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9日訊(記者 許諾 安澤 王春穎)日前,「龍江高校思政行」全媒體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十餘家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組成的採訪團,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集中宣傳展示哈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取得的新突破、新成效、新經驗。
龍江高校思政行。
坑坑窪窪的十字路變成平坦的水泥路;灘涂荒地如今綠樹成蔭;昔日簡陋的村頭建起文化廣場,村民用起健身器材……講起扶貧的「高招」,哈工程27個班級、千餘學生,在形勢與政策課上演了現實版的《我和我的家鄉》,講臺上的「小先生」講述自己家鄉的巨變。學生們自己準備案例,個個講得頭頭是道,發自內心的感動,觸發了思想深處的動力,引得講臺下的聽眾發出熱烈掌聲。
採訪團走進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如何讓思政教育不再生硬,而是潛移默化地走入學生心中,哈工程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課案例教師金璐璐說:「課程設置緊跟時事,在脫貧攻堅決勝決戰之年,以脫貧攻堅為主題,讓同學們講述家鄉的脫貧攻堅故事。」
哈工程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課案例教師金璐璐分享思政課程案例。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金璐璐說,今年將課程選題定為脫貧攻堅專題。起初老師們都覺得有些困難,形勢與政策課的兩位「80後」主講教師金璐璐和劉禹辰都沒有農村生活經歷,要把這門課講出親和力、針對性,還要讓學生有參與感,這就更具有了挑戰性。為此,金璐璐特意去哈爾濱市周邊的旅遊鄉村看脫貧成果,她感到非常震撼,突發奇想讓學生自己講一個課程版的《我和我的家鄉》。
哈工程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很多同學都是從鄉村裡走出來的,也有家在邊遠貧困地區的。同時金璐璐還了解到學生中有的參加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了創新課堂形式,她讓這些學生走上講臺,用親歷的脫貧攻堅案例,鍛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哈工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研室主任田朝暉向採訪團講述讓學生分享自己家鄉「山鄉巨變」的故事。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在教研室主任田朝暉的支持下,27個班的脫貧攻堅「翻轉課堂」將學生推上講臺。老師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其中,有的同學負責收集材料,有的同學負責採訪,有的同學負責製作演講課件。最終,《我和我的家鄉》展示課程呈現的效果是所有老師都沒有想到的,不僅學生參與度極高,效果也非常好。
學生們頭頭是道講起「扶貧經」,講述的同學或者自己的家庭就是「脫貧摘帽」的親歷者,或者父母就是駐村扶貧幹部,他們站上講臺,用真實的故事講述扶貧攻堅的「翻轉」思政課潤物無聲、入腦入心。
「媽媽的扶貧工作得到了扶貧村村民的認可,很多村民把媽媽當成了親人,有的孤寡老人甚至把與她的合影掛在家裡。」當學生譚驍晏講到媽媽到農村做扶貧工作,無法照顧當時正在高考的自己,甚至姥姥過世都沒能見到最後一面時,留下了眼淚。但此時,她更加理解了媽媽,同學們也通過她的故事,了解了扶貧幹部與扶貧工作。
這樣的例子在學生中有很多,學生們的真情講述,也為教師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事實案例支撐。有的同學在課件上展示自己父親的扶貧日誌,讓學生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扶貧工作距離自己並不遙遠,就在自己的身邊。
學生遊承志講述的脫貧攻堅案例題材,來源於身為人民教師、志願響應號召下鄉從事教育扶貧的媽媽,她在扶貧過程中拍攝了很多照片,見證了脫貧攻堅中村民們生活條件的改變,這也讓遊承志感受到了教師在教育扶貧中所作的努力。
當同學們一起認真收集身邊的扶貧案例,梳理回顧親身經歷和周圍人的脫貧經歷時,一種油然而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催生出強烈的自信。
學生李晨星表示,同學們互相分享身邊的真實案例,有助於對於理論、政策的理解和接受,這種沉浸式、感受式的教學讓大家不知不覺愛上了思政課。通過案例分享,讓他發覺,對於扶貧攻堅的努力,遠遠比自己看到的要多得多。
看到學生們提供的詳實數據與圖片,切合實際的分析,教師劉禹辰說:「學生們給我上了一堂課。通過這次課,我會注重採用課堂互動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從不同角度講述案例,拼合到一起,基本能涵蓋扶貧工作的各方面舉措。」在學生的講述過程中,老師對每個學生講述的案例再進行點評,把政策理論穿插其中,升華、擦亮了案例的價值和意義,這樣的思政課,讓學生們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