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俊青用匠心製作出一支支飽含溫度、富有靈魂的簫和笛。(《深圳僑報》/何小娟 於靜波 圖)
匠人龍俊青的「簫笛人生」
沿著龍崗大道一路向東,至坪地街道黨群活動中心附近某處不起眼的小巷,一座廠房二樓「龍秦樂器」製作坊裡常年簫笛聲悠揚,龍崗奇人龍俊青十多年來,堅持純手工製作,將內心痴迷和對音樂理解,付諸樂器之身。雖然身處阡陌小巷之中,卻因技藝精湛,吸引不少音樂名家絡繹登門。
龍俊青今年四十出頭,戴著近視眼鏡,穿著白色對襟長衫,一副藝術範。他生在「中國曲藝之鄉」湖南祁東縣,12歲左右受老師啟蒙,愛上吹笛弄簫,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四處拜師,日夜吹奏。
2003年,龍俊青27歲,懷揣200元人民幣,南下深圳。從小就喜歡吹簫笛、吹葫蘆絲的他,憑此薄技,開始了在深圳的5年闖蕩生活,擺地攤、駐公園、辦沙龍,一邊吹奏一邊銷售,晚上就研究樂譜,製作笛子葫蘆絲,有時為調一個音,通宵達旦。久而久之,龍俊青在深圳圈內小有名氣,時不時有社團請去上課,並引起器樂界名家譚寶碩等老師的關注,一來二往,便成了朋友。
一路走來,龍俊青也收穫了愛情。2008年,他與志趣相投的川妹子秦小群喜結連理,走進婚姻殿堂。這一年,在朋友們的幫襯下,他們的琴行開業,期間經常有顧客反映,他所售簫笛很多存在音準不準的問題,這一下觸動了有同樣困擾的龍俊青。
「每件樂器,都有獨特的生命和靈魂,非手工難以實現。」在繁華的深圳,龍俊青選擇坪地偏僻一隅,潛心鑽研笛簫製作技藝,每天工作16小時。一根山間之竹,要巧奪天工,變為樂器,吹出天籟之音,需耗費製作師很多心血。選材、烘烤、磨內膛、定調、鑽孔、調音……每一個環節,都考驗著製作師的技藝,磨礪著製作師的匠心。僅磨內膛環節,就需在不同型號的「狼牙棒」上,反覆磨礪數次,才能氣順音圓。調音環節全靠製作師藝術修為,在吹孔中小心翼翼打磨。「因為制簫這個行業比較冷門,一些工具又買不到,只好自己慢慢研究摸索,才有現在一整套制簫工具。」龍俊青說。
在笛簫製作行業,選材也極為嚴苛。痴迷的龍俊青只要聽說哪裡有好的竹材,他都會前去「尋寶」。優質的竹材大多生長在1500米海拔的地方,山高路陡,龍俊青經常是手腳並用,背著竹材「爬」下山。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多年鑽研,龍俊青大膽創新,突破傳統桎梏,將楠竹、白竹、桂竹、紫竹、香妃竹等眾多種類的竹子,變成一支支獨具音色的笛和簫。
憑著一顆匠心,龍俊青製作出一支支飽含溫度、富有靈魂的簫和笛,在行業內名氣大增,成為陳鴻燕、黃金成、孫永志等眾多音樂家的座上賓,龍秦出品的簫笛也登上了世界頂級音樂舞臺。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一方面視簫笛為生命的龍俊青對待徒弟十分嚴格,從入門考查、人品資質到工作態度和吃苦耐勞精神,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另一方面,他將做工過硬的初級成品價格定得不高,希望這冷門的傳統樂器能夠走入尋常百姓家。「想要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樂器,學習並製作這個東西,所以我打算申請非遺,把制簫的技藝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龍俊青這樣說道。
面對丈夫對制簫的執著甚至「痴迷」,妻子秦小群也從不理解到支持。「剛開始很辛苦,收入少,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有過沒錢買菜、交租的窘境,家裡人難免也有抱怨,但是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我們的簫笛製作技藝越來越專業,得到不少音樂名家的讚賞,之前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現在覺得特別驕傲!」(何小娟 於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