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500萬,你會怎麼辦?—被誤解的「馬太效應」

2020-12-23 zy以便以謝

最近,「知乎」上出現了這樣的熱議問題:如果突然中了500萬,你會怎麼辦?不少網友說,突然中了500萬,第一件事就是把辭職信丟到老闆的臉上,然後瀟灑地轉身離開,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個文件袋。

中彩票不過是概率事件,但弔詭的是,很多中彩票的人往往比較富有。比如美國新澤西州一家超級市場的老闆伊夫林·亞當斯女士,很有錢。1985年,她隨手買了一張彩票,結果中獎得了390萬美元。第二年,她又買了一張彩票,又中獎150萬美元。

很多人連連搖頭,很是羨慕,連當時的新聞標題都變成了「凡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這句話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馬太效應」,原出自馬可福音4:21-25 (馬太福音13章11~12)中:

向上滑動閱覽

馬可福音 4:21-25

21 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鬥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嗎?

22 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

23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24 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

25 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01

被濫用的「馬太效應」

這個詞是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首先提出來的,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後被廣泛應用於教育、金融及科學領域。它指的是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簡單說,就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有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意味。這似乎很符合我們身邊的現象: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耶穌在這裡倡導的是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嗎?

很多不了解聖經的人認為確實如此,甚至開始把聖經當成經濟學讀物,找尋裡面的經濟學原理和秘密,完全是犯了範疇錯誤,就像從童話書中尋找數學知識一樣。

儘管聽起來很科學,很遺憾的是,「馬太效應」完全是斷章取義,與《聖經》整段的意思完全相違背,也根本不符合基督信仰。

02

屬靈生命的「馬太效應」

耶穌在這裡,其實不是在講經濟,而是引用了古老的猶太寓言,教導一種屬靈規律。

這個寓言講述了一個放高利貸的人給一個農民索要本金和利息,當時恰逢大旱,農作物顆粒無收,農民拿不出來,放高利貸的人還是要求本金利息一分不少。然後當時的智者看到社會上的這種現象,就說,看哪,那有的反而變得更多,沒有的連有的都要被拿去。

確實,錢能生錢,放到現在也成立。耶穌當然知道這個現象,但是耶穌在這裡並不是在談論錢財的規律,而是在談論人對啟示的接納、對真理的接納。

馬太福音13章11-12節的大的文本環境是天國的比喻,小的文本環境是耶穌在解釋用比喻的目的,11節,在講述撒種的比喻後,門徒來問耶穌,為什麼要用比喻?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在馬可福音的這段中,更是如此。4章開始講撒種的比喻,「有耳可聽的,就當聽」——這裡埋下伏筆;接著闡述比喻的目的,神國的奧秘借著比喻讓門徒知道。再接著,解釋撒種的比喻。

我們發現,這是個ABA的「三明治結構」,兩塊麵包夾心,中間的「心」才是被強調的,這個比喻是為了說明這個「心」的。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人對福音的領受,不同的領受帶來不同的果效,這也是撒種的比喻所要強調的。

之後的21-25節也是屬於這個三明治結構的一部分。因為它還是在談啟示的事,而且重複重要的話——「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你們所聽的要留心」。最後得出結論,「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所以,這段核心是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屬靈規律和原則:領受帶來更多,拒絕帶來貧乏。

一方面,我們要麼好好利用神的啟示,要麼就會慢慢陷入迷惑之中。我們要麼好好利用神給的恩賜,要麼我們的靈命就像長久不鍛鍊的肌肉,逐漸陷入萎縮。

另一方面,它也告訴我們恩賜是可以強化的,屬靈肌肉是可以增長的,就像鋼琴家幾萬小時的練習,運動員每天高強度的訓練,士兵無止息地拉練一樣。

我們的屬靈生命也是如此,有「良性屬靈循環」和「惡性屬靈循環」。所以我們務必要「留心」從主耶穌那裡所領受的事,要麼我們會知識增長、愛心加增、對神的渴慕加增,要麼我們會陷入困惑、對神的認識逐漸變的膚淺、對人的愛心冷淡、對服侍和生命成長變的冷淡。

03

良性屬靈循環

我相信我們從自身的體驗中都知道,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

好的屬靈循環開始於我們真的用心聆聽神的話——發現神的話語中有力量——經文中的某個詞某個短語擊中了你的心——神的福音在你面前顯得真實、有生命——然後你想要開始禱告(可能第一次你感覺很不自在,但是某一天,你發現自己沉浸在禱告中,沒有想著自己說什麼做什麼)——然後你發現自己錯過禱告就跟錯過晚餐一樣,渾身難受——你的屬靈循環正在構建。

