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的邏輯「馬太效應」!誤導了現代人的信仰

2020-12-27 紅李樹下

【馬太25:14-30】按才幹分銀子的——天國比喻:

耶穌說:『天國好像一個家主要到國外去,把家裡的事交於僕人來做。於是叫過來三個僕人,按才幹分銀子給他們,有給五千的、有給兩千的、有給一千的。得五千的拿著銀子去做買賣,賺了五千。得兩千的也照著做,結果也賺了兩千。得一千的挖了個坑,把主人給的銀子埋了』。『過了一段時間,主人回來了;叫三個僕人過來交帳』。第一個僕人說:『主啊,我用你給我的五千銀子做生意,又賺了五千,主人誇獎了他』。那領兩千的也說:『主啊,我用你給我的兩千銀子做買賣,賺了兩千;主人也誇獎了他』。

那領一千的來到主人面前,『說:主人,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散的地方要聚斂;我想起來就害怕!所以,就把你給我的銀子埋藏起來。你看,你給我的一千銀子還在這裡』。『主人說:你這又懶又惡的奴僕,你既然知道這樣!為什麼不把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等到我回來,連本帶利一同收回。把他這一千銀子奪過來,賞給那有一萬和四千的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回。把他丟到外面黑暗裡哀哭切齒吧!』(以上內容只是大概,沒有原文照搬,請諒解!)

「聖經」是「上帝」的一封家書

「聖經」是「天國」寶藏的記錄,如果用人的知識去解釋聖經,就好像幼兒園裡的「看圖識字」,比如說:北方的孩子,沒見過『椰子樹』;老師就會畫一顆『椰子樹』給學生看。圖下面再配上『椰子樹』的文字。圖畫、文字與實物,三樣其實為一體;但用途不一樣。

「上帝」的這封家書是寫給祂兒子的,即是書信就加裝封皮,然後蓋印。

根據「聖經」記載:舊約【但以理書】和新約【啟示錄】均有「奉『上帝』指示封書卷」的記載(這裡不再論述)。

世人的書信不也是加裝信封嗎?不是誰的信,他人無權打開;只有信主人才可以拆開(解開)。若是強拆他人的信件就是犯法;何況是「神」家的信呢?『凡人』強解「聖經」就是曲解(冒猜),以至於誤導他人。

荒謬的「馬太效應」

有一位什麼『經濟學家』大言不慚的說『自己研究過聖經』,還引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十四到三十節的經文說:『聖經的言論極其惡毒』,裡面充滿了劫貧濟富的邪惡思想,倡導讓『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等等……一系列的反對聖經的『荒謬邏輯』實在可惡!

這種人的出現就是奉邪靈差遣,在這個時代抵擋真理的,專門糊弄那些沒有跟從耶穌基督的人,阻攔世人歸鄉「神」。主耶穌早在兩千年之前就已經預先說過(參考馬太福音24章)。

稍微有點「天國」知識的人都應該明白一個理,那就是:主「耶穌」的「天國」與『世界』本來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主「耶穌」在「新約」裡面曾經說過,「『侍奉『瑪門』(瑪門就是錢財的意思)的就不配侍奉『我』」。還有一次:一個人拿著一枚銅錢試探「耶穌」,問祂該不該向羅馬政府『繳稅』,主「耶穌」反問那人,錢幣上是誰的頭像?那人說是愷撒的頭像,主「耶穌」就說:「『愷撒』的應當歸『愷撒』」,「神」的應當歸「神」。

主「耶穌」已經把「天國」與『世界』的界線畫的那麼清楚,竟然還有人生搬硬套的把聖潔的真理與汙濁的世俗混為一談;真是無知透頂,可笑至極!

