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殺、種族隔離、歧視,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悲慘境遇

2021-01-19 鍵政科
澳大利亞原住民(英語:Indigenous Australians)是「澳大利亞土著人」(Aboriginal Australians)和「託雷斯海峽島民」(Torres Strait Islanders)的總稱,是歐洲人殖民之前居住在澳大利亞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族群的後代。根據基因分析得出的估計,原住民在澳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44000年前。英國艦隊大規模抵達前,澳大利亞擁有超過500個部落、至少31萬的原住民。他們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大多是捕魚能手,不僅能用木製的魚叉,還會修水壩攔魚,編魚簍、織魚網捉魚。在狩獵時他們主要捕殺小型動物。

澳洲從南到北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原住民的巖畫、壁畫,那些流暢的線條、圖案和生動的人物、動物極具特色。他們雖然沒有文字,但他們有大量口頭流傳的神話故事和關於祖先的傳說,兩者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住民的原始宗教。

可以說原住民是這片土地唯一的主人。

一、世紀悲歌

1788年1月26日,英國第一批由11隻船隊組成的流放船隊帶著759名犯人及206名船員抵達澳大利亞雪梨港,開始了歐洲人向澳大利亞的移民史。

▲1788年,菲利普船長率眾登陸澳洲

(該畫作存於新南威爾斯州圖書館)

為了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天,澳大利亞政府於1935年將1月26日確定為「澳大利亞日」 ( Australia Day) ,即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也正是這一天,開啟了澳洲原住民的悲慘命運。

國慶日其實是侵略日!


▲2018年1月26日,超過1萬人參加在墨爾本舉行的「侵略日」示威遊行。

(圖片源自:法新社)

1789年,原住民中出現首例由殖民者傳染的天花疫情,造成數百名原住民死亡。1791年,英國殖民當局把雪梨灣附近的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原住民土地的剝奪過程。這一過程中,原住民與殖民者的衝突造成了數以萬計原住民死亡。1825年,正當殖民者和原住民的矛盾日益尖銳的時候,英國政府下令:有必要以暴力對暴力。實際上,這是屠殺令大屠殺開始了,手無寸鐵的原住民被當作了「害蟲」。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某些牧場主還以射殺所有他們所見到的原住民而驕傲」。


▲昆士蘭州 Bulla,1861年


▲格拉夫頓博物館(Grafton Museum)的歷史照片

接下來的一百多年裡,整個澳洲大陸都籠罩在了屠殺的恐怖陰影之中。

白人殖民者帶來的疾病、驅逐和獵殺,加之土地的喪失和自然資源的枯竭,原住民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遭到徹底破壞,人口急劇下降,到19 世紀末原住民人口數量僅為原來的四分之一左右。



▲被鎖鏈鎖住的澳洲原住民


1901年1月1日,澳洲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洲聯邦,但把原住民歸為「動物群體」,遷到城市郊區的定居點,排除在人口普查範圍外,實行種族隔離政策。傳教士之外,白人無故不得進入。當局強迫原住民與白人通婚。20世紀20年代開始,混血兒童又被帶離定居點,男孩進入農場當苦力,女孩在人家當傭人。政府逐漸合併人口減少的定居點,把土地租賃給白人耕種。

從「種族滅絕」到「種族隔離」,這些政策殊途同歸,本質上都是白人殖民者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思想的體現,其目的都是建立一個沒有任何有色人種和混血人種的「雪白」的澳大利亞社會。這種「白澳」的理想在20世紀初澳大利亞由殖民地向聯邦國家轉變中,成為澳大利亞的建國理想。種族純潔作為「白澳」的根本內涵,主張澳大利亞是白種人的澳大利亞,必須「成為歐洲以外唯一的純粹白種人的國家」,「絕不容許其他種族摻雜其中」。但是,事與願違,由於白人男性不斷誘姦或強暴土著婦女,僅僅把原住民女性當作發洩生理需要和生育勞動力的工具,混血人口的增長率遠高於白人,混血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宣告了半個多世紀的「種族隔離」政策徹底失敗。1937年,澳大利亞當局通過原住民同化政策,主要措施和內容就是對混血土著兒童實行強制同化。

早在19世紀晚期,隨著土白混血兒的不斷出生,各地政府就有權把這些混血兒童帶離保留地,施以白人教育。1910年澳大利亞通過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隨意從原住民家庭中帶走混血的土著兒童。這期間不允許他們的父母看他們,也不讓他們回家,使他們脫離自己的社區和文化。這些兒童多數由教會和孤兒院撫養,一些膚色較淺的孩子則被送到白人家庭中收養,接受同化教育,讓他們學習白人文化,最終回到澳大利亞主流社會中。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有近10萬土著兒童被政府從家人身邊強行帶走,這些土著兒童就是後來所謂的「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

