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12歲離開河南農村,到美國獲得諾獎,中國心仍在已是美國籍

2020-12-26 寧文山

蕭伯納曾經說:「所謂愛國心,是指你身為這個國家的國民,對於這個國家,應當比對其他一切的國家感情更深厚。

現實世界的個人都是與國家緊密相連的,國家安定賦予個人生活安寧,個人的崇高榮譽也賦予了國家榮譽。人們的一生為了國家傾盡所有,總有一些人,身如飄萍,卻始終對故土魂牽夢繞。

作為世界上第六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贏得了世界矚目。12歲從河南農村走向中國,走向世界,崔琦的人生也是逆襲典範。

後來的崔琦成為了美籍華裔,卻在晚年之後悔恨不已,他的人生,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故?

白手起家

崔琦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天之驕子,恰恰相反,他似乎是被上帝遺落在角落中的孩子。1939年,崔琦出生於河南省的農村,崔琦的父母皆是老來得子,因此崔琦也備受寵愛。

儘管父母對崔琦十分看重,但是他們卻從不喪失原則,學習、勞作、做人準則……崔琦接受的教育甚至比同齡的孩子還要嚴格。

崔琦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數學尤其突出。土地改革的時候,崔琦在極短的時間之內迅速算出土地面積,眾人皆已為奇。

不幸的是,崔琦所在的地區教育水平極低,完成小學學業之後,崔琦就輟學在家。因為出身農村,崔琦也投身于田間勞作。

他曾經跟農民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兢兢業業地澆水、施肥。小時候的經歷鍛鍊了崔琦的堅強意志,也正是那些時光讓崔琦堅定了走出農村的信念,外面世界風景獨好,崔琦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

走出農村,走向世界

1951年,在家人的多方努力之下,崔琦獲得了去外地讀書的機會。彼時崔琦的家庭並不富裕,崔琦的母親幾乎傾盡全力為他打點好行囊。「你要記得,出去必須努力讀書,只有這樣你才會有個好前途……」母親如是說。

同年,崔琦進入香港中學讀書。從河南到香港,從農村到大城市,崔琦經歷了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也面臨著眾多的挑戰。

孤身一人來到完全陌生的環境,崔琦曾經因為難以適應產生了回農村的想法。萬幸崔琦在母親的鼓勵之下堅持下來,縱使在群英薈萃的培正中學,崔琦依舊耀眼。

1958年,崔琦來到美國留學,在美國同學看來,崔琦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他的物理、化學、數學的學科水平無人能及,與此同時,他的課餘生活也十分豐富,唱歌、籃球,崔琦所到之處一片迷妹追隨尖叫。

不久之後,崔琦憑藉著優異的成績進入了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28歲的時候,崔琦進入了世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崔琦在物理學界嶄露頭角,他的眾多研究結果引起了巨大的轟動。1984年,崔琦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眾多獎項與榮譽隨之而來。

崔琦是物理領域著名的瘋子,他曾經為了一個數據將自己關在實驗室之中不眠不休,也曾經在一個實驗中大悲大喜。

經過多年的努力,崔琦發現了電子量子,整個物理學界為之喝彩。1998年,崔琦憑此成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悔不當初

於中國而言,這樣的獎項是極大的榮譽,然而當人們深入了解崔琦的時候卻發現,彼時的崔琦已經是美國國籍。一時之間,崔琦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大多數的人看來,中國大地養育了崔琦,他改變國籍的行為忘了自己的本分,眾人甚至用白眼狼這樣的詞彙去形容一個剛剛獲獎的諾貝爾獎得主。

事實似乎真的像人們想像的一般,自1958年離開中國開始,崔琦再也沒有踏上故鄉的土地。2014年,崔琦終於回到了中國,那時候的他卻已經是滿頭白髮。

異鄉漂泊63年,崔琦終於回家了。看到記憶中的家鄉的時候,崔琦眼淚洶湧,63年的時光足以改變眾多事情,然而崔琦始終是那個追夢的中國少年。

回國之後,崔琦作為精英接受了訪談類節目的採訪,主持人問到:「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外出讀書,還是留在農村?」這一次,崔琦沒有絲毫的猶豫:我寧願當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顯而易見,出走美國半生,崔琦後悔不已。美國榮獲諾貝爾獎,崔琦的人生原本十分輝煌,然而晚年的他再一次回到故土,感慨良多。身為局外人的反對者,又為什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譴責他們呢?

