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初三原為「寒食節」,此節日始於春秋時期,介子推幫晉文公重耳復國後功成身退,隱居綿山。為迫使他出山做官,晉文公焚山燒林,不料介子推寧願抱樹焚身,也不願從命。文公傷心之至,決定把綿山封給他,稱為「介山」,還規定每年介子推被燒死那天,禁火三天,不吃煙火之食。這就是「寒食節」。
三月初三,翔安人喜歡用麵粉在煎盤上煎出一張張圓薄如紙的餅皮,然後包裹多種菜蔬混合的炒料,捲成圓柱形,用手拿著吃。這就是所謂的「三月節包薄餅」。這種吃法,據說是明代金門人蔡復一的妻子發明的。
蔡復一隻有一隻眼睛,又叫「蔡目一」,又是跛腳,加上駝背,外貌甚為不佳。但他自幼聰穎,「以勤補拙」,發奮攻讀,胸懷大志,抱負「一目觀天象、獨足跳龍門,龜背朝天子,兩手拿奏板」的決心,參加科考,一舉成名,入朝為官。
蔡復一能力極強且富有正義感,應試高中後,曾任雲南貴州等七省巡按。由於那裡長期貪官當道,積案懸多,他日理萬機,連吃飯都無暇顧及,妻李氏怕他餓倒,心急如焚,急中生智想了個辦法:把麵粉攪揉成不粘手的溼糊團,在鍋裡一抹,成為薄如紙的麵皮,再煮出香甜可口的「油飯」,接著把切細的肉菜調上佐料,炒成菜燴,然後用薄麵皮把飯菜包裹成圓筒狀,讓他一手拿著吃,一手提筆批審文書。
蔡復一政績卓著,不久便提擢進京為官,誰知朝廷裡奸臣嫉妒他的賢能,千方百計陷害他。他們知道蔡復一寫得一手好字,而且能雙手同時寫字,就設下圈套,故意在「春眠不覺曉」的陽春三月,向皇帝舉薦蔡復一整理抄寫歷史資料。這些資料共有九大箱,要蔡復一在四十九天內完成。否則,就以抗旨論罪。
奸臣們原本以為,這一壺可夠蔡復一喝的了,縱使不違旨處死,也得急死、餓死、累死。誰知蔡復一面對堆積如山的資料,泰然自若,雙手揮筆如神。肚子餓了,騰出一手吃妻子卷好的「薄餅」,另一手不停地抄寫。如期完成使命,博得皇帝的嘉獎。奸臣們驚訝得目瞪口呆。
「吃薄餅」讓蔡復一政績卓絕,又讓蔡復一死裡逃生,真是功不可沒。後來流傳鄉間,成為習俗。薄餅之所以廣為流傳,深受歡迎,全在於薄餅的用料可「粗」可「精」,既可「雪中送炭」,又可「錦上添花」,適合各種人群。平民百姓把高麗菜、大蒜、大頭菜、胡蘿蔔等粗鄙的菜切成絲狀,炒成什錦菜,捲成薄餅;富貴人家可以用瘦肉、蝦仁、冬筍、魷魚、肉鬆、蟹肉做餡。因此,從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都有人吃薄餅。近年來,凡有節假日或平時改善生活,都有人吃薄餅,甚至登堂入室到高級的酒樓賓館,成為中外賓客爭著品嘗的地方特色菜。
翔安文化館原創出品,歡迎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微信號(xawenhuaguan)
【廈門市翔安區文化館】
了解更多翔安民俗鄉情、
文物欣賞、文藝活動
文化資訊
長按二維碼馬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