你發現自己與教會開始有了深刻的連接,一些弟兄姊妹開始被你放在心上,放在禱告中,放在記掛中,你開始關心他們的生命和需要;你開始在意教會的事工,開始對如何參與改變人生命的事工感興趣;你甚至開始對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感興趣,開始看到那些不討神喜悅的現象,那些不公義的現象,那些讓你覺得他們更需要福音的人。同時,你也看到那些美善的、充滿神恩典和榮耀的事;哪些是你可以行出的見證,哪些是你可以參與改變的……

你不再像世界上的人一樣證明自己,你感知到自己的基督信仰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信仰對你來說越來越真實。

你也開始逐漸意識到,人生最重要的事不在於你有多少錢,有多聰明,有多少掏心掏肺的朋友,你開始意識到對你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是你與你的救主的聯合。

良性的屬靈循環正在流動。你開始發覺你可以在簡單的小事、小的場合中找到喜樂,因此你產生了感恩之心,然後你發現,感恩是喜樂最強大的引擎和最有效的催化劑。你越感恩,就越喜樂;越喜樂,就越感恩。

這都是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不僅在今生,更是在永生。

04

惡性屬靈循環

反過來,惡性屬靈循環也常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發現這樣可悲的事實:很多已經受洗的基督徒,逐漸遠離了神和教會生活。我們也都有類似的經歷:

你開始覺得禱告像是應付、像是負擔,逐漸變得不再重要。你懷疑主不再對你說話,你也不再想要禱告,你不想禱告,就更感覺主不再說話。神對你不再真實,你也不想親近他。

聖經開始成為一本被棄置的床頭讀物,你看著教會的人,只覺得假冒偽善,大家的愛對你來說不再真實,你覺得講道在回答沒人問的問題,團契在講你不明白的東西……所有這一切都讓你顯得疲倦。

惡性的屬靈循環在養成。你開始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遠離教會,開始越來越相信屬世的宣傳和呼喊,自由在招手,金錢在呼喚,名牌在迎接……你逐漸變得驕傲和嫉妒,開始建立膚淺的、自私自利的朋友關係。你開始意識到老實和誠實都是失敗之人的特徵,承諾和犧牲都是傻子做的事,道德和良心都是成功的攔阻。

你開始不去想任何形而上的問題,任何超越吃穿住行的問題。你按部就班地過每一天,然後回到你舒適的角落打遊戲、刷劇。然後突然有一刻你意識到,你每天延續著吃飯、睡覺、工作的循環,仿佛這是生活的全部。而你的家人似乎也和你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你開始懷疑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你所能想到的答案:金錢、地位、保障……都非常脆弱,一場疫情就摧毀了這些,甚至影視巨頭的老總也開始跳樓了。所有你想為之奮鬥的東西似乎都沒法深深地、長久地、真正地讓你滿足,讓你心安。

你體會到了絕望之境,感覺像看到了地獄的處境一般。你開始理解為什麼中世紀的畫家將地獄描繪成一個有門的地方,門上寫著「丟掉希望的人,歡迎你進來」。

「沒有的,連他所有的,都要被拿走」,不只是今生,更是永生。

05

「彩票詛咒」

有人可能提出質疑?你說的是屬靈循環。但是那些在開頭所說的中彩票的人不是會更快樂嗎?其實,那些中彩票的人可能落入到了類似第二個循環中,因為突然的財富並不能讓人滿足,反而會陷入惡性循環。

有趣的是,與「馬太效應」相對,社會學家也發現了「彩票詛咒「現象:

2008年,湖南小夥中了1000萬大獎,4年花光了獎金,惡意透支信用卡20萬,被捕時身上僅剩80元。

2004年,「東北彩王」馬某先後兩次中500萬大獎,最後把獎金揮霍一空,4年後,因詐騙罪入獄。

2002年,美國維吉尼亞州建築承包商Jack Whittaker買彩票中了3.14億美元,十幾年花光了獎金,落到當售貨員的地步。

根據調查,全世界70%的彩票大獎得主,平均會在7年之內被打回原形,其中很多人甚至會比中彩票前生活還要悲慘。這種現象被稱為「彩票詛咒」。

沒有神,沒有與環境相匹配的品格,財富也會成為喜樂的敵人。

06

有耳可聽的,就當聽

但神的話給了我們永恆的、屬天的財富,更是需要我們這些有耳可聽的人來回應。

好的屬靈循環並不是開始於人的努力,而是基督在我們裡面注入的超自然的、重生的力量,借著這種力量我們生發了信心,產生了悔改,學會了依靠,逐漸與基督更深的聯合。這一切都是恩典的力量。

