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企業扎堆赴美上市背後:資本進場加速研發步伐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生物醫藥企業扎堆赴美上市背後:資本進場加速研發步伐,高額成本倒逼上市

記者 于娜 見習記者 郭怡琳 北京報導

2020年,可謂是生物醫藥版塊的「IPO井噴」年。截至12月8日,今年已有72家生物醫藥公司先後登陸納斯達克,年度上市數量創下近五年來生物醫藥公司IPO總數新高。僅12月4日當天,便有3家生物醫藥企業在納斯達克敲鐘。

疫情之年,健康成為廣大消費者的剛需。在此背景下,生物醫藥賽道被給予更多關注,市場需求的遞增為醫藥企業帶來利好。這些因素推動了生物醫藥板塊加速資本市場進程。對整體賽道而言,高額研發成本是企業發展的一道挑戰。

自媒體觀察員、微博大V財經林妹妹向《華夏時報》記者坦言:「今年是新經濟產業年,站在企業角度,不管有沒有其他幹擾因素,它們都會選擇赴美IPO。只有上市融資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儘管因為疫情,美國即將復甦的經濟可能再次大幅下滑。但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受關注的資本市場,同樣也是流通性最好、關注度最高的金融市場。赴美上市對企業未來融資意義非凡。」

資本進場加速企業研髮腳步

作為曾經的納斯達克敲鐘人,中締資本合伙人劉瑤感觸頗深。2019年5月,她的公司赴美上市。那天早上8點,劉瑤與她的50個戰略夥伴到達納斯達克小演播廳參與彩排。直至9點半,儀式正式開始。隨後,整個儀式在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播放展示15分鐘。用劉瑤的話說,「大屏幕見證了她職業生涯最榮耀的一刻」。

面對《華夏時報》記者,劉瑤回憶道:「 2011年春末,我進入了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在這個行業深耕的第8年,我們被納斯達克的遊戲規則吸引,最終選擇赴美上市。以我們上市的全球精選市場為例,他們對財務和流通性要求遠高於全球的其他市場,因此被譽為優質公司成就與身份的象徵。」

對投資方而言,納斯達克特有的造市人和保薦人制度是一道天然的保險屏障。納斯達克市場,造市人既可買賣股票,又可保薦股票。換句話說,他們可對自己擔任造市人的公司進行研究。

納斯達克還擁有自有的做市商制度。他們是一些獨立的股票交易商,可為投資者承擔某一隻股票的買進和賣出。

縱觀今年的IPO市場,許多投資者較早參與到公司的融資中,並且和公司一起成長,直到IPO。劉瑤也是其中之一,她表示:「疫情提高了大眾對生命的重視程度,隨之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市場需求的遞增為醫藥企業帶來利好。這些推動整個生物醫藥板塊在資本市場的發展進程。」

資本的進場加速了企業的研髮腳步。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我國CRO行業規模正在不斷擴大。隨著仿製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的推出,行業生存規則從根本上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傳統製藥企業開始向創新藥研發轉型,對專業化CRO服務需求不斷提升。2016年製藥企業研發外包比例約為80%,CRO市場滲透率35.45%。預計2021年,研發外包比例達到85%,CRO滲透率提升至46.45%。

以國內腫瘤創新藥研發頭部企業恆瑞醫藥為例,其研發投入也是同類國企中最高的。2019年上半年其研發支出共計達14.84億元。據中信證券徐佳熹團隊統計,在所有的A+H股中,以研發支出多少排序篩選出前100名,合計研發支出為249億元,佔全部上市藥企的84%。相較於往年同期,平均增幅超19%。

上市融資需求較為迫切

研發比例和CRO滲透率提升的背後,企業融資需求相應水漲船高。劉瑤補充道:「大部分生物醫藥研發企業,對於上市融資需求較為迫切。這類企業,投入周期長,投資回報慢,持續投入成本高。如果單純依靠股權投資不太現實,因此他們選擇通過IPO上市,從而獲取更加長期且便宜的資本。」

