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圖景打開!深圳上海武漢等五地智慧城市新政解讀

2021-01-14 手機鳳凰網

作者 |

李水青

編輯 |

漠影

2021年開啟不到半月,一幅數字中國新圖景已徐徐打開。

智東西1月13日報導,近日,包括深圳、上海、南京、蘇州、武漢等地紛紛推出支持智慧城市發展的新方案,正式開啟2021「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智慧城市「新賽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一度打亂國民生活生產部署,全球經濟格局、貿易環境更加複雜、多變。在這種不確定性盛行的風險社會,數位化成為企業乃至產業轉型的一大明確方向。在新基建的賦能下,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成為我國「十四五」的一大重要規劃。

在這種背景下,不僅上海、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在開年第一個工作日推出「數字中國城市典範」、「國際數字之都」等新藍圖,蘇州、武漢、南京等城市也選擇在「新年第一會」、「一號文件」亮出數字城市、創新名城等路線圖、任務書。

各地紛紛打響數字中國城市建設的「發令槍」。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歷了從建系統到建城市大腦的近十年發展。那麼在後疫情時代的2021年,國內國外環境和格局都更加複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又有什麼樣的新使命和新內涵?讓我們按圖索驥,從深圳、上海、南京、蘇州、武漢幾地最新推出的智慧城市方案中找尋答案。

一、深圳——膽子大步子快,突出新基建和數據要素

2021年1月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布《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提出聚焦「優政、興業、惠民」,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市民三位一體的數字深圳。

深圳定下發展目標:到2025年,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鵬城智能體,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和「數字中國」城市典範。具體來說,深圳要建成「1+4」體系:「1」即「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4」即「公共服務、城市治理、數字經濟和安全防控」4大板塊。

深圳的數字城市方案的兩大關鍵詞分別是新基建、數據。在深圳市政府官網發布的《意見》解讀中指出,《意見》主要具有以下4個特點

一是突出新基建,強化新型基礎設施作為總支撐。

二是突出依法治數,發揮數據要素核心驅動引擎作用。

三是突出開放用數,推動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發展。

四是突出區域協同和國際合作,提升全球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方案直擊「數據」這一行業發展痛點。深圳正推動《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暫行條例》立法和實施,具體來說,將通過數據確權促應用,更注重完善公共數據和個人信息保護。同時,深圳還提出搭建市場化交易平臺、建立健全數據產權交易和行業自律機制等舉措,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上總書記指出,廣東、深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面臨的資源要素約束更緊,受到來自國際的技術、人才等領域競爭壓力更大,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

此次《意見》深入貫徹總書記講話,可見深圳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敢為天下先」發展數字經濟的步伐。

二、上海—— 智慧城市「三級跳」,衝刺國際數字之都

2021年首個工作日,上海市政府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意見》計劃,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推動「經濟、生活、治理」全面數位化轉型

2020年11月12日,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總書記指出,浦東要全力做強創新引擎,聚焦關鍵領域發展創新型產業,加快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領域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而本次《意見》中最醒目的一大關鍵詞就是「數字產業集群」,被上海市科委解讀為本方案的「數字密碼」。

上海指出,加快建設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以數據流動牽引資金、人才、技術、知識等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建立跨地域科技資源的協作網絡,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連結快車道。

從上海實踐來看,其數字城市建設經歷了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三級跳」:

2011-2013年,首次提出「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戰略,鋪設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全國首個光網城市;2014-2016年,出臺智慧城市第二個行動計劃,推進市民電子健康檔案等一批公共服務項目;2017年至今,出臺「3+3」智慧城市建設若干意見,推動數據共享開放、應用融合創新。

不同於上海在2020年2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更強調智慧政府、智慧社會,本次《意見》更關注經濟數位化轉型。

當下,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標誌上海在新的歷史階段開啟國際數字之都建設的新徵程。

三、蘇州——支持上海,立足製造業做轉型

同樣是2021年第一個工作日,蘇州市政府以「新年第一會」的方式,發布市政府「1號文件」《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和數位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2023年)》,明確蘇州數字經濟和數位化發展「路線圖」,錨定「全國數位化引領轉型升級標杆城市」目標。

