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 | 農曆十月十二 實叉難陀三藏圓寂紀念日

2021-02-23 靈隱寺

2020年11月26日,農曆十月十二,唐代譯經家實叉難陀圓寂紀念日。

實叉難陀法師(652-710),梵名Sikshananda,又作施乞叉難陀,譯作學喜、喜學,于闐(新疆和闐)人,善大、小二乘,旁通異學。實叉難陀為唐代譯經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分經、律、論三部分:經總說根本教義,律記述戒規威儀,論闡明經義。通曉三藏的僧人,稱為三藏法師。)

《六十華嚴》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成道後之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是佛教的一部根本大經,十分重要。而在唐代以前,流傳於中國的只有東晉時期佛陀跋陀羅三藏所譯的六十卷《華嚴經》(簡稱《六十華嚴》),文字尚不周全,義理也不完備。

武周時,武則天聽說于闐有完備的《華嚴經》梵本,即遣使訪求並聘請譯人,實叉難陀三藏便以此因緣,帶著《華嚴經》梵本來華。實叉難陀三藏於證聖元年(695)到達洛陽,住在內廷大遍空寺,與菩提流支、義淨等法師,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重譯《華嚴經》。武后十分重視,開始還親自參加譯場。

實叉難陀三藏在大遍空寺主譯《華嚴經》時,由菩提流支三藏和義淨三藏法師同讀梵本,參加筆受、證義的有弘景、圓測、神英、法寶、法藏等法師,綴文的為復禮法師,至聖歷二年(699),新譯《華嚴經》八十卷(簡稱《八十華嚴》)翻譯完畢。

《八十華嚴》

接著實叉難陀三藏又於久視元年(700),在洛陽三陽宮重譯《大乘入楞伽經》七卷,由沙門復禮、法藏等筆受、綴文,至長安四年(704)釐定。

以上兩經,武后都親制序文弘揚。在此期間,他還譯出屬於華嚴部的《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和《普賢菩薩所說經》各一卷,屬於寶積部的《文殊師利授記經》三卷,屬於大乘律部的《十善業道經》一卷,屬於秘密部的《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咒經》等陀羅尼經四種、四卷;另有《右繞佛塔功德經》和《大乘四法經》各一卷。參加筆受的還有沙門波侖、玄軌等,監護譯事的是太子中舍人賈膺福。另外,被廣為傳誦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亦題為唐實叉難陀三藏法師譯。

《地藏菩薩本願經》

實叉難陀三藏後來又在洛陽三陽宮、佛授記寺、長安清禪寺等處續譯諸經。據《開元錄》載,他譯的經共計十九部,一百零七卷,可謂卷帙浩繁,工程巨大。實叉難陀三藏之所以能勝任如此艱巨的譯經工作,除了得益於他精通梵、漢和西域于闐等多種語文,還得益於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高僧傳》中讚譽法師「智度恢曠,風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異學」。

實叉難陀三藏對翻譯工作非常認真,如在新譯《大乘入楞伽經》時參閱了許多版本,從原來的四卷本擴展至七卷本,並對各種梵本作比較研究,去偽存真,糾正訛語,對經本的段落,也參考印度的經疏而分為三十九章,使經本更加完備和規範。武則天在序文中贊評:「討三本之要詮,成七卷之了教」,「三十九門,破邪見而宣經旨」。

《大乘入楞伽經》

在這些譯本上,他表現出一種獨有的譯風。就他的時代說,是在玄奘三藏法師新譯流行已三十年之後,應該受到新譯的影響,而他的譯文以簡約順適為宗,傾向意譯,反和舊譯更相接近,在不違背原意的情況下,重視保持原文語趣。甚至許多法相名目,當時已有比較新的意譯或音譯的,反不採用,而仍沿襲東晉時期後秦著名佛學家、佛經翻譯家、龜茲高僧鳩摩羅什大師以來的舊譯。因而他所譯《華嚴經》,在譯風上完全是舊譯的繼續,《楞伽經》等其他經典亦復相同。這當然和其時參加譯場筆受、綴文者的好尚有關。這形成了實叉難陀三藏譯籍的特徵,譯文簡練精粹,詞語通達,文筆流暢,使原著思想內容更加清晰明朗,深得學界讚賞,並對此後的譯經產生影響。

