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塊石碑。它的神奇之處在於,雖然是我們國家的東西,但是卻被各國仿製,但是我們自己對於它並沒有多少關注。
在不少國家的博物館裡都能夠看到它的身影,哈薩克斯坦就能看見。如果你去往他們國家的博物館,一定能夠找到它。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從正面看來,上面滿滿都是突厥文字,但是如果再看看背面,就能夠找到我們熟悉的漢字。
有的觀眾這個時候便產生疑問了,既然是兩種不同的文字,為什麼會出現在一塊石碑上呢?這就要追溯到一千多年之前了。
那時候我國正處於唐朝,而在位的是唐玄宗。
這塊碑當時就被立在皇宮的某個地方,名字叫做闕特勤碑,而且上面的書寫還是玄宗的御筆。
這所碑之所以會立在皇宮裡,是由於玄宗想要紀念當時的一位可汗,碑上也記載,這位可汗有個弟弟叫做闕特勤,而他被玄宗視為兒子。
根據記載,這位闕特勤是西突厥一位非常厲害的小夥子,不僅打仗很厲害,而且有一位同樣出色的兄長。
但是,他最終在一場戰爭中犧牲,那時候唐玄宗與這位西突厥的可汗兄長關係不錯,兩國之間也有建交。
所以,當這位天才式的小夥子離去之後,唐玄宗便立了這塊碑。一方面也是由於他愛惜人才,同時也想以此表達一下對西突厥的友好之意。
這座碑一共有四個面,雖然前面是漢字,但是其他幾個面都是突厥文。這也暗示了當時的境況:突厥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是一個有力的潛在對手。
實際上,突厥在歷史中也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前身是匈奴,早先曾被漢朝人士圍剿過,但是還有的人存活了下來,他們還到過金山附近的柔然人那裡,通過做苦力謀得了生路。
再往後,由於聯合了北方的一些部落,原本的殘餘勢力逐漸壯大,最終成為了強大的突厥,一度是在草原上叱吒風雲的民族。
此外,就像當初日本人來到大唐學習一番回去後記載的那樣,唐朝人總是意外的大方與熱情。
他們那時候與突厥交好,因此還送了很多金錢財物給突厥,這在石碑上也是有記載的。
不過,除了這些之外,石碑上還有一個記錄令人深思,上面寫漢人不讓擁有勇氣與智慧的人發展。
這樣看來,似乎有離間的意思在裡面。而且,這個表達與正面漢字所表達的大不相同,這就更令人思索了。截然不同的意思出現在一塊碑上,難免令人多想。
但結合歷史來看,突厥確實有分裂的時候,那時候正處於南北朝時期,他們分為了東西突厥。這與他們內部的政策有些關聯,他們並沒有像我們一樣,採取中央集權,相反是部落之間的聯合,這就給了一些人分化的機會。
當然,漢人也不是什麼責任都沒有的,還真的有人在其中幹了點事情。那是在隋朝的時候,作為使臣的長孫晟去往突厥,他由於獲得可汗的喜愛,被留在當地居住,而他這一住就是一年。
在這一年裡,長孫晟可不僅僅只是吃吃喝喝,他把突厥上下都摸了個透徹。於是他找到機會又去見了小可汗,大概是他兩邊跑的行為太明顯了,導致大小可汗彼此之間都有些相反,很快就互相叛變內鬥起來,最終使得突厥一分為二。
其實當時長孫晟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楊堅當時一度被可汗逼迫到要去修長城的地步,他只得想了點辦法。
而在此之後,隋朝也拿下了突厥。不過,等到隋朝到了尾聲的時候,這突厥又壯大了起來。
好在那時候在位的是李世民,他想到當年老丈人的辦法,於是也使用了這個計策,使得最終突厥處於了下風。
自此之後,突厥逐漸衰敗,直到闕特勤的兄長毗伽可汗的出現,才讓突厥再度慢慢強大。
不過,這座碑似乎也有著特殊的魔力,就在它所祭拜的闕特勤死後,闕特勤的那位兄長可汗也沒有活過第二年,原本強大的突厥再度衰落。
雖然英雄們逝去了,但是這塊石碑卻得到了保留,並且在千年之後被俄國人發現,石碑上的故事也逐漸被更多人知道。
儘管石碑身在蒙古,但是很多國家卻一直虎視眈眈,甚至不少國家都自己模仿進行了再造,令人稱奇,就連土耳其也有這樣的一塊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