首先,現實世界盤根錯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中國有一句古話:近鄉情更怯,意思就是越臨近故鄉,人們的情潮越是洶湧。

人們譴責崔琦不回國的行為,卻鮮少有人想要探尋其中的真相。1958年,中國迎來了大饑荒,崔琦的父母都在這場災難之中被餓死。

在美國聽聞父母去世的消息的崔琦悲痛欲絕,他難以接受,也始終沒有勇氣踏上故土。如果未曾踏足,父母或許一直在。

其次,任何人都不能對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孟子曾經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在眾多人看來,曾經的鄧稼先、錢學森等人也留學美國,然而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義無反顧地歷經重重困難回歸祖國。同樣是社會精英,同樣是中國人,他們能夠放下所有,崔琦為什麼不能?

對於崔琦來說,這樣的道德武器太過無釐頭,孤身一人漂泊美國,崔琦經歷的太多事情人們無法想像,沒有經歷他經歷的困難,局外人又有怎樣的理由譴責這位物理學家呢?

最後,任何情況下人們都應該保持理智,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問題。人們譴責崔琦的最主要原因不過是認為他沒有為中國做貢獻,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2000年,崔琦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縱使身處美國,崔琦卻依舊牽掛著中國的科學事業。他通過網絡對中國的科學家進行遠程指導,對中國的科學事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科院教授、香港科學院的院士,崔琦從未遠離中國,從未遠離中國的未來。拜倫曾經說:「連祖國都不愛的人,是什麼也不會愛的。」故土情懷,那是每個中華兒女的魂牽夢繞,崔琦如此,千千萬萬中華兒女亦是如此。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他12歲從農村離家,後來獲得諾獎加入美國國籍,晚年為何後悔了?
    今天給大家講述一位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他12歲在河南農村走出去,後來在美國獲了獎。按照常理來說,他生活應該是很幸福,但是晚年他卻後悔了,這是為什麼呢?但是農村畢竟是農村,能給孩子的條件有限,上完小學後,因為初中距離家太遠,他輟學了。天無絕人之路,有一次她的父母外出,意外得到了一個可以去外地上學的機會,崔琦再次走上了上學的道路。那時的崔琦剛12歲,從未出過遠門,更沒有想到過自己有一天可以拿下諾貝爾獎。
  • 崔琦12歲離開家鄉求學,入美籍獲諾貝爾獎,為何晚年表示後悔了?
    他是為數不多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在他之前只有李政道、楊振寧等五人獲得諾獎。12歲那年,他離開河南農村到香港求學,後赴美國深造,加入美籍。為什麼晚年的他卻坦言自己後悔了?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一聲痛哭……
    當年崔琦才12歲,從此一別,誰也沒料到,那卻成了與父母的永別。這年秋天,崔琦進入香港培正中學讀書,因為語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艱難等諸多原因,崔琦強烈思念在家鄉的母親,兩次寫信給母親要求回老家。母親收到信後,通過別人告訴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才是對父母親最大的安慰。崔琦刻苦攻讀,靠全額獎學金完成中學學業,並於1958年到美國留學。
  • 崔琦:本是河南農村娃,入美國國籍獲諾貝爾獎,晚年為何說後悔了
    然而有這樣一位入了美國國籍的華裔科學家,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晚年卻坦言十分後悔,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呢?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崔琦,於1939年出生在河南的一個平頂山的一個偏僻的農村裡,家境還算殷實,尤其是崔琦的母親,出生在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崔琦是在父母年過四十之後才生下的,因此備受長輩們的喜愛,童年時父母對他的管教就十分嚴厲,對他寄予了厚望。
  • 1998年,楊瀾採訪諾獎得主,崔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小時候在鄉下耕田、割草、放牛,能從中學畢業已算幸運,但是母親有遠見,自己不識字,卻堅持要我上學。」——崔琦談到母親時如此說 崔琦於1939年出生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此時崔琦的父母都已上四十歲,崔琦上面還有三個姐姐,雖然崔家有著不少舊思想,但崔琦的母親王雙賢卻是一個頭腦清醒的女人,她並不是特別溺愛崔琦。
  • 一言中的|一問三不知/電腦盲/撞球手→一論諾獎得主的走神
    研究顯示,走神的狀態佔到了清醒時間的25%至50%。這個結果很少受到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即便對諾貝爾獎得主來說,他們也要不斷從「走神」切換到「專注」,才能更好地從事科學研究。從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將陸續揭曉。值此時刻,讓我們從過去幾位諾獎得主的人生經歷中,看看他們是如何擺脫人生的走神狀態,在專注中抵達理想彼岸的。
  • 馬光遠:得不到諾獎和足球進不了世界盃的原因是一樣的.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3位美國科學家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統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平均年齡為55歲。其中年齡最大的是雷蒙德戴維斯,他在2002年以88歲的年齡得獎;年齡最小的是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小布拉格與父親合作,靠「拼爹」以25歲的「稚嫩」年齡與父親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此外,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中有四對父子、兩名女性及一對夫妻,即著名的居裡先生與夫人。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後來他成為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他還兼任了香港中文大學,培養了很多科技人才。2009年,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9月23日,高錕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李政道: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大家還是很熟悉的。