《十善業道經》

長安四年(704),實叉難陀三藏到洛陽已近十年。這時他以母親衰老,請求回于闐省親。武則天敕令準許,並派遣朝廷御史霍嗣光護送他回歸于闐。

唐中宗即位,再次邀請他來華。景龍二年(708),他抵達長安,其時中宗以萬乘之尊,親自到開遠門外迎接,請他騎大象入城。長安城內的僧眾亦熱烈歡迎他,住在大薦福寺,準備再次組織譯場,但是法師過度勞累生病,於景雲元年(710)圓寂,住世五十九年。

實叉難陀三藏圓寂後,法體依佛制於開遠門外古燃燈臺火化,薪盡火滅,舌根猶存。朝廷派他的弟子悲智和使者哥舒道元護送他的靈骨回于闐安葬,又在他火化之處建塔作紀念,世稱「華嚴三藏塔」。

相關焦點

  • 實叉難陀三藏紀念
  • 農曆三月十四 實叉難陀始譯《八十華嚴》紀念日
    農曆三月十四日是唐于闐國實叉難陀始譯《八十華嚴》紀念日。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三月十四日,在東都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此經,由武則天親受筆削,聖歷二年十月八日於佛授記寺完成全經。經文翻譯完成,由賢首法師講解這部《華嚴經》,當講到微塵世界剎海震動這個地方的時候,講堂及大地也都震動起來,大地六變震動,於是武則天就下了一道詔書,讚嘆實叉難陀。所以這部《華嚴經》不可思議的境界很多很多,太多了!一言難盡!《八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或「唐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華嚴宗根本經典。
  • 唐代三藏法師 — 實叉難陀
    唐代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漢意為「學喜」,自幼生長在于闐,通曉大、小乘學及外論,以博學而著名,為唐代譯經三藏。  實叉難陀法師的譯本,以風格獨特而著稱於世。實叉難陀法師應聘而至,帶著梵文原本《華嚴經》,跟隨唐使來到中原。聖元年間到達洛陽,住在內廷大遍空寺,重新開始翻譯全本完整的《華嚴經》。
  • 《地藏經》的翻譯者——實叉難陀三藏法師
    廣為傳誦的《八十華嚴》、《地藏菩薩本願經》,都是實叉難陀翻譯的。 武周時期,武則天篤誠信佛,遍求經典。聽說于闐有完備的《華嚴經》梵文原本,就派人到于闐求取並在當地聘請學者進行翻譯。實叉難陀法師應聘而至,帶著梵文原本《華嚴經》,跟隨唐使來到中原。聖元年間到達洛陽,住在內廷大遍空寺,重新開始翻譯全本完整的《華嚴經》。
  • 農曆五月五日 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
    2016年6月9日,農曆五月五日,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武周)實叉難陀譯。武周久視元年五月五日,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始譯此經。《楞伽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於內心,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為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是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
  • 地藏菩薩本願經、三藏沙門、實叉難陀,都是什麼意思?
    【經】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解】這部經,是唐朝時候,從于闐國來的三藏沙門,名叫實叉難陀,到中國翻譯出來的。【釋】唐,是李淵天下的國號。因為李淵先在晉陽,晉陽是陶唐氏的舊都,所以封為唐王,到了受隋禪以後,統一天下,就稱唐朝。其時到今,已約有一千三百年了。于闐是西域的國名,他的字義叫做地乳,因他的國祖,飲地上湧出來的乳而生長的。
  • 特別紀念 農曆三月十四 「八十華嚴」始譯紀念日
    2016年4月20日,農曆三月十四日,是《八十華嚴》始譯紀念日。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三月十四日,在東都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此經,由武則天親受筆削,聖歷二年十月八日於佛授記寺完成全經。
  • 農曆正月十一,四大譯經家之一真諦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
    農曆正月十一 ,是南朝來華高僧、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真諦三藏的圓寂紀念日。真諦三藏法師真諦(499~569,梵名波羅木陀),西印度優禪尼婆羅門族,原名拘那羅陀(華言親依)。少時博訪眾師,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他以弘道為懷,泛海南遊,止於扶南國。
  • 善無畏大師誕辰、波米•強巴洛珠活佛圓寂紀念日
    農曆10月初七為善無畏大師誕辰紀念日,公曆11月20日為波米·強巴洛珠活佛圓寂紀念日。龍門西山廣化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一、善無畏大師善無畏(637-735),中印摩揭陀國人。