比如在新南威爾斯,任何一個車站的管理人員或警察只要認為他們的行為有利於土著兒童的成長,就可以將土著兒童從他們父母的身邊帶走。這些被帶走的孩子在整個澳洲數以萬計,到底有多少被偷走的孩子,無法統計,許多兒童長大後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澳洲政府對原住民實施的這種民族同化政策是對原住民作為一個民族的基本權利的侵犯,在原住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仇恨印記。

▲電影《Australia》中的小孩諾拉,他是土著女人遭受白人男性強暴生下的混血兒。

在影片中諾拉被殖民當局強行帶走,送入白人的收容機構。

▲圖片來源: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照片資料

「被偷走的一代」所代表的,是澳大利亞原住民200多年來遭受苦痛、屈辱和死亡的冰冷歷史,而且,這些「被偷走的一代」僅僅是「白色陰影」籠罩下受到傷害的一小部分人而已。

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的報告《帶他們回家》中有一份原住民混血兒童的一手資料:「他們把我們放到警車裡,說要帶我們去布魯姆。媽媽也在車裡。但是車開了大約16公裡以後,他們停下了車並把我媽媽扔了出去。我們哭著跳出車外,而他們只是把媽媽推開,然後抓住我們。」

「他們告訴我,一旦被帶走,父母和我就再也沒有關係了。」這位兒童說道。

這樣的行徑持續了20多年,直至70年代「白澳政策」廢除,才徹底消失。上世紀中葉,隨著國際上反對殖民主義浪潮和國際人權呼聲的逐漸高漲,澳洲政府以種族隔離為內容的「白澳政策」逐步瓦解。原住民的命運出現轉機。

1970年,澳政府廢除了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2年,澳洲政府重新認識原住民問題,並開始考慮原住民權利的法律保障問題,「多元文化政策」隨之開始起步。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原住民享有「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原住民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將「紅土中心」烏魯魯,交還給當地原住民。原住民領主根據協議規定,交接儀式後將土地租給澳大利亞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管理局(Australia Park and Wildlife service),為期99年。現在由原住民與政府組成的董事會共同管理,負責旅遊資源開發及生態環境保護 。

2008年2月13日,澳洲總理陸克文代表政府就澳土著居民自白人登上澳洲大陸上百年來所蒙受的苦難作出了正式道歉。

二、歧視依舊

目前,澳大利亞現在約有61萬原住民,佔整體人口比例的2.7%。其平均壽命比其他澳大利亞人短17年,嬰兒死亡率高一倍,失業率是其他族群的3倍,

他們主要聚居在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佔當地25萬人口的約三成。其他散居在昆士蘭州(4.2%)、西澳大利亞州(3.8%)、新南威爾斯州(2.9%)以及南澳大利亞州(2.3%)。

如今的原住民,每天仍然要面對隨處可見的歧視,至今仍是澳大利亞最弱勢的族群,貧窮、不健康及遭監禁的比率都高於澳洲其他族群。

有純血原住民講述,公交車座位已滿時,乘客寧願站著,也不願或不敢坐到他們身邊。也有膚色較淺、相貌特徵不明顯的混血原住民身份遭質疑,閒言碎語譏諷他們自稱原住民是為了「領補貼」。這在因強制通婚而混血,語言文化都有一定流失的「混二代」看來,簡直是傷口上撒鹽,不可饒恕。

以原住民的視角看,每年1月26日,紀念1788年第一艘英國軍艦登陸的「澳大利亞日」,絕非「國慶」,而是不折不扣的「入侵日」,實在沒有理由慶祝。

▲2019年1月26日數萬人上街抗議國慶日是侵略日(Invasion Day),要求政府廢除國慶日。圖中旗幟為澳洲原住民旗。(歐新社)

澳洲國立大學在6月份公布的一個研究結果揭示了澳大利亞原住民正在面對的一個無形的屏障。

這份研究訪問了11,000個澳大利亞人,從2009年起歷時超過10年。

該研究顯示,四分之三的澳大利亞人對原住民人士持有種族偏見。不論年齡、性別、職業、信仰、教育和收入,大多數人潛意識裡對原住民人士都持有負面看法。

▲原住民遭受歧視(SBS新聞)

