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情景交融

2021-01-18 騰訊網

中國詩詞,緣情言志,這是數千年來的傳統。統編語文教材收錄了不少經典古詩詞作品,選擇的時代跨度較大,囊括了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時期的經典詩詞,包含的題材眾多。那麼,教師如何用好教材,教好古詩詞呢?日前我聽了江蘇省第21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課中的幾節古詩詞教學課,其中《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景後情 觸景生情——抓住「月」字 初解詞意

師:在學習這首詞之前,我們還學習了一首詩《宿建德江》,這一詩一詞雖然寫的都是月夜的景色,但是表達的感情一樣嗎?

生:不一樣,《宿建德江》全詩圍繞一個「愁」字來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卻看不到詞人的愁緒。

師:是呀,我們今天學習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看不到一個表示情感的詞語,但是讀著也能讀出作者的情感來,這是什麼樣的情感呢?這個「情」藏在詞中的哪裡呢? 請大家從詞中尋找線索,發現表達詞人情感的詞句。

(學生圍繞問題閱讀、思考、尋找、圈畫)

詩詞大多先有景後有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人物一開始心情是比較平靜的,由於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的變化。上課前,教師不急於把詞中每句話的意思「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由對詩詞進行反覆朗讀,掃清字詞障礙。熟讀成誦後,讓學生對比之前學過的古詩《宿建德江》。同樣是描寫月亮,都借月抒發感情,但抒發的情感卻不同。《宿建德江》中描寫的月亮,抒發的是詩人旅途寂寞、孤獨之情,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面上看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巧妙組合,月光明亮,鵲兒被驚醒,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一個明亮的月亮,一片柔和的月光,抒發的卻是詞人陶醉於黃沙道的美景,表達的是辛棄疾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

當然,真正讀懂中國詩詞,非通過「比較」不可。先景後情,觸景生情。課堂上,教師抓住一個「月」字,讓學生比較出「月兒」傳達的不同「情」意。教師運用比較同景的方法,讓學生在比較中看出端倪。一樣的意象,不一樣的情感寄託。可見,比較也能見出中國詩詞的獨感。這堂課中,以景悟情是教學設計的主線,貫穿教學始終。在尋找、發現和品讀中,教師引領學生走進辛棄疾的精神世界,深刻感悟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的欣喜,學生在品讀中亦能為情所動,隨情而讀,課堂洋溢著濃鬱的詩情畫意。

緣情溯景 借景抒情——知人論世 走進詞人

上課伊始,教師就讓學生看插圖說故事,在初步了解歷史故事背景前提下,與詞人一起夜行西江,記錄下他的所行所感所思。課中,教師又再次引入資料,讓學生對詞人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我們來看看這個片段:

師:同學們,從詞中的哪些字、句,你能看出辛棄疾的心情變化?

生:「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我看出了辛棄疾很快樂、很高興。

師:詩人不是真正的農夫,他為什麼要那麼高興呢?

引入資料【故事:辛棄疾當官時,江西曾大旱兩年,饑荒遍地。辛棄疾一邊禁止官商哄抬物價;一邊拿出官府錢款,從其他省購買糧食,救濟災民,使當地百姓平安度過災荒。退居後,他在上饒修建了一座宅院,宅院很少栽種奇花異草,卻大量種植了水稻、蔬菜。——《辛棄疾傳》】

師:退居後,詩人自己的宅院叫「稼軒」,因為辛棄疾也把自己稱為「稼軒」。現在你知道他為何如此高興了嗎?

生:對於時時念著百姓的辛棄疾來說,那一晚就算有千百種香味也不及稻花香,就算有千百種聲音,也不及那一晚蛙聲一片,這是老百姓再也不用餓肚子的聲音,這是辛棄疾最值得高興的地方!

古人云:詩言志,詞緣情。古詩詞作品中大多蘊含了作者的思想志趣和精神情操,知其寫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對解讀詞義、詞情至關重要。情感是詩詞創作的基礎,因而初探詞人創作前產生的這種情感和創作動機,等於找到一把解讀詩詞內涵的鑰匙。手握這把鑰匙,學生就能很輕鬆地步入詞的殿堂。

另外,由於作者的創作動機和內在感情往往得之於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作者的心情、經歷、志向、抱負乃至愛憎、階級等。因此,鑑賞古詩詞時首先要重視有關寫作背景的介紹,從而懂得詩人的創作動機是什麼,詩人有一種什麼樣的強烈感情要表達。本節課,教師藉助引用資料,幫助學生了解辛棄疾的生平和這首詞的創作背景,進而緣情溯景、借景抒情,讓學生更好地探尋這首詞的情感密碼。從教學片段中我們不難發現,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不僅可以拓展詞的文化信息,豐厚詞的文化意象,還能讓學生了解辛棄疾的精神、氣質,從而更好地讀懂文字深處的內涵。

移情於景 情景交融——個性閱讀 還原詞境

將感情融合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藉助對這些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蟲魚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單純的景物了,而是承載著人們極為豐富複雜的情感。在朗讀指導環節,教師重點圍繞一個問題悟情促讀,注重多元化理解,讓學生在讀中還原詞境,鼓勵個性化朗讀,讓學生在情與景的交融中賞析古詩詞的文字魅力。

【課件: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師:天上有七八個星時隱時現,小雨飄飄灑灑,你們是什麼感覺?在燥熱的夏夜裡,你會因為這場雨,感到___________?

