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高校思政行|哈工程:潛移默化入腦入心 大學生上臺講述「扶貧經」

2020-12-23 東北網

東北網11月29日訊(記者 許諾 安澤 王春穎)日前,「龍江高校思政行」全媒體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十餘家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組成的採訪團,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集中宣傳展示哈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取得的新突破、新成效、新經驗。

龍江高校思政行。

坑坑窪窪的十字路變成平坦的水泥路;灘涂荒地如今綠樹成蔭;昔日簡陋的村頭建起文化廣場,村民用起健身器材……講起扶貧的「高招」,哈工程27個班級、千餘學生,在形勢與政策課上演了現實版的《我和我的家鄉》,講臺上的「小先生」講述自己家鄉的巨變。學生們自己準備案例,個個講得頭頭是道,發自內心的感動,觸發了思想深處的動力,引得講臺下的聽眾發出熱烈掌聲。

採訪團走進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如何讓思政教育不再生硬,而是潛移默化地走入學生心中,哈工程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課案例教師金璐璐說:「課程設置緊跟時事,在脫貧攻堅決勝決戰之年,以脫貧攻堅為主題,讓同學們講述家鄉的脫貧攻堅故事。」

哈工程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課案例教師金璐璐分享思政課程案例。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金璐璐說,今年將課程選題定為脫貧攻堅專題。起初老師們都覺得有些困難,形勢與政策課的兩位「80後」主講教師金璐璐和劉禹辰都沒有農村生活經歷,要把這門課講出親和力、針對性,還要讓學生有參與感,這就更具有了挑戰性。為此,金璐璐特意去哈爾濱市周邊的旅遊鄉村看脫貧成果,她感到非常震撼,突發奇想讓學生自己講一個課程版的《我和我的家鄉》。

哈工程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很多同學都是從鄉村裡走出來的,也有家在邊遠貧困地區的。同時金璐璐還了解到學生中有的參加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了創新課堂形式,她讓這些學生走上講臺,用親歷的脫貧攻堅案例,鍛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哈工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研室主任田朝暉向採訪團講述讓學生分享自己家鄉「山鄉巨變」的故事。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在教研室主任田朝暉的支持下,27個班的脫貧攻堅「翻轉課堂」將學生推上講臺。老師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其中,有的同學負責收集材料,有的同學負責採訪,有的同學負責製作演講課件。最終,《我和我的家鄉》展示課程呈現的效果是所有老師都沒有想到的,不僅學生參與度極高,效果也非常好。

學生們頭頭是道講起「扶貧經」,講述的同學或者自己的家庭就是「脫貧摘帽」的親歷者,或者父母就是駐村扶貧幹部,他們站上講臺,用真實的故事講述扶貧攻堅的「翻轉」思政課潤物無聲、入腦入心。

「媽媽的扶貧工作得到了扶貧村村民的認可,很多村民把媽媽當成了親人,有的孤寡老人甚至把與她的合影掛在家裡。」當學生譚驍晏講到媽媽到農村做扶貧工作,無法照顧當時正在高考的自己,甚至姥姥過世都沒能見到最後一面時,留下了眼淚。但此時,她更加理解了媽媽,同學們也通過她的故事,了解了扶貧幹部與扶貧工作。

這樣的例子在學生中有很多,學生們的真情講述,也為教師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事實案例支撐。有的同學在課件上展示自己父親的扶貧日誌,讓學生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扶貧工作距離自己並不遙遠,就在自己的身邊。

學生遊承志講述的脫貧攻堅案例題材,來源於身為人民教師、志願響應號召下鄉從事教育扶貧的媽媽,她在扶貧過程中拍攝了很多照片,見證了脫貧攻堅中村民們生活條件的改變,這也讓遊承志感受到了教師在教育扶貧中所作的努力。

當同學們一起認真收集身邊的扶貧案例,梳理回顧親身經歷和周圍人的脫貧經歷時,一種油然而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催生出強烈的自信。

學生李晨星表示,同學們互相分享身邊的真實案例,有助於對於理論、政策的理解和接受,這種沉浸式、感受式的教學讓大家不知不覺愛上了思政課。通過案例分享,讓他發覺,對於扶貧攻堅的努力,遠遠比自己看到的要多得多。

看到學生們提供的詳實數據與圖片,切合實際的分析,教師劉禹辰說:「學生們給我上了一堂課。通過這次課,我會注重採用課堂互動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從不同角度講述案例,拼合到一起,基本能涵蓋扶貧工作的各方面舉措。」在學生的講述過程中,老師對每個學生講述的案例再進行點評,把政策理論穿插其中,升華、擦亮了案例的價值和意義,這樣的思政課,讓學生們沉浸其中。

