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一 ,是南朝來華高僧、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真諦三藏的圓寂紀念日。
真諦三藏法師
真諦(499~569,梵名波羅木陀),西印度優禪尼婆羅門族,原名拘那羅陀(華言親依)。少時博訪眾師,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他以弘道為懷,泛海南遊,止於扶南國。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譯經空前繁榮,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譯經高僧,來自印度的真諦法師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譯經家之一。
真諦梵名拘那羅陀,出身於西印度優禪尼婆羅門族,年少時到處遊歷,學通內外,尤精大乘學說。為弘揚佛法,遍歷千山萬水來到中國,翻譯經書,宣講佛法,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付出了無盡了努力。由於真諦法師是通曉經、律、論三藏,並從事翻譯三藏的高僧,所以被尊稱為「真諦三藏」。
梁武帝大同年間,真諦攜帶大量梵文經典來到梁都建康,譯經傳教,受到梁武帝親加敬禮。同年侯景叛亂,京城陷落,武帝被囚,士庶奔逃,真諦離京避難,輾轉到東揚州富春縣,在縣令陸元哲的招待下翻譯《十七地論》,由於戰亂半途終止。
侯景之亂平息後,梁室內爭方興未艾,真諦在京畿無法安然譯經,只得南下,在顛沛流離中仍然堅持譯經,一年中譯出《彌勒下生經》1卷、《仁王般若經》1卷及《疏》6卷、《中論疏》2卷、《九識義記》2卷、《轉法輪義記》1卷,又譯《新金光明經》、《唯識論》及《涅盤中百句長解脫十四音》等經論。
承聖四年(公元555年),真諦輾轉來到嶺南始興郡,後返回豫章,取道臨川郡,前往荒陬海隅的晉安郡,寄寓於佛力寺。在這段流徙中,先後譯出《大空論》3卷,《中邊分別論》3卷並《疏》3卷,《正論釋義》5卷。
真諦三藏法師譯《金剛經》
陳永定三年(559年),真諦已是61歲的老人,想到自己弘揚佛法,宣揚大乘經論的壯志難酬,因此萌發了離開中國,公元562年欲乘船返回家鄉,不料風向轉變,十二月間又漂回廣州,受到廣州刺史歐陽頠的供養,迎住制旨寺,奉請為菩薩戒師,盡弟子禮甚恭。
真諦自來中國,飄泊了16年,至此才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開始了一段比較專心的譯經生涯。真諦在廣州的7年時間,譯出的經論及義疏等,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大超過了前16年。
真諦譯經的態度極其嚴肅認真,特別注重準確表達經典的原義。他採取隨出隨書的方法,一章一句都要認真推敲,反覆核實,把意義吃透了,才動筆成文。為了保持文義的準確無誤,有時不得不犧牲文辭的通暢優美,所以他的譯文,具有文質相半的特點,有的地方甚至難免有晦澀難解的缺點。
從真諦所譯經論的內容來看,他所弘揚的主要是瑜伽學系無著、世親之學。真諦的翻譯,大都保存了原本的面目。文字雖然有些艱澀,或雜入他自己的解釋,但從其師承來說,大體是正確的。後來玄奘門下對其譯文批判未免有過分之處。又真諦傳譯主要經論大都經過講解。弟子們記述師義,通稱疏、釋,亦稱註記或本記。
綜計屬於撰述者達二十餘部,可見他不僅是著名的翻譯家,而且是極淵博的義學大師。這些疏記上保留了大量印度解釋經論的傳統學說及有關文獻,是有價值的研究資料,可惜都散失不傳,僅可於後人著述稱引文中略見一斑而已。
真諦本人,也因其卓絕的精神和豐富的譯業而受到後人的尊敬和紀念,在中國佛教史上,他與鳩摩羅什、玄奘、義淨,並稱為四大譯師而名垂不朽。
四大譯經家有二說,一為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二為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淨,無論哪種說法,真諦皆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