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從南到北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原住民的巖畫、壁畫,那些流暢的線條、圖案和生動的人物、動物極具特色。他們雖然沒有文字,但他們有大量口頭流傳的神話故事和關於祖先的傳說,兩者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住民的原始宗教。
可以說原住民是這片土地唯一的主人。
一、世紀悲歌
1788年1月26日,英國第一批由11隻船隊組成的流放船隊帶著759名犯人及206名船員抵達澳大利亞雪梨港,開始了歐洲人向澳大利亞的移民史。
▲1788年,菲利普船長率眾登陸澳洲
(該畫作存於新南威爾斯州圖書館)
為了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天,澳大利亞政府於1935年將1月26日確定為「澳大利亞日」 ( Australia Day) ,即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也正是這一天,開啟了澳洲原住民的悲慘命運。
國慶日其實是侵略日!
▲2018年1月26日,超過1萬人參加在墨爾本舉行的「侵略日」示威遊行。
(圖片源自:法新社)
1789年,原住民中出現首例由殖民者傳染的天花疫情,造成數百名原住民死亡。1791年,英國殖民當局把雪梨灣附近的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原住民土地的剝奪過程。這一過程中,原住民與殖民者的衝突造成了數以萬計原住民死亡。1825年,正當殖民者和原住民的矛盾日益尖銳的時候,英國政府下令:有必要以暴力對暴力。實際上,這是屠殺令。大屠殺開始了,手無寸鐵的原住民被當作了「害蟲」。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某些牧場主還以射殺所有他們所見到的原住民而驕傲」。▲昆士蘭州 Bulla,1861年
▲格拉夫頓博物館(Grafton Museum)的歷史照片
接下來的一百多年裡,整個澳洲大陸都籠罩在了屠殺的恐怖陰影之中。
白人殖民者帶來的疾病、驅逐和獵殺,加之土地的喪失和自然資源的枯竭,原住民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遭到徹底破壞,人口急劇下降,到19 世紀末原住民人口數量僅為原來的四分之一左右。▲被鎖鏈鎖住的澳洲原住民
1901年1月1日,澳洲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洲聯邦,但把原住民歸為「動物群體」,遷到城市郊區的定居點,排除在人口普查範圍外,實行種族隔離政策。傳教士之外,白人無故不得進入。當局強迫原住民與白人通婚。20世紀20年代開始,混血兒童又被帶離定居點,男孩進入農場當苦力,女孩在人家當傭人。政府逐漸合併人口減少的定居點,把土地租賃給白人耕種。
從「種族滅絕」到「種族隔離」,這些政策殊途同歸,本質上都是白人殖民者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思想的體現,其目的都是建立一個沒有任何有色人種和混血人種的「雪白」的澳大利亞社會。這種「白澳」的理想在20世紀初澳大利亞由殖民地向聯邦國家轉變中,成為澳大利亞的建國理想。種族純潔作為「白澳」的根本內涵,主張澳大利亞是白種人的澳大利亞,必須「成為歐洲以外唯一的純粹白種人的國家」,「絕不容許其他種族摻雜其中」。但是,事與願違,由於白人男性不斷誘姦或強暴土著婦女,僅僅把原住民女性當作發洩生理需要和生育勞動力的工具,混血人口的增長率遠高於白人,混血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宣告了半個多世紀的「種族隔離」政策徹底失敗。1937年,澳大利亞當局通過原住民同化政策,主要措施和內容就是對混血土著兒童實行強制同化。早在19世紀晚期,隨著土白混血兒的不斷出生,各地政府就有權把這些混血兒童帶離保留地,施以白人教育。1910年澳大利亞通過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隨意從原住民家庭中帶走混血的土著兒童。這期間不允許他們的父母看他們,也不讓他們回家,使他們脫離自己的社區和文化。這些兒童多數由教會和孤兒院撫養,一些膚色較淺的孩子則被送到白人家庭中收養,接受同化教育,讓他們學習白人文化,最終回到澳大利亞主流社會中。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有近10萬土著兒童被政府從家人身邊強行帶走,這些土著兒童就是後來所謂的「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
比如在新南威爾斯,任何一個車站的管理人員或警察只要認為他們的行為有利於土著兒童的成長,就可以將土著兒童從他們父母的身邊帶走。這些被帶走的孩子在整個澳洲數以萬計,到底有多少被偷走的孩子,無法統計,許多兒童長大後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澳洲政府對原住民實施的這種民族同化政策是對原住民作為一個民族的基本權利的侵犯,在原住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仇恨印記。▲電影《Australia》中的小孩諾拉,他是土著女人遭受白人男性強暴生下的混血兒。
在影片中諾拉被殖民當局強行帶走,送入白人的收容機構。
▲圖片來源: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照片資料
「被偷走的一代」所代表的,是澳大利亞原住民200多年來遭受苦痛、屈辱和死亡的冰冷歷史,而且,這些「被偷走的一代」僅僅是「白色陰影」籠罩下受到傷害的一小部分人而已。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的報告《帶他們回家》中有一份原住民混血兒童的一手資料:「他們把我們放到警車裡,說要帶我們去布魯姆。媽媽也在車裡。但是車開了大約16公裡以後,他們停下了車並把我媽媽扔了出去。我們哭著跳出車外,而他們只是把媽媽推開,然後抓住我們。」
