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藏法師 — 實叉難陀

2021-02-07 大般若宗

點擊標題下方大般若宗同證無上菩提


唐代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漢意為「學喜」,自幼生長在于闐,通曉大、小乘學及外論,以博學而著名,為唐代譯經三藏。  實叉難陀法師的譯本,以風格獨特而著稱於世。法師的譯文傾向意譯,仿照東晉時期後秦著名佛學家、佛經翻譯家、龜茲高僧鳩摩羅什以來的譯經風格,在不違背原意的情況下,重視保持原文語趣。其譯文簡練精粹,詞語通達,文筆流暢,使原著思想內容更加清晰明朗,深得學界讚賞。


武周時期,武則天篤誠信佛,遍求經典。聽說于闐有完備的《華嚴經》梵文原本,就派人到于闐求取並在當地聘請學者進行翻譯。實叉難陀法師應聘而至,帶著梵文原本《華嚴經》,跟隨唐使來到中原。聖元年間到達洛陽,住在內廷大遍空寺,重新開始翻譯全本完整的《華嚴經》。  



武則天非常重視,還親自前來看望實叉難陀法師和其他翻譯人員。實叉難陀法師擔任主譯,菩提流志和義淨兩位著名翻譯家與他同讀梵本,又由弘景、圓測、神莫、法寶、法藏等多位僧人記錄、證義,最後由復禮進行通稿。至聖歷二年(695), 翻譯整理完畢,共計80卷。接著又於久視元年(700),在洛陽三陽宮重譯《大乘人楞伽經》7卷,至長安四年(704),翻譯完畢。


實叉難陀法師所譯的《華嚴經》、《大乘人楞伽經》,都是當時公認的要典。以前雖有譯本,但由於翻譯不全、文義不備而不能令人滿意,需要重譯。其實,先前的晉譯《華嚴經》,經本也來自于闐,但全經只有八會、三十四品,新譯的《華嚴經》則為九會、三十九品,過去所遺譯的頌文又補充了許多,文義更加準確,詞語也很通暢優美。 



實叉難陀法師的翻譯工作非常認真,如在新譯《大乘人楞伽經》時參閱了許多版本,從原來的4卷本擴展至7卷本,並對各種梵本作比較研究,去偽存真,糾正訛語,對經本的段落,也參考印度的經疏而分為39章,使經本更加完備和規範。武則天在序文中贊評:「討三本之要詮,成七卷之了教」,「三十九門,破邪見而宣經旨。」 

 

在主譯上述兩經期間,實叉難陀法師之還譯出屬於華嚴部的《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和《普賢菩薩所說經》各一卷,屬於寶積部的《文殊師利授記經》3卷,屬於大乘律部的《十善業道經》1卷,屬於秘密部的《觀世音菩薩秘藏神咒經》等陀羅尼經4種、4卷。另外還有《右繞佛塔功德經》和《大乘四法經》各一卷。據《開元錄》記載,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佛經共計19部、107卷。可謂卷帙浩繁,工程巨大。 



實叉難陀法師之所以能勝任如此艱巨的譯經工作,除了得益於他精通梵、漢和西域于闐等多種語文,還得益於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高僧傳》中讚譽法師「智度恢曠,風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異學」。


長安四年(704),實叉難陀法師到洛陽已近10年。這時他以母親衰老,請求回于闐省親。武則天敕令準許,並派遣朝廷御史霍嗣光護送他回歸于闐。


唐中宗即位,再次邀請他來華。景龍二年(公元708年),他到長安,其時中宗以萬乘之尊,親自到開遠門外迎接,請他騎大象入城。長安城內的僧眾亦熱烈歡迎也他杖後,住在大薦福寺,準備再次組織譯場,但是法師過度勞累生病,於景雲元年(公元710年)逝世,終年五十九歲。


實叉難陀法師逝世後,屍體火化,傳說其舌根猶存。朝廷派他的弟子悲智和使者哥舒道元護送他的骨灰回于闐安葬,又在他火化之處建塔作紀念,世稱「華嚴三藏塔」。



秦嶺野生葛根丁

可煲湯煮水

穩定血糖 調節內分泌

解酒護肝


點擊「↑上圖」或「閱讀原文」進入微店結緣更多法寶

掃描上方二維碼客服諮詢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微店 諮詢電話18601012469同微信

