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籙之品級

2021-02-19 樂靜道堂

道教正一派道士在傳度之後的修道之階次是以授受法籙為標誌的,道教正一派認為得授法籙才在仙籍留有位置。

道教授受法籙,自太上以降、祖天師創教以來,即成道教之傳統。東漢張陵居陽平山修道時,即曾立二十四治區,造正一盟威經籙二十四品,分屬二十四治氣,督察二十四治區鬼神功吏。

南北朝時,寇謙之、陸修靜在改革舊天師道的過程中,整理編籙了諸多法籙,使法籙適用於道教各派的傳衍、齋醮活動,時北魏北周統治者多次受道教之符籙,以祈神佑。

隋唐以來,道教十分重視法籙,他們堅信奉受太上所傳之法籙,背誦籙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日、月、星、山川、湖泊等)均受治於我,天神保我,吏兵護我,兇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擾,法籙成為道教法師輔正驅邪、治病救人、助國禳災的主要途徑。因此在道門內視為至寶,不是一心務道的弟子,不能傳受:沒有取得一定法籙的道士,更不能超階越受,並制定了嚴格的授受規則和禮儀程序,傳授法籙遂成為道教的重要科範。

後五代孫夷中對法籙進一步整理,其所著《三洞修道儀》稱:「籙有一百二十階。」然正一法籙流衍人間者實為二十四階、或二十四品。該書列正一至大洞諸品法籙凡七等:

正一盟威籙二十四品,說凡初欲學道,男七歲號籙生弟子,女十歲號南生弟子。受三戒五戒後,而已成夫婦者,男稱清真弟子,女稱清信弟子。稟承戒律稍精後,方求入道,誓戒三師,稱智慧十戒弟子;得授初真八十一戒,稱上太初真弟子,號白簡道士。受正一籙後,則稱太上正一盟威弟子,天師祭酒(即正一法師)。

自正一授金剛洞神籙,為洞神部道士,稱太上洞神法師。

自修洞神有功後,遷授太上高玄籙,為高玄部道士,稱太上紫虛高玄弟子,號高玄法師。

自高玄部遷授太上升玄籙,為升玄部道士,稱太上靈寶升玄內教弟子,號升玄真一法師。

自升玄遷授中玄籙,為中盟洞玄部道士,稱太上靈寶洞玄弟子,號無上洞玄法師。

自修洞玄遷授三洞寶籙二十四階,為三洞部道士,稱三洞法師。

自修三洞法後,次參上清金闕,清精選法,應為得道者,為大洞部道士,稱上清大洞三景弟子,號無上三洞法師。

後《天壇玉格》又將品籙分為五級:

(1)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為正六品、七品銜。

(2)升授《正一盟威經籙》,為正四品、五品銜。

(3)加授《上清五雷經籙》,為正三品銜。

(4)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經籙》,為正二品銜。

(5)晉升《上清大洞經籙》,為正一品銜。

並規定升授和加授者,須憑道功德行依階升加,按傳統規定,每三年可晉升一級,若無功德不得升遷但功德超群者,或對社會有特殊貢獻者,可破格升授。妄欲升遷,反遭天譴。

宋元以降,張氏後裔專稱「天師」,被賜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適及明代,命掌天下道教事,正一道則更加顯赫,為各方所稱;明後期三山始指龍虎山、茅山和武當山,為正一授籙之法派,稱「三山滴血字派」,其字派為:

守道明仁德 全真復太和

至誠宣玉典 忠正演金科

衝漢通元蘊 高宏鼎大羅

三山愈興振 福海湧洪波

穹窿揚妙法 寰宇澄仙都

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說:「凡有學道者奏名之初,當依字輩循序而取一字於名諱之中可也。」現海內外已傳至大字輩和羅字輩。

早期道教以三會日為道民授籙升遷之日。三會日為三元日前一日,即:正月十四日、 七月十四日、 十月十四日。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四《下元品第十一》謂此三會日天、地、水三官、二十七府、百二十功曹之神功校罪福,至三元日上奏天闕,以降禍福,當於此三日行道建齋,修身謝過。此法一直延續至今。其過程包括迎師、演禮、啟師、宣表、焚表、誦經、說戒、傳度法器(付印、令、尺、劍、拷鬼杖、旗、法水、科書、職牒)等科儀。