  • 她15歲就考上中科大少年班,被譽為化學無冕之王,卻加入了美國籍
    沒想到的是年僅46歲的她,就已經是享譽全球科學家。她15歲就考上中科大少年班,被譽為化學無冕之王,卻加入了美國籍莊小威有一個好的家庭,父親和母親退休前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在父母親的影響下,她打小就愛科學,喜歡物理這種嚴謹的推理之美。莊小威就已經展露出她的才華,表露出了遠超出同齡人的聰慧。
  • 72歲經濟學家獲諾獎由83歲鄰居通知,鄰居今年也獲諾獎了
    72歲經濟學家獲諾獎由83歲鄰居通知,鄰居今年也獲諾獎了 澎湃新聞記者 韓聲江 2020-10-13 07:54 來源
  • 「美國大學TOP30」100位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
    芝加哥及其郊區組成的大芝加哥地區,人口超過900萬,是美國僅次於紐約、洛杉磯的第三大都會區。芝加哥的奧黑爾國際機場也是美國第三繁忙的機場。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為美國最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同時也是美國主要的金融、期貨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
  • 河南農村小夥,曾娶美國新娘引起熱議,12年過去了,他倆還好嗎?
    類似的故事也常常在網絡上上演,12年前就有一位來自河南的農村小夥,與來中國工作的美國女子結婚了。期間有什麼故事呢?01這個河南小夥名叫蔡小華,來自河南的一個不起眼的農村,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村人,靠種田為生,家庭也不可能寬裕。10歲的時候,蔡小華的母親又不幸去世了,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家人,也就失去了一部分家庭來源。
  • 中國有幾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
    (楊振寧·物理學獎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的貢獻。)李政道·物理學獎;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中國上海。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
  • 2名美國經濟學家獲諾獎分享726萬!一文看懂為啥是他們
    保爾•米格羅姆教授最近的著作「《拍賣理論與實務》(Putting Auction Theory To Work)」已於2004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結合拍賣理論 和實務,受到高度推崇。羅伯特•威爾遜:1963年獲得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博士學位。威爾遜曾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94)和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主席(1999)。
  • 錢學森的侄子比普通人聰明,在獲得諾獎之後,卻承認他不是中國人
    在去中大領取學位的路上,他說:「我在美國長大,我不是中國人,我是美國科學家,美國是我的家鄉。"說這話的人是誰?我們不禁想起科學家科學家科學家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不是別人說的,而是錢的侄子錢永健。化學天才的誕生錢學渠是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森家族的弟弟,到美國公費留學。
  •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美國應複製中國抗疫經驗,加大檢測數量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美國應複製中國抗疫經驗,加大檢測數量 劉驍騫/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06-21 10:23
  • 24歲美國女老師,嫁給大9歲的河南保安,婚後住農村直言:很幸福
    本期要為大家帶來的這份愛情也是如此的感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河南33歲的保安,他到底是憑藉什麼迎娶了美國白富美,並且將她帶到自己的小村莊呢? 一、農村小夥家境貧寒,機緣巧合成為保安 故事的主人公蔡小華是河南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的家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梁祝鎮小蔡村。
  • 拒美國籍、棄加拿大籍,猶太富豪帶百億家產,開心加入中國國籍!
    10歲開始,他每天早上送報紙,周末到餐館打零工,賺錢以貼補家用。16歲那年,他用自己所掙的錢買了一輛汽車,就此成為班上唯一擁有四輪交通工具之人,令其他同學羨慕不已。 盛智文沒有上大學,而是早早地參加了工作,17歲時入職一家時裝公司,他的為人處世和經商頭腦很快得到了老闆的賞識,19歲那年,老闆派他去香港,負責將香港的時裝輸送到加拿大。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是著名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兒子,25歲時因其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