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使得全球平均氣 溫上升了約1.0°C。全球升溫導致海平面上 升、極端天氣頻發,給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帶來了負面影響。
能否實現《巴黎協定》 將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幅度控制在較前工業化時期1.5°C以內並在2050年左右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對於降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生態風險來說至關重要。
為進一步理解與實踐「可持續性」,德勤於12月10日發布《德勤中國2020財年社會影響力報告》(以下簡稱「影響力報告」),圍繞德勤可持續發展願景,從業務、人才、社區、環境等多個維度探討如何推動社會共同進步與發展。
德勤中國執行長曾順福在談到此影響力報告時表示,今年以來,無論經濟格局還是社會格局,都顯現出巨大的變化,各行各業所面臨的挑戰更加複雜,由此也必須更深刻、更全面地思考和社會的關係。因此更加需要強調『社會企業』的身份,追求以『社會影響力』作為衡量我們價值的指標,並更好地履行我們的責任與承諾。
而社會企業的關鍵點之一則為「可持續性」。
在可持續發展於社會中的接受程度及消費者意識變化方面,德勤中國風險諮詢可持續發展服務合伙人顧玲認為,整個社會層面上的接受程度與關注程度如今有了一個非常強的提升。
「從國際社會層面來說,可以看到以氣候變化為主的公約越來越多,締結與履約速度也越來越快」, 顧玲說,「從國家層面看,整個國家對於環境的保護與氣候的變化也愈發重視,並提出在2060年實現淨排放。此外在資本市場與企業層面也越來越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在此背景下,企業越來越重視包括整體戰略、管理體系、業務與信息披露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服務,以統提升管理水平,從而應對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及挑戰」, 顧玲稱。
在消費者意識及生活習慣方面,顧玲認為,隨著中國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從對量的追求逐步轉向對質的提升。綠色、理性健康與可持續性的消費逐步顯現,且逐步成為社會認同。
根據德勤調查,有超過8成的消費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會考慮可持發展的消費理念,有7成的消費者(特別是年輕的消費者)會考慮願意為可持續產品支付相應的溢價。
在顧玲看來,再生能源的領域,特別是風電太陽能相關領域、相對高耗能的行業及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在內的金融領域在未來1-2年將會產生創新力量。
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日益複雜的大背景下,德勤中國副主席吳衛軍表示,我國金融體系的複雜程度提高,在市場效率提升下併購活動日趨活躍,都引發審計環境的變化。
對此,吳衛軍指出一定要關注中國金融市場的集中風險,增強包括風險信息披露在內的透明度,同時遵守財經紀律,支持與落實國家財政政策。
(作者:胡天姣 編輯: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