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是一種常見樂器,但是喜歡古詩詞的朋友會發現,很多古詩詞中不是稱「簫」,而是稱「鳳簫」,比如,我們熟知的辛棄疾的詞《青玉案·元夕》裡寫道:「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像這樣稱「鳳簫」的古詩詞比比皆是。如:唐代詩人李頻《古意》:「鳳簫拋舊曲,鸞鏡懶新妝。」宋代元好問《畫堂春》:「一翦玉梅花小,九霞瓊醴杯濃,鳳簫千載莫匆匆,且醉壺中。」
那麼,古詩人的「鳳簫」是我們今天常見的豎吹洞簫嗎?非也。古代的「簫」其實一般是指排簫,也就是幾根管子排在一起。《說文解字》裡說:「簫,參差管樂也,象鳳之翼。」翻譯成白話就是,「簫,是長短不一的管子排成的樂器,形象像鳳凰的翅膀。」
關於「鳳簫」,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漢代劉向在《列仙傳·卷上·蕭史》中記載:「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 你看,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她吹簫引鳳,後隨鳳凰而飛仙而去。
所以,依我看,古詩人寫詩時喜歡用「鳳簫」,一是因為古時的排簫形象上與鳳凰的翅膀相似,二是與弄玉與蕭史的美好愛情相關。古人是浪漫的,著一「鳳」字,平添幾多聯想,詩意濃鬱,令人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