相關焦點

  • 突出高校發展特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
    毋庸諱言,當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方法效果仍然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做到真正入腦入心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在高校,堅持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工作,就是要堅持理論武裝、理論教育的目標、地位、決心不動搖、不放鬆,堅持教育形式多樣化、生活化、常態化,教育引導廣大大學生認清國家夢、民族夢與個人夢的關係,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課程思政①|讓「綠水青山」入腦、入心——我校風景園林專業創新...
    課程思政①|讓「綠水青山」入腦、入心——我校風景園林專業創新設計生態文明思政課程鏈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06-29  瀏覽
  • 渝北:「理論麻辣燙」入腦又入心
    {"title":"渝北:「理論麻辣燙」入腦又入心",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yubeiqu/yubeiqunews/2020-07-18/2706576.html", "image":"", "smalltext":"來自上遊新聞客戶端", "id":
  • 這場知識搶答賽入腦入心
    在經過必答題、搶答題等一系列環節的激烈比拼,最後,土木工程學院、音樂學院獲一等獎,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物流與交通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獲二等獎,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林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體育學院獲三等獎。
  • 教育部:高校「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在今天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餘先亭表示,高校思政工作「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餘先亭表示,「十三五」時期,全面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在8個省區市、25所高校、92個院系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打造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易班網和中國大學生在線「三駕馬車」為引領的校園網絡新媒體傳播矩陣,全面建立省級高校網絡思政中心,形成「全國—省級—高校」三級網絡思政體系。
  • 一堂田間地頭的思政課 講述扶貧攻堅的感人事 南陽醫專組織開展...
    何義霞以「打贏脫貧攻堅戰——校外實踐課」為題,圍繞「脫貧攻堅戰略的提出」、「精準脫貧戰略的實現路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深刻認識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重大意義」四個部分進行講述,以「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
  •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調研推進會發言摘登
    將學校課程思政教學情況納入本科教育和高職教育述職評議範圍,把課程思政教學成效作為本科教學分類評價的重要內容,並在教學成果獎、教材獎、教學名師、一流課程等各類教學成果的評比表彰獎勵中突出課程思政權重。探索完善「學評教」機制,把課程思政的成效納入教師評價體系。根據2020年全省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顯示,我省大學生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滿意度達到93.8%。
  •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活化宣傳形式 推動全會精神入腦入心
    據了解,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在高校落地生根,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廣大師生積極行動,活化形式,創新載體,全面、準確、深入地解鎖全會的精神內涵。在該校德馨書院,師生們則採用話劇及舞臺劇等形式進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中觀層面:是增強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需要。思政課程教學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內容豐富,承擔著教育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的光榮使命。僅僅依靠幾門思政課程本身,難以取得最佳效果。
  • 「匠心築夢」——電力工匠思政育人工程
    先後打造青年勵志成長工程、畢業生文明離校主題教育工程、青春榜樣示範工程、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明德講堂、社團文化巡禮、「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進校園」、「高雅藝術進校園」等一批主題鮮明、亮點突出的文化品牌活動。
  • 思政大課直播反響強烈 成都理工大學超2萬人在線收看
    人民網成都3月10日電 3月9日下午14:30至16:00,教育部社科司與人民網聯組織「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為使「思政大課」入腦入心,成都理工大學統籌安排,精心組織,提前預告課程內容及安排,並提出具體工作要求,全校共計21000餘名大學生在線收看直播,覆蓋18個學院。
  • 湟中上新莊鎮:「精準宣講」讓「精神之鈣」入腦入心
    湟中上新莊鎮:「精準宣講」讓「精神之鈣」入腦入心 2020-03-17 1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紮實推進「33566」全景式思政教育 方式方法創新 育人成效顯著
    全面實施鑄魂工程、親政工程、立德工程、勵志工程、尊矩工程和含英工程。三、實施過程(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搭建「三個平臺」,實現思政教育互動相長。(圖為學院扶貧小分隊在對口幫扶村涼山州馬母果村開展文化扶貧暑期實踐活動)(3)以教學、管理、服務和思想工作為載體,搭建「範、效互動」平臺。
  • 聊城這堂別樣的戶外體驗課,讓孩子們入腦入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超從熟悉的教室到高科技的農業產業園,從時刻的叮囑到相互間的互動交流,在17號的一場別出心裁的「愛心幫扶」活動中,來自聊城市東昌府區大張學區的貧困家庭的孩子們切實感受到知識與奮鬥的力量,也正是在這堂別樣的體驗課上,帶給孩子們入腦入心的感受
  • 青春夢想 挑戰創業|「黑」,龍江學子向祖國報到!
    目前團隊已經和浙江與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機構進行深入學習、調研,與哈工大機電工程(嘉善)研究院達成合作。黑龍江科技大學科創安防團隊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交流方式,面向全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感興趣的青年學生開展大學生創業經驗分享活動。
  • 綻放奮鬥光芒,激蕩青春力量——記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近日聯合發布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先進事跡,展現了當代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立足本崗敬業奉獻、矢志拼搏不斷奮鬥的良好風貌。  江城武漢,英雄之城。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輔導員靳敏,執著守護著自己的學生。
  • 學懂弄通做實,入腦入心入行(圖)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安義縣龍津鎮人大主席團多措並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持續發力,把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抓實抓細,努力做到學懂弄通做實、入腦入心入行。
  • 立德樹人:民辦高校的立身之本
    但是,有些民辦高校黨委履行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體責任意識不強,致使學校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面對市場競爭和資本逐利的雙重驅動而以就業為導向,在學校管理層面上重智育輕德育,忽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偏離了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也就偏離了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是思政教育水平需要不斷提高。
  • 山東藝術學院打造「藝術+思政」育人品牌
    著名音樂家、指揮家,國家一級指揮,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協管樂學會主席於海為山藝師生講述國歌的故事。於海依次從「關於國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發展歷程」「國歌是國家神聖的象徵」「國歌是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和「我們的國歌是世界上最好的國歌」5個部分,為大家闡述了國歌之美及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