而企業新藥研發是一條極致燒錢路。

記者發現,近日美股IPO的5家企業,其中4家生命科學公司通過首次公開募股籌集數億美元,分別是Silverback Therapeutics、Kinnate Biopharma、Seer和Sigilon Therapeutics。其中,Kinnate Biopharma公司致力於開發治療癌症的RaF抑制劑。該公司官網介紹,B-Raf的突變體與多種人類腫瘤發病相關。目前已確定B-Raf激活的體細胞在黑色素瘤的突變率約為66%、甲狀腺癌中為35-70%、結腸癌中為5-20%、卵巢癌中為30%。因此,其可用於治療肺癌、黑色素瘤和其他實體瘤,且市場前景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於 2019年12月宣布超額認購7450萬美元B輪融資,今年8月又完成了98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據業內披露,該公司擬募資1.7億美元,計劃投入約1.05億美元研發RaF抑制劑KIN002787。

作為一種剛性需求,醫藥企業的研發具有經濟周期固定的特點。在劉瑤看來:「醫藥行業本身也是一個抗經濟周期程度較高的行業。投資機構加碼會影響整體流程,這是資本市場頻頻開放綠燈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財經林妹妹解讀:「疫情之年,開年時連花清瘟在疫情控制上的表現,影響到以嶺藥業的股票。這之後,醫藥股受到的關注度特別高,也被給予了很高的估值,所以吸引到很多同類企業上市。」

此外,資本市場的開放是對企業IPO的一次助攻。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也將對行業的平均估值帶來影響。另一方面,生物醫藥企業數量持續增加,賽道競爭勢必越發激烈。財經林妹妹說,「高瓴資本三季度的持倉,生物醫藥版圖基本沒變,巴菲特也是大舉加倉了醫藥。好的賽道和領域還是能被投資者認可,比如創新藥研發、眼科、骨科、牙科人體生命相關的領域。」

這種趨勢下,企業通過上市促進融資的模式越發多元化。劉瑤認為:「資本市場的開放賦予生物醫藥類企業一次機遇。」近年來,隨著中國境內的註冊制度開放,赴美上市企業中有一部分選擇了SPAC方式。SPAC IPO是指在開展業務前,企業就可以進行IPO。之後,企業可利用IPO籌集的資金對其他公司進行收購或併購。

截止10月中旬,SPAC IPO數量已經達到141起,這個數字超過2019年總數58起的2倍之多。傳統IPO過程可能需要24-36個月才能完成,而選擇SPAC上市,所需要的時間更短,通常3-4個月就能完成。

劉瑤進一步說道:「在今年3月上市的公司中,僅有一家生物醫藥公司是通過常規傳統的IPO上市,另外3家都是通過SPAC上市的。對於生物醫藥公司來說選擇SPAC方式提早上市,以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品牌背書,和獲取更便宜的研發資本,這種模式未來將更多地改變生物醫藥企業的融資方式。」

至此,上述IPO熱潮背後,隨著企業需求增量,專注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機構數量也會增多。這些投資機構中很多在其他行業深耕多年,他們的加入會給生物醫藥領域的企業帶來很多額外的資源。