「籙」,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稱之法籙。法籙牒文中一般必有相關的符圖,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籙。道教認為符文是由道氣演衍而成的文字,是太上神真的靈文,九天眾聖的法言;故符圖的繪製均採用象徵雲霞煙霧的篆體,文中排列眾多天仙地祗的名號,要求受籙道士熟讀背誦,成為做法事的憑杖,因此凡正一修道之士必須明白受籙的目的和意義。

據《三洞修道儀》說:受正一法籙,方可為人章醮,因為只有得受法籙,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職。有了道位神職的道士其齋醮中的章詞,才能奏達天庭,才能得到神靈護佑,反之齋醮章詞無效。所以凡主持齋醮的道士,必先求授法籙以正道位。

《正一文科戒品》對籙的作用解釋說:「總統天地一切神鬼,誅伏邪魔,斬滅妖精,徵靈召氣,制御山川,滌蕩氣穢,章奏傳驛,達通神仙,莫先乎正一。」因為受籙之後,籙牒中撥付受籙者有護身將帥,協助受籙者在主持齋醮時,斬妖除邪,拔度生靈,救濟因厄。未經受籙受職,就無權遣神役鬼。另據《雲笈七籤》卷45說,受籙的意義在於通過受籙「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自始自終,先從戒籙,然始登真」,勉勵受籙者勤進修行,不可褻瀆師教。

授籙由傳度大師、監度大師、保舉大師來主持。傳度大師是專門負責授正一法籙的大師;監度大師是監督傳度大師在授受法籙過程中秉公授度的大師;保舉大師是專門負責保籙、保戒、保香的大師。此三師在隋唐以前一般由受過法籙、德高望重的老道長擔任。宋元以後,特別是宋真宗朝時,王欽若為天師在京都奏立授籙院,自此三山符籙悉皆歸之於龍虎山後,三師必由龍虎山天師來擔任,主持法籙之授受。此法一直沿襲至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