相關焦點

  • 《地藏經》的翻譯者——實叉難陀三藏法師
    唐代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漢譯意為「學喜」,自幼生長在于闐,以博學而著名。
  • 紀念 | 農曆十月十二 實叉難陀三藏圓寂紀念日
    2020年11月26日,農曆十月十二,唐代譯經家實叉難陀圓寂紀念日。實叉難陀法師(652-710),梵名Sikshananda,又作施乞叉難陀,譯作學喜、喜學,于闐(新疆和闐)人,善大、小二乘,旁通異學。實叉難陀為唐代譯經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分經、律、論三部分:經總說根本教義,律記述戒規威儀,論闡明經義。通曉三藏的僧人,稱為三藏法師。)
  • 地藏菩薩本願經、三藏沙門、實叉難陀,都是什麼意思?
    弘一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釋〈胡宅梵 譯〉這部經雖然是三根普被,然而重要一著就是改良人心。改良人心的工具是什麼?那不能不說是因果報應。【經】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解】這部經,是唐朝時候,從于闐國來的三藏沙門,名叫實叉難陀,到中國翻譯出來的。【釋】唐,是李淵天下的國號。因為李淵先在晉陽,晉陽是陶唐氏的舊都,所以封為唐王,到了受隋禪以後,統一天下,就稱唐朝。其時到今,已約有一千三百年了。于闐是西域的國名,他的字義叫做地乳,因他的國祖,飲地上湧出來的乳而生長的。
  • 農曆五月五日 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
    2016年6月9日,農曆五月五日,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大乘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武周)實叉難陀譯。武周久視元年五月五日,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始譯此經。《楞伽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於內心,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為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是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
  • 實叉難陀三藏紀念
  • 農曆三月十四 實叉難陀始譯《八十華嚴》紀念日
    農曆三月十四日是唐于闐國實叉難陀始譯《八十華嚴》紀念日。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三月十四日,在東都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此經,由武則天親受筆削,聖歷二年十月八日於佛授記寺完成全經。經文翻譯完成,由賢首法師講解這部《華嚴經》,當講到微塵世界剎海震動這個地方的時候,講堂及大地也都震動起來,大地六變震動,於是武則天就下了一道詔書,讚嘆實叉難陀。所以這部《華嚴經》不可思議的境界很多很多,太多了!一言難盡!《八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或「唐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華嚴宗根本經典。
  • 唐僧為什麼叫「三藏」
    唐僧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主人公,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是洛陽人,少年出家。
  • 唐僧為什麼叫「唐三藏」,三藏是對高僧的尊稱
    唐僧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主人公,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是洛陽人,少年出家。玄奘在研究佛法的過程中,發現已有的漢譯經文有些地方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會和其他經文在內容上有衝突。他決定前往西域取經,去佛教的發源地學習。玄奘獨自一人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
  • 唐密開元三大士之不空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
    不空三藏法師(705~774),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唐神龍元年。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唐代密教開元三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密教傳承第六代祖師。法師十四歲時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大師,隨之來唐朝,亦說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大師。
  • 三藏法師
    三藏法師道源長老「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釋迦佛所說的法門,諸大弟子結集出來叫經藏,釋迦佛訂的戒律,諸大弟子把它結集起來,叫律藏,諸大菩薩解釋經律的文章,把它結集起來叫論藏。所謂「藏」者即含藏之意,經藏裡面含藏著很多的經,律藏裡含藏著很多的戒律,論藏裡含藏著很多的論文,所以叫做「藏」。
  • 譯經祖師——不空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轉發功德無量!
    不空三藏法師(705~774),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唐神龍元年。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唐代密教開元三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密教傳承第六代祖師。法師十四歲時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大師,隨之來唐朝,亦說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大師。
  • 義淨三藏法師:三次赴印求法 唐王下拜頂禮
    摘要:義淨法師在公元六七一年赴印取經,六九五年返國,前後達二十四年之久,三次赴南洋弘法,所譯五十萬頌佛經,對後世有一定的巨大影響。 經過楞伽島之後,義淨法師偕徒於鹹亨四年(公元六七三年)二月八日抵達印度東部的耽摩國,是東印最大的商港。(即今之MADRAS),居住一年,研學梵文及巴利文,開始翻譯龍樹菩薩所著作的《勸誡王頌》一卷。 大唐上元七年(即公元六七四年),義淨法師開始參拜天竺各國佛跡勝地,包括鹿野、靈鷲山等地。
  • 史傳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一卷  法師諱褘。字玄奘。俗姓陳。漢大丘長仲弓之後。本居穎川。後徙河南。
  • 梵音楞嚴咒(三藏不空譯,法豐法師校注)
    謹於此分享簡豐祺校注的《楞嚴咒(房山石經唐不空大師譯古梵音版)》,希望對諸位師兄的實修有所幫助。下);楞伽經義貫;②禪之甘露;寶篋印陀羅尼法門集要;佛頂尊勝陀羅尼法門集要.【附】百度網盤 https://pan.baidu.com/s/1wWajgoKEnsu9_nBJTp4btQ,古梵音楞嚴咒,文件下載:古梵音楞嚴咒:楞嚴咒梵文版(源自大正藏,不空三藏譯;法豐法師校注
  • 《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
    佛頂尊勝陀羅尼就是說佛頂尊勝功德,自古以來,頗多靈驗。《佛頂最勝陀羅尼經》譯者地婆訶羅(613~687),意譯日照,原是中印度人,婆羅門種,幼年出家,居摩訶菩提寺、那蘭陀寺。地婆訶羅風儀溫雅,神機朗俊,通達三藏,博曉五明,尤其精於咒術。他知道玄奘法師學成要歸國,也有遠遊中土之志,於唐高宗儀鳳初年抵達長安,當時已經六十多歲。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2)「三藏」之意「玄奘」和「三藏」早已在玄奘生活的時代便已經產生關聯,諸如在《大唐西域記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性狀》等,已經將玄奘和三藏並列,當然在這些眾多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此時「三藏」之名並非是對玄奘的一種專用稱呼