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動查看經文▼)
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有許多人到祂那裡聚集,祂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祂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迴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
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所以,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裡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以這些經文開始的這一章,其突出之處在於它包含了許多比喻。教會偉大的元首,從自然這卷書中得出屬靈真理的七個驚人例證。
祂通過這樣做讓我們看到,信仰方面的教導可從創造界的每一件事上得到幫助。要「尋求可喜悅的言語」的人(傳12:10),不要忘記這一點。
為本章開頭的撒種人比喻,是那些可以得出非常廣泛應用的比喻的其中一個,這在我們自己眼中不斷得到證實。
無論在哪裡,只要傳講解釋神的道,人聚集來聽,我們主在這比喻中的話就要顯為真實。它作為一種普遍原則,描寫了在所有聚會中發生的事。
讓我們從這比喻中首先認識到,傳道人的工作就像撒種人的工作一樣。和撒種人一樣,傳道人如果要看見有結果,就必須撒好種子。
他必須撒下神純正的話語,而不是教會的傳統,或人的教訓。沒有這一點,他的勞苦就要徒然。他可能來來往往,看起來說許多話,在周而復始的教牧本分中大大做工。
但這將不會為天堂收取靈魂,不會有生命的結果,不會有歸正。
和撒種人一樣,傳道人必須勤奮。他必須不遺餘力,他必須使用每一樣可能的方法,讓他的工作興盛。他必須耐心「在各水邊撒種」,「存著指望去耕種」。他必須「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傳道。
他決不可被困難和挫折攔阻,「看風的必不撒種。」當然他的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他的勞動和努力,但沒有勞動和努力,人很少能獲得成功。(賽32:20;提後4:2;傳11:4。)
和撒種人一樣,傳道人不能賜人生命。他能撒交給他的種子,但不能命令它生長。他可以把真理的道傳給一群人,但他不能讓他們領受這道,結出果子。
賜生命,這是神主權的特權。「叫人活著的乃是靈」,唯獨神能「叫他生長」。(約6:63;林前3:7。)
讓這些事情牢牢存在我們心裡。作神話語的真正執事,這不是一件輕忽的事。要在教會裡作一個懶散、形式主義的僱工,這是一件輕鬆的工作。
要作一名忠心的撒種人,這很艱難。我們禱告時應特別記念傳道人。
接著讓我們從這段經文認識到,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聽神的道,卻不得益。我們可以帶著一顆像「路旁」一樣剛硬的心聽講道—毫不在乎,不假思索,毫不關心。
傳道人可能充滿感情地把基督釘十字架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可能帶著徹底的冷漠聽祂受苦的事,把這當成一個我們不感興趣的題目。
話語一落入我們耳中,魔鬼就會把它們奪走,我們可能回到家中,仿佛根本就沒有聽過一篇講道。哎呀!這樣的聽眾有很多!
論到古時偶像的話,也可以用在他們身上,他們是「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詩135:16,17。)看來真理在他們心上帶來的影響,不過就像水淋在石頭上面。
我們可能帶著喜悅聽講道,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象卻只是暫時和短命。
我們的心,就像「石頭地」,可能帶出溫暖感覺和美好決心的豐收,但與此同時,我們心靈之內可能沒有深深紮根的動工,反對或試探第一陣的冷風就可能讓我們看似存在的信仰枯萎消失。哎呀!這樣的聽眾有很多!僅僅愛聽講道,這並不是蒙恩的記號。
成千上萬受了洗禮的人,就像以西結時候的猶太人那樣,「他們看你如善於奏樂聲音幽雅之人所唱的雅歌,他們聽你的話卻不去行。」(結33:32。)
我們可能聽一場講道,贊同它裡面每一句話,卻因這世界吸引我們的影響,從中得不到益處。我們的心,就像「荊棘地」,被思慮、作樂和屬世計劃的毒草擠住了。
我們可能真的喜歡福音,希望按著它遵行,卻在不知不覺之間不給它機會結果子,容許其它事情在我們的情感之中佔據一席之地,不知不覺就充滿我們整個內心。
哎呀!這樣的聽眾有很多!他們很明白真理,他們希望有一天成為堅定的基督徒。但他們從未走到一種地步,要為基督的緣故捨棄一切。他們從不下定決心「先求神的國」—就這樣死在他們的罪中。
這些是我們應當認真衡量的要點。我們決不可忘記,有不止一種聽道卻不得益的方法。我們來聽,這並不夠。
我們可能來,卻心不在焉。我們不作心不在焉的聽眾,這還不夠。我們的感動可能只是暫時的,快快消失。我們的感動不僅僅是暫時的,這還不夠。它們可能因著我們頑梗抓住世界不放,就持續沒有結果。
確實「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
最後,讓我們從這比喻認識到,只有一種正確聽道的證據。這證據就是結果子。這裡講的果子是聖靈的果子。
向神悔改,信靠主耶穌基督,生活和品格聖潔,常常禱告,謙卑,仁愛,顧念屬靈的事—這些是唯一滿意的證據,證明神話語的種子正在我們心裡做它原本的工作。
沒有這樣的證據,不管我們的認信多麼高調,我們的信仰都是虛的,比嗚的鑼,響的鈸好不了多少。基督已經說了,「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約15:16。)
這個比喻當中,沒有哪部分比這更重要。
我們決不可滿足於一種不結果子的信仰正統,一種對正確神學觀點的冰冷堅持。我們決不可以清楚的認識、火熱的感覺和莊重的認信為滿足。
我們務必要確保,我們承認所愛的福音,在我們心裡和生活當中結出積極的「果子」。
這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雅各的話應當常常迴響在我們耳邊,「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2。)
讓我們看完這些經文的時候,不要不自問這個重要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聽?」
我們生活在一個基督教國家,我們一個星期日接一個星期日去敬拜的地方聽講道。我們是帶著怎樣的心聽講道?它們對我們的品格產生什麼影響?我們能指出任何事情,是配得上「果子」稱號的嗎?
我們可以確定,要最終到達天堂,所需的不只是固定在星期日上教會和聽傳道人講道。
神的話語一定要被接受進到我們心裡,成為我們行動的源動力。
它必然對我們裡面的人造成實際影響,在我們外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如果它沒有做到這一點,它就只會在審判那日加重我們的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