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 匠人龍俊青的「簫笛人生」

2020-12-18 中國僑網

龍俊青用匠心製作出一支支飽含溫度、富有靈魂的簫和笛。(《深圳僑報》/何小娟 於靜波 圖)

匠人龍俊青的「簫笛人生」

沿著龍崗大道一路向東,至坪地街道黨群活動中心附近某處不起眼的小巷,一座廠房二樓「龍秦樂器」製作坊裡常年簫笛聲悠揚,龍崗奇人龍俊青十多年來,堅持純手工製作,將內心痴迷和對音樂理解,付諸樂器之身。雖然身處阡陌小巷之中,卻因技藝精湛,吸引不少音樂名家絡繹登門。

龍俊青今年四十出頭,戴著近視眼鏡,穿著白色對襟長衫,一副藝術範。他生在「中國曲藝之鄉」湖南祁東縣,12歲左右受老師啟蒙,愛上吹笛弄簫,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四處拜師,日夜吹奏。

2003年,龍俊青27歲,懷揣200元人民幣,南下深圳。從小就喜歡吹簫笛、吹葫蘆絲的他,憑此薄技,開始了在深圳的5年闖蕩生活,擺地攤、駐公園、辦沙龍,一邊吹奏一邊銷售,晚上就研究樂譜,製作笛子葫蘆絲,有時為調一個音,通宵達旦。久而久之,龍俊青在深圳圈內小有名氣,時不時有社團請去上課,並引起器樂界名家譚寶碩等老師的關注,一來二往,便成了朋友。

一路走來,龍俊青也收穫了愛情。2008年,他與志趣相投的川妹子秦小群喜結連理,走進婚姻殿堂。這一年,在朋友們的幫襯下,他們的琴行開業,期間經常有顧客反映,他所售簫笛很多存在音準不準的問題,這一下觸動了有同樣困擾的龍俊青。

「每件樂器,都有獨特的生命和靈魂,非手工難以實現。」在繁華的深圳,龍俊青選擇坪地偏僻一隅,潛心鑽研笛簫製作技藝,每天工作16小時。一根山間之竹,要巧奪天工,變為樂器,吹出天籟之音,需耗費製作師很多心血。選材、烘烤、磨內膛、定調、鑽孔、調音……每一個環節,都考驗著製作師的技藝,磨礪著製作師的匠心。僅磨內膛環節,就需在不同型號的「狼牙棒」上,反覆磨礪數次,才能氣順音圓。調音環節全靠製作師藝術修為,在吹孔中小心翼翼打磨。「因為制簫這個行業比較冷門,一些工具又買不到,只好自己慢慢研究摸索,才有現在一整套制簫工具。」龍俊青說。

在笛簫製作行業,選材也極為嚴苛。痴迷的龍俊青只要聽說哪裡有好的竹材,他都會前去「尋寶」。優質的竹材大多生長在1500米海拔的地方,山高路陡,龍俊青經常是手腳並用,背著竹材「爬」下山。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多年鑽研,龍俊青大膽創新,突破傳統桎梏,將楠竹、白竹、桂竹、紫竹、香妃竹等眾多種類的竹子,變成一支支獨具音色的笛和簫。

憑著一顆匠心,龍俊青製作出一支支飽含溫度、富有靈魂的簫和笛,在行業內名氣大增,成為陳鴻燕、黃金成、孫永志等眾多音樂家的座上賓,龍秦出品的簫笛也登上了世界頂級音樂舞臺。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一方面視簫笛為生命的龍俊青對待徒弟十分嚴格,從入門考查、人品資質到工作態度和吃苦耐勞精神,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另一方面,他將做工過硬的初級成品價格定得不高,希望這冷門的傳統樂器能夠走入尋常百姓家。「想要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樂器,學習並製作這個東西,所以我打算申請非遺,把制簫的技藝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龍俊青這樣說道。

面對丈夫對制簫的執著甚至「痴迷」,妻子秦小群也從不理解到支持。「剛開始很辛苦,收入少,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有過沒錢買菜、交租的窘境,家裡人難免也有抱怨,但是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我們的簫笛製作技藝越來越專業,得到不少音樂名家的讚賞,之前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現在覺得特別驕傲!」(何小娟 於靜波)

