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爸小啟: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中原大地河南省西部、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中下遊,因地處洛河之陽(山南水北謂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還是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累積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吟詩作賦,創作的與洛陽有關的古詩詞佳作頻出,名句不斷,不僅膾炙人口,更是引人入勝。
孟浩然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自洛之越》(唐)孟浩然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一共寫了321首詩,絕大多數是山水田園詩。
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山水詩的集大成者。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孟浩然是王維的先行者。
這首詩借寫自洛陽赴吳越之遊玩之事,抒發了詩人的失意憤懣之情,同時刻劃了一個落拓不羈、傲岸不遜、卓爾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該詩的大意是:忙忙碌碌三十年,讀書學劍一樣都沒練成,文不成武不就,真是虛度年華蹉跎歲月。
不妨去江浙間遊山玩水吧,我早已厭倦了古都洛陽的世俗紛擾。
乘一葉小舟泛遊五湖四海,從此不再為五鬥米折腰,像謝靈運那樣寄情於山水。
姑且享樂杯中美酒,為何還要計較世上的功名利祿,讓自己心力交瘁呢?
孟浩然還真是言必行,行必果,從此,他不再對學而優則仕抱任何幻想,醉心於山水之間,把酒臨風,吟詩詠志。
與此同時,洛陽少了一位鬱郁不得志的官員,人間多了一位偉大的山水詩人,這是唐詩的幸甚,也是讀者的幸甚。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七言絕句,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當時詩仙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
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大都市,雅稱東都。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李白此時正在客棧裡,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即興創作了此詩。
李白的故鄉在天府之國四川,二十幾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了他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這首思鄉詩與李白其他謳歌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一樣,是婦孺皆知的千古名作。
王昌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大約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縣丞時。
「七絕聖手」王昌齡於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遠謫嶺南,次年北歸,自歲末起任江寧丞,仍屬謫宦。
這首詩寫的是第二天早晨詩人在江邊送別辛漸的情景。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今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
該詩的大意是:在一個悽冷的雨滿天飛濺的夜晚,我坐船來到這號稱江南富庶之地,心裡是莫名的惆悵。天明之際送走好友以後,只留下我遙遙遠眺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水一樣純潔,絲毫未受功名利祿等世俗的玷汙。
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是送別詩的千古絕唱,也是中學語文課本的永恆經典。
張籍: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秋思》(唐)張籍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有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真務實。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這首詩的大意是:旅居在繁華的洛陽城裡,突然秋風乍起,不由得想念起遠方的親人來了,於是書寫一封家書。
然而擔心自己寫信急急忙忙,詞不達意,還或有千言萬語尚未言表,本來就要交給郵差了,又打開信封想再加點什麼內容。
果爸思詩:
與洛陽有關的古詩詞,真是成千上萬,不勝枚舉。
據不完全統計,僅詩聖杜甫一人創作的與洛陽有關的名句就至少有7句:
「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洛陽宮殿化為烽。」(《諸將五首》);
「寒盡春生洛陽殿。」(《冬末以事之東都,湖城東遇孟雲卿,復歸劉顥》);
「洛陽大道時再清。」(《李鄠縣丈人胡馬行》);
「遠在劍南思洛陽。」(《至後》);
「九度附書向洛陽。」(《天邊行》);「洛陽宮殿燒焚盡。」(《憶昔二首》;
「洛陽無限丹青手。」(《畫像題詩》)
和大多數與洛陽有關的古詩詞一樣,杜甫的這些詩句裡,多數思親懷鄉之情。
一朝繁華,富甲天下,更何況洛陽是十三朝古都,自然有說不盡的風流往事,吟不完的瑰麗詩詞。
縱然古都洛陽的歷史煙雲已隨風而逝,可無論是當年的公侯貴人還是黎民百姓,那一個個去國懷鄉的故事,那一份份刻骨銘心的情感,即使洗盡鉛華,卻依然在古詩詞裡,氤氳獨特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