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王思露,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中華人民共和國HACCP食品體系內部審核員
本文審稿: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日常生活中,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蔬菜,不僅價格「親民」,而且富含多種營養物質。
眾多蔬菜中,「佛手瓜」深受眾多人的喜愛,但就是這普普通通的蔬菜,最近卻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
網上有很多人說,佛手瓜千萬不能吃,會致癌。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今天就好好說一說。
佛手瓜是一種怎樣的蔬菜?
佛手瓜是一種普通的瓜類蔬菜,它與苦瓜、冬瓜、西葫蘆、南瓜同為「一族」。
它含有多種營養素,無論是胡蘿蔔素還是礦物質鉀,再或是葉酸、煙酸等營養物質,其含有量皆可圈可點。
佛手瓜是一種清香美味的瓜類食物,既可以當水果直接吃,也可以當成蔬菜炒燉食用。
佛手瓜真的會致癌?
網傳吃佛手瓜致癌,其說法的由來是佛手瓜經過炒制後會產生丙烯醯胺,丙烯醯胺是一種「致癌物」,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言論。
佛手瓜經過高溫炒制的確會產生丙烯醯胺。這主要是由於某些胺基酸(主要為天冬氨酸)與葡萄糖等還原糖類物質,在高溫下加熱一定的時間,會發生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的發生會形成丙烯醯胺。
然而,美拉德反應是生物化學當中比較基礎的一個反應,正因為有了此反應的存在,才有了食物誘人的顏色和讓人陶醉的香氣(烤麵包、烤香腸等食品)。
丙烯醯胺的確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潛在致癌物,目前的研究結論證明丙烯醯胺與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等多種癌症皆有關聯,但值得注意的是,丙烯醯胺廣泛存在於油炸食品、焙烤食品、膨化食品以及煎烤食品等食物中,日常家庭烹調(炒菜、煎炸、烤制等)也同樣會產生丙烯醯胺。
雖然丙烯醯胺是一種致癌物,但並沒有謠言中描述的那麼可怕;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對丙烯醯胺進行評估後,將其歸在2A類致癌物當中。
2A類致癌物指的是「致癌可能性較高的食物」,具體解釋就是動物實驗已經證實存在明確的致癌作用,但對人體的作用尚不明確。
也就是說,致癌物的分級僅說明丙烯醯胺可能會致癌,但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人只要吃了之後就會致癌。
換而言之,無論致癌物是否被分級,無論是1類還是2類,致癌物在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是可能會提高致癌的風險,不代表吃了就一定會導致癌症;癌症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病症,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並不是單純食用了某種食物就會患上癌症,它和遺傳、飲食、睡眠等多種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
國際權威雜誌《食品和化學毒物學》明確指出:丙烯醯胺致癌作用的安全攝入量上限為每千克體重2.6微克,神經毒性的安全攝入量為每千克體重40微克。
拿一個正常體重為70千克的人舉例,其能承受的安全攝入量為182微克,神經毒性的安全攝入量為2800微克,這兩個「數字」相當於一次性吃幾斤和十幾斤的爆炒佛手瓜。
況且,這個安全攝入量也並不代表超出此量就一定會患癌症,其意義只是超過此劑量會提高癌症的發病風險。
也就是說,炒佛手瓜雖然會產生丙烯醯胺,但這個量很少,靠普通人正常吃的那點量並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
另外,從烹調方式來看,爆炒佛手瓜產生的丙烯醯胺會比水煮佛手瓜產生的多,水煮佛手瓜會更加安全。從營養角度出發,也建議大家選擇蒸、煮、燉等低溫烹調方式,也能保留食物中更多的營養物質。
吃佛手瓜等蔬菜,要注意什麼?
1、佛手瓜等瓜類蔬菜是一類優秀的食材,大家可以經常攝入,每周食用瓜類蔬菜的次數建議大於四次。
2、吃蔬菜要到量。單日食用蔬菜的量應該達成300g—500g,深色蔬菜推薦佔到一半以上(建議每天至少要吃5種蔬菜,顏色在3種以上)。
3、選擇合適的烹調方式。建議大家使用蒸或者「水油燜」加工蔬菜,把控好加熱時間,少油少鹽。
4、加工烹調蔬菜,記住「先洗後切、起鍋放鹽、炒好即食、現吃現做」,增加飲食的健康係數,遠離各類食品安全問題。
綜上所述,癌症是由多種因素構成,並不會因為吃了某種食物就會致癌,所以請大家一定要科學看待,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
- THE END -
#癌症#生活百科#蔬菜
原文連結:科普中國 責任編輯:上方文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