  • 農曆五月二十二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譯出紀念日
    2014年6月19日,農曆五月二十二日,《佛頂最勝陀羅尼經》譯出紀念日。《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一卷,唐地婆訶羅譯,是《尊勝陀羅尼經》的第二個譯本。高宗永淳元年五月二十二日,地婆訶羅在弘福寺與沙門彥琮一起譯出這部經。
  • 農曆五月二十六 齊梁高僧僧祐大師圓寂紀念日
    農曆五月二十六,是六朝齊梁時代高僧僧祐大師的圓寂紀念日。
  • 紀念|正月十一 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真諦三藏圓寂日
    2021年2月22日,農曆正月十一,是南朝來華高僧、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真諦三藏圓寂紀念日。
  • 唐密開元三大士之不空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
    不空三藏法師(705~774),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唐神龍元年。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唐代密教開元三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密教傳承第六代祖師。法師十四歲時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大師,隨之來唐朝,亦說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大師。
  • 佛教紀念日:農曆十二月十二日 圓智大師圓寂紀念日
    2013年1月23日,農曆十二月十二日,是宋代高僧圓智大師圓寂紀念日。圓智大師,俗家姓林,台州人。據佛教史傳載,其母夢老儒寄宿而生師,幼時聰敏,書史經目悉能開說,醫方卜筮無不精究。嘗往鄰寺聞講觀經,嘆曰:「落日之處,故鄉在焉。今日得聞,如獲家信。」出家受戒之後,師從白蓮真教禪師,學通教觀。
  • 三月十六 準提菩薩聖誕、禪宗二祖慧可圓寂紀念日
    準提菩薩(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4月25日,農曆三月十六,是準提菩薩聖誕日。準提菩薩,菩薩名。準提,梵文Cundī,又作準胝、準泥、準提觀音、準提佛母、準提佛母,意譯清淨。二、中國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圓寂紀念日
  • 玄奘大師圓寂紀念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大師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盡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前後十七年,遍學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大師歸來,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於長安嘔心瀝血地翻譯佛經十九年。大師及其弟子翻譯《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75部譯典著作共1335卷。
  • 譯經祖師——不空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轉發功德無量!
    不空三藏法師(705~774),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唐神龍元年。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唐代密教開元三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密教傳承第六代祖師。法師十四歲時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大師,隨之來唐朝,亦說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大師。
  • 唐道悟禪師圓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始譯紀念日
    天皇道悟(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5月22日,農曆四月十三,是唐代高僧天皇道悟禪師圓寂日。道悟(748~807),唐代禪宗高僧。俗家姓張,是婺州(今浙江省)東陽人。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始譯紀念日
  • 唐僧為什麼叫「三藏」
    玄奘前往那爛陀寺,那裡是佛教藏經的寶庫,有900餘萬卷經書。玄奘跟隨戒賢法師學習佛學知識,幾年之後終於學有所成。玄奘西行取經,耗時17年。當他學成之後,帶著經卷返回長安,開始翻譯佛教經典。民間的百姓知道了玄奘的功績,稱他為「唐三藏」。文學名著《西遊記》中沿用了這個稱呼。三藏是佛教術語,藏原本是指裝佛教經典的竹篋,後來代指佛教經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