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以來,尤其到唐宋,廣西就是流人遷客主要的貶謫發配之地,或許正因為如此,「瘴毒魑魅」之類異聞奇事成就了千餘年來「傳說中的廣西」。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率大軍南徵,走的是湘江一靈渠一桂江一西江一北流河一南流江一合浦這條「主幹道」。這場長達三年的軍事行動,為這條古道上留下了許多跟馬援有關的地名,比如北流市的「歇馬嶺」,博白縣的「飲馬江」,玉林市的「石柱坡」,南流江上遊的馬灘」等等。不過,馬援此行可能倒是讓另一個地名「威震」中國——那就是「鬼門關」。
據清代汪森所輯《粵西文載》記載:「鬼門關在(博白)縣西十裡,兩山相對,間闊三十步。馬援討林邑,蠻路由於此。立碑、石龜尚存。往來交趾,皆由此關。」歷史上曾有兩處「鬼門關」,位於玉林市東面的北流「鬼門關」,1429年改稱「天門關」,如今高速公路貫通,原貌不存。而玉林市西面的博白縣「鬼門關」,早在1371年改稱桂門關」,「鬼」已無跡可尋。
有意思的是,許多貶謫嶺南的文人墨客但凡見到這三個字,去國懷鄉前途渺然之感便油然而生。初唐大詩人沈佺期從京師洛陽被貶往驩州(今廣西崇左縣),途經鬼門關,寫下一首《入鬼門關》,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昔傳療江路,今到鬼門關。土地無人老,流移幾客還。」
不過,流傳最廣的鬼門關詩作是楊炎的《流崖州至鬼門關作》:「去一萬裡,千之千不還。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此詩在《崖州志》裡被記為唐代被貶到崖州(海南島)的宰相李德裕所作,甚至還有人說是蘇東坡被貶崖州時寫的。後經郭沫若等人考證認為,早李德裕67年被貶崖州的唐代著名理財家楊炎才是這首詩的作者。不過,生度鬼門關的楊炎還沒赴任崖州司馬,就在途中被賜死。
對於歷代流寓廣西的官宦遷客而言,貶謫是懲罰,也是以觀後效。總之,作為啟蒙化育、傳播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士大夫群體,他們在廣西的許多故事,被傳誦至今。
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顏延之貶謫桂林,任始安郡太守。也許因為他是一位大文人的緣故,顏太守在桂林獨秀峰下讀書的故事,便流傳了下來。但是顏延之最值得廣西人稱道的,還是首開了文化風尚。
廣西文學評論家黃偉林認為有三種影響應該算在顏太守身上:一是讓廣西人領會了自然山水獨具的審美價值,獨立於城中的獨秀峰,便是因顏氏名句「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得名;二是給廣西帶來了崇尚讀書的好風氣,自桂林獨秀峰下有「顏公讀書巖」後,歷代在陽朔、永福、興安、全州縣都有「某某讀書巖」傳世;其三,是顏延之讓廣西見識了其清正廉潔的人格魅力。
唐宋以來,廣西便是朝廷貶謫官員文士的主要目的地。如果簡單開出一張單子,把這段時期流寓廣西的名人排列一下,人們也許要對廣西「刮目相看」。
這裡所列只是唐宋兩朝某些時期,相對密集地出現在廣西的有名人物。他們任職於廣西各地,革除舊弊,啟迪蒙昧,吟詩作文,記述見聞,形成了獨具廣西特色的貶謫文化。
據廣西師範學院楊東甫研究員統計,唐代謫桂官員約30餘人,宋代為40餘人。這些僅僅是正史和筆記野史所載者,更多人物和他們的事跡已無法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