蘇州表示,全方位服務對接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等重大課題。

蘇州按照「12345」戰略推進數位化轉型:

「1」是聚力加快推動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打響「工業網際網路看蘇州」品牌,爭當全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城市標杆;

「2」是聚焦匯聚全球頂尖數字創新資源,聚焦營造國際一流數字創新生態,爭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城市標杆;

「3」是全面推進「一網通用」「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建設,打造全國政府數字治理的城市標杆;

「4」是主攻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數位化治理和數據要素化,爭當全國數字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城市標杆;

「5」是堅持數字創新引領,構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數字政府、數字安全五大新高地,放大數位化發展新優勢,爭當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標杆。

蘇州計劃,到2023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要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6%以上,數字經濟領域有效發明專利累計擁有量達到7000件以上,PCT專利申請量達到1000件以上。

「製造業是蘇州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優勢所在,通過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才有可能行穩致遠,實現高質量發展。」蘇州市工信局局長蔡劍峰介紹,蘇州擁有3萬多億元的工業底盤,不僅有著推動數位化轉型的迫切需求,也有著實現數位化發展的強大基石。

▲蘇州市某智能智造工廠外部

四、南京——「一號文件」聚焦創新

南京也在「新年第一會」上重磅發布「一號文件」:《關於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創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

這是連續第四年,南京市委1號文件聚焦「創新名城」。文件從原始創新、企業創新、產業創新、載體創新、人才創新、金融創新、開放創新、全域創新、制度創新等9個方面提出20條政策措施。

推動新經濟快速發展是南京今年的一大任務,在激勵制層面也亮出「真金白銀」。

南京提出促進數字產業化,打造全球數字經濟特色產業園區,優先獲得資金支持和要素保障;同時,促進產業數位化,對圍繞八大產業鏈需求的省級以上「 5G +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示範項目,按信息化建設投資額的20%,最高500萬元給予支持。

南京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快速推進商貿數位化轉型和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對商貿數字示範標杆企業給予最高100萬獎勵

可以看到,以上海、蘇州、南京為代表的長三角城市群成員走在2021數字中國建設的前列。

▲南京青奧中心

五、武漢——迎頭趕上,關注數據與城市大腦互動

同樣在近期推出智慧城市新政策的還有武漢。受疫情影響,武漢在2020年智慧城市建設節奏受到影響,但武漢的數位化轉型正在迎頭趕上。

2020年12月31日,武漢市政府發布《武漢市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指導未來三年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

武漢智慧城市方案按照「1153」總體架構,即:1個雲網,1個大腦,政府管理、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產業創新、生態宜居等5大重點應用領域,運行管理、標準規範、信息安全等3大保障體系。

從核心任務來看,武漢在智慧城市新三年規劃中也更加關注數據

武漢表示要推進數據匯聚共享開放,提升數據資源「聚、通、用」水平。依託城市大腦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到2022年公共信息資源社會開放率達到80%及以上

武漢還提出,2021年在城市管理、應急預警、民生需求、產業發展等領域建成40個以上城市運行指標模型,逐步構建與城市運行同步的數字孿生城市。連通90%以上的城市治理智慧應用,統籌建立一批以「辦好一件事」為目標的數字賦能城市治理的業務場景。除此之外,武漢還提出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不關門的數字博物館等惠民服務領域的數位化轉型任務。

▲武漢光谷廣場

六、「十四五」開局之年,數字中國新圖景打開

2021年開啟不到半月,一幅數字中國新圖景已徐徐打開。

可以看到,今年率先推出數字城市政策的上海和深圳都聚焦在數字驅動經濟發展和數字治理。南京、蘇州、武漢的方案也都緊跟「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關於數字中國要求。而此前,北京、廣州等地也推出了數位化轉型相關政策,比如北京在 2020年 9月份推出了《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綱要(2020-2022 年)》,展現出數位化轉型政策向好的苗頭。

2020年11月3日,中央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建議》指出,在重點行業規劃方面,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關注數位化和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在目前領先的 5G 和人工智慧領域繼續發力,加速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而在當下疫情加劇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國際關係複雜化背景下,2021新的一年到來,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到來,各地紛紛貫徹數字中國建設理念的方案打響智慧城市建設的「發令槍」。

