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學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在無數學子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有這樣一位入了美國國籍的華裔科學家,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晚年卻坦言十分後悔,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呢?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崔琦,於1939年出生在河南的一個平頂山的一個偏僻的農村裡,家境還算殷實,尤其是崔琦的母親,出生在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崔琦是在父母年過四十之後才生下的,因此備受長輩們的喜愛,童年時父母對他的管教就十分嚴厲,對他寄予了厚望。
小時候的崔琦雖然會像普通農村家庭的小孩那樣幫助父母打理農活,但在此過程中就已經表現出了不俗的學習天賦,數學能力十分驚人。
當時正值土地改革時期,村裡的大片田地需要分給貧苦農民,然而農田的形狀千奇百怪,很難做到公平公正。而此時才剛剛小學畢業的崔琦就能夠做到靈活利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快速計算出面積的同時,再將其分為幾塊面積相等的田地。這讓村裡的大人們對於小崔琦讚不絕口。
是金子總會發光,本是河南農村娃,但是後來天資聰慧的崔琦在家人的幫助下,獲得了前往香港正培中學讀書的機會。在此期間他的學習成績依舊是出類拔萃。後來到了1958年,崔琦獲得了赴美留學的寶貴機會,在父母的堅定支持之下,他毅然踏上了赴美於伊利諾州奧古斯塔納學院的求學之路。
本科畢業後,崔琦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在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機會,在此期間他受益良多。在一次實驗課上,老師讓崔琦取用一個合適型號的螺絲刀去完成一系列實驗操作,而崔琦卻發起了呆,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著手。
這件事對於崔琦的觸動很大,中國的學生雖然勤奮好學,但是過於拘泥於課本上的知識,實際操作能力與發散性思維遠遠不如西方發達國家背景的學生。從此之後崔琦更加地努力學習,並側重於自己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彌補自己的缺陷,這為他日後取得巨大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1967年,他的人生再次迎來重大轉折,博士畢業的崔琦成功進入到了久負盛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15年後的1982年,他又被任命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教授。
1998年,他長期以來對於強磁場中電子的研究終於有了重大突破,發現了一種具有分數分子的新的粒子,崔琦也因此與另外兩位研究此課題的教授共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同時也成為了繼楊振寧、李政道等人之後第六位獲得此榮譽的華裔學者。
雖然自己的科研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一直以來崔琦心中都有一個不小的遺憾,甚至直言自己十分後悔當年赴美求學的決定,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崔琦前往美國求學期間,崔琦的父親在這一次大饑荒中不幸餓死。而在此後的日子裡,崔琦的母親又因為某些罪名,在此期間不幸離世。
而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他又根本無法回國,這也是為什麼崔琦在無奈之下更換了美國國籍。
在他於1999年接受楊瀾採訪時坦言,「如果有來生,我寧願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永遠守在父母身旁,如果這樣的話,父母也不至於早早離世了」。
可以看出,父母的去世讓崔琦悲痛萬分,且由於這一原因使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法回到祖國。因此相比於學術上的功成名就,如今的崔琦認為與父母、祖國之間的親情才是更為珍貴、千金難換的,因此他才在接受採訪時說出了如此感人肺腑的一番話。
現在的崔琦雖然已經身居高位,但他仍然心繫中國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經常與我國科學家進行相關課題的合作交流,為世界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雖然崔琦教授十分後悔當初的選擇,但是我們應當就其以及一系列人才流失的事件作出深刻反思,給我國的科研人員創造更好的研究環境,培養出更多能服務於祖國發展的學術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