相關焦點

  • 庖丁家傳承美食匠人精神 打造創新的餐飲格局
    庖丁家鮮牛肉火鍋傳承戰國庖丁之美食匠人精神,再現「庖丁解牛」之烹飪經典,開堂設店,還原古人精湛廚藝,精烹細煮,取肉之至味,佐蔬之鮮香,面向天下食客,奉獻出一道食之欲罷不能的饕餮大餐。庖丁家鮮牛肉火鍋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作為鮮牛肉火鍋的潮流引領者,不斷在火鍋中融入綠色、健康、養生的理念,並作為從始至終的經營方向。
  • 茶語大師茶空間:傳承匠人精神,專注茶行業創新
    在七次出訪中,八次介紹、論述了茶文化的價值,六次與外國元首茶敘,為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做出了表率。中共十九大號召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大健康產業,均是茶事業最大的政策利好。茶葉對社會和文化的價值不言而喻,如何抓住新時代的歷史機遇,推進茶文化與茶產業現代化呢?茶語大師茶空間緊跟國家政策導向,發展成為行業新標杆。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老二次元」匠人走紅的美麗啟迪
    72歲木雕匠人與27歲拍客攜手「破圈」。 阿偉將盧正義製作木雕的過程,拍成視頻,發到網上,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的目光,僅128天,關注盧正義的粉絲就達到了百萬。  「老二次元」匠人走紅,讓老匠人驚喜,讓年輕拍客驚喜,讓網絡文化驚喜,不過,最為驚喜的還是這個走紅給我們帶來的美麗啟迪。
  • 《了不起的匠人》從師徒傳承看文化內核
    除了亮相坎城將傳統東方文化更自信、更具深度的展現給世界,本周,《了不起的匠人3》還應邀參加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一帶一路」主題日論壇活動。《了不起的匠人3》作為《絲路時間》即將推出的精品節目在發布環節中亮相。《了不起的匠人》系列,作為新一代紀錄片中的大文化IP,從第一季到第三季,探訪了亞洲30多個地區,記錄40多種傳統手工藝製作過程,為世界物質文化存檔。
  • 優酷《了不起的匠人2》:「微記錄」匠人精神,喚醒文化共識
    與傳統記錄片較大體量的枯燥記錄不同,該節目嘗試從旁觀者的角度,展現手工匠人原本的生活樣貌,後期剪輯採用影視化的視聽語言包裝帶給網民全新觀感體驗。在泛娛樂化與快節奏生活的當下,節目拋棄傳統紀錄片的程式化製作與說教性風格,將鏡頭更多著墨於手工藝人對其個人生活和手藝傳承上的探索,贏得了多數網民的好評。
  •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了不起的匠人》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運勢而生,片中的主人公們所學的專業並不是這個,但因為熱愛,他們或拜師學藝或摸索自學或繼承家傳,做有一技之長的匠人成了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另外片中所傳達的文化傳承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更是符合了當前「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等政策導向。
  • 《了不起的匠人》第四季歸來 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手藝
    《了不起的匠人2019》總策劃、總編劇熊熠。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4月2日電 (記者 馬海燕)第四季《了不起的匠人》2日在優酷開播。本季內容覆蓋剪紙、國畫、麵塑、仿古青花瓷、篆刻書法、植物染色、甲冑復原等12種傳統工藝。
  •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2020-08-2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匠人匠心《巧手神探》接檔《聲臨其境3》
    原創手工綜藝創意加碼 巧手VS神探甄別攻守戰對壘《巧手神探》作為手工競技類真人秀節目,憑藉手工匠人的巧奪天工、大開眼界的創意腦洞、流暢豐富的情景劇情,來引領當下時代的生活潮流。能工巧匠們將在節目中靠雙手創造美好,帶領觀眾裝點生活,治癒焦慮。
  • 新老匠人探尋惠州陶瓷復活之路,傳承創新東平窯文化
    傳承創新新老藝人重燃千年窯火築匠心拉坯、利坯、修足、蘸釉、蕩釉……日前,記者來到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東平窯陶瓷傳承創新基地,林惠新正帶領學生學習製作東平窯陶瓷。他們各自發揮著自己的優勢,對東平窯進行創新、傳承。漸漸地,東平窯作品又重回人們的視野中,讓很多人重新認識和認可。今年,由荔枝茶具組、西湖賞盤、富貴碗等組成的東平窯系列作品更是入選了2020年惠州手信50強。