相關焦點

  • 科創板成生物醫藥企業上市主通道 強者恆強趨勢下併購或加速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張敏在註冊制背景下,醫藥生物企業加速登陸資本市場。《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後發現,在中小板、創業板先後於2004年、2009年成立後,這兩個上市融資平臺相繼成為醫藥生物企業上市的主要通道。但自2019年科創板開閘以來,科創板已喧賓奪主,逐漸成為醫藥生物企業新的上市主要渠道。同花順數據顯示,自2019年7月份以來,醫藥生物行業有39家企業登陸科創板、5家登陸創業板、7家登陸主板上市。
  • ...標:醫藥代表備案辦法正式出臺 再鼎醫藥赴港二次上市 晶泰科技...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朱潔琰)訊,本周(9月27日至10月3日),醫藥行業投融重要事件包括:醫藥代表備案辦法正式出臺;再鼎醫藥赴港二次上市 上市首日收盤價達610港元/股;晶泰科技融資超3億美元,創AI藥物研發領域融資最高紀錄。《科創板日報》主播小K為您播報。
  • 獨家專訪亞盛醫藥楊大俊:創新和國際化是生物醫藥做大做強的根本
    首個新藥上市申請和生產基地建設相當於亞盛醫藥的「成人禮」,標誌著公司將從原創新藥研發企業成長為新藥研發製造企業。 楊大俊是時代的幸運兒,上世紀1970年代恢復高考後考入中山醫科大學(現中山大學),1980年代赴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進入喬治城大學Lombard癌症研究中心和密西根大學腫瘤學系工作。
  • 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步伐沒有停止
    9月7日,昨日,在2020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在中美加強溝通的情況下,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步伐沒有停止。方星海表示,我國股市總市值70萬億元,佔國內GDP70%,上市公司接近4000家。
  • 五家上市、二十家待上市,新區生物醫藥到底有多厲害?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今年的資本市場,生物醫藥板塊再次發揮經濟引擎效應,強勢拉動經濟重啟。在南京,生物醫藥上市企業有11家,江北新區佔5家,此外,新區至少還有20家企業計劃在未來3年內實現上市。我省是國內創新藥研發生產的高地,2019年獲批准上市藥品佔比和I類新藥佔比,均居全國首位。
  • 和鉑醫藥港股上市 核心藥先發優勢獲明星資本力捧
    在人才、政策、資本的多重助推下,中國的創新藥行業已全面起步,生物科技企業正以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在國內生根發芽並逐步壯大。和鉑醫藥作為一家專注於腫瘤免疫、免疫性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物研發企業,於2020年12月10日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交易上市,股票代碼為02142。
  • 聚光燈下的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變與不變 | 2020年度盤點
    從企業端來看,受一致性評價及帶量採購等政策影響,仿製藥的利潤率被大大壓縮,老牌醫藥企業加速創新轉型,一批生物科技公司在資本的助力下快速成長。創新藥及創新藥產業鏈、創新器械等以較高的成長性獲得市場青睞。創新藥企業中,2020年的一個重要特點是Biopharma被越來越多地提及,主要是部分Biotech經過前期沉澱綜合實力越來越強。
  • 中資企業赴美上市:逆流而上的融資路
    儘管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將面臨美國監管機構更加嚴苛的審查,但近期仍不斷有中國公司向美國證監會遞交上市申請。有分析人士認為,近期赴美上市企業主要是迫於投資方的壓力,未來企業轉向港股和上海科創板是趨勢。
  • 今年醫藥生物公司現全球IPO熱 專家建議繼續放開行業A股準入門檻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納斯達克上市的醫藥生物公司IPO數量也超過70家,創下近五年來醫藥生物公司年度IPO總數新高。醫藥生物公司全球IPO熱潮一方面源於疫情影響下投資者給予這類公司更高的估值,另一方面也是高額研發成本和市場認可讓醫藥生物公司加速資本進程。
  • 蘇州工業園區:探路從「零」培育生物醫藥產業
    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倪乾說,園區在硬體建設上遵循「生物醫藥產業前期主要依靠人才、資本投入」的規律,傾力打造公共實驗室等服務平臺,減少企業前期投入;又持續推出人才、金融等政策組合拳,全面營造科創「軟環境」。
  • 全球生物醫藥研發多點開花—新聞—科學網
    編者按 2017年對於全球生物醫藥研發來說是多點開花的一年,多個新藥研發創裡程碑式紀錄。2017年也是中國的「新藥元年」,在政策扶持下大批新藥獲批上市,中國藥企走向世界的步伐正在提速。 在春節來臨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藥物研究院研究員劉昌孝為讀者獻上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新春賀禮」,這也是他第七年在本報發布全球生物醫藥發展述評研究結果。從本期開始,我們將以「全球生物醫藥發展回眸與展望」系列報導的形式連續刊發。
  • 高速增長背後的研發挑戰及對策!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概況探究