生:我會感到小小的喜悅。

師:你能讀出你的喜悅嗎?

……

師:還有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詩人的「情」?

【課件: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師:突然見到舊時茅店的欣喜,誰來讀?

師:這明明是他舊時非常熟悉的茅店,為什麼還會出現欣喜的情緒呢?

生:因為他沉浸在豐收的喜悅裡,沒有注意前面會出現熟悉的茅店,一轉身卻看到了熟悉的景物,所以……

師:回到詞裡再讀,讀出那份欣喜。(師引讀全詞)

師:中國詩詞大會,在評價這首詞中曾說,辛棄疾不寫星光燦爛,卻寫煙雨濛濛;不寫酒店卻選擇茅店;不寫梅花桃花,卻寫稻花;不寫歌聲,卻寫蛙聲……這是為什麼呢?

生:他用一個個景物給我們呈現了一幅優美的鄉村夜景圖,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師:是的,讓我們帶著這份情,再來讀讀這首詞。

中國詩詞活在吟誦之中,唯有吟誦才能賦予詩詞以切實的生命體味。一個有智慧的語文教師,教詩的最好途徑就是不教詩,讓「詩」憑著自己的言語存在說話,讓學生直接貼在詩的面頰上感受它的詩意。在朗讀指導環節,教師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詞的情感基調,移情於景,情景交融。讀詩學詞,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理解字面意思,要「見到一種詩的境界」。既然意象是詩人見到的一種境界,那麼詩詞教學就應引導學生藉由意象也「見」到一種詩的境界。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時要不斷點化學生,引導他們將意象還原成畫面、場景、情節以及一幅幅鮮活的生命圖景。然後以一連串的反問或感嘆的句式,一唱三嘆,迴環往復,品讀詞句,讀中悟情,悟中抒情。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1年01月13日第5版