當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成為當下中國產業的一大發展主題。

平安證券發布報告認為:「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是 2021 年國內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談到數位化對產業的具體影響,報告認為第二產業會明顯提速,之後是服務業和農業。

具體來說,報告認為,第二產業中產品和流程數位化轉型趨勢明顯,通過向數位化要效率或效益的訴求比較高,工業網際網路、工業軟體、產品智能化、智能建築等正在加速應用。

第三產業數位化程度本來就較高,平臺經濟對經濟效率的提升效果可能出現邊際遞減,未來需要在創新和社會效益方面取得均衡,資本的無序擴張會受到限制;農業數位化應用創新也在加速,目前還主要是農村電商、食品溯源等方面有一些散點應用,數字產業化還需時日。

七、智慧城市產業鏈日漸完整,十萬億級市場在望

自2012年起,我國開啟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截至2018年底,中國95%的副省級城市、83%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個城市,在政府工作計劃中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

從產業角度來看,有數據顯示智慧城市已經形成十萬億級市場。據德勤統計,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規模近幾年均保持 30%以上增長,2019 年市場規模達 10.5 萬億元。以此推算,2021年我國智慧城市規模有望超15萬億。

此外,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智慧城市本級財政建設投資佔 GDP 比重約為 0.1%-0.5%,2019 年全國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約為 1.7 萬億元,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例為 3.1%。

當下,隨著國家新基建、數字中國的部署,整個日益完整的智慧城市產業鏈有望迎來一個十萬億級的巨大市場

經過近十年發展,從產業鏈布局來看,我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智慧城市產業鏈布局。中國信通院近日發布的《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2020)》指出,包括 ICT 設備供應商、電信運營商、系統集成商、軟體開發商、網際網路企業、金融企業及房地產企業等,已經在智慧城市領域開疆拓土、跑馬圈地。

▲智慧城市產業圖譜(2020)(圖源中國信通院《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2020)》)

隨著我國智慧城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包括標準規範、頂層設計、基礎設施、城市智能中樞、智能應用等領域的產業鏈玩家都有望迎來新機遇。

▲基礎設施產業圖譜(圖源中國信通院《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2020)》)

▲智能中樞產業圖譜(圖源中國信通院《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2020)》)

▲智慧應用產業圖譜(圖源中國信通院《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2020)》)

結語:智慧城市新十年,數字中國宏圖徐徐展開

不知不覺,我們的智慧城市建設已經走過近十年,許多十年前難以實現的圖景現在已經實現。那麼十年之後我們生活的城市面貌會是怎樣?雖然很少有居民對城市的期待是數位化,但我們期待的生活便利、工業發達、環境美好卻需要數位化、智能化的技術來促成。

2021年伊始,深圳、上海、蘇州等城市率先推出智慧城市相關新方案,不約而同地表露出新階段聚焦數位化,重視新基建的特點。在當下後疫情時代,國內外環境都變得更加複雜,但危機也為各地的智慧城市發展帶來新機遇。當下智慧城市更注重從底層基礎設施、中層數據共享和治理以及上層民眾可感服務的角度發展智慧城市,並更強調數位化促進經濟增長,為產業鏈各環節玩家帶來新機遇。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一線、準一線以及各路飛速發展的城市黑馬們亮出的智慧城市藍圖,或許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的中國城市發展;無論是新基建、雙循環等國家發展的百年宏圖大計,還是5G、人工智慧等眼前的科技應用浪潮,城市都成為最重要的承載底盤。