  • 荃盛1907丨百年工藝 匠人傳承
    荃盛百年工藝,匠人傳承2020年端午新品上市會圓滿成功活動簡介3月29日,浙江荃盛食品(以下簡稱荃盛)「荃盛1907——百年工藝 匠人傳承」端午新品上市會在荃盛集團舉行。04活動繼續「荃盛1907 百年工藝 匠人傳承」是本次活動的主題,其中「荃盛1907」有什麼含義呢呢?荃盛品牌管理部經理林曉琴作2020荃盛粽子商品報告,向大家講述荃盛背後那不為人知的百年故事以及荃盛品牌的發展歷程。
  •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2020/12/08 06:58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遊歷 瀏覽:1165
  • 志玲帶你走進東陽竹編的師徒傳承《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首播
    2018-01-18 06:5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晨茵「浙江東陽自古被稱為百工之鄉,竹編手藝人眾多,可被邀請修故宮的巧匠,只有何福禮一個……」在知性女神林志玲的溫柔解說中,曾攢下良好口碑的系列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重磅歸來,1月18日正式在優酷首播,而第一集便將鏡頭對準
  • 《了不起的匠人》第四季:讓傳統文化越來越年輕
    ,始終用年輕化的創新思維講故事,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讓節目有風格、有溫度。《了不起的匠人》本季節目每期都選擇兩位匠人,但在同一個主題下各有側重:一位匠人以「傳承」的身份出現,講述其如何耗費數十年時間鑽研並將傳統工藝延續下來的經歷;另一位匠人則是帶著「創新」理念而來,更突出從傳統工藝中尋求個性化創新的主題。
  • 孩子承襲父母的事業,日本的「匠人傳承」背後究竟是指什麼?
    其中,堪稱日本版的《人生七年》,記錄了來自不同家庭環境之中的孩子,從七歲到十四歲,從21歲再到28歲,想要脫離開原生家庭的桎梏,向上突破的社會流動究竟是什麼樣的呢?結果顯示,「孩子承襲父母的事業」這一現象更為明顯。
  • 綜藝訊 | 優酷《了不起的匠人2019》0402回歸 楊冪鄧倫《密室大...
    優酷《了不起的匠人2019》0402回歸 《了不起的匠人》第四季即將回歸,節目將於4月2日登陸優酷平臺。該節目主要關注傳統手工藝的挖掘和呈現。節目第一季將鏡頭對準亞洲各地不同匠人的手藝生活,用微紀錄的形式展現了他們不同的技術手藝;第二季聚焦東方美,講述了在12位匠人手中誕生的東方器物以及其背後的故事;第三季以「師徒傳承」為主題,展現了一門手藝在師徒間技術的傳承、以及思想、文化、情感的傳承。
  • 匠人「父子檔」 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在溫州,有一「工匠」父子檔傳承發揚溫州縫合鞋技藝,給該手藝「縫」上了「非遺」標籤,續寫著溫州皮鞋背後的匠人故事。 「我碰到過很多老一輩手藝人,他們的『守藝』精神給了我繼續做匠人的動力。」陳文華說,自己堅持做手工鞋受到老一輩手藝人的關注。例如上海的一個製鞋老師傅,特意把制蠟的秘方寫給他;溫州一位83歲鞋工阿婆來店裡,手把手教授他「搓鬃毛」;還有位老師傅剛從醫院出院,就送來了一塊「狗鏈子皮」,講授制皮工藝,這些都讓他受益匪淺。
  • 玉石雕刻,指尖上的傳承|中國匠人大會工藝美術大師特輯
    #中國匠人大會#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國度,上下五千年,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更替,文明的興衰,歷史長河滔滔,匠人代代相傳,繼承與發揚,不變的是歷經磨礪的匠人精神和匠人人格!
  • 編繩60載的非遺傳承老匠人:將美好感情傳遞給其他人
    葛恩光自學編織繩結,不斷探索創新。2010年,葛恩光的中國結製作技藝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葛恩光說,傳統繩結技法只有蝴蝶結、如意結等十幾種,但優秀的繩結匠人能夠根據需要將技法相互搭配,創作出千變萬化的作品。「這都是在千萬次練習中磨練出來的。創作複雜作品時,常常編了拆、拆了編,往往要花費數月時間才能成功。」
  • 楊春龍: 在傳承和創新中詮釋別樣人生(下)
    楊春龍: 在傳承和創新中詮釋別樣人生(下)      劍川木雕藝人楊春龍二十多年來痴迷於老木雕的搜集,在技藝的傳承中,憑著對劍川木雕的熱愛和執著,創新劍川木雕,詮釋了自己別樣的人生。       2002年楊春龍在麗江古城成立了「啄木人」木雕工作室,力圖在表現題材、雕刻技法上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