研究表明,相較女性,男性會對原住民持有更多的偏見。西澳和昆士蘭居民所表現出的這種潛意識的偏見程度會比較高,北領地和首都領地的數據會相對較低。即便是把自己定義為「極左」的人士依然會對澳洲原住民持有一些負面看法,而將自己視為右翼的人會體現出較高的偏見程度。澳大利亞對原住民所持有的偏見程度與美國社會對非裔人士的看法相當。

▲2019年11月13日 阿德雷德遊行(法新社)

2019年11月9日晚間,澳洲一名警察涉嫌謀殺一名19歲的原住民男子,引發全國人民不滿。13日,南澳洲首府阿得雷德市民上街抗議,要求當局對警察殺害原住民一案展開全面獨立調查。

▲2020年6月 雪梨原住民遊行

(美國「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蝴蝶效應)

(圖片源自:SBS)

▲2020年6月珀斯原住民遊行

(美國「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蝴蝶效應)

(遊行組織者表示,澳大利亞目前已有400原住民人民在拘留中死亡,沒有得到公正對待。)

(圖片源自:今日昆士蘭)


莫裡森政府,請保障澳洲原住民的人權!



關注我,共享文中照片,為澳洲原住民發聲!

阿彌陀佛!



拓展知識

在這一過程中,和澳大利亞人隔海相望的紐西蘭,也是英國殖民政策的受害者。

1769年,也就是毛利人在紐西蘭定居了400多年後,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才首次踏上紐西蘭的土地。

1840年,英國殖民者霍布森,採用威脅利誘的手段,與毛利人酋領定立了「威坦哲條約」,強迫毛利人承認英國為宗主國。當時,霍布森曾答應不侵犯毛利人的土地。但後來英國人背信棄義,對毛利人大肆掠奪和殘酷鎮壓,迫使毛利人在1843年和1860年兩次舉行抗英起義。但由於力量懸殊,大批毛利人遭到殖民者屠殺。

籤訂「威坦哲條約」時,紐西蘭有25萬毛利人。此後不到50年內,毛利人被殺得只剩下4萬3千人。也就是6分之5的毛利人都被屠殺了。

紐西蘭立國的過程,是一部血淋淋的歷史。

因此,紐西蘭總理Jacinda Kate Laurell Ardern請不要為澳大利亞士兵的虐殺行為辯護。

▲紐西蘭總理Jacinda Kate Laurell Ardern

紐西蘭外交部長Nanaia Mahuta女士,作為一名毛利人,你更不應該好了傷疤忘了疼。

阿富汗平民受到的人道主義災難,和歷史上毛利人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一模一樣的。

澳大利亞的反人道主義行為應該受到全世界的譴責,你們應該向澳大利亞表示嚴重關切!



圖片容易引起不適,放在文末,慎重瀏覽!

再次提醒,好奇害死貓!