道士受籙後,頒發給職券牒文,以證其所得之法職,名所錄之神界,以通達神靈。今簡稱為「職牒」。

相關焦點

  • 授籙後如何使用籙中兵馬將帥呢?法官要如何修持法籙呢?
    授制度的完善,使道教有了比較嚴密的組織制度,道法的傳承也有了嚴格的規範、程式。這是道法優於散漫的巫術的重要表現。早期正一道的授方式有如上述優點,所以後世各道派紛紛仿效採納,形成諸派符條,也產生了其他類型的籙,並且在原有的規則上,增加刪減,修改重製,所以在後來的道籙當中,看不到前者影子,或者是完全不同的道籙規則的出現,都是再正常不過的。
  • 授籙有什麼用處?
    授籙是頒發給信道人士的職券牒文,以證其所得之法職的一種道教行為。「籙」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功法術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籙,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職。有了道位神職的道士,其齋醮中的章詞,才能奉達天庭,才能得到神靈護佑,反之齋醮章詞無效。而獲得「籙」的儀式,即稱為授籙。
  • 先從戒籙 然始登真 | 正一法籙的歷史淵源與授籙的內涵
    據《隋書·經籍志四記載:「道教授道之法,初授《五千文籙》、次授《洞玄籙》、次授《上清籙》。籙皆素書,記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期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授者必先齋戒,然後齎金環一,並諸贄幣,以見於師。師受其贄,以籙授之,乃剖金環,各持其半,雲以為約,弟子得籙緘而配之。」這說明授道的程序。
  • 道教百科籙如果說符的形成較多地繼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籙的出現則突出地表現了道教開創者自己的智慧。籙又稱法籙、寶籙,是一種道教符書,被用作入道憑信與行法依據。道教理論認為籙由自然之氣結成,由神人傳授。《正一修真略儀》云:「神符寶籙,其出自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渾茫之際,空中自結飛玄妙氣,成龍篆之章,乃元始神尊化靈應氣然也。」籙的功能在於召役鬼神,「籙以檢劾三界官屬,御運元元;統握群品,鑑騭罪福,考明功過,善惡輕重,紀於簡籍,校誡宣示之文;掌覺靈圖,推定陽九百六天元劫數。
  • 道教符咒與法籙
    請城隍神咒  本縣城隍,正直之神,執掌冥界,統率陰兵,我今虔誠,請降來臨,釋疑解惑,分剖云云.丁甲神咒  陽明之精,神威藏人.收攝陰魅,遁隱人形,靈符一道,舍宅無跡,敢有違逆,天兵上行.法籙一、 什麼是籙《真經解》云:「籙,錄也。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攝天地靈祇,制魔伏鬼,隨其功業,列品仙階,出有入無,長生度世,與道玄合。
  • 【問道白石山】符是符,籙是籙,符和符籙不可混為一談!
    符的功能,基本在於能召劾鬼神,召之而來,聽候調遣。《後漢書·方術傳》載,東漢費長房學仙不成,卻得師父傳授的一張符。有了這張符,費長房對於社公、水神皆可隨意支配,為非作歹的妖精對他也不敢稍有違抗。但費長房後來不慎將符丟失,於是群鬼將其殺死。
  • 正一派 太上三五都功經籙視頻講解
    下面是關於道教正一派,完整的介紹與授受法籙介紹道教授受法籙,自太上以降、祖天師創教以來,即成道教之傳統。東漢張陵居陽平山修道時,即曾立二十四治區,造正一盟威經籙二十四品,分屬二十四治氣,督察二十四治區鬼神功吏。南北朝時,寇謙之、陸修靜在改革舊天師道的過程中,整理編籙了諸多法籙,使法籙適用於道教各派的傳衍、齋醮活動,時北魏北周統治者多次受道教之符籙,以祈神佑。
  • 太上救苦升天寶籙 是做啥用的?
    老是有道友跟我說,想受籙。根據中道協的規定,開展授籙活動是要審批的,全國目前只有天師府有這個資格。
  • 大鬧天宮第七講之被狀告的孫悟空為什麼還能登仙籙成為正式神仙?
    而且真的把一個東勝神洲花果山水簾洞的一個天生聖人、散仙、魔王並且創出了滔天大禍的孫悟空,變成一個在籍在籙的正式在編神仙!我們先看看天庭對於犯了大錯的孫悟空究竟是如何處罰的。玉皇大帝看完龍王和地藏王菩薩的奏表之後,竟然沒有對孫悟空所犯的錯誤大發雷霆,處理意見也是輕描淡寫地說:「朕即遣將擒拿」。
  • 明朝文武官員名稱及品級
    1、文官名稱及品級:正一品至從九品稱謂、官階、勳位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註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 道教科儀三籙七品
    據宋代道士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稱:「三籙者,一者金籙齋,上消天災,保 鎮國王,惟帝王用之;二者玉籙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惟后妃臣寮用之;三者黃籙 齋,濟生度死,下拔地獄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七品者,一者三皇齋,求仙保國;二 者自然齋,修真學道;三者上清齋,升虛入妙;四者指教齋,禳災救疾;五者塗炭齋, 悔過請命:六者明真齋,拔九幽之魂;七者三元齋,謝三官之罪。
  • 證道之信 輔正利器丨正一派的授籙
    法籙是道士應持之典,也是對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認定,故升授、加授均有嚴格的考核程序。同時法籙又是道士行法的憑證,只有授過籙後,才能召喚籙上神兵將吏護法顯靈。未授籙者,行法不靈,吏兵遠身,如強行施法,不但不靈,且自身反遭天譴。其次,道士修持一生,超凡脫俗,一旦羽化,即可憑籙登仙,頒以仙職,免除冥府地獄之苦。什麼是籙?《真經解》云:「籙,錄也。
  • 品級雖有高低但並非是絕對的上下級關係
    清初時期,分守、分巡道都是藩、臬二司派出的臨時性差遣,並不是正式的官職,其性質就像是皇帝派出的欽差大臣一樣,其品級照原官而定。如京堂等官補授之道員,則系參政銜,為從三品;由知府補授者為正四品;由各部郎中、員外郎補授者為正五品。
  • 何為九真妙戒金籙?授之可消九幽大罪!
    之前的文章科普過何為道教的授籙,在各種籙職中,有一種籙職是道士、信眾、生者、亡人都可授的,稱為「九真妙戒金籙」;在授籙的同時也需要持戒,所持戒便是「九真戒」。何為九真戒?九真戒:道教戒律,亦稱「九真妙戒」,「九真妙戒金籙」,為生者可授,亡者也可授持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