「他們告訴我,一旦被帶走,父母和我就再也沒有關係了。」這位兒童說道。
這樣的行徑持續了20多年,直至70年代「白澳政策」廢除,才徹底消失。上世紀中葉,隨著國際上反對殖民主義浪潮和國際人權呼聲的逐漸高漲,澳洲政府以種族隔離為內容的「白澳政策」逐步瓦解。原住民的命運出現轉機。1970年,澳政府廢除了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2年,澳洲政府重新認識原住民問題,並開始考慮原住民權利的法律保障問題,「多元文化政策」隨之開始起步。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原住民享有「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原住民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將「紅土中心」烏魯魯,交還給當地原住民。原住民領主根據協議規定,交接儀式後將土地租給澳大利亞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管理局(Australia Park and Wildlife service),為期99年。現在由原住民與政府組成的董事會共同管理,負責旅遊資源開發及生態環境保護 。
2008年2月13日,澳洲總理陸克文代表政府就澳土著居民自白人登上澳洲大陸上百年來所蒙受的苦難作出了正式道歉。
二、歧視依舊
目前,澳大利亞現在約有61萬原住民,佔整體人口比例的2.7%。其平均壽命比其他澳大利亞人短17年,嬰兒死亡率高一倍,失業率是其他族群的3倍,
他們主要聚居在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佔當地25萬人口的約三成。其他散居在昆士蘭州(4.2%)、西澳大利亞州(3.8%)、新南威爾斯州(2.9%)以及南澳大利亞州(2.3%)。
如今的原住民,每天仍然要面對隨處可見的歧視,至今仍是澳大利亞最弱勢的族群,貧窮、不健康及遭監禁的比率都高於澳洲其他族群。
有純血原住民講述,公交車座位已滿時,乘客寧願站著,也不願或不敢坐到他們身邊。也有膚色較淺、相貌特徵不明顯的混血原住民身份遭質疑,閒言碎語譏諷他們自稱原住民是為了「領補貼」。這在因強制通婚而混血,語言文化都有一定流失的「混二代」看來,簡直是傷口上撒鹽,不可饒恕。
以原住民的視角看,每年1月26日,紀念1788年第一艘英國軍艦登陸的「澳大利亞日」,絕非「國慶」,而是不折不扣的「入侵日」,實在沒有理由慶祝。
▲2019年1月26日數萬人上街抗議國慶日是侵略日(Invasion Day),要求政府廢除國慶日。圖中旗幟為澳洲原住民旗。(歐新社)
澳洲國立大學在6月份公布的一個研究結果揭示了澳大利亞原住民正在面對的一個無形的屏障。
這份研究訪問了11,000個澳大利亞人,從2009年起歷時超過10年。
該研究顯示,四分之三的澳大利亞人對原住民人士持有種族偏見。不論年齡、性別、職業、信仰、教育和收入,大多數人潛意識裡對原住民人士都持有負面看法。
▲原住民遭受歧視(SBS新聞)
研究表明,相較女性,男性會對原住民持有更多的偏見。西澳和昆士蘭居民所表現出的這種潛意識的偏見程度會比較高,北領地和首都領地的數據會相對較低。即便是把自己定義為「極左」的人士依然會對澳洲原住民持有一些負面看法,而將自己視為右翼的人會體現出較高的偏見程度。澳大利亞對原住民所持有的偏見程度與美國社會對非裔人士的看法相當。▲2019年11月13日 阿德雷德遊行(法新社)
▲2020年6月 雪梨原住民遊行
(美國「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蝴蝶效應)
(圖片源自:SBS)
▲2020年6月珀斯原住民遊行
(美國「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蝴蝶效應)
(遊行組織者表示,澳大利亞目前已有400原住民人民在拘留中死亡,沒有得到公正對待。)
(圖片源自:今日昆士蘭)
莫裡森政府,請保障澳洲原住民的人權!
關注我,共享文中照片,為澳洲原住民發聲!
阿彌陀佛!
拓展知識
在這一過程中,和澳大利亞人隔海相望的紐西蘭,也是英國殖民政策的受害者。
1769年,也就是毛利人在紐西蘭定居了400多年後,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才首次踏上紐西蘭的土地。
1840年,英國殖民者霍布森,採用威脅利誘的手段,與毛利人酋領定立了「威坦哲條約」,強迫毛利人承認英國為宗主國。當時,霍布森曾答應不侵犯毛利人的土地。但後來英國人背信棄義,對毛利人大肆掠奪和殘酷鎮壓,迫使毛利人在1843年和1860年兩次舉行抗英起義。但由於力量懸殊,大批毛利人遭到殖民者屠殺。
籤訂「威坦哲條約」時,紐西蘭有25萬毛利人。此後不到50年內,毛利人被殺得只剩下4萬3千人。也就是6分之5的毛利人都被屠殺了。
紐西蘭立國的過程,是一部血淋淋的歷史。
因此,紐西蘭總理Jacinda Kate Laurell Ardern請不要為澳大利亞士兵的虐殺行為辯護。
▲紐西蘭總理Jacinda Kate Laurell Ardern紐西蘭外交部長Nanaia Mahuta女士,作為一名毛利人,你更不應該好了傷疤忘了疼。
阿富汗平民受到的人道主義災難,和歷史上毛利人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一模一樣的。
澳大利亞的反人道主義行為應該受到全世界的譴責,你們應該向澳大利亞表示嚴重關切!
圖片容易引起不適,放在文末,慎重瀏覽!
再次提醒,好奇害死貓!
如果已經做好心理建設,一定要看的話,不要罵我。
▲Horatio Gordon Robley和他的紋身毛利人頭像合影, 18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