    生物醫藥產業是將現代生物技術與各種形式的新藥研發、生產結合,以及與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相結合形成的產業,包括化學原料藥、化學製劑、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物製藥、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生物醫藥產業鏈從大的角度看,可劃分為基礎理論、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中試放大、生產製造及營銷上市等幾個環節。
  • 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再創新高,背後透露出哪些深意?
    最近看到的一則報導讓我虎軀一震:中國企業在川普任期內,反而突破重重阻礙,加快了在美上市的步伐!我仔細翻閱了USCC的報告,整理出了一份中國在美上市公司清單,有幾處特別的發現:步伐正在加快有人提出,中國公司在美上市經歷了三次浪潮
  • 生物醫藥產業年終捷報頻傳
    生物技術與大健康產業是北京經開區四大主導產業之一,產業產值在北京市佔比連續五年超過50%,聚集了包括拜耳、泰德、同仁堂等1400餘家企業,形成了涵蓋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健康產業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在系列舉措的激勵下,近期,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接連取得創新成果,新動能聚合發展新動力,也加速了經開區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邁向千億級的步伐。未來,經開區還將重點圍繞生物技術、靶向藥物、細胞治療、基因檢測、智能醫療器械、遠程醫療等新興業態,強化載體建設,完善服務體系,引培重點企業,實現產業長足發展。
  • 創投大佬林向紅: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的誕生背後
    「在過去的18多年,無論我在國有的創投,還是民營的創投,蘇州的生物醫藥產業一直是我投資的重心。」林向紅表示。蘇州生物醫藥園區誕生背後 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在接到這個任務後,林向紅一行人研究了像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廣州生物島等一些當時已經初具規模的生物醫藥園區的發展經驗。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舉全市之力聚焦張江打造中國藥谷,一大批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在張江落地。上海已有諸多的大企業落地,那蘇州的定位就是來支持創新型的創業型的生物醫藥企業發展。
  • 嘉和生物赴港IPO:一體化生物製藥平臺,3款新藥即將實現商業化
    新股 嘉和生物赴港IPO:一體化生物製藥平臺,3款新藥即將實現商業化 2020年7月3日 07:56:04 醫藥魔方本文轉自微信公號「醫藥魔方」從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推出「上市新規」以來,短短兩年時間裡,港股資本市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企業上市中心。
  • 多家成員企業新藥獲批,定義醫藥研發競爭力
    [ 編者按 ]加速新藥研發進程,是關乎醫生與病魔爭奪患者生存時間的重要抓手。近期,多家紅杉成員企業新藥審批獲得新進展,加速藥物研發從實驗室走向大眾的歷程,再度重新定義了醫藥研發的全新競爭力。
  • 8年研發燒掉30億仍無產品問世,「美女博士」執掌的康方生物IPO拼死...
    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的突然來襲,把醫藥板塊的諸多公司送上了漲停板。一時間,醫藥、生物製藥、醫療器械、防護用品、保健品都成了資本市場的熱詞,這或許是醫藥板塊企業IPO的最佳時機。  2018年4月,港交所發布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新規,允許未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企業帶「B」上市,歌禮製藥-B(1672.HK)、百濟神州-B(6160.HK)、華領醫藥-B(2552.HK)、信達生物-B(1801.HK)、亞盛藥業-B(6855.HK)等一批未盈利的生物醫藥類企業相繼成功赴港上市。
  • 沃森生物背後的高瓴資本魅影
    2018年6月,沃森生物卻宣布以3億元的價格轉讓持有的嘉和生物8.65%股權,隨後又將所持有的嘉和生物註冊資本約1.85億元對應的股權轉讓給HH CT投資。隨後,泰格醫藥旗下併購基金、HH CT分別向嘉和增資,使得沃森生物的持股比例降至13.59%,成為第三大股東。
  • 莞企「聯姻」上市醫藥國企,共建國際醫藥研發平臺
    近日,東莞西典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典醫藥」)和上市國企山東新華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製藥」),在松山湖高新區舉行國際醫藥聯合研究中心啟動儀式。共建國際醫藥研發平臺新華製藥是一家老牌的上市國企,於1996年上市,是我國重點骨幹大型製藥企業、亞洲最大的解熱鎮痛類藥物生產與出口基地,以及國內重要的心腦血管類、抗感染類及中樞神經類等藥物生產企業。此次,新華製藥為何和西典醫藥共建國際醫藥研發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