相關焦點

  • 各地新政連出 2021年智慧城市領域開局即熱點
    原標題:各地新政連出,2021年智慧城市領域開局即熱點   元旦假期剛過,1月4日,上海市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意見》,蘇州市發布《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和數位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 深圳上海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啟動
    11月6日,由深圳市商務局指導,南山區工信局、深圳市蝸牛產業工場運營服務有限公司主辦的2020 深圳· 智慧城市產業項目對接會暨南山區投資推介會在滬舉辦,作為第三屆進博會深圳交易團系列活動之一,吸引了來自深圳、上海兩地智慧城市領域企業130餘家參會。
  • 解讀創新城市「智慧代碼」——華為助力深圳智慧城市建設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人工智慧人臉識別乘客通過安檢中國[深圳,2020年5月21日]一個城市的「智慧」不僅體現在科技園區和先進實驗室的數量上,還應該隱藏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瀰漫在誘人的煙花之中。在深圳,在幼兒園快樂玩耍的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處於安全監管之下。在醫院看病的老人也能直觀地知道自己的病情。下班回家的城市白領發現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享受親子時光。依靠華為幫助建設深圳的數字基礎,數據正通過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新基礎設施」釋放其在深圳的力量。每一個出生並站在這裡的人也能感受到數字城市的便利和智能生活的美好。
  • 分析解讀我國智慧城市和新基建的現狀
    倘若從2013年國家推出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來算,智慧城市落地已有7年。7年來,單就數量而言,根據德勤在《超級智能城市2.0:人工智慧引領新風向》數據顯示,中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在最近幾年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長。國內在建智慧城市數量為500個,是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數量的一半。全國超過89%的地級以上城市都在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投資額已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
  • 上海、深圳獲獎,智慧城市來了嗎?
    2020 年 11 月 17-18 日,第十屆全球智慧城市大會(Smart City Expo World Congress)開幕。上海榮獲 「世界智慧城市大獎」,深圳榮獲 「全球使能技術大獎。這項被稱為 「城市奧斯卡」 獎項,代表了組委會對上海、深圳在智慧城市建設上取得成果的肯定。
  • 打造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和「數字中國」城市典範
    如何搶抓重大歷史機遇,發揮科技業務融合創新能力,藉助大數據賦能城市治理,打造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和「數字中國」城市典範,推進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12月11日,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劉佳晨在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表示,該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市民「三位一體」的數字深圳,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鵬城智能體,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和「數字中國」的城市典範,讓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讓市民共享數字生活、共創智慧社會。
  • 解讀一座創新之城的「智慧密碼」華為助力深圳智慧城市建設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AI人臉識別過安檢的旅客[中國,深圳,2020年5月21日]一座城市的「智慧」,不僅體現在科技園區和先進實驗室的數量上,更應該隱藏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瀰漫在誘人的煙火氣裡。通過華為的技術賦能,深圳「智慧交通」方案正從頂層設計入手,全面規劃深圳城市交通體系,並以視頻雲、大數據、人工智慧為技術核心,建立一個統一、開放、智能的交通管控系統。
  • 智慧城市的"十四五":深圳和平安找對了方向
    諸如新加坡、巴塞隆納等建設智慧化"小城小邦"的經驗,可能並不適用於中國智慧城市的需求,上海、深圳等區域化的中心城市才是不應忽視的研究對象。比如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的上海,給出了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方案,或許是打通區域化數據的方向;位於深圳的中國平安、華為、騰訊等智慧城市建設的急先鋒,提出了類如"1+N+1"的智慧城市生態架構,讓"深圳經驗"有了在其他城市複製、打通、聯接的可能性。
  • 【調研】上海智慧城市「十四五」規劃市民需求調研上線!請你來填!
    該會議是上海智慧城市體驗周的重磅活動之一,以了解市民智慧化需求為核心目的的上海智慧城市「十四五」規劃市民需求調研在活動現場正式上線,同時,2020 上海智慧城市優秀應用案例集正式對外發布。本次大會在由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由上海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旨在營造良好的生態合作氛圍,打造一個高規格的智慧城市行業交流平臺和深度合作窗口。
  • 感受「數字之都」魅力 2020上海智慧城市定向賽開賽
    中新網上海12月12日電(鄭瑩瑩)上海今年迎來智慧城市建設十年,12日,2020上海智慧城市定向賽開賽,以智慧型體育項目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健身活動的同時,同步了解和體驗上海智慧城市發展帶來的便利,切實感受上海作為「數字之都」的魅力。2010年,上海首次提出「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戰略,由此拉開智慧城市建設的序幕。