如果已經做好心理建設,一定要看的話,不要罵我。



▲Horatio Gordon Robley和他的紋身毛利人頭像合影, 1895年。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調查顯示:民眾對原住民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
    當地時間6月9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團隊公布了一項令人吃驚的測試結果:通過對11000多名受訪者長達10年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75%的受訪者對澳大利亞原住民,存在著潛意識裡的歧視行為。這項測試由哈佛、耶魯和雪梨大學聯合發起:把一些包含著白人和原住民形象的歷史圖片發給受訪者,讓他在看到圖片時,不假思索地用「喜悅」等積極詞彙或者「受傷」等負面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情緒。結果,75%的受訪者在看到原住民圖片時,下意識給出負面詞彙,而且這種內在偏見和消極情緒,甚至受訪者本人都沒有察覺。
  • 歧視與不公,造成了半個世紀的悲劇,澳大利亞「被偷走的一代」
    而這些倖存的原住民後代,他們在澳大利亞民眾眼中,有著一個十分悲慘且發人深思的名字——"被偷走的一代"(英語:Stolen Generations)。一、歧視與不公的產物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0-50000年前,遠古的"芒哥人"經過DNA檢測被發現與現在的原住民有一定的關聯。
  • 澳媒:澳大利亞對原住民的歧視堪比美國「弗洛伊德事件」
    」,而需「引以為戒」,澳大利亞司法體系對於原住民的種族主義歧視,比美國更加嚴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的報導截圖 澳大利亞原住民泛指在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離岸島嶼和託雷斯海峽群島,世代居住並擁有土地的土著居民,他們本是澳大利亞原來的主人,但卻一直沒有享受到應有的人權待遇,並經常淪為暴力執法的犧牲品。
  • 原住民酋長反歧視被反轉?合理執法掛鈎種族歧視?特權還是平等?亞裔華裔配不配?
    現在種族歧視問題甚囂塵上,黑人兄弟和原住民兄弟也曾一度喊話支持彼此。當我們認真審視這些歧視問題的時候,至少情報員認同的一點是,這兩個種族面對的歧視比亞裔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威脅性。黑人和原住民兄弟,要面對的是歧視致死的情況。北美發展幾百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在對「黑奴」的壓榨和對原住民的屠殺上面建立起來的,尤其是隔壁美國。
  • 「原罪」與「頑疾」 美軍種族歧視難根除
    即便黑人有了參軍權利,但美軍種族歧視仍比比皆是。除了禁止黑人加入「白人作戰單位」外、規定有色人種作戰單位須由白人軍官和士官指揮外,1862年《民兵法》專門規定白人士兵每月津貼要比黑人多135%。美國內戰後,黑人官兵在美軍中的地位和境遇重新跌到谷底。美軍高層對少數族裔的悲慘境地心知肚明,覺得應將黑人集中於非戰鬥部隊中,防止心懷怨憤的人譁變或叛逃。
  • 澳大利亞面積堪比中國,為什麼沒有原住民?
    澳大利亞的面積非常大,達到了769萬平方公裡,排世界第六,只比中國小一點。  中國的原住民是中國人。  美國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  那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是什麼人?什麼民族的?叫什麼?  99%的人,都不知道。
  • 以種族歧視為國策,澳大利亞道歉了嗎?
    凸顯出澳大利亞執法人員的武器不止指向他國異族,連一國同胞也不放過。又或者他們並未將土著居民看做自己的同胞,畢竟,澳大利亞的歷史就是一部澳洲土著居民的「種族滅絕」史。因為他們認為低劣的土著人終將自行滅絕,只需要把他們隔離開來即可,沒有必要進行人口統計。偽科學的血統改造1901 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後,以「白澳政策」為立國之本,主張將澳大利亞打造成「歐洲以外唯一純粹白種人的國家」,「種族純潔」亦成為澳大利亞人的神聖信念。
  • 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問題凸顯「美式人權」虛偽(全文)
    工作場所中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現象明顯。一項研究顯示,58個被調查行業中有19個呈現出明顯的種族隔離傾向。WFAA網站2018年12月11日報導,美國卓達飛機座椅製造公司的一名非洲裔員工,對公司存在種族歧視的工作環境提起訴訟。白人員工對他使用種族歧視性語言,稱他為「黑猴子」。他在向公司舉報後遭到報復,兩位白人女同事竟將絞索放在他的工作檯上。
  • 在種族壓迫和父權主義的壓迫下,澳洲土著婦女如何追求平等權利?
    在《澳大利亞重塑:200年的制度變革》一書中曾經提到過:「絕大多數的研究對於澳大利亞民主的必要性有廣泛的理解,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誤解或忽視原住民的利益的複雜性。」二、隨著澳大利亞政府對土著的政策逐漸由種族隔離轉變為同化的階段,土著婦女的待遇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除了白人男性會對她們欺壓,土著婦女的孩子也經常被搶走,混血兒被送到白人家庭領養。達爾文出版的震驚世界的巨著《物種起源》,這本書的理論指導核心是自然選擇理論,這種理論說的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 以種族歧視為國策,一個民族滅亡,澳大利亞道歉了嗎?
