一番百年前貴族們的頂級體驗。
來看看柊家的「獻立」(懷石菜單):
前頭附:用日式芝麻醬醃漬的包含鮑魚、蝦、蓮藕、樹芽果凍、四季豆等當季食材的前菜。碗物:用鱧、水菜、牛蒡絲做的茶碗蒸菜。生魚片:是一道海鰻刺身,鰻魚肉和鰻魚子用柚子、穗紫蘇、梅子肉醬油調味過,很新穎。凌品:由天鰻、竹草糯米飯、樹芽、藏紅花組成的主菜。烤品:鱸魚油烤,配上洋蔥、黃瓜、茗荷和芝麻,非常香濃。醋物:用醋醬醃漬的章魚、秋葵、鹽海帶。揚物:類似於天婦羅的炸物,這一餐吃的炸賀茂茄子、鴨肉、白芋頭幹、蘿蔔、柑橘、辣椒。湯品:冬瓜味噌湯。
柊家的懷石料理與平八茶屋相比稍微豪華一些,但口味真的只能說各具特色,無法比較。這一餐在我們住的和室裡,吃了2個多小時。
03在鬧市中央,柚子香中醒來
柚子屋旅館緊挨著京都市中心著名的八坂神社,坐落祇園,以滿室柚子香而聞名。因為地段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去清水寺、二年坂、三年坂、東山參道的寺廟以及河源町都很近,所以價格相對較高,但這裡的柚子浴和柚子料理非常特別!
坐公交到八坂神社附近,柚子屋就臨著馬路,很容易找到。推開老舊的木門進去,走一段很陡的石階到達大廳,清新的柚子香氣撲面而來。
柚子屋圍繞柚子主題,午、晚市都提供特色柚子懷石料理。我只體驗了柚子屋的早餐,七點準時起來,去旅館一樓的「一心居」用餐,滿桌陣仗,又是鱈魚又是米飯,一道一道絕不含糊的料理節奏,讓早餐也具有某種儀式感。
不同於前兩家懷石老鋪旅館,柚子屋的體驗更加現代年輕一些。用餐不在自己的房間裡,上餐流程也並非一道一道謹遵傳統,但依然具有傳統懷石料理的「魂」。該有的懷石菜色配置絲毫不馬虎,連早餐也極其豐盛豪華,同時,還具有「以柚子入膳」的鮮明特色。
印象最深的是一道柚子醬調味的海鰻配玉子燒。鰻魚肉經過醃漬,具有了清新的底味,再經過炙烤,淋上淺淺的醬汁,鹹香中透出柚子酸甜的氣息,新鮮自然,富有層次。魚肉很嫩,口感豐潤,配上鮮甜多汁的玉子燒,是一種春末夏初帶著羞澀的青春感。
除了主菜,配菜小碟也各有驚喜,柚子風味的應用恰到好處,令人「愛不釋口」。
選擇柚子屋,不僅是因為「柚子懷石」的盛名,還因為它就在祇園的風物裡,離京都的煙火味更近。在這裡,吃完晚飯可以走路去鴨川,或者,在夏日的「祇園祭」,跟著人潮走進熱鬧又奇幻的時空中去。
傍晚六點,祇園祭「宵山」準時開始。人流由東到西,往日落盡頭走去,夕陽的餘暉將城市染上藍紫色,隨處可見穿著浴衣的男女,和我喜歡的漫畫日劇裡無異。沿途神燈高掛,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山車」或「鉾車」,屋頂立著20米沖天的「真木」,高臺上坐著表演者,不間斷地演繹傳統日式鼓樂。
人們歡鬧著,笑著,唱著歌,或者三五成群地站在路邊,喝啤酒,吃沙冰,要一盒剛剛炸好的鹽味雞塊。食物的香氣從四面八方竄過來,我跟著長長的隊列,在老字號醬油年糕店等到一份醬油糰子,吃完就可以回去睡覺了。
京都的好味料亭還有很多,但「食宿兼備」的老鋪更讓人印象深刻。這種沉浸式的料理體驗令我心動,而不管是平八茶屋的清雅,柊家的厚重,還是柚子屋的親切與活力,都是一種糅合了時間和故事的溫暖的味道。
美食專欄作家J.Ryan Stradal說:「如果一個人無法享有美食,他就無法深刻地想,熾熱地愛,安穩地睡」。是的,在京都這樣的地方,美食和市井的生活並不分開,吃完這碗人間煙火,希望可以做個好夢。
你曾在旅途中遇見過哪些難忘的美食嗎?歡迎在下方留言~我是薛南,每天和你聊點兒好吃的。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