  • 疫情「壓測」下的中國智慧城市
    圖/視覺中國)疫情「壓測」下的中國智慧城市本刊記者/霍思伊 胥大偉發於2020.4.27總第945期《中國新聞周刊》進入4月,在復工和全球疫情數字之外,數字基建再次被熱炒。4月17日,工信部專門召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專家研討會,提出要加快5G建設進度,探索數字基建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近期中央層面的一系列舉動,釋放出一個信號: 疫情讓人們更加意識到,大數據的潛力巨大。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東平對《中國新聞周刊》直言,智慧城市在防疫的反應上「慢了半拍」。
  • 深圳,讓城市更智慧
    在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100平方米的高清LED大屏上,滾動顯示著這座城市經濟運行、生態環境、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等14個專題的信息。深圳市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提高民生服務水平和城市治理能力,數位技術正改變著市民的生活。
  • 華為客戶榮膺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三項城市大獎和三項入圍獎...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 【中國,上海,2020年11月18日】在第十屆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華為客戶憑藉在智慧城市領域的創新理念和卓越成就,榮獲三項城市大獎和三項入圍獎。其中,上海榮獲「全球智慧城市大獎」,深圳以科技賦能城市精細治理榮獲「全球使能技術大獎」,佛山市南海區榮獲中國區「經濟大獎」;天津泰達、鄭州鄭東新區、黃山市分別入圍中國區「包容及共享城市大獎」、「創新理念大獎」及「治理與服務大獎」。多項殊榮齊發,不僅彰顯了組委會對獲獎城市的認可,也充分體現了業界對華為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肯定。
  • 國家信息中心單志廣:智慧城市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
    「智慧城市是數字經濟的主要載體,只有智慧城市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有效推動數字經濟」。在11月25日舉行的JDDiscovery-2020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智能城市」分論壇上,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以「中國智能城市創新發展的新形勢」為題,闡述了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及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並分享了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九項轉型特徵,描摹了智慧城市發展的未來圖景。
  • 中國科學院院士:智慧城市的未來是實現「數字孿生」
    來源: 澎湃新聞網9月9日,在「中國數字建築峰會2020」的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在談及數字孿生與智慧城市時說,「數字孿生城市是數字城市的目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新高度。」
  • 智慧城市是什麼,為什麼建?
    2)試點推廣,2012年,住建部智慧城市示範工程; 3)需求驅動,2015年,推動新型城市化建設中; 4)智慧融合,2018年,數字中國,城市上雲,人工智慧進入場景。 比如,2012年,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公布,含上海浦東新區在內的90個國內城市入圍;2014年,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發《關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落實本指導意見提出的各項任務,確保智慧城市建設健康有序推進;2020年,多地在新基建建設方案中明確提出打造智慧城市······
  • 力維上海浦東智慧平安社區創新實踐入選智慧城市「紅寶書」
    ,從眾多企業案例評選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了《數字中國——智慧城市高質量案例精選》一書。同時入選該書的還有智慧深圳、智慧南京、北京新型智慧城管等一批智慧城市優秀案例。   《數字中國——智慧城市高質量案例精選》   《數字中國——智慧城市高質量案例精選》由金磚國家智慧城市峰會中方代表徐振強博士、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李有增領銜,3位院士(中,英,日)、5位副部級領導、4位國際知名外籍專家等智慧城市領域資深從業者
  • 行業觀察 | 智慧城市建設十二年,取得了什麼真經?
    例如,2020年度的《科爾尼全球城市指數》顯示,北京首次超越中國香港,與紐約、倫敦、巴黎和東京一起,成為科爾尼全球綜合城市排名前五的城市,上海、深圳、廣州、武漢、重慶、西安等城市的排名也有顯著提升。即便沒有這些獎項和排名,人們也能切身感受到一些中國城市在便捷與智慧化方面正趕超許多外國城市。
  • 中國城市數字治理報告出爐 蘭州成數字治理一線城市
    原標題: 中國城市數字治理報告出爐 蘭州成數字治理一線城市  中國甘肅網8月21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近日,中國經濟信息社
  • 專訪市政數局局長劉佳晨:打造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和「數字中國...
    如何搶抓重大歷史機遇,發揮科技業務融合創新能力,藉助大數據賦能城市治理,打造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和「數字中國」城市典範,推進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續寫春天的故事」系列訪談》 ,本期對話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劉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