但同時,人也有責任,這個循環一旦開始,就需要我們重生得救的人去回應這份恩典,努力跟隨它的帶領,去跨出信心之躍,在日常的生活中努力過聖潔的、討神喜悅的生活。

在陷入壞的屬靈循環時,我們都需要悔改——像浪子一樣,不斷回到主的面前,開啟好的屬靈循環。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有的也會被拿去。」有耳可聽的,就當聽。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夫妻生活中,忌諱「馬太效應」
    -01-有很多夫妻結婚之後,為了延續戀愛時的甜蜜,總是會在生活中堅持戀愛時那一丁點兒有作用的行為。比如說,一方為了另一方去付出、一方不問緣由的包容另一方等等這樣的不平等行為。也許,在談戀愛的時候這樣的行為是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一旦在婚姻裡有一方堅持這麼做,你就會發現你們的情感竟然不堪一擊。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個原理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馬太效應與窮富命
    馬太效應與80/20定律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出自聖經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體現了殘酷的社會現實,社會永遠是窮的越窮,富的越富,雖然窮的也會變富,富的也會變窮,但是這種浴火重生或者急轉直下的蛻變畢竟是少數。那麼這種現象能不能從命理上進行解釋呢?一個人如果命局組合特別好,大運又走的特別好,這種人的財富會持續的增加,豔煞旁人。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生活中,我們常常強調要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其實不管是大人的世界,還是小孩的世界,想要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的。這也是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現。如果你稍微認真地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馬太效應,掌握如何從弱者變為強者的自然規律
    大家好,歡迎來到藍哥財商,今天我們來聊馬太效應。 一句話概括馬太效應就是「強者恆強,弱者越弱」,聖經也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有的,就要多給他,讓他更加有;沒有的,連他剩下的那一部分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看上去很殘酷,但卻是在自然界當中普遍存在的。例如之前我們說的財富分配規律,富人會更加富有,窮人會更加窮,因為社會資源會向富人傾斜。這裡有個故事來形容這個馬太效應很形象。有個大地主要出遠門一年,去外地經商,在他家裡有三個奴僕,張三李四和王五。
  • 孩子做事畏手畏腳怎麼辦?使用「馬太效應」,讓娃學會解決困難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些孩子在生活中膽子很小,做起事情來的時候經常就是會畏手畏腳不敢去做,總是擔心出錯。本來很多的事情他就沒有接觸過,做起來肯定是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父母只要多多鼓勵孩子,孩子有了信心,多做幾次自然就能成功,可父母這時偏偏打擊孩子,那麼就會導致孩子害怕起來。而且當孩子陷入到這種畏手畏腳的狀態中時,他可能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變得愈發的膽小怕事。
  • 什麼是馬太效應?普通人怎樣能夠讓自己迅速成長?
    大家好,我是雲飛揚,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遇,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馬太效應是什麼?普通人怎樣能夠讓快速提升自己。什麼是馬太效應呢?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馬太效應:做生活中的強者,更美好的一切都會隨之而來!
    在河道的西邊的盡頭有一處圓形的荷塘,人們總是會去觀賞荷花,在快要到達荷塘的時候都會驚訝地發現這段河道中小金魚成群結隊的在那裡等待,大概一米寬兩米長的水面上全是紅色的魚,數量要多餘河道上任何一個地方,顯得非常壯觀。
  • 《道德經》和《聖經》裡都出現的一句話,馬太效應的正反饋成功學
    這個就是馬太效應。 身邊的馬太效應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這種情況,只要獲得一點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進而能夠擁有更多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
  • 光源資本鄭烜樂:物流行業馬太效應加速,大多數公司會死在AB輪
    中小製造和商貿企業的倒閉也會影響中小物流企業的經營,而物流的大多數領域本身也越來越具備馬太效應,我認為疫情也會加速行業洗牌,促進行業的整合。對於一些目前在領跑的公司來說反而是一次比較大的機會。馬太效應加劇,絕大多數創業公司可能會死在A/B輪從物流行業過去幾年的投融資數據也可以看出一些趨勢。
  • 孩子總是膽小怕事怎麼辦?學會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不少家長會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還身體有什麼問題。雖然說小孩子天生就有著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對於新鮮事物總是想去探索。但是很多父母都有遇到過,孩子在做事情之前還沒做就說自己不行,然後直接選擇放棄。如果孩子一直是這樣的現象,對未來的發展不管是學習上還是工作上都是非常不利的。