    凸顯出澳大利亞執法人員的武器不止指向他國異族,連一國同胞也不放過。又或者他們並未將土著居民看做自己的同胞,畢竟,澳大利亞的歷史就是一部澳洲土著居民的「種族滅絕」史。  對土著的滅絕與隔離  18世紀以來,英國一直將北美當作罪犯流放地,但隨著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尋覓新的罪犯流放地成了英國的當務之急。
  • 黑人真的反對種族歧視?實際上他們只是反對自己被歧視
    我反對種族歧視並不是支持這種垃圾人,而是我認為種族歧視本身是不應該被提倡的行為。而通過這個視頻中的黑人,我們甚至可以看出為什麼黑人在全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屢戰屢敗甚至逐漸妖魔化? 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大部分黑人本身的價值觀就是割裂的。
  • 南非的「先民紀念館」紀念的不是非洲原住民,而是歐洲一民族?
    原住民的家園淪喪,連帶歷史也被殘忍地抹去。荷蘭人對原住民稱呼都是霍屯督人(意為「笨嘴笨舌者」)這類帶有侮辱性的名字。而原住民則自稱為「科伊桑」,意為「人」或「真正的人」。他們就連稱呼也要可憐而卑微地自己澄清,無力而蒼白。珍貴重要的非洲歷史被殘酷的殖民所打斷,甚至抹殺,原住民被迫記住的是由殖民者帶來的荒唐的歷史開端,刻骨銘心的是歷史黑暗褶皺的血腥殖民史。
  • 建議隔離印度、巴基斯坦、韓國往來人員,紐西蘭議員被罵種族歧視
    (沃克)據悉,截至昨日,紐西蘭共有5305人在接受管制隔離,國家衛生部門表示預計下周將增加到6481人。目前全國已經有24家檢疫隔離設施,下周將增加到27個。並說道,確診新冠肺炎的幾個人可能並非當地人,而是那些剛從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韓國返回祖國的移民人士,所以政府應該將那些已經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單獨隔離。同時提到,當地市民在得知即將隔離的消息後,感到非常不安,隨後就和他發送了很多信息,稱希望他極力阻止政府的這個措施。
  • 澳大利亞華人留學生被暴打!只因不講英文!種族歧視太噁心
    「種族歧視」受害者!說實話,種族歧視在澳大利亞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大家沒想到的是,竟然有那麼多華人朋友親身經歷過被歧視的事情!這三個人圍著畢勝的女朋友口出惡言,大叫著「滾回你們的國家去」,還口爆一些種族歧視言語。畢勝說:「他們圍著我女友,試圖對她上下其手。」
  • 西洋棋的種族歧視:「種族歧視」是個框,黑人兄弟往裡裝
    然而現在,西洋棋,涉嫌「種族歧視」了......白優先是不是種族歧視?先黑是不是政治正確?由美利堅合眾國興起的浩浩蕩蕩的反種族主義活動,和新冠病毒一樣蔓延全球,關於「黑白」的各種話題,熱度不減。在最近的一個電視節目中,澳大利亞前西洋棋代表約翰·亞當,炮轟了隸屬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的一家雪梨的電臺。為啥?因為家電臺一個節目製作人給他打電話,問他是否願意參與討論「西洋棋中白棋先走涉嫌種族歧視」的話題。如果可以這樣想的話,那麼......白人和黑人下棋,黑人拿的白棋,白人拿的黑棋。問:應該誰先下呢?
  • 被滅絕的澳洲原住民:西方洗腦機器的強大
    什麼叫做種族滅絕?西方和澳洲,這才是啊!不止如此,西方利用其掌控輿論話語權的優勢,把這些醜惡歷史幾乎抹去。今天世界上可能99%的人都不知道: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是什麼人?什麼民族的?為解決問題,1826年澳大利亞總督亞瑟宣布「在合法情況下白人可以殺死土著」,對土著掀起了戰爭,因為白人可以自己隨意定義什麼情況是合法的。被殺的最慘的,就是塔斯馬尼亞,澳大利亞南端的一個島嶼。 島上的原住民,約2萬人,被後人稱之為塔斯馬尼亞人。1826年開啟黑人戰爭後,這個島上的原住民被大肆屠殺。 到1835年,整個島上的原住民只剩下了200多人,其餘均被屠殺。
  • 北美觀察丨微笑裡的種族歧視
    除了聲援美國非裔、反對歧視非裔之外,還增加了反對歧視原住民,反對種族歧視,反對警方粗暴執法的口號和標語。引發兩輪抗議的直接原因明顯不同在第一輪抗議發生之前,加拿大恰巧也發生了一起警察與非裔對峙過程中導致非裔死亡的事件,也就是發生在多倫多的「陽臺死亡案」。
  • 種族歧視:一個主義,多重面具
    三大表現形式種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它相信不同種族或膚色可以解釋人與人之間特徵及能力上的差異,相信一定的種族優於其他種族;它還是一種憑藉種族或膚色判斷而引發帶有偏見或歧視傾向的言行。從這個意義上講,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在含義上有時可以交替使用。
  • 啥,西洋棋種族歧視?
    啥,西洋棋種族歧視?現在,連西洋棋都「涉嫌」種族歧視了。一家澳大利亞媒體近日發問,西洋棋中白棋先走,是否屬於種族歧視。據澳媒報導,澳大利亞前西洋棋代表約翰·亞當炮轟隸屬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的一家雪梨的電臺。
  • 一場堪比納粹大屠殺的「種族滅絕」殺戮
    菲利普·古雷維奇訪談1、問:關於1994年盧安達的種族大屠殺,我們最需要了解的是什麼?答:在盧安達,1994年春季和初夏的100天裡,有80萬人被殺,這是自納粹對歐洲猶太人的大屠殺以來,最無疑義的一次由國家支持開展的種族大屠殺,他們企圖滅絕特定的族群,消滅一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