作者:張曉璐

相關焦點

  • 簡潔而富有意境、思想性和音樂美感的古詩詞
    要想成為合格的書面語翻譯,熟練掌握漢語書面語並精通古漢語及古詩詞是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不管在國外呆多久,不掌握漢語古詩詞、歷史典故、歷史寓言及古代成語,永遠不可能成為合格的書面語筆譯者,只能算作生活導遊。翻譯是兩國的綜合文化及語言加工再現的負責過程,是信、達、雅的完美作用。對古代散文的了解只停留中學和大學教材水平的我寫出的東西很難有「古風」。
  • 風蕭蕭兮易水寒 不可不知詩詞創作中情景交融的幾種方式
    每一句都情景交融,緣情而寫景;「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由景而生情。詩幾乎都是情景交融,老街這裡說的,是以分析句子的情或景而不是指特指整首詩。下面按照自己的學習體會,說一說詩詞中情與景的不同表現手法。一、分開寫的情和景1、一情一景詩詞中常見的是一部分寫景、一部分寫情,例如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上句寫景,下句寫情。
  • 學好古詩詞,安徽安徽道恩教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傳統文不僅僅對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良好環境的構建有著深刻的影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個人思想境界的影響也大有裨益。安徽道恩教育認為,源遠流長傳承了幾千年的古詩詞中包含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部分,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思想上的指導,給人以情操的陶冶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 古詩詞中的無我之境,絕頂高手才能達到!
    之前小仙和大家聊過古詩詞中的意象:>>>>今天和大家聊聊古詩詞中的另一個小知識:情景。古詩詞中的情景,就是詩人看到某種景物之後,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然後通過詩句寫出來。概括來說,就是一個詞:借景抒情。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們來看看下面兩幅圖:一幅是春意盎然,百花爭豔;一幅是老樹昏鴉,夕陽西下。這兩種景色各有各的美,但是帶給我們的直觀感受完全不同。
  • 華中師大戴建業:短視頻好比古詩詞中的「絕句」
    戴建業表示,抖音作為新興的移動網際網路平臺,讓越來越多的青年用戶增加了對中國傳統古詩詞興趣和喜愛。不僅在於推動知識的普惠,更在於助力了人類情感、生命的體驗。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古典詩歌的課程也曾讓戴建業苦惱。「每次老師講古典詩時我痛苦死了,第一講情景交融,第二講結構緊湊……我從來都看不出來到底哪個地方結構緊湊。為此,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有點『弱智』。」
  • 情景交融 趣見法外 ● 秦嶺雲國畫
    關注請點擊左上角藍色「深圳市書法院」情景交融 趣見法外 ● 秦嶺雲國畫
  • 結合中考真題,分析古詩詞鑑賞該如何答題(分值佔比越來越重)
    隨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在各類語文考試中,古詩詞的分值佔比越來越重了,一般佔6-12分。課內古詩詞還好,因為老師詳細分析過,所以很好理解。但近年來,課內的古詩詞考得不多,即便考,也是以比較閱讀的題型出現,就是「課內古詩詞+課外古詩詞」結合的形式。
  • 古詩詞裡的大寒,品味那些藏在古詩詞中的冬寒之美
    古詩詞裡的大寒,品味那些藏在古詩詞中的冬寒之美時間:2021-01-14 23: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詩詞裡的大寒,品味那些藏在古詩詞中的冬寒之美 大寒,一年中最嚴寒的季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立春,即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
  • 孩子背古詩詞沒用?錯,在古詩詞中徜徉的孩子,更明事理曉是非
    正是因為父母的這種崇洋媚外的思想,導致了父母在生活中認為孩子背古詩詞是沒有用的,只是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沒有一點好處,沒有一點優點。而且也認為孩子背古詩只會使得孩子變得悲情,變得悲苦一點,影響了孩子的心情。
  • 傳傳說 | 秋日裡的古詩詞
    秋天裡有「空山新雨後」的沁人心脾,「江清月近人」的靜謐祥和,「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憂愁百轉......今天跟著傳傳一起來感受古詩詞中那些不一樣的秋天。(4)中流:中央。揚素波:激起白色波浪。(5)鳴:發聲,響。發:引發,即「唱」。棹(zhào):船槳。這裡代指船。棹歌:船工行船時所唱的歌。《秋風辭》是漢武帝劉徹的作品。公元前113年,劉徹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后土,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他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秋風辭》。
  • 知乎高贊 | 盤點那些令人驚為人間絕句的古詩詞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千萬佳作,經過整理網友的點讚,盤點出讓人驚為人間絕句的最美古詩詞。王勃《滕王閣序》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高中的時候就被《滕王閣序》驚豔到了,從此迷戀古詩詞不能自已。而這一篇,早已爛熟於心。經典中的經典,無需多言。
  • 古詩詞裡的洛陽,繁華落盡,思親懷鄉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吟詩作賦,創作的與洛陽有關的古詩詞佳作頻出,名句不斷,不僅膾炙人口,更是引人入勝。孟浩然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一共寫了321首詩,絕大多數是山水田園詩。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山水詩的集大成者。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孟浩然是王維的先行者。
  • 2020高中語文古詩詞鑑賞10大規律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 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
    有朋友提問: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古詩詞意境由多個意象組合而成。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意象是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說到意象,就已經超出了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詩詞創作中的寫景、寫物、敘事的時候已經加入了本人的感情渲染。
  • 灞橋柳,沈園柳,章臺柳,古詩詞中的楊柳意象你知道多少個?
    楊柳作為春天的象徵,經常出現在我國古典詩詞中,詠柳詩詞之多,與松、竹、梅不相上下。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因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象徵高尚的人格,也藉以比喻忠貞的友誼。離別之時,滿城楊柳,鬱鬱蔥蔥,萬家屋舍掩映在楊柳的青煙綠霧之中,風拂楊柳,迎風搖曳,像是依依不捨的樣子,此情此景,情景交融,以楊柳之貌,證楊柳之名,可謂名符其實。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唐詩,張繼《楓橋夜泊》
    唐詩宋詞古詩詞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有哪些?它們都有怎樣的含義?有哪些代表性的詩詞講到了這些意象呢?下面小仙給大家一一道來。月亮春花秋月、風花雪月都是古詩詞最常見的題材,這兩個詞都包含一個「月」字,由此可見月亮在古詩詞中的地位。
  • 《快樂古詩詞》:為古詩詞譜曲,讓經典可傳可唱
    近日,在江門市首屆童書節上,一本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江門本土音樂人參與創作的《快樂古詩詞》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中國古代詩詞往往是與樂曲一起誕生的,但是詩詞得以在時間的淘洗下流傳下來,與之相配的樂譜卻無法「長生不老」。江門音樂教師翁麗敏不免覺得可惜!而且,她發現學生用唱的方式學習古詩詞,記憶的速度會更快。
  • 不要勉強孩子背古詩詞,要讓他們愛上古詩詞
    也許在《詩詞大會暢銷套裝》中,我們能找到答案——那就是,從興趣出發,在故事中學習。在故事中學習古詩詞,so easy古詩詞雖美,但距離現代生活久遠,孩子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以前我問學生:「《遊園不值》是什麼意思?」學生齊齊回答:「園子不好玩,不值得去!」真是讓我忍俊不禁。但這也恰恰反映出來了,要想讓孩子們背下古詩詞,理解內容是關鍵。
  • 古詩詞裡的梨花
    細傾玉瓶春酒,待月中、橫笛倩雲鬟。吹散碧桃千樹,盡隨流水人間。」這是元代詩人王惲所作的《木蘭花慢·賦紅梨花》一詞,全詞意象豐盈,佳句迭出,將紅梨花傾情綻放的盛景,表達得婉轉自如、靈動恣意;手到擒來、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大快朵頤!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