  • 13輪建業海報「馬太效應」09月24日主戰山東魯能
    因為現在的建業就處於馬太效應裡那個少的狀態。所以,即便很少了,也會被完全剝奪。比如,第12輪建業開場3分鐘進球被吹。劉殿座從斜後方撞倒了陳灝,結果,卻判陳灝犯規……再比如前一篇文章中,寫到那麼多假如中的誤判……說剝奪,又不太完全正確,因為丟失的那些,不止是被剝削,比如,62分鐘,巴索戈造就的點球。卡蘭加沒罰進,用流行的網絡語: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這不是第一次,之前的比賽中,建業本土球員進球後不敢慶祝,隨後裁判就吹掉了進球。
  • 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零和遊戲原理
    來源:第一理財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 ,零和遊戲原理,華盛頓合作規律,不值得定律,木桶定律,汙水定律,彼得原理……這些,你了解嗎?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 ,零和遊戲原理,華盛頓合作規律,不值得定律,木桶定律,汙水定律,彼得原理……這些,你了解嗎? 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 ,零和遊戲原理,華盛頓合作規律,不值得定律,木桶定律,汙水定律,彼得原理……這些,你了解嗎?
  • 可怕的馬太效應丨六組數據帶你看清ATP兩極分化多麼恐怖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ATP現役球員中,奪得ATP500冠軍最多的人是費德勒,數量是24個;奪得ATP250冠軍最多的人依然是費德勒,數量是25個。這是一種典型的「贏者通吃」現象。而我們剛剛說到的兩種現象,可以用一個共同的理論來予以分析和解釋,那就是我們常說到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一個國王給3個僕人每人1錠銀子,讓他們拿去做生意。
  • 什麼是馬太效應?天才真的和別人不一樣嗎?
    --《新約·馬太福音》關於成功人士,我們通常會問什麼問題?我們想知道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有怎樣的個性,有怎樣的心智,以怎樣的方式生活,有怎樣的天賦。我們通常認為,個體特徵的卓越是一個人出類拔萃的根本原因。
  • 普通人要如何破解財富「馬太效應」?兩個策略從容應對!
    」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簡單地說,就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因為富人佔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更容易通過各種手段,來增加財富。馬太效應最早出自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故事。有一個國王分別給三個僕人,一人一錠銀子要他們去做生意。
  • 湖人隊馬太效應初顯,已有人表態願意降薪來投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原來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 孩子膽小不敢冒險,「馬太效應」幫你輕鬆克服孩子的畏難情緒
    本來孩子應該都是好奇心旺盛,什麼事情都想嘗試一下,可偏偏這些孩子非常害怕探索新鮮事物,不是在放棄,就是在放棄的過程中。家長們之所以會頭疼,就是因為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會越來越沒有自信,很難獲得成功。比如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發現了幾處錯誤,便會很隨意地說:「你怎麼這麼笨啊,我都教了你幾遍了,還是學不會。」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笨,完全失去了自信心。這樣一個堅信自己很笨的孩子,又怎麼敢去嘗試其他的新鮮事物呢?
  • 利用馬太效應上位,成為被老闆認可的職場精英
    你應該也看出來了,事情沒那麼簡單,每一個能當老闆的人都是理性大於感性的動物。如果你工作能力強,秉性稍微差些,老闆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你脾氣再好,再耐磨,能力達不到老闆的標準,照樣會被淘汰掉。若若之所以會被淘汰,是因為她被老闆判定為「馬太效應」中的弱者。
  • 荒謬的邏輯「馬太效應」!誤導了現代人的信仰
    【馬太25:14-30】按才幹分銀子的——天國比喻:耶穌說:『天國好像一個家主要到國外去,把家裡的事交於僕人來做。第一個僕人說:『主啊,我用你給我的五千銀子做生意,又賺了五千,主人誇獎了他』。那領兩千的也說:『主啊,我用你給我的兩千銀子做買賣,賺了兩千;主人也誇獎了他』。那領一千的來到主人面前,『說:主人,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散的地方要聚斂;我想起來就害怕!所以,就把你給我的銀子埋藏起來。你看,你給我的一千銀子還在這裡』。
  • 面試官:如果你中了500萬,你會選擇辭職嗎?小夥笑著回答被高贊
    面試官:如果你中了500萬,你會選擇辭職嗎?小夥子搖搖頭:當然不會!區區500萬,我根本就不放在眼裡!尤其是面試時候面試官提出的問題,稍不留意就會讓自己適得其反,可能原本這個崗位機會就是你的,可因為你的一句話,搞得面試官對你的態度發生很大的變化!最後和心儀的崗位就此失之交臂,想想還是很冤大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