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生物醫藥企業扎堆赴美上市背後:資本進場加速研發步伐,高額成本倒逼上市
記者 于娜 見習記者 郭怡琳 北京報導
2020年,可謂是生物醫藥版塊的「IPO井噴」年。截至12月8日,今年已有72家生物醫藥公司先後登陸納斯達克,年度上市數量創下近五年來生物醫藥公司IPO總數新高。僅12月4日當天,便有3家生物醫藥企業在納斯達克敲鐘。
疫情之年,健康成為廣大消費者的剛需。在此背景下,生物醫藥賽道被給予更多關注,市場需求的遞增為醫藥企業帶來利好。這些因素推動了生物醫藥板塊加速資本市場進程。對整體賽道而言,高額研發成本是企業發展的一道挑戰。
自媒體觀察員、微博大V財經林妹妹向《華夏時報》記者坦言:「今年是新經濟產業年,站在企業角度,不管有沒有其他幹擾因素,它們都會選擇赴美IPO。只有上市融資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儘管因為疫情,美國即將復甦的經濟可能再次大幅下滑。但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受關注的資本市場,同樣也是流通性最好、關注度最高的金融市場。赴美上市對企業未來融資意義非凡。」
資本進場加速企業研髮腳步
作為曾經的納斯達克敲鐘人,中締資本合伙人劉瑤感觸頗深。2019年5月,她的公司赴美上市。那天早上8點,劉瑤與她的50個戰略夥伴到達納斯達克小演播廳參與彩排。直至9點半,儀式正式開始。隨後,整個儀式在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播放展示15分鐘。用劉瑤的話說,「大屏幕見證了她職業生涯最榮耀的一刻」。
面對《華夏時報》記者,劉瑤回憶道:「 2011年春末,我進入了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在這個行業深耕的第8年,我們被納斯達克的遊戲規則吸引,最終選擇赴美上市。以我們上市的全球精選市場為例,他們對財務和流通性要求遠高於全球的其他市場,因此被譽為優質公司成就與身份的象徵。」
對投資方而言,納斯達克特有的造市人和保薦人制度是一道天然的保險屏障。納斯達克市場,造市人既可買賣股票,又可保薦股票。換句話說,他們可對自己擔任造市人的公司進行研究。
納斯達克還擁有自有的做市商制度。他們是一些獨立的股票交易商,可為投資者承擔某一隻股票的買進和賣出。
縱觀今年的IPO市場,許多投資者較早參與到公司的融資中,並且和公司一起成長,直到IPO。劉瑤也是其中之一,她表示:「疫情提高了大眾對生命的重視程度,隨之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市場需求的遞增為醫藥企業帶來利好。這些推動整個生物醫藥板塊在資本市場的發展進程。」
資本的進場加速了企業的研髮腳步。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我國CRO行業規模正在不斷擴大。隨著仿製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的推出,行業生存規則從根本上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傳統製藥企業開始向創新藥研發轉型,對專業化CRO服務需求不斷提升。2016年製藥企業研發外包比例約為80%,CRO市場滲透率35.45%。預計2021年,研發外包比例達到85%,CRO滲透率提升至46.45%。
以國內腫瘤創新藥研發頭部企業恆瑞醫藥為例,其研發投入也是同類國企中最高的。2019年上半年其研發支出共計達14.84億元。據中信證券徐佳熹團隊統計,在所有的A+H股中,以研發支出多少排序篩選出前100名,合計研發支出為249億元,佔全部上市藥企的84%。相較於往年同期,平均增幅超19%。
上市融資需求較為迫切
研發比例和CRO滲透率提升的背後,企業融資需求相應水漲船高。劉瑤補充道:「大部分生物醫藥研發企業,對於上市融資需求較為迫切。這類企業,投入周期長,投資回報慢,持續投入成本高。如果單純依靠股權投資不太現實,因此他們選擇通過IPO上市,從而獲取更加長期且便宜的資本。」
而企業新藥研發是一條極致燒錢路。
記者發現,近日美股IPO的5家企業,其中4家生命科學公司通過首次公開募股籌集數億美元,分別是Silverback Therapeutics、Kinnate Biopharma、Seer和Sigilon Therapeutics。其中,Kinnate Biopharma公司致力於開發治療癌症的RaF抑制劑。該公司官網介紹,B-Raf的突變體與多種人類腫瘤發病相關。目前已確定B-Raf激活的體細胞在黑色素瘤的突變率約為66%、甲狀腺癌中為35-70%、結腸癌中為5-20%、卵巢癌中為30%。因此,其可用於治療肺癌、黑色素瘤和其他實體瘤,且市場前景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於 2019年12月宣布超額認購7450萬美元B輪融資,今年8月又完成了98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據業內披露,該公司擬募資1.7億美元,計劃投入約1.05億美元研發RaF抑制劑KIN002787。
作為一種剛性需求,醫藥企業的研發具有經濟周期固定的特點。在劉瑤看來:「醫藥行業本身也是一個抗經濟周期程度較高的行業。投資機構加碼會影響整體流程,這是資本市場頻頻開放綠燈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財經林妹妹解讀:「疫情之年,開年時連花清瘟在疫情控制上的表現,影響到以嶺藥業的股票。這之後,醫藥股受到的關注度特別高,也被給予了很高的估值,所以吸引到很多同類企業上市。」
此外,資本市場的開放是對企業IPO的一次助攻。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也將對行業的平均估值帶來影響。另一方面,生物醫藥企業數量持續增加,賽道競爭勢必越發激烈。財經林妹妹說,「高瓴資本三季度的持倉,生物醫藥版圖基本沒變,巴菲特也是大舉加倉了醫藥。好的賽道和領域還是能被投資者認可,比如創新藥研發、眼科、骨科、牙科人體生命相關的領域。」
這種趨勢下,企業通過上市促進融資的模式越發多元化。劉瑤認為:「資本市場的開放賦予生物醫藥類企業一次機遇。」近年來,隨著中國境內的註冊制度開放,赴美上市企業中有一部分選擇了SPAC方式。SPAC IPO是指在開展業務前,企業就可以進行IPO。之後,企業可利用IPO籌集的資金對其他公司進行收購或併購。
截止10月中旬,SPAC IPO數量已經達到141起,這個數字超過2019年總數58起的2倍之多。傳統IPO過程可能需要24-36個月才能完成,而選擇SPAC上市,所需要的時間更短,通常3-4個月就能完成。
劉瑤進一步說道:「在今年3月上市的公司中,僅有一家生物醫藥公司是通過常規傳統的IPO上市,另外3家都是通過SPAC上市的。對於生物醫藥公司來說選擇SPAC方式提早上市,以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品牌背書,和獲取更便宜的研發資本,這種模式未來將更多地改變生物醫藥企業的融資方式。」
至此,上述IPO熱潮背後,隨著企業需求增量,專注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機構數量也會增多。這些投資機構中很多在其他行業深耕多年,他們的加入會給生物醫藥領域的企業帶來很多額外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