主「耶穌」說:「信我的『罪』得赦免,不信的『罪』已經定了」。

錢財到了無用的時候——主啊!你是我永遠的依靠!阿門

相關焦點

  • 馬太效應與窮富命
    馬太效應與80/20定律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出自聖經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體現了殘酷的社會現實,社會永遠是窮的越窮,富的越富,雖然窮的也會變富,富的也會變窮,但是這種浴火重生或者急轉直下的蛻變畢竟是少數。那麼這種現象能不能從命理上進行解釋呢?一個人如果命局組合特別好,大運又走的特別好,這種人的財富會持續的增加,豔煞旁人。
  • —被誤解的「馬太效應」
    這句話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馬太效應」,原出自馬可福音4:21-25 (馬太福音13章11~12)中:向上滑動閱覽馬可福音 4:21-25 21 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鬥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嗎?
  • 心理學:夫妻生活中,忌諱「馬太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個原理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夫妻生活中,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夫妻之間付出多的那一方會在相處中付出的更多,從而達到一個不平等的地位;愛得越多的那一方也會變得愛得卑微,兩個人感情在這種效應裡,就會很快崩塌。所以,在夫妻生活中,一定要忌諱「馬太效應」。很多時候,都不是付出越多越好,馬太效應的產生,會讓兩人的感情在無形中慢慢崩潰。
  • 馬太效應,掌握如何從弱者變為強者的自然規律
    大家好,歡迎來到藍哥財商,今天我們來聊馬太效應。 一句話概括馬太效應就是「強者恆強,弱者越弱」,聖經也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有的,就要多給他,讓他更加有;沒有的,連他剩下的那一部分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看上去很殘酷,但卻是在自然界當中普遍存在的。例如之前我們說的財富分配規律,富人會更加富有,窮人會更加窮,因為社會資源會向富人傾斜。這裡有個故事來形容這個馬太效應很形象。有個大地主要出遠門一年,去外地經商,在他家裡有三個奴僕,張三李四和王五。
  • 什麼是馬太效應?普通人怎樣能夠讓自己迅速成長?
    大家好,我是雲飛揚,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遇,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馬太效應是什麼?普通人怎樣能夠讓快速提升自己。什麼是馬太效應呢?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零和遊戲原理
    來源:第一理財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 ,零和遊戲原理,華盛頓合作規律,不值得定律,木桶定律,汙水定律,彼得原理……這些,你了解嗎?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 ,零和遊戲原理,華盛頓合作規律,不值得定律,木桶定律,汙水定律,彼得原理……這些,你了解嗎? 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 ,零和遊戲原理,華盛頓合作規律,不值得定律,木桶定律,汙水定律,彼得原理……這些,你了解嗎?
  • 《道德經》和《聖經》裡都出現的一句話,馬太效應的正反饋成功學
    馬太效應 《道德經》第77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個就是馬太效應。 身邊的馬太效應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這種情況,只要獲得一點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進而能夠擁有更多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在這樣的效應下,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幾乎是必然的。這些例子都是馬太效應最好的體現。朋友在一個央企上班,原先有七八十個業務員,有的越做越好,年年被評為先進,有的越做越差,就在公司混日子,這種公司原先還是比較穩定的,很多人碌碌無為,也混到了退休。這兩年公司開始裁員,把對公司無用的,混日子一下都清了出去。
  • 光源資本鄭烜樂:物流行業馬太效應加速,大多數公司會死在AB輪
    要點速覽: 疫情對於物流企業的影響,具體到細分業務上,整車快遞目前的恢復率可能不到50%,零擔的恢復率可能只有10%左右,形勢都比較嚴峻; 物流賽道的投資邏輯就在於捕捉馬太效應:找到有馬太效應的領域,發現具備馬太效應的要素,捕捉具備馬太效應的公司;
  • 13輪建業海報「馬太效應」09月24日主戰山東魯能
    【馬太效應】《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因為現在的建業就處於馬太效應裡那個少的狀態。所以,即便很少了,也會被完全剝奪。比如,第12輪建業開場3分鐘進球被吹。
  • 湖人隊馬太效應初顯,已有人表態願意降薪來投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原來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 你聽過最荒謬的邏輯是什麼?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3759,閱讀時間:約10分鐘歷史提問你聽過最荒謬的邏輯是什麼答:雖然說荒謬的邏輯,都是各有各的荒謬,但要論荒謬到刷新三觀的,還得說歷史上的這幾條「神奇邏輯」,內容或大或小,但都值得我們在哭笑不得之後,反反覆覆回味。一、光時亨:諸葛兄弟,分仕三國;伍員父子,亦事兩朝。我已受恩大順,汝等可改姓走肖。仍當力詩書,以無負南朝科第也。
  • 什麼是馬太效應?天才真的和別人不一樣嗎?
    --《新約·馬太福音》關於成功人士,我們通常會問什麼問題?我們想知道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有怎樣的個性,有怎樣的心智,以怎樣的方式生活,有怎樣的天賦。我們通常認為,個體特徵的卓越是一個人出類拔萃的根本原因。
  • 普通人要如何破解財富「馬太效應」?兩個策略從容應對!
    」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簡單地說,就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因為富人佔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更容易通過各種手段,來增加財富。馬太效應最早出自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故事。有一個國王分別給三個僕人,一人一錠銀子要他們去做生意。
  • 利用馬太效應上位,成為被老闆認可的職場精英
    若若之所以會被淘汰,是因為她被老闆判定為「馬太效應」中的弱者。一、馬太效應特徵: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馬太效應揭示了當今社會的一種普遍性現象,指的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兩極分化現象。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裡面的國王對沒有賺到銀子的僕人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使用「馬太效應」,讓娃學會解決困難
    而且當孩子陷入到這種畏手畏腳的狀態中時,他可能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變得愈發的膽小怕事。馬太效應是什麼?馬太效應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好的會更好,差的就會更差,如果你的學習一直都很好,那麼很有可能你會一直保持下去,因為你已經進入一個好的狀態當中,如果你的學習一直都很差,那麼很有可能接下來的學習你依然是很差。
  • 可怕的馬太效應丨六組數據帶你看清ATP兩極分化多麼恐怖
    而我們剛剛說到的兩種現象,可以用一個共同的理論來予以分析和解釋,那就是我們常說到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一個國王給3個僕人每人1錠銀子,讓他們拿去做生意。過段時間後,第一個僕人說用那1錠銀子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說用那1錠銀子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則說一直把銀子包在手帕裡。
  • 註冊制下中介機構馬太效應或加劇 頭部機構肩負重任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註冊制下中介機構「馬太效應」或加劇 頭部機構肩負提高執業質量重任 主持人楊萌:隨著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中介機構「看門人」的責任和作用更加凸顯。註冊制下「馬太效應」或加劇一直以來,「馬太效應」持續存在於資本市場中介機構中,註冊制下亦如此。
  • 學會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可以學會使用馬太效應的教育方式來改善孩子不敢去嘗試新事物的現象。這種效應直白一點來理解就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那家長到底如何在生活中運用到這種效應呢?首先就是利用刺蝟法則。這個法則主要就是為了提高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意思就是說,家長要能夠給足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不能夠對他過度的保護或者是控制,也不能對孩子的一切生活不管不問。
  • 孩子膽小不敢冒險,「馬太效應」幫你輕鬆克服孩子的畏難情緒
    02「馬太效應」幫助孩子敢於嘗試所謂的「馬太效應」,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讓少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少,多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多那麼這樣的一個效應,可以帶給家長怎樣的幫助呢?首先,讓孩子擁有接受挫折的能力。失敗向來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過失敗的經歷。當孩子面對失敗的時候,家長要在一旁開導他,安撫他,告訴他這是誰都會遇到的。而不是在一旁指責孩子,